「廣袤的戈壁、浩瀚的沙漠、貧瘠的鹽鹼棉田,都有研究不完的地方。」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田長彥(如圖,資料圖片),1982年大學畢業後自願從陝西來新疆工作,已有35年,「新疆的縣市區,除了地處高寒地帶的阿合奇縣,我都跑過」。
田長彥長期在天山南北從事野外調查、科學試驗與示範工作,與自己的科研團隊總結出鹽漬土栽培模式和管理模式,確定了棉花高產肥料配比和最佳施用量,創立棉花害蟲生態防治技術體系;他還創立了「開溝破除不透水粘板層」改良技術以及鹽生植物品種篩選、繁育技術和適應性高效栽培高產管理技術……這些科研成果,助力天山南北各族農牧民走上科技致富之路。
在渭幹河灌區中低產土治理中,改良鹽鹼地排水規劃,可降低鹽漬土含鹽量
新疆鹽漬土地面積約佔全國1/3,是荒漠化大區,也是中國最大的鹽鹼土區。
上世紀80年代末期,田長彥參加了新疆首批「科技興新」試點項目「渭幹河灌區中低產土治理與綜合開發」課題,課題基點在阿克蘇地區新和縣。新和縣當時是國家級貧困縣,「科技興新」課題選擇了中低產土治理與綜合開發作為突破口。能不能有所突破?對當時還不到30歲的田長彥來說是個巨大的考驗。
在對當地土壤、水鹽深入調查的基礎上,田長彥提出修建支排、總排等為重點的鹽鹼地改良排水規劃,最終使控制面積達到106.61萬畝。經過3年努力,當地95%的鹽漬土含鹽量下降到每公斤土3克以下,排鹽量達10餘萬噸,糧食單產增產45.86%。
在推廣棉花高產栽培方面,田長彥和他的團隊在1992至1995年間,一邊推廣秸稈還田,一邊種植綠肥,當地綠肥面積由佔耕地的0.8%提高到5.2%,使土壤有機質保持在1%以上;並實施科學施肥,使皮棉畝產由49公斤提高到83.2公斤,面積由10萬畝擴大到20萬畝,當地農民人均收入由553元增加到1308元。
從大量植物中篩選出適合種植的鹽生植物,可從土壤中帶走大量鹽分,連種3年就可大幅「淡化」土地
2014年,為滿足沿海和內陸鹽鹼地區社會發展、生態建設和環境汙染治理對高耐鹽經濟植物及其栽培技術的需求,中國科學院啟動「濱海鹽鹼地高耐鹽經濟植物篩選與規模化繁育」項目。田長彥和他的團隊參與了該項目。
實踐中,他們奔走在田間地頭,對新疆鹽生植物的物種多樣性、鹽生植物種子及耐鹽性開展了大量調查研究。結果發現,在鹽鹼地上種植鹽地鹼蓬、鹽角草、野榆錢菠菜、紅葉藜、高鹼蓬等鹽生植物,每年可從土壤中帶走大量鹽分,連續種植3年就可以大幅「淡化」土地,達到耕種標準。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還掌握了鹽角草、高鹼蓬等鹽生植物的品種篩選、繁育技術和適應性高效栽培管理技術。
「當時,我們在克拉瑪依、庫爾勒和喀什等地改良鹽漬化土地上千畝,相當於增加了上千畝沃土良田。」田長彥說,新疆鹽生植物種類有320種之多,推廣範圍很廣闊。
在鹽鹼化嚴重、中低產田面積大的渭幹河灌區,能否實現棉花高產?
在天山南北植棉區,記者發現,這裡的棉花長勢極好,棉農也不再擔心自家棉花會因棉蚜減產。這其中的法寶,就是田長彥團隊研發的一項重要技術——棉蚜生態控制技術。
「『科技興新』初戰告捷,緊接著我們就承擔了中科院支持的『新疆渭幹河灌區中低產棉田變高產栽培技術集成與示範推廣』項目。」田長彥說,他成為項目負責人之一。
田長彥團隊經過3年艱苦試驗期,針對鹽漬土的特點,總結出相應的栽培模式和管理模式:在施肥體系上,確定棉花高產肥料配比和最佳施用量,建立棉花植株—土壤硝態氮速測診斷指標,為氮肥合理施用和棉花長效肥配方提供科學依據。應用到鹽漬土中,比常規施肥增產16.5%,在大田應用中增產9.82%。
棉花是新疆的優勢作物,是具有高技術含量的經濟作物,在鹽鹼化嚴重、中低產田面積大的渭幹河灌區,能否實現高產?危害新疆棉區的棉蚜是一大考驗。
在棉花高產試驗中,田長彥和隊友們發現,生態條件是影響棉蚜發生的主要因素。他們研發出棉花害蟲生態防治技術體系,通過種植「棉田邊緣苜蓿帶」「棉田邊緣苦豆子帶」等彌補棉區棉花害蟲的天敵不足問題,實現對棉花蚜蟲的有效防治。當地農藥用量由每年15噸降至幾十公斤,並由此生產了大量苜蓿,支持了農區畜牧業的發展,保障了棉花安全高產。
(原載於《人民日報》 2017年06月05日 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