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長彥 讓鹽鹼地不再貧瘠

2020-11-24 中國科學院

  「廣袤的戈壁、浩瀚的沙漠、貧瘠的鹽鹼棉田,都有研究不完的地方。」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田長彥(如圖,資料圖片),1982年大學畢業後自願從陝西來新疆工作,已有35年,「新疆的縣市區,除了地處高寒地帶的阿合奇縣,我都跑過」。

  田長彥長期在天山南北從事野外調查、科學試驗與示範工作,與自己的科研團隊總結出鹽漬土栽培模式和管理模式,確定了棉花高產肥料配比和最佳施用量,創立棉花害蟲生態防治技術體系;他還創立了「開溝破除不透水粘板層」改良技術以及鹽生植物品種篩選、繁育技術和適應性高效栽培高產管理技術……這些科研成果,助力天山南北各族農牧民走上科技致富之路。

  在渭幹河灌區中低產土治理中,改良鹽鹼地排水規劃,可降低鹽漬土含鹽量

  新疆鹽漬土地面積約佔全國1/3,是荒漠化大區,也是中國最大的鹽鹼土區。

  上世紀80年代末期,田長彥參加了新疆首批「科技興新」試點項目「渭幹河灌區中低產土治理與綜合開發」課題,課題基點在阿克蘇地區新和縣。新和縣當時是國家級貧困縣,「科技興新」課題選擇了中低產土治理與綜合開發作為突破口。能不能有所突破?對當時還不到30歲的田長彥來說是個巨大的考驗。

  在對當地土壤、水鹽深入調查的基礎上,田長彥提出修建支排、總排等為重點的鹽鹼地改良排水規劃,最終使控制面積達到106.61萬畝。經過3年努力,當地95%的鹽漬土含鹽量下降到每公斤土3克以下,排鹽量達10餘萬噸,糧食單產增產45.86%。

  在推廣棉花高產栽培方面,田長彥和他的團隊在1992至1995年間,一邊推廣秸稈還田,一邊種植綠肥,當地綠肥面積由佔耕地的0.8%提高到5.2%,使土壤有機質保持在1%以上;並實施科學施肥,使皮棉畝產由49公斤提高到83.2公斤,面積由10萬畝擴大到20萬畝,當地農民人均收入由553元增加到1308元。

  從大量植物中篩選出適合種植的鹽生植物,可從土壤中帶走大量鹽分,連種3年就可大幅「淡化」土地

  2014年,為滿足沿海和內陸鹽鹼地區社會發展、生態建設和環境汙染治理對高耐鹽經濟植物及其栽培技術的需求,中國科學院啟動「濱海鹽鹼地高耐鹽經濟植物篩選與規模化繁育」項目。田長彥和他的團隊參與了該項目。

  實踐中,他們奔走在田間地頭,對新疆鹽生植物的物種多樣性、鹽生植物種子及耐鹽性開展了大量調查研究。結果發現,在鹽鹼地上種植鹽地鹼蓬、鹽角草、野榆錢菠菜、紅葉藜、高鹼蓬等鹽生植物,每年可從土壤中帶走大量鹽分,連續種植3年就可以大幅「淡化」土地,達到耕種標準。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還掌握了鹽角草、高鹼蓬等鹽生植物的品種篩選、繁育技術和適應性高效栽培管理技術。

  「當時,我們在克拉瑪依、庫爾勒和喀什等地改良鹽漬化土地上千畝,相當於增加了上千畝沃土良田。」田長彥說,新疆鹽生植物種類有320種之多,推廣範圍很廣闊。

  在鹽鹼化嚴重、中低產田面積大的渭幹河灌區,能否實現棉花高產?

  在天山南北植棉區,記者發現,這裡的棉花長勢極好,棉農也不再擔心自家棉花會因棉蚜減產。這其中的法寶,就是田長彥團隊研發的一項重要技術——棉蚜生態控制技術。

  「『科技興新』初戰告捷,緊接著我們就承擔了中科院支持的『新疆渭幹河灌區中低產棉田變高產栽培技術集成與示範推廣』項目。」田長彥說,他成為項目負責人之一。

  田長彥團隊經過3年艱苦試驗期,針對鹽漬土的特點,總結出相應的栽培模式和管理模式:在施肥體系上,確定棉花高產肥料配比和最佳施用量,建立棉花植株—土壤硝態氮速測診斷指標,為氮肥合理施用和棉花長效肥配方提供科學依據。應用到鹽漬土中,比常規施肥增產16.5%,在大田應用中增產9.82%。

  棉花是新疆的優勢作物,是具有高技術含量的經濟作物,在鹽鹼化嚴重、中低產田面積大的渭幹河灌區,能否實現高產?危害新疆棉區的棉蚜是一大考驗。

  在棉花高產試驗中,田長彥和隊友們發現,生態條件是影響棉蚜發生的主要因素。他們研發出棉花害蟲生態防治技術體系,通過種植「棉田邊緣苜蓿帶」「棉田邊緣苦豆子帶」等彌補棉區棉花害蟲的天敵不足問題,實現對棉花蚜蟲的有效防治。當地農藥用量由每年15噸降至幾十公斤,並由此生產了大量苜蓿,支持了農區畜牧業的發展,保障了棉花安全高產。

(原載於《人民日報》 2017年06月05日 15版)

相關焦點

  • 「吃鹽植物」 讓鹽鹼地變良田成現實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田長彥介紹說,幾年前,這兩塊地都是鹽鹼地,都是什麼也不長。出現這種情況,是他們經過20多年的研究,發現了多種「吃鹽植物」。通過種植「吃鹽植物」,將土地裡的鹽分吸收出來,從而達到鹽鹼地變良田的現實。    鹽鹼地可以變良田?
  • 【光明日報】鹽鹼地變良田:夢想如何實現?
    田長彥研究團隊在克拉瑪依改造後的良田。圖片由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提供展現在記者眼前的是兩塊完全不同的土地:一塊是鹽鹼化十分嚴重的地塊,土地表面全是或白或黃的鹽鹼,仿佛地表還結著一層厚厚的硬殼,沒有什麼生機;旁邊的地裡則長滿了綠色植物,鬱鬱蔥蔥,看不到一絲土地。
  • 【中國科學報】16億畝鹽鹼地的生機---中國科學院
    這群「有飯吃的人心裡惦記著沒飯吃的人」,一絲不苟地實施著中國科學院科技服務網絡(「STS」計劃)首批啟動的「濱海鹽鹼地高耐鹽經濟植物篩選與規模化繁育」項目,曾經白花花的鹽鹼地,經過兩年時間改造,綠植覆蓋、生機煥發。
  • 鹽鹼地改良不再是世界難題
    巴彥淖爾市五原縣榮義村第三生產隊長高殿文望著這片豐收的田野,不禁感嘆起過去鹽鹼地時的情景。「家裡的耕地改良之前只有30%能用,而且只能種植葵花,一年下來維持生計都很難,幾乎沒有收入。我們村2018年開始改良鹽鹼地,之前不能用的荒地如今也能種植出農作物了,增產70%,家裡的生活就慢慢好起來了。」
  • 鹽鹼地的形成原因_天極網
    土地的鹽鹼化過程是伴隨著人類發展進步的進程的,它與人類的生存、活動以及農業的規劃和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繫,同時鹽鹼地的存在又反過來作用於人類的發展和生存,影響經濟的發展。對於鹽鹼地的形成原因和機制,一般認為有一下幾點。
  • 鹽鹼地「種植」塑料大棚「不毛之地」成為現代農場
    「貧瘠的土地」已經改變了。受訪者提供了本報記者馬文哲的照片「特別愛好者」,王言彬「在不適合農作物生長的鹽鹼地種植蔬菜有其固有的缺點」。然而,山東農業大學和青島農業大學的兩位「教授」發揮了他們獨特的技能,實現了在鹽鹼地「種植」溫室、葡萄和食用菌的「奇蹟」。從象牙塔到鹽鹼地,戰場的轉變考驗著大學教授。
  • 適合鹽鹼地種植的樹木,生長耐性極好,種植之後不用管理也成林
    鹽鹼之地確實很難種植農作物,只有生長一些雜草,自生自滅,如何利用開發鹽鹼地,讓其做到充分的使用,種植樹木是一件很有益的事,不但可以能有不錯的收益,最大的優勢是可以慢慢改良土壤,讓其鹽分脫化,最終變為良田之地。
  • 鹼地生態——鹽鹼地改良與耐鹽鹼植物列舉
    鹼地生態--鹽鹼地概況與植物研究全世界鹽鹼地面積為9.54億公頃,其中我國就有9913萬公頃。△我國鹽鹼地主要分布在東北、華北、西北內陸地區以及長江以北沿海地區什麼是鹽鹼地?鹽鹼地是鹽類集積的一個種類,是指土壤裡面所含的鹽分影響到作物的正常生長。
  • 鹽鹼地鹽生植物改良研究與分析
    由於傳統的水利工程措施利用淡水壓鹽,通過排渠將鹽分移走,這種方式雖然見效快,但會使「下遊」土壤產生次生鹽漬化,同時將土壤中的水溶性養分淋洗掉,造成土壤相對貧瘠,且使排入的水體產生富營養化現象;其次灌水洗鹽需要大量資金和淡水,而乾旱內陸區淡水資源匱乏,水利工程改良無法長期大面積實施;物理覆土改良由於工程量太大、可以改良的土地面積有限,且持續性較差;而化學改良短期效果顯著,但因涉及適宜改良劑的選用和昂貴的費用等問題而受到限制
  • 為什麼要治理鹽鹼地?如何治理鹽鹼地?
    為什麼要治理鹽鹼地?如何治理鹽鹼地? 提到鹽鹼地的時候,很多人第一個想法就是「如何治理鹽鹼地」;改良或者肥料企業的第一想法就是「我們可以改良鹽鹼地或者我的產品是抗鹽鹼的」。
  • 鹽鹼地就是寸草不生?能種出有機蔬果的鹽鹼地你見過嗎?
    而鹽鹼地顯然是不適合農業種植的,在我們的固定印象中,鹽鹼地似乎是一片沒有太大用處的土地,基本沒有人會想到用它來進行農業生產。而現在,多處看似無用的鹽鹼地已經被用來發展有機農業,並且進行得有聲有色。
  • 【中國科學報】「掌控」鹽鹼地
    20多年來,王志春及其團隊成員幾乎走遍了北方內陸鹽鹼地,專注於典型脆弱生態的修復與保護研究工作。  首次調查北方內陸鹽鹼地  2015年7月,由東北地理所牽頭的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中國北方內陸鹽鹼地植物種質資源調查與資料庫構建」項目(以下簡稱基礎專項)正式啟動,王志春擔任首席科學家。
  • 「水泡子」聽過嗎 大草原上的「鹽鹼地」鹽鹼地上的「大草原」
    將軍泡子雖然說草原上存在少量的點狀鹽鹼地,但對於整個草原來說卻是草原生態循環的一部分,因為這部分鹽鹼地富含礦物鹽分也是牛羊牲畜補充礦物鹽分不可缺少的水泡子鹽鹼地上的「大草原」從何而來呢,我國有近20億畝鹽鹼地,鹽鹼地成方連片,地勢平坦,非常適合發展畜牧業
  • 讓鹽鹼地變綠洲——記草學博士付金民
    本文轉自【光明網】;「從明年春天開始,這裡不再是『夏天水汪汪,冬春白茫茫,多長鹽蓬草,鮮長棉和糧』的鹽鹼地了,而將變成一片翠綠的草品規模化種植示範基地。」10月27日,在山東省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河北省石家莊市欒城區增鑫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馮鴻濤指著眼前400多畝種植的鹽鹼地對記者說。
  • 不長一寸莊稼的鹽鹼地,變身魚蝦翻騰的魚塘,這些地區都已嘗到甜頭
    中國水產頻道報導,目前,我國有6.9億畝的低洼鹽鹼水域,由於高鹽鹼、高pH的原因,多數水體處於貧瘠荒蕪的狀態。既要利用好鹽鹼地,又能修復生態,同時還能產生經濟效益,是當下的一個重要課題。那麼,這些水域應該如何利用呢?
  • 鹽鹼地改良的悖論—新聞—科學網
    其中,有2億畝鹽鹼地被認為具有農業利用潛力。 然而,在當前糧食連年增產的情況下,改良鹽鹼地並沒有受到足夠重視。「有的地方倉庫的糧食都裝不下了,讓政府支持鹽鹼地改良是很困難的。」東北林業大學園林學院副院長、鹽鹼地生物資源環境研究中心主任柳參奎教授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應該從長遠角度出發,將其納入國家糧食安全戰略體系。
  • 造良田 提方案:區域鹽鹼地治理破題在望
    秦志偉攝秋收季節,走進吉林省大安市聯合鄉後小窩堡村萬畝鹽鹼地,一眼望去,不同地塊的水稻長勢差異非常明顯。據悉,今年春季,有4種不同的鹽鹼地改良技術準備在此大展身手,但到最後水稻的長勢顯示,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胡樹文團隊的鹽鹼地改良技術更勝一籌。
  • 鹽鹼地上的新模式:勝偉草牧產業示範園究竟好在哪?
    這源自於對鹽鹼地的一份特殊情懷,更是對中國當下農業發展的深度思考和理解。王勝的祖籍在濱州一帶貧瘠的鹽鹼地上,兒時的記憶裡,那裡糧食產量非常低,農民吃不飽飯,只能外出「逃荒」。 而18億畝耕地紅線外,中國有超20億畝的鹽鹼地存量,如果將鹽鹼地加以改造,最受益的就是這些地區的老百姓。改造鹽鹼地,不僅能創造產值、扶貧致富,還能修復生態,是一項利國利民、造福子孫後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