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鹽鹼地變綠洲——記草學博士付金民

2020-11-24 環球網

本文轉自【光明網】;

「從明年春天開始,這裡不再是『夏天水汪汪,冬春白茫茫,多長鹽蓬草,鮮長棉和糧』的鹽鹼地了,而將變成一片翠綠的草品規模化種植示範基地。」10月27日,在山東省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河北省石家莊市欒城區增鑫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馮鴻濤指著眼前400多畝種植的鹽鹼地對記者說。

這裡種植的狗牙根等耐鹽草坪草和牧草,都是由合作社合伙人、魯東大學僑界代表人士、濱海生態高等研究院付金民教授及團隊培育的品種。目前,他們培育的優質耐鹽草品種已在天津、河北、山東和江蘇的8個地市實現了原土種植。

鹽鹼地上的家國情懷

20世紀60年代,付金民跟隨父母從山東菏澤農村來到黑龍江省綏化地區。從小割草放羊餵豬對農業懷有特別感情的他,高中畢業便選擇報考了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農學專業。4年後,他又以優秀成績考入瀋陽農業大學農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我從小對家鄉就有一種根的情節,這就像小草依戀培育自己生長的土地一樣。」談起過往經歷付金民執著堅毅。1986年6月,他研究生畢業後選擇應聘到山東農業大學任教。13年後,他因具備較好的教學科研潛質,被單位公派自費到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農學院留學深造,獲得博士學位後在美作為博士後和研究助理繼續從事草坪草逆境生理分子研究。

「一個基因可以改變一個國家的命運,一粒種子可以決定一個民族的未來。」在多次與中國同行專家研討交流後,付金民對這句話的含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當他了解到中國還有5.5億畝鹽鹼地,95%以上草坪草種子、50%優質牧草種子還需要進口等草種業現狀後,2008年12月,他毅然決然地回到祖國,成為從海外回國從事草種質資源與分子育種研究為數不多的草學博士。

在中國科學院從事草種質資源與分子育種研究的幾年間,付金民的研究成果引起同行的廣泛關注,許多國內高校和科研院所紛紛以優越條件和待遇向他拋出「橄欖枝」。

「我的根在山東。山東是全國重度鹽鹼地大省。」付金民沒有忘記他的根。然而在山東地域他又面臨著一道多重選擇題:有的是重點高校和科研院所,有的單位許諾官職頭銜,有的提供誘人的生活待遇和安家補貼。

「我是做草種質資源與分子育種研究的,生活待遇、官職頭銜對我的家庭生活和個人發展來說固然重要,但對我的研究來講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意義。儘管魯東大學是一所省屬普通高校,但是學校提供建設的30畝草種質資源與育種基地,對我來說十分寶貴。」付金民說,「有了育種基地,我的知識和才華才能得以施展,草種質資源就有了創製平臺,大片大片的鹽鹼地才有希望變成一片片的綠洲。」

科研道路沒有捷徑可走

「不在一線實地調查就不能真實獲得草生長的第一手資料。」付金民把科研的每個環節都看得很重。按照草品種比較試驗和國家區域試驗要求,草品種試驗基地要分設在多個省份和生態區,並且要定期對草參試材料進行生長特性調查。按說這樣的調查可以委託相關方或相關人提供網絡視頻和圖片來進行,但間隔2至3個月一次的兩省四地的試驗調查,他都是親力親為或帶團隊成員參加。

「科研既需要嚴謹的工作作風,也離不開吃苦耐勞、開拓創新的精神。」付金民說。針對草種質資源保育與新品種培育周期長、培育成功率低的問題,他及團隊創新研發的「草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從根本上提高了草品種的篩選時效。同時,他及團隊主動瞄準世界草種業科技前沿,完成了狗牙根全基因組測序,突破了其遺傳轉化技術,為狗牙根等耐鹽草分子育種提供了基因資源和平臺。

草種質資源收集是草育種的基礎。為採集到優質的草種質資源材料,付金民及團隊成員常常要南下海南、北上東北、東進沿海、西出新疆等地的崇山峻岭、戈壁灘涂,進行草種質材料的採集。有時為獲得一份草種質資源,他和團隊成員要跨越幾千裡、徒步幾十裡。目前,他及團隊已經建立了山東最大、全國較有影響的草種質資源圃和資料庫,收集了涵蓋全球的野生草種質資源14個種類3250份,並獲得了一批優質抗逆草種質材料。

「付老師既是我們學科組的負責人,更是我們學科組的『領頭羊』和實幹家。」這是魯東大學濱海草種質資源與分子育種學科組8名博士成員對付金民的一致看法。他的助手邵安說:「付老師工作起來就是一個『拼命三郎』,除了給學生上課外,白天只能在育種基地見到他忙碌的背影,晚上只有在實驗室看到他伏案研究的身影,每天來得最早的和走得最晚的都是付老師。」

「既然選擇了草種質資源與育種這份事業,我就要在有限的時間裡研究出更好更多的耐鹽草品種來回報祖國和人民,讓白茫茫的鹽鹼地早日披上翠翠的綠色。」付金民說。他對時間管控可謂有些「吝嗇」,在工作安排上,已經沒有了「上下班」和「節假日」的概念。工作忙的時候,趕上就餐時間他就去學校食堂吃點,否則就是吃包方便麵了事。在外地的家人總被他執著的事業心所感動和折服,在理解的同時也給予了大力支持。現在,他們一家四口仍然生活在不同的3個城市,家人之間最多的聚會就是用手機視頻,遇到節日或家人生日也就是簡單的微信祝福或是送一件小禮物而已。

見過付金民的師生或朋友經常會這樣說:付老師你又曬黑了,白頭髮和魚尾紋又多了。然而,時間在給他留下歲月痕跡的同時,也給他回報了累累碩果:發表SCI論文105篇,獲得國家發明專利9項;培育的狗牙根『魯坪1號』耐鹽草進入國家草品種區域試驗,培育的鹽鹼地生態修復用草結縷草申報了國家審定品種;以他為首席專家的「高抗鹽綠化飼用草突破性新品種選育」獲得山東省農業良種工程項目立項;他的濱海草業種質資源基地成為山東省濱海耐鹽草業工程技術中心、國家草品種區域試驗站、煙臺市濱海草省級林木種質資源庫……

把「筆墨」塗抹在鹽鹼地上

「儘管這些年來我取得了很多的科研成果,但是真正讓我感到欣慰的還是那篇寫在鹽鹼地上的『綠色篇章』。」付金民平時很少談及他自己獲得的科研成果,但他卻樂於把更多的「筆墨」塗抹在那一片一片鹽鹼地上。

由付金民及團隊研發成功且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優質耐鹽草狗牙根、結縷草等品種,在天津、河北、山東和江蘇等8個地市鹽鹼地實現原土種植後,他及團隊適時給予了技術跟進,不但及時了解草的生長狀況,而且選擇草的生長節點,前往各鹽鹼地對草品種的色澤、觀賞性、均一性、密度、生長速度以及鹽鹼地修復效果等進行調查,對草的養護管理提出具體指導意見。

不僅如此,付金民也時常關注著全國的其他草坪種植企業和農戶,不厭其煩地為他們提供草坪種植及養護技術諮詢與服務。江蘇鹽城、河南鄭州等地的一些種植企業和用戶在購買進口草坪種子時,往往因看不懂和不了解草坪品種生長特性而不知如何選擇哪種草坪品種時,他會根據企業和用戶需求介紹草坪品種選擇方法和種植技術。今年9月,山東菏澤一企業種植的草坪發生了生長枯萎現象,他先是通過電話詳細了解近期草坪養護管理情況,再通過網絡視頻觀察草坪生長態勢,之後每2~3天就跟蹤問效一次,半個月後草坪就開始泛綠了。

只要是與草有關的問題,付金民都給予熱心相助。去年,山東一高校在建設體育場地時,遇到了使用人造草坪與使用天然草坪的「兩難」選擇問題。為此,他專門抽出時間,給該高校提供了一份有關使用人造草坪與使用天然草坪各項指標對比的報告,並依據建設單位資金投入情況和後期管理要求提出了使用方案。

「付教授是我們公司聘請的技術顧問,他的建議和技術不但給我們帶來了經濟收益,而且還改善了我們的人居生活環境。」山東綠風農業集團董事長崔立華對記者說,在付金民的技術指導下,不僅公司牧草產量逐年增加,經濟效益逐年提高,也加強了駐地的防沙防塵工作。在該公司的產業帶動下,駐地部分村民依靠種植牧草脫貧走上了致富路。

「高校必須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來謀劃學科建設,開展服務地方經濟社會活動。」魯東大學黨委書記徐東升說,「付金民教授回到自己的祖國專心研究中國自己的耐鹽草種質資源,服務生態文明建設,體現了一個中國普通知識分子的使命和初心,值得我們大力學習、褒獎和弘揚。」

相關焦點

  • 「吃鹽植物」 讓鹽鹼地變良田成現實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田長彥介紹說,幾年前,這兩塊地都是鹽鹼地,都是什麼也不長。出現這種情況,是他們經過20多年的研究,發現了多種「吃鹽植物」。通過種植「吃鹽植物」,將土地裡的鹽分吸收出來,從而達到鹽鹼地變良田的現實。    鹽鹼地可以變良田?
  • 沙漠變綠洲好不好?假如塔裡木盆地變成湖,結果會怎樣?
    「我有一個夢想,就是讓全世界的沙漠都能夠變成綠洲」,這樣的句式,我們每個人都很熟悉,因為在充滿幻想的童年,我們大多寫下過這樣的童話。然而現實與童話可能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在童話世界中,我們可以盡情放飛夢想,而在現實世界之中,我們必須尊重自然規律。
  • 科學網—讓鹽鹼荒漠變綠洲
    鹽鹼地引發的危機 眾所周知,我國人口眾多,耕地不足,淡水資源貧乏,然而,我國無法利用的鹽鹼荒漠面積巨大。 邢軍武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說,僅我國山東省黃河三角洲地區未利用土地面積就達800多萬畝,其中濱海鹽鹼地加高鹽灘涂面積更是多達500萬畝,內陸鹽鹼地面積則超過16億畝。
  • 造良田 提方案:區域鹽鹼地治理破題在望
    秦志偉攝秋收季節,走進吉林省大安市聯合鄉後小窩堡村萬畝鹽鹼地,一眼望去,不同地塊的水稻長勢差異非常明顯。據悉,今年春季,有4種不同的鹽鹼地改良技術準備在此大展身手,但到最後水稻的長勢顯示,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胡樹文團隊的鹽鹼地改良技術更勝一籌。
  • 死磕「地球禿瘡」,「鹼痴」讓鹽鹼地變「魚米之鄉」
    如今,鯰魚溝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的鹽鹼地水稻畝均產可達1000斤,蔡雲樓總結了一套鹽鹼地改稻田的「秘笈」:一是要看鹽鹼地是否含硝等成分,如果有則不具備改造條件;二是要有充沛的水源和排水設施,便於以水洗鹼和以水壓鹼;三是要有沙土墊底和充足的有機農家肥,所謂「沙子摻鹼賽如金板」;四是要精細化種植選好耐鹼品種,掌握好秧苗浸泡和插秧時機,秋收時不能深翻破壞耕層;五是要熬得住,改造周期要3至5年,要長期投入
  • 造良田 提方案:區域鹽鹼地治理破題在望—新聞—科學網
    秦志偉攝   秋收季節,走進吉林省大安市聯合鄉後小窩堡村萬畝鹽鹼地,一眼望去,不同地塊的水稻長勢差異非常明顯。據悉,今年春季,有4種不同的鹽鹼地改良技術準備在此大展身手,但到最後水稻的長勢顯示,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胡樹文團隊的鹽鹼地改良技術更勝一籌。 大安市位於吉林省西部,是松嫩平原鹽鹼地分布集中程度和鹽鹼化程度最高的地區之一。
  • 他讓沙漠變綠洲不再是夢想,原來是這種新科技
    沙漠變綠洲變成了無數人的一個夢。前段時間我國科學家已志堅先生便研發出了一項新科技。引來全世界的關注,因為這項科技的發明使得沙漠變綠洲將成為現實。大家都知道沙漠裡的沙子是鎖不住水的,表面鬆散的沙子顆粒之間沒有束縛力,這使得沙子很難變成土壤。而易志堅卻發明出一種粘合劑。這種粘合劑是從植物中提取的,純天然。
  • 中國變鹽鹼地為高產田力保糧食安全
    往年每到此時,深受鹽鹼地低產困擾的當地農民都要為來年的糧食犯愁。「鹽鹼地不長莊稼」是幾百年來當地農民的「常識」,改造鹽鹼荒地更被看做異想天開。但今年,無棣縣柳堡鎮村民徐寶懷卻對開春充滿期待。作為「渤海糧倉」項目科技核心示範區,無棣縣流轉7000多畝鹽鹼土地,種植了中國科學家用小麥和偃麥草雜交培育的「小偃81」「小偃60」等抗鹼耐旱優質小麥品種。
  • 他的夢想是讓沙漠變綠洲
    「沙漠變綠洲、變良田還不是最終目標,我們還想讓沙漠變成宜居的地方。」秦升益委員說。一片沙漠中,綠油油的稻苗迎風起舞。這片位於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旗的沙漠水稻種植示範田,在去年吸引了一撥又一撥的考察團。這是秦升益委員去年最得意的創新之作。夜晚的北京會議中心十分安靜,讓秦升益委員陣陣的咳嗽聲顯得分外突出。「要不要喝點水?」記者問。
  • 假如全球沙漠都變成綠洲,看似是件大好事,搞不好反而是世界災難
    可能有不少人希望地球沙漠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像亞馬遜那樣的原始森林,為了實現這個美夢,甚至有人提出將大量海水輸送沙漠來增加空氣溼度的建議,從而增加降雨量,從而讓沙漠變綠洲很顯然,這是一條不太明智的建議,咱先不談輸送海水成本,若真的將大量海水引入沙漠,後果可能會更嚴重,隨著海水的蒸發,沙漠將留下大量化學鹽,沙漠將變成鹽鹼地,這樣一來,真的就寸草不生了,到時候人們想種樹都種不活了
  • 鹽鹼地變"金土地",種水稻一年收入超2億元!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我國是受鹽鹼化侵害較為嚴重的國家,據統計,我國鹽鹼地總量大約為14.8億畝。過去,在許多人眼中,鹽鹼地是無法從事農業生產的不毛之地,但如今,國內的許多鹽鹼地都得到了有效的治理,而且不少鹽鹼地出產的農產品還成了人見人愛的搶手貨。
  • 挺入大沙漠,種進鹽鹼地,這種水稻是如何化腐朽為神奇的?
    海水稻:沙漠變綠洲的先鋒戰士海水稻,是耐鹽鹼水稻的形象化統稱,因其能夠在海邊灘涂等「海水經過」的鹽鹼地生長而得名。只聽名字,可能會有人以為海水稻是生長在大海裡的水稻,其實,海水稻只是不懼怕海水的短期浸泡。
  • 【中國科學報】「掌控」鹽鹼地
    20多年來,王志春及其團隊成員幾乎走遍了北方內陸鹽鹼地,專注於典型脆弱生態的修復與保護研究工作。  首次調查北方內陸鹽鹼地  2015年7月,由東北地理所牽頭的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中國北方內陸鹽鹼地植物種質資源調查與資料庫構建」項目(以下簡稱基礎專項)正式啟動,王志春擔任首席科學家。
  • 【地理拓展】中國沙漠變綠洲是奇蹟,為啥中東沙漠變綠洲就有問題?
    高考地理備考專家資料庫 中國曾經有八大沙漠,但現在,只有七大沙漠了......沙漠變綠洲的奇蹟在河套平原上演了! 庫布齊沙漠位於河套平原黃河「幾」字灣的黃河南岸,也是距離我國首都北京最近的一大沙漠地區,如同一條黃龍橫臥在鄂爾多斯高原北部,橫跨內蒙古三旗。
  • 教資面試小學語文試講逐字稿——沙漠中的綠洲
    沙漠中的綠洲師說: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你們好,我試講的題目是《沙漠中的綠洲》。下面開始我的試講:師說:上課!生說:老師好!師說:同學們好,請坐!師說:可是,在這沙漠中卻有一片綠洲,你們想不想知道這綠洲是如何建成的呢?你們想不想知道這這綠洲怎樣建成的呢?生說:都想啊!師說:那就讓我們走進今天的課文沙漠中的綠洲去一探究竟吧板書 沙漠中的綠洲師說:現在請同學們自由的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並思考課文主要寫了什麼?好,開始.
  • 為什麼要治理鹽鹼地?如何治理鹽鹼地?
    為什麼要治理鹽鹼地?如何治理鹽鹼地? 提到鹽鹼地的時候,很多人第一個想法就是「如何治理鹽鹼地」;改良或者肥料企業的第一想法就是「我們可以改良鹽鹼地或者我的產品是抗鹽鹼的」。
  • 鹽鹼地改良不再是世界難題
    鹽鹼地制約農業發展  鹽鹼地改良後的萬畝良田。楊永旺 攝   高殿文所說的鹽鹼地改良土地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地區河套平原。王慧 攝   巴彥淖爾市農牧業技術推廣中心土壤科科長張琛平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黃河從北部多次改道到南部,北部烏加河,南部黃河,兩河之間形成次生鹽漬化耕地,鹽鹼土常形成斑狀分布,以前的舊河道、窪地邊緣和局部高起部位,呈現大處在窪、小處在高、窪地積鹽較重,為重度鹽鹼地,坡地積鹽較輕為中輕度鹽鹼地。河套灌區現有耕地1100萬畝,其中約有484萬畝鹽鹼地,佔總耕地面積的44%。
  • ...誓把「黃龍」變綠洲——甘肅郭萬剛騰格里沙漠南緣生態治理…
    【弘揚林草時代精神•二】子承父業40年堅守 誓把「黃龍」變綠洲——甘肅郭萬剛騰格里沙漠南緣生態治理… 2020-11-16 16: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衛星發現地球正在變綠,中國在其中有貢獻,南極也出現了綠洲!
    文/仗劍走天涯衛星發現地球正在變綠,中國在其中有貢獻,南極也出現了綠洲!自從人類進入到了工業文明時代以來,地球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雖然在人類的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這種過程當中,人類的生活看似變得更加的便捷了。
  • 英媒:中國稻田——出現在杜拜沙漠中的綠洲
    中國媒體報導稱,該中心將在中東和北非各地打造「人工綠洲」,使所有阿拉伯國家從中受益,並幫助當地人擺脫貧困和飢餓。目前,中國研究人員正在青島海灘鹽鹼地種植海水稻,但中國已確定全國15億畝鹽鹼地中約有3億畝有改良成農田的潛力——後者幾乎相當於整個大不列顛國土面積。國際諮詢企業高級分析師佩伊(音)也將杜拜的實驗稱作「一種至關重要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