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科研人員研發調理劑實現鹽鹼地增產

2020-12-06 東方財富網

原標題:中科院科研人員研發調理劑實現鹽鹼地增產

  從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了解到,研究員王志春團隊研製出 「脫鹼3號」複合調理劑改良蘇打鹽鹼土效果顯著。使用調理劑的試驗田每畝水稻產量達295.9公斤,是未使用調理劑試驗田的3倍多。

  鹽鹼地改良是世界性難題。我國約有15億畝鹽鹼地,其中東北松嫩平原西部就有5595萬畝鹽鹼地,這裡的土地屬於蘇打鹽鹼地,土壤鹼化度高,土壤結構不良,養分有效性低,限制農業生產和植被生長。歷經十餘年研究,王志春團隊研製出了「脫鹼3號」複合調理劑,該調理劑適用於蘇打鹽鹼土,通過離子代換置換出土壤中的鈉離子,可快速降低土壤鹼化度、改善土壤結構,提高產量的同時實現環保。

  2020年,團隊在黑龍江省肇源縣的重度鹽鹼地進行試種。不久前,由來自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吉林農業大學、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吉林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等機構的專家組成的測產組測產發現,使用調理劑的試驗田每畝水稻產量295.9公斤,沒有使用調理劑的每畝水稻產量91.53公斤,調理劑改土增產效果顯著。專家組認為,改良後的土壤不僅增加了產量,讓當地農民增收,還改善了生態環境,具有積極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


(文章來源:山西農民報)

(責任編輯:DF527)

相關焦點

  • 我國鹽鹼地的治理與農業高效利用
    」,實現了糧食增產504億斤的顯著成效。近年來,中科院聯合國內相關力量,組織實施了「鹽鹼地農業高效利用配套技術模式研究與示範」公益性行業專項,近期聯合科技部啟動實施了「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項目,全面開展了我國鹽鹼地治理和農業高效利用的研發、集成與應用示範工作。
  • 【中國科學報】「掌控」鹽鹼地
    其主要內容之一是鹽鹼地植物種質資源的收集和保存。  我國鹽鹼地總面積約1億公頃,其中內陸鹽鹼地佔95%。「鹽鹼地蘊藏著具有獨特生態功能和重要經濟價值的植物種質資源。」王志春介紹說,調查、保存這些種質資源,可以為植物生理、遺傳工程、分子生物學等研究提供基礎材料,進而為培育耐鹽鹼植物新品種提供關鍵候選基因。  然而,這並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科研人員需要走到野外。
  • 田長彥 讓鹽鹼地不再貧瘠
    田長彥長期在天山南北從事野外調查、科學試驗與示範工作,與自己的科研團隊總結出鹽漬土栽培模式和管理模式,確定了棉花高產肥料配比和最佳施用量,創立棉花害蟲生態防治技術體系;他還創立了「開溝破除不透水粘板層」改良技術以及鹽生植物品種篩選、繁育技術和適應性高效栽培高產管理技術……這些科研成果,助力天山南北各族農牧民走上科技致富之路。
  • 鹽鹼地專用高效肥料與改良調節劑實驗在新疆阿瓦提縣獲得成功
    經過三年的努力,新疆農業大學100畝鹽鹼地專用高效肥料與改良調節劑實驗在新疆阿瓦提縣獲得成功。 10月7日,在阿瓦提縣塔木託格拉克鎮秋馬克村38畝鹽鹼地棉花試驗田內,新疆農科院的專家和阿克蘇地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研究員對棉花進行了測產。
  • 中科院鹽鹼地治理開發研究網絡初步形成
    中科院西部行動計劃(二期)項目「我國北方鹽鹼地節水灌溉水鹽調控機理及治理開發技術研究與示範」(以下簡稱「鹽鹼地項目」)研究工作交流會近日在寧夏召開,來自項目承擔單位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和地方協作單位寧夏回族自治區農業綜合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平羅縣農業綜合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等單位的
  • 中國變鹽鹼地為高產田力保糧食安全
    無棣縣科技局副局長李德新說,示範區採用中科院院士李振聲技術團隊研究出的「土壤改良和種植模式調整技術體系」,種植了中科院和山東聯合培育的一批優良品種。2013年,儘管播種期偏晚,灌溉設施尚未完全配齊,但小麥平均畝產仍達340公斤,接近當地普通良田產量,且小麥籽粒品質較好,出粉率高,可達國家二級標準。
  • 鹽鹼地改良的悖論—新聞—科學網
    其中,有2億畝鹽鹼地被認為具有農業利用潛力。 然而,在當前糧食連年增產的情況下,改良鹽鹼地並沒有受到足夠重視。「有的地方倉庫的糧食都裝不下了,讓政府支持鹽鹼地改良是很困難的。」東北林業大學園林學院副院長、鹽鹼地生物資源環境研究中心主任柳參奎教授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應該從長遠角度出發,將其納入國家糧食安全戰略體系。
  • 死磕「地球禿瘡」,「鹼痴」讓鹽鹼地變「魚米之鄉」
    「多少老闆開著奔馳、寶馬車來種鹽鹼地,最後沒招兒騎著摩託走的,要想破產,你就大膽幹吧!」……老蔡很倔,不聽這些,他想試一下。「鹽鹼地不是不能改水田,主要是投入高、產量低、不掙錢。」肇源縣農業農村局負責種植業務管理的工作人員何宏宇介紹,我國古代就有「水洗地」的治理方式,但容易出現爛苗,產量也很低,投入產出比嚴重失衡。
  • 「微生物-納米整合技術」將為我國鹽鹼地治理提供科技支撐
    9月23日,中農煦豐鹽鹼地治理吉林省院士工作站正式成立,這標誌著治理鹽鹼地新技術——「微生物-納米整合技術」將為治理鹽鹼地新技術研究推廣提供科技支撐。  北京中農煦豐生態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從事鹽鹼地改造技術研發和提供鹽鹼地治理整體解決方案的高科技企業。
  • 黃海之濱鹽鹼地裡竟能種出大米
    此前,袁隆平曾培育出超級雜交水稻,增產約20%,幫助中國多養活7000萬人。海水稻:讓我國數億畝鹽鹼地有望變成未來糧倉金秋9月,黃海之濱,一片生長在鹹水中的特殊水稻已稻穗累累、壓彎枝頭。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領銜的技術團隊培育出的最新一批「海水稻」。
  • 投資好幾億在鹽鹼地裡「打水漂」,這個「土老闆」有錢「燒」得飄...
    2020年8月21日,鯰魚溝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正在生產線上包裝大米。本報記者鄒大鵬攝「百萬富翁」如果沒有這方水土的眷顧,自己今天也不會對這片水土這麼痴迷鹽鹼地,古已有之,被稱作「斥」「滷」「惡地」等。
  • 科研人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
    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研究員詹明生、副研究員何曉東等帶領的研究團隊,與維也納工業大學、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巴黎薩克雷大學等的科研人員合作,在實驗室中利用微波將光阱中一對超冷異核原子相干合成單個超冷分子,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操控原子-分子體系的所有自由度是量子體系調控的夢想與挑戰。
  • 土壤調理劑的使用誤區,您中招了嗎?
    土壤調理劑的推廣實際上是隨著我國土壤質量退化日益嚴重才得到越來越多關注的。其主要是指通過物理、化學或微生物的手段對土壤進行改良的方法。市場上銷售的土壤調理劑多為複合型製劑,某一種調理劑同時具備多種特性和作用,以改良土壤障礙因子為主要功能,同時兼顧土壤肥力和植物營養,少量添加了一些肥料或微生物製劑。按照功效特點大致可分為礦物源調理劑、土壤調酸調鹼劑、疏鬆劑或免深耕劑三類。主要作用有調節土壤沙粘比例,改善土壤結構,並促成團粒結構形成,提高土壤保水持水能力。
  • 「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典型鹽鹼地改良技術與工程示範...
    為了實現典型鹽鹼地改良技術的示範與應用,在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的支持下,寧夏科技廳組織寧夏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包頭市華清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寧夏農林科學院等單位,以典型鹽鹼地改良為目標,歷時4年,研究出適合我國河套鹽鹼土、濱海鹽鹼土等不同類型區域典型鹽鹼地改良技術,形成了鹽鹼地高效植被構建方面的技術體系和模式,研製出一批鹽鹼地土壤調理與培肥新產品
  • 濱海區建立「鹽鹼地+農牧」產業模式,實現生態發展致富
    現場的飼養人員告訴記者,這批肉牛是半個月前剛從澳大利亞進口而來,有2000多頭。這100多頭牛屬於育種種牛,其餘的牛正在附近的屠宰場進行宰殺。屠宰場內的工作人員表示,這兩天所有的肉牛就會宰殺完畢,送往全國各地的生鮮超市,為即將到來的春節提供充足貨源。
  • 中科院最新科研進展、科技動態 2020.12.16 星期三
    科研進展1、物理所發現二維金屬中的等離激元4、我國首套超算InSAR系統實現全國地表形變監測5、青島能源所基於「剪刀石頭布」策略實現快速多輪基因編輯5、中科院科技創新年度巡展2020廣西站開幕6、中科院鹽鹼地資源高效利用工程實驗室揭牌7、中科院第五屆涉外海洋科考管理研討會在穗召開
  • 鹽鹼地上生長的新希望,農業科技浮現「大安模式」
    近年來,我國從兩個維度實現糧食的增產增收,一方面聚焦存量農田,增加單位農田的經濟價值產出;另一方面則更具難度,如何在保證城鎮化進程不變的情況下,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這就要求我們向未開墾的「處女地」進發……位於吉林省大安市的中科佰澳格霖農業基地,正是在鹽鹼地上展開了水稻種植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