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6 16: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典型事跡二
從上世紀初開始,騰格里沙漠南緣的甘肅省古浪縣八步沙的沙丘每年以7.5米的速度向南移動,總面積達4萬多畝。要麼,眼睜睜看著沙漠吞家園、食農田;要麼,植樹治沙,迎著暴躁的黃沙闖出一條生路來!怎麼辦?在土門公社漪泉大隊當主任的石滿第一個站出來,和郭朝明、賀發林、羅元奎、程海、張潤元5位年過半百的「六老漢」卷上鋪蓋、帶著乾糧,走向了「一棵樹一把草,壓住黃沙防風掏」的治沙之路。
不到30歲的郭萬剛,那時已經在土門鎮供銷社上班,也被父親郭朝明拽進了沙窩窩裡。郭萬剛回憶道,「那個時候,真是苦啊!」在沙地上挖個坑,上面用木棍支起來,蓋點茅草,就成了「地窩鋪」,有時半夜突颳大風,茅草被卷得七零八落,大家只好頭頂被子,在冰冷的沙坑裡挨到天亮。「起初,我很不理解。」有一年古浪發生特大沙塵暴,奪去了20人的生命,看著鄉親們悲痛的神情,郭萬剛突然意識到,「爹是對的。只有把沙治住,才能把家守住!」
2000年,郭萬剛正式接過場長的擔子。作為八步沙林場第二代治沙帶頭人,郭萬剛子承父志,一步一棵苗、一步一碗水,守得沙漠變綠洲。經過近20年的艱苦努力,他帶領林場完成治沙造林6.4萬畝,封沙育林11.4萬畝,植樹1000多萬株,近10萬畝農田得到保護。「沙漠不退人不退,草木不活人不走!」一幹又是3年,完成了對八步沙林場管轄區最後2萬畝沙漠的治理,荒漠終變綠洲。
如今,在沙漠幹了近40年的郭萬剛,不僅從父輩手中接過了沉甸甸的樹苗,也接過了一副「治沙治窮」的擔子。他帶領一幫人探索出「治沙先治窩,再治坡,後治梁」的新方法,應用「網格狀雙眉式」沙障結構,實行造林管護網格化管理,嘗試打草方格、細水滴灌、地膜覆蓋等新模式、新技術,逐步走上市場化治沙之路。2010年,八步沙林場實現企業化轉型,八步沙綠化公司成立,探索「以農促林、以副養林、農林並舉、科學發展」的新路子。2018年,八步沙林場按照「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在黃花灘移民區流轉2500多戶貧困戶的1.25萬畝土地發展經濟林,通過特色產業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林場還成立了林下經濟養殖合作社,養殖沙漠「溜達雞」,年收入可達20萬元。
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從「死亡之海」到「經濟綠洲」。近40年來,三代治沙人誓把「黃龍」變綠洲,用辛勤汗水譜寫了一曲讓沙漠披綠生金的時代壯歌,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為美麗中國建設注入了「時代楷模」的實踐力量。
圖片:轉自網絡
文字: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政府網
原標題:《【弘揚林草時代精神•二】子承父業40年堅守 誓把「黃龍」變綠洲——甘肅郭萬剛騰格里沙漠南緣生態治理事跡》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