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16億畝鹽鹼地的生機---中國科學院

2021-01-09 中國科學院

海洋所項目負責人邢軍武(右一)在現場布置實驗

高耐鹽植物種質資源圃種源繁育產業基地

  來自中科院下屬七個研究機構、十個團隊的科學家們,帶著他們傾注多年心力的科研成果踏上了這片土地。在黃河三角洲綿延千裡的鹽鹼地上,一批高耐鹽的植物正在紮根、生長,曾經的不毛之地正在一點一點被春風染綠。

  大草帽、綠膠鞋、黃泥巴,在山東東營海濱一望無際的鹽鹼地上,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當中不少是來自中國科學院的科學家,從這身「標配」和被曬得黝黑的膚色裡,已經很難看出他們都是從實驗室走出來的科研工作者,倒是與這片荒茫無垠的畫面特別和諧。

  這群科研工作者是來自中科院七個研究機構的十個研究團隊。在中科院山東綜合技術轉化中心的協調下,他們帶著多年持續研究的科研成果來到黃河三角洲的鹽鹼地上進行院企合作。這群「有飯吃的人心裡惦記著沒飯吃的人」,一絲不苟地實施著中國科學院科技服務網絡(「STS」計劃)首批啟動的「濱海鹽鹼地高耐鹽經濟植物篩選與規模化繁育」項目,曾經白花花的鹽鹼地,經過兩年時間改造,綠植覆蓋、生機煥發。

  落地黃河三角洲

  與以往其他科研計劃不同,「STS」項目不以論文「論英雄」,而是要求所提供的技術成果都不能僅僅停留在實驗室階段,項目本身須具備足夠的技術積累和成熟度,能夠切實解決實際問題並經得起實踐的檢驗。這正是中科院在篩選和確定「STS」計劃首批啟動項目的原則。

  「濱海鹽鹼地高耐鹽經濟植物篩選與規模化繁育」項目正是這樣一個範例。項目集中了海洋所、新疆生地所、東北地理所、武漢植物園、植物所、遺傳發育所以及農業資源中心、青島生物能源所等七個相關研究機構的十個研究團隊。

  「這個『STS』計劃項目將通過院企合作的形式,解決沿海和內陸鹽鹼地區社會發展、生態建設和環境汙染治理對高耐鹽經濟植物及其栽培技術的需求。」中科院海洋所鹽鹼農業項目負責人、項目首席科學家邢軍武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因此,項目要求所有相關團隊的技術成果都必須是經過長期研究與積累的。

  邢軍武團隊長期從事鹽生植物作物化、鹽鹼環境與鹽鹼農業領域的相關研究。早在上世紀80年代,他與團隊就開始對高耐鹽植物鹼蓬進行作物化篩選與綜合產品開發,並獲得了世界第一個有關鹼蓬的人工栽培發明專利。鹽生植物鹼蓬的作物化及其綜合利用技術徹底改變了高鹽鹼土壤不能直接農業利用的歷史,其發明的鹼蓬用於鹽鹼塵暴生態控制技術,在內蒙古、河北、新疆等地的鹽鹼塵暴治理中取得成效。

  其他團隊也是術有專攻。植物所桑濤團隊長期從事能源植物芒草研究,李銀心團隊從事抗鹽耐海水蔬菜研究,沈世華團隊從事雜交構樹研究。遺傳發育學所謝旗團隊從事耐鹽甜高粱研究與規模種植試驗。青島能源所周功克團隊則已收集210份耐鹽野生抗逆芒草種質資源。東北地理所的梁正偉團隊長期從事耐鹽牧草及鹽生灌木篩選栽培試驗研究,參與該項目後,篩選了鹼茅、羊草、西伯利亞白刺、唐古特白刺、甘蒙檉柳、枸杞等耐鹽鹼植物及其栽培技術。遺傳所農業資源中心劉小京團隊開展環渤海鹽生植物開發、國外耐鹽鹼植物引進、鹽生植物抗逆機理及栽培、地下鹹水灌溉技術等研究,在該項目實施中已篩選出海杞、鹽杞兩個耐鹽枸杞品種和海檉一號檉柳品種。

  奔走在田間地頭

  進入夏季,水邊的太陽越來越毒,一大清早就能讓人出一身大汗。他們可顧不得這些,挽起褲腿就下田了。

  新疆生地所的田長彥團隊經過長期科研實踐,已初步掌握了鹽角草、高鹼蓬、野榆錢菠菜、紅葉藜等的高產栽培管理技術。參與這個「STS」項目,他們的主要任務是開展高耐鹽經濟植物品種篩選、繁育技術和適應性高效栽培技術三項工作。

  他們嘗試將新疆的胡楊引種到東營。這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如此耐旱的胡楊能否適應東部沿海相對溼潤的大氣環境?不過他們非常嚴謹,儘管目前胡楊苗仍在存活,但其生長狀況還待作進一步的觀察,是否適應當地環境還需檢驗。

  「通過優選不同生態適應性樹種在山東東營鹽鹼地試種,可以增加適應性樹種選中機率。新疆鹽生植物種類有320種之多,且生態生活型多樣,推廣範圍很廣闊。」新疆生地所田長彥團隊成員趙振勇告訴記者。

  武漢植物園傅金民團隊經過多年的研究,選育的耐鹽草坪草可在含鹽量為1.5%的土壤中生長,並表現較好的觀賞質量,獲批國家發明專利《鹽鹼地草坪種植方法》。

  傅金民說:「在這個項目中,我們的任務是利用重度鹽鹼耐性草坪草和栽培技術,在山東省東營市鹽鹼地示範種植,研發節本增效配套栽培技術並推廣應用,促進我國鹽鹼地改良以及生態修復用草種質創新與產業發展。」

  生機盎然不是夢

  「濱海鹽鹼地高耐鹽經濟植物篩選與規模化繁育」項目的實施,並非僅是改善黃河三角洲區域的鹽漬化土地。邢軍武說,一批高耐鹽經濟植物篩選出來後將被大面積推廣。

  我國鹽漬化土地超過16億畝,這是一個令人擔憂的數字。據上世紀90年代中科院南京土壤所王尊親先生調查數據顯示,我國約有15億畝鹽鹼地,主要分布在西北、華北、東北、華中、華東廣大區域。若考慮到次生鹽漬化耕地和濱海灘涂鹽漬化土地面積以及每年河口淤積新形成的鹽鹼地面積,則總面積應超過16億畝。

  鹽鹼地帶來的問題很多。例如,鹽漬化導致可耕地減少,這使得人類食物生產的有效面積不足,同時還使受影響耕地的單位面積減產,作物產量降低。還有,鹽漬化會導致荒漠化擴散,裸露的鹽鹼荒漠,還會引發鹽鹼塵暴。而鹽鹼荒漠與鹽鹼塵暴則進一步造成鹽漬化擴散、使植物枯死、作物絕收、人畜生病、金屬腐蝕加劇、縮短機械、電器、車輛、設備、橋梁和建築物壽命。另外,鹽鹼粉塵往往以極細的微粒隨風傳播,成為灰霾和塵暴的重要組分,可以通過風和降雨的攜帶大範圍擴散,擴散距離可達萬公裡甚至全球散布,所到之處或造成植物死亡枯萎,或使農田鹽漬化,或溶於水中汙染河流、湖泊、水源,造成水質惡化、淡水資源減少甚至枯竭,最終導致局部氣候與環境陷入惡性循環,甚至引發人類文明消亡。如古樓蘭和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消失即由鹽漬化泛濫引起。

  這群「有飯吃的人想著沒飯吃的人」,在2014年項目一期中已經篩選出60餘種100多份耐鹽植物。「我們的目標就是確定哪些種類能耐高鹽,哪些已經掌握了配套栽培和繁育技術,哪些能夠適應北方濱海高鹽區,哪些能夠在內陸高鹽區推廣。」邢軍武說,「然後對表現良好的種類進行擴繁和規模化育苗育種,大面積推廣應用。」

  今年,科研人員除繼續進行二期篩選增加新的儲備種類外,還將擴繁和規模化推廣一期篩選出來的30多種植物。

  其中最為成熟的有海洋所篩選的鹼蓬。目前,其已分別在河北、內蒙古、新疆、山東等省區進行大規模推廣,累計總面積達6萬多畝,除了生產食物還作為高鹽環境以及沿海灘涂生態修復的先鋒物種,成為建立人工植被、美化鹽鹼環境、消除鹽鹼塵暴、防止鹽漬化擴散和改良土壤的強大生態工具。2015年分別在遼寧和青島濱海灘涂推廣面積約1萬多畝,用於濱海灘涂高鹽溼地生態修復和植被重建。

  另外,遺傳與發育所篩選培育的高耐鹽甜高粱已在河南山東等多省區實施推廣數萬多畝,用於生物能源和飼料生產。植物所篩選的高耐鹽芒草已推廣上萬畝,用於生物能源生產。遺傳與發育所農業資源中心培育的高耐鹽綠化喬木海檉1號、綠化和藥材灌木海杞,東北地理所的甘蒙檉柳、枸杞、西伯利亞白刺、唐古拉白刺、羊草等,武漢植物園的4種耐鹽草坪,新疆生地所的耐鹽喬木大果沙棗、小果沙棗、胡楊、灌木鹽爪爪等等都具備了推廣的成熟性,有些也已進行了規模化推廣。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5-06-01 第5版 創新周刊)

相關焦點

  • 專家提出旱區鹽鹼地治理新模式—新聞—科學網
    與會專家鹽鹼地管理、治理技術進展、基於水鹽雙分離的治理新技術、治理經驗與存在問題等中心議題進行深入討論。   會議執行主席之一、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員王飛在會議報告中提出了「減少區域水損失,低耗水充分洗鹽,集約化水鹽分離,水土資源高效利用」29字旱區鹽鹼地治理新模式 。
  • 【中國科學報】「掌控」鹽鹼地
    今年8月的一天,正在實驗室忙碌的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以下簡稱東北地理所)研究員王志春接到一個電話。電話那頭語氣急促地問道:「王老師,我們的鹽鹼地水稻大面積死苗,而且地裡還有一股臭味,到底是咋回事兒啊?」  打電話的是一位黑龍江的企業家。他今年開發利用鹽鹼地,種了5000畝水稻,進入伏天后卻出現秧苗大面積死亡的現象。
  • 鹽鹼地改良的悖論—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報》記者在上述地區調研後切實地感受到,鹽鹼地對農業發展以及糧食安全的重要影響。 讓13億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裡,離不開國內糧食的有效供給。當前,在常規耕地生產力水平進一步提升面臨瓶頸的情況下,增加耕地面積成為了增加糧食總量的主要途徑,而其中的鹽鹼耕地被寄予厚望。 據統計,我國有近15億畝鹽鹼地,佔世界鹽鹼地的1/10,主要分布在西北、華北、東北等地。
  • 中科院科研人員研發調理劑實現鹽鹼地增產
    原標題:中科院科研人員研發調理劑實現鹽鹼地增產   從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了解到,研究員王志春
  • 黑龍江大慶:鹽鹼地改良劑應用成功 秋收測產增收
    在黑龍江省大慶市肇源縣超等鄉,通過改良,當地的鹽鹼地試驗田進行了秋收測產,每畝達到近300公斤,是普通鹽鹼地產量的三倍左右。肇源縣超等鄉的部分土地屬於蘇打型鹽鹼土,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的農技專家們持續10多年研究、實驗試種,不斷優化配方,研製出「脫鹼3號」鹽鹼土調理製劑,目前已在試驗田實收測產。
  • 厲害了 我的中國水稻!黃海之濱鹽鹼地裡竟能種出大米
    與此同時,中國新培育的一種新型水稻品種,能夠「聰明」地拒絕有害重金屬——鎘的汙染,讓大家吃得更加安全。兩種新型水稻,都是由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領銜的技術團隊培育出來。此前,袁隆平曾培育出超級雜交水稻,增產約20%,幫助中國多養活7000萬人。
  • 「水泡子」聽過嗎 大草原上的「鹽鹼地」鹽鹼地上的「大草原」
    將軍泡子雖然說草原上存在少量的點狀鹽鹼地,但對於整個草原來說卻是草原生態循環的一部分,因為這部分鹽鹼地富含礦物鹽分也是牛羊牲畜補充礦物鹽分不可缺少的水泡子鹽鹼地上的「大草原」從何而來呢,我國有近20億畝鹽鹼地,鹽鹼地成方連片,地勢平坦,非常適合發展畜牧業
  • 讓鹽鹼地變綠洲——記草學博士付金民
    在多次與中國同行專家研討交流後,付金民對這句話的含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當他了解到中國還有5.5億畝鹽鹼地,95%以上草坪草種子、50%優質牧草種子還需要進口等草種業現狀後,2008年12月,他毅然決然地回到祖國,成為從海外回國從事草種質資源與分子育種研究為數不多的草學博士。
  • 袁隆平海水稻「小目標」:向一億畝鹽鹼地要糧,多養活八千萬人口
    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對「海水稻」提出了十年「小目標」:向一億畝鹽鹼地要糧,每年增產300億公斤糧食,多養活八千萬人口。我國有15億畝鹽鹼地,荒蕪的、白花花的鹽鹼地。鹽鹼地的鹽分濃度高,大部分植物不能生長,更不用說種糧食。
  • 中國變鹽鹼地為高產田力保糧食安全
    往年每到此時,深受鹽鹼地低產困擾的當地農民都要為來年的糧食犯愁。「鹽鹼地不長莊稼」是幾百年來當地農民的「常識」,改造鹽鹼荒地更被看做異想天開。但今年,無棣縣柳堡鎮村民徐寶懷卻對開春充滿期待。作為「渤海糧倉」項目科技核心示範區,無棣縣流轉7000多畝鹽鹼土地,種植了中國科學家用小麥和偃麥草雜交培育的「小偃81」「小偃60」等抗鹼耐旱優質小麥品種。
  • 挺入大沙漠,種進鹽鹼地,這種水稻是如何化腐朽為神奇的?
    出品:科普中國製作:畢坤(中國農學會)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近日,各大新聞網站爭相報導,由袁隆平「海水稻」團隊和江蘇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合作試驗種植的耐鹽水稻,在江蘇如東栟茶方凌墾區進行測產,「超優千號」耐鹽水稻的平均畝產量達到802.9
  • 鹽城鹽鹼地頭年種稻實現「超高產」 畝產破千斤
    10月6日,曾是茫茫灘涂的東臺條子泥墾區湧起無邊的金色稻浪,在紅色鹽蒿鑲邊映襯下,構成金秋鹽鹼地上令人振奮的豐收圖景。「新墾灘涂第一年種稻,畝產破千斤,部分田塊有望突破700公斤。滄海變良田,條北只用一年,創下沿海灘涂大面積快速高效改良的成功範例,堪稱奇蹟。」正帶領農業專家踏田考察、核驗理論測產的著名農學家、水稻栽培學家凌啟鴻說。
  • 我國鹽鹼地的治理與農業高效利用
    作者:楊勁松, 姚榮江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南京 210008基金項目: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經費項目(200903001),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2012BAD42B0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171181)作者簡介:
  • 「鹽鹼地種菜」:中國西部農民探索土地治理初見成效
    (原標題:「鹽鹼地種菜」:中國西部農民探索土地治理初見成效) 新華社蘭州
  • 【中國科學報】跳蚤「降級」終將修改教科書---中國科學院
    收了一個英國學生  論文的第一作者Erik Tihelka是英國布裡斯託大學的大一學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南古所)副研究員蔡晨陽是論文的唯一通訊作者。那麼,中國導師是如何指導英國學生完成論文的呢?這還要從他倆的相識說起。
  • 【中國科學報】細菌「助力」藍玫瑰在中國綻放---中國科學院
    近日,中國科學家突破了植物通過不同花青素控制花卉顏色的固有思路,利用合成生物學證明了利用細菌產生的藍色色素製造藍玫瑰的可能性。  從細菌到花瓣  雖然玫瑰的人工栽培已有5000年的歷史,且品種繁多,但真正意義上的藍色玫瑰尚未獲得。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提升鋰硫電池循環穩定性---中國科學院
    近期,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瑞虎課題組和溫州大學教授楊植合作,實現了大幅提高鋰硫電池穩定性的同時,增加其大功率放電性能。  這項成果有效解決了鋰硫電池商業化應用方面面臨的一些技術挑戰。如固體硫化物的絕緣性、可溶性長鏈多硫化物的穿梭效應以及充放電期間硫的體積巨變,這些問題通常導致硫的利用率低、循環壽命差,甚至引起一系列安全問題。
  • 【中國科學報】研究人員解決複合材料介電常數提升難題---中國科學院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汪正平、孫蓉帶領的先進材料研究中心團隊成功找到了一種可以大幅度提高複合材料介電常數的方法,同時在介電儲能方面也有突出的性能。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能源與環境科學》。  石化能源的快速消耗,催生了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以及各種儲能技術的發展。
  • 袁隆平:改造1億畝鹽鹼地種水稻,每年能多養活8000多萬人口
    「我國有15億畝鹽鹼地,它們也是我國未來極為重要的後備耕地資源。如果我們抓緊開展耐鹽鹼水稻品種培育及核心技術研究,並將其中1億畝改造成水稻田,按每畝300公斤估算,則有望每年增加能養活8000多萬人口的糧食產量。
  • 【中國科學報】介電襯底長出「高」「大」石墨烯---中國科學院
    該重大項目負責人、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顧長志告訴《中國科學報》。  自2004年以來,科學家們已發展出多種製備石墨烯的方法,包括機械剝離法、SiC或金屬單晶表面外延生長法、化學氧化剝離法、插層剝離法及化學氣相沉積(CVD)法等。其中,CVD法由於具有可控性高、結晶質量好、均勻、薄膜尺寸大等優勢而成為製備石墨烯最為普遍的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