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紀實∣中國北方沙漠焉何變綠

2020-10-25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文章來源:地理發現與探索

近年來,有關中國北方沙漠變綠的新聞日漸增多。特別是2020年4月以來,「即將被『憋屈』死的毛烏素沙漠,都快水草肥美了!」「中國奇蹟:這個沙漠即將消失」、「喜報:毛烏素沙漠即將從陝西版圖消失」和「NASA衛星圖顯示塔克拉瑪幹沙漠在變綠」等,更是頻頻見諸報端。基於近20年的實地考察,從巴丹吉林沙漠、毛烏素沙地等自然景觀的變遷來看,筆者認同中國北方沙漠變綠已是不爭的事實。

1 中國北方沙漠的自然本

眾所周知,沙漠是指氣候乾旱、降水稀少且多變、植被稀疏低矮、土地貧瘠的自然地帶。它是在乾燥氣候和豐富的沙源物質等自然條件下形成的,且其形成過程並非一朝一夕。中國西北地區由於深居大陸內部,加之青藏高原隆升的環境效應影響,不利於降水形成,多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400mm以下。中國乾旱區地域遼闊(圖1),是世界上沙漠面積較大、分布較廣,且沙漠化危害嚴重的國家之一。全國沙漠和沙漠化土地面積約有153.3萬km2,佔國土總面積的15.9%。它不僅廣泛分布在西北乾旱區,在半乾旱區,甚至東北平原西部的半溼潤區也有沙地分布。涉及新疆、甘肅、青海、寧夏、陝西、內蒙古、遼寧、吉林和黑龍江等9省、區,從西向東分布有8大沙漠和4大沙地。

圖1中國地勢與自然地理區劃

(鄭度等,2015)

隨著科學的不斷進步和廣泛深入的調查研究,越來越多的地理事實表明,中國北方沙漠並不像古書上或者人們在傳說中所渲染的那樣令人生畏,它並非什麼「上無飛鳥、下無走獸」的不毛之地。沙漠地區的自然條件固然有其嚴酷的方面,主要表現在風沙頻繁、寒暑驟變和乾旱少水,但絕非荒涼得毫無生機。出乎一般人想像的,在沙漠地區有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風能和太陽能,蘊藏著數量可觀的礦產和石油、天然氣資源,生長著多種特有的野生植物(圖2),棲息著不少珍禽異獸。就連長期被認為是「死亡之海」和「生命禁區」的塔克拉瑪幹沙漠,實際上是高度特化了的動植物的棲息地和庇護所,以及非地帶性動物種類的重要越冬地。據20世紀80年代考察,該沙漠及其邊緣共有動物272種,高等植物73種,極大增進了人們對這一地區的關切。

圖2 巴丹吉林沙漠的梭梭林

特別是與世界上多數沙漠地區相比,如北非、澳大利亞、中美洲和西南亞,中國北方沙漠的外圍分布有白雪皚皚的高大山脈,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成為眾多河流的源泉;這些河流不僅孕育了星羅棋布的綠洲,有的甚至潛行地下,在沙漠腹地瀦成星羅棋布的湖泊。例如,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及東南部即分布110多個常年積水湖泊,還存在若干季節性湖泊和乾涸湖盆。沙漠裡只要是水分條件好的地方,植物就會叢生,甚至形成一灘蔥蘢的綠洲(圖3)。有的綠洲面積很大,是一望無際的豐美牧場;有的綠洲很小,僅是沙丘間的低洼地。除了綠洲以外,在沙丘上也生長著一些植物。

圖3 巴丹吉林沙漠腹地的綠洲

沙漠地區自然條件嚴酷,所能適應生存的植物種類很少。據《中國沙漠植物志》統計,中國沙漠植物共計96科、498屬、1694種,僅佔中國植物總數的5.38%,但常見的不過數十種。位於內蒙古阿拉善高原西部的巴丹吉林沙漠,氣候屬於極端大陸性氣候,在它東南邊緣的沙丘以及沙山上仍生長有稀疏的植物,在沙山上大約有植物佔據的地段要佔整個沙山面積的1/3左右。沙丘下部或丘間低地生長有稀疏灌木、半灌木,除梭梭林外,主要生長有沙拐棗、沙竹、霸王、沙木蓼、沙蒿、檉柳、沙蔥等,蓋度多在5%左右,在沙山與湖泊間常出現有白刺沙堆。在湖盆周圍,植被環湖岸呈帶狀分布。濱水為沼澤化鹽生草甸,寬數米至十幾米,地下水埋深不到1m,植物低矮而密,主要為海韭菜、海乳草和獐茅等;往外為鹽生草甸,寬5~6m至數十米,地下水埋深1m左右,植物高大茂密,建群成分為蘆葦和芨芨草等;再往外圍,主要為白刺,形成高1~3m的灌叢沙堆。這種植物生長和分布的特徵,說明巴丹吉林沙漠並不是像過去一般所認為的那樣,全是裸露流沙。

2 氣候暖溼化背景下的植被景觀

沙丘的進退,湖泊的消長,植被的變遷,文化的興衰,往往與氣候冷暖、乾濕變化息息相關。在氣候相對溼潤期,草木繁盛,沙丘得到固定或被夷平,沙漠範圍縮小;而在乾燥期,風力強勁,沙丘活化,沙漠大規模擴展。這種因氣候變化而引起沙漠的變動,在我國季風邊緣地帶反映得尤為明顯。在20世紀以來全球變暖的背景下,中國西北乾旱區「暖溼化」趨勢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討論。除氣溫長期變化趨勢之外,降水多與少的年際波動亦從未停止。尤其特定年份降水異常,往往造成不同程度的旱澇災害,給當地人民生產、生活帶來巨大影響。

就整體而言,中國西北地區1966~2016年降水量和氣溫分別以4.9 mm / 10 a、0.427 ℃ / 10 a的速率顯著增加,暖溼化趨勢日益明顯。隨著西北地區降水不斷增加和氣溫持續上升,不僅區域氣候條件有所改善,一些脆弱敏感區域的生態退化也得到遏制。就局部而言,近60 a以來騰格里沙漠周邊地區對全球變暖響應十分明顯,年平均氣溫以0.40℃ /10 a呈顯著上升趨勢,年降水量增加速率為5.10mm / 10 a;巴丹吉林沙漠周邊地區年平均氣溫以0.30 ℃ / 10 a的速率顯著升高,年降水量以6.40 mm / 10 a的速率呈顯著增加趨勢(圖4)。

圖4 巴丹吉林沙漠周邊地區的降水和氣溫變化

(1960~2016)

植被類型是氣候變化和環境特徵的標誌性指示物。沙生植物的生活型較多,但以草本植物及灌木佔優勢,灌木以白刺和沙蒿為主,草本植物以沙米和碟果蟲實為主。大氣降水增加、平均溫度穩定上升對沙漠植被生長發育較為有利,風速和潛在蒸發減小則有利於流動沙丘向半固定和固定沙丘轉化,這無疑是一些沙漠化地區近幾十年來得以出現逆轉的主要氣候原因。例如,隨著近年降水增多,巴丹吉林沙漠許多沙蒿叢生一起,蓋度可達60%~70%,把沙漠點綴得綠綠蔥蔥。根據沙地植被演替規律,沙米(刺沙蓬)是流動沙丘上首先生長的先鋒物種,可在20~30天內發芽、生長、開花、結實,完成生活周期,大量種子得以到處傳播。圖5為2019年9月上旬的巴丹吉林沙漠腹地,沙米和沙蒿植被生長茂密,高大沙山及丘間地呈現一片綠色。

圖5巴丹吉林沙漠腹地泛起一片綠色

(2019年9月攝)

近期頻繁報導的毛烏素沙地變綠現象,則與其固有的自然地理特點、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幹預有關。該沙地位於鄂爾多斯高原的東部,雖是我國北方沙漠中12片大沙區之一,但因地理位置偏於東南,既不似賀蘭山以西的騰格里、巴丹吉林、庫姆達格、柴達木、塔克拉瑪幹、古爾班通古特等戈壁荒漠深居亞洲腹部,又較賀蘭山以東之烏蘭布和、庫布齊、渾善達克、科爾沁、呼倫貝爾等沙區緯度低,夏季東南季風可抵臨惠施雨澤,水熱條件比較優越。據氣象觀測資料,其年平均氣溫6~8.5℃,1月均溫為-9.5~-12℃,7月均溫為22~24℃,年降水量由東南部的440mm向西北部遞減至250 mm。全年降水量的60%~70%集中於7~9月,雨熱同季十分有利於農牧業生產。這裡的典型草原佔整個沙區總面積90%,僅西部不足10%的面積屬於荒漠化草原。由於本區原是天然草場,加之天然灌木林分布也很廣,故沙丘形態以固定、半固定沙丘為主。近60年來,毛烏素沙地年平均氣溫以0.30℃ /10 a、年降水量以14.90mm / 10 a的速率呈顯著上升趨勢,氣候暖溼化無疑對植被生長發育十分有利。

3 人類活動幹預下的植被恢復

沙漠植被的生物生產量雖然很低,年平均每平方米只有90g左右,但在為荒漠動物群提供食物和庇護,參加荒漠生態系統的能量轉化和物質循環,以及防止風蝕和固定流沙、維護自然生態平衡、保護人類生存環境及生態安全等方面仍起著重要作用。例如,位於騰格里沙漠東南緣的沙坡頭,屬於荒漠草原地帶,分布著高大密集的格狀流動沙丘,丘間零星散布灌木花棒、沙米和百花蒿等沙生植物,覆蓋度1%左右,沙層穩定含水量僅2%~3%。自1956年中國科學院和有關單位建立了「以固為主、固阻結合」的植被固沙體系,該區生態系統從最初穩定性較差的以沙米為優勢種的生態系統,演變為能長期穩定存在的以沙蒿為優勢種的生態系統。在沙坡頭地區開展植物固沙10年左右,人工植被蓋度可達30%,流沙向固定沙丘發展,生態系統穩定性明顯增強。沙坡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現已成為我國北方乾旱地區典型的人工與自然結合的荒漠生態系統,具有廣泛的區域代表性, 以其「麥草方格」(圖6)等五帶一體的豐碩治沙成果,被聯合國環境專家稱為「世界奇蹟」。

圖6 騰格里沙漠東南部沙坡頭草方格治沙

在全新世中期的氣候適宜期,毛烏素沙地普遍較現在溫暖溼潤,其東南部年均溫度可達10℃,年降水量600mm左右。由於水資源相對較多,除河川徑流量比現在充沛外,沙地內部湖沼也很多,水生、溼生植物繁茂,原始人類遂在這一帶生息繁育起來。除內蒙古鄂託克前旗大溝灣、滴哨溝灣等著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河套人遺址外,全新世中期新石器時代的仰韶、龍山文化及細石器、印紋陶文化遺址在毛烏素沙地已經發現的就有數十處之多。由於毛烏素沙地局部自然條件適宜地區可耕可牧,因而成為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爭奪的農牧交錯帶。在歷經2000多年的土地利用方式反覆拉鋸中,由於晚近粗放的原始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及戰爭破壞,加之小冰期氣候的影響,使得這一地區沙漠化過程逐漸趨於嚴重。「山高盡禿頭,灘地無樹林。黃沙滾滾流,十耕九不收」,一度成為當地人流傳的順口溜。

圖7 毛烏素沙地南緣興武營明長城植被景觀

(2005年4月攝)

圖8 毛烏素沙地南緣興武營明長城植被景觀

(2018年8月攝)

毛烏素沙地究竟形成於何時?它的變化歷程究竟如何?系何成因?由於時過境遷,涉及的因素頗為複雜,因此當前在這一問題上各家觀點還存在很大的分歧和爭論。儘管如此,如何治理和改造毛烏素沙地,使它恢復到「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狀態,則是所有關注生態環境、渴望和建設美好家園的人們共同的奮鬥目標。為遏制風沙危害和沙漠化的不斷擴張,國家實施了一系列以植樹造林為主要措施的生態恢復與重建工程,如「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等生態工程及後期的飛播造林、沙區封育等生物和工程措施,相繼在毛烏素沙地、庫布齊沙漠等實施。從1959年以來,這裡的人們大力興建防風林帶,引水拉沙、引洪淤地,開展了改造沙漠的巨大工程。許多沙地,如今成了林地、草地和良田。根據遙感影像研究,1990~2017年該區域沙漠化土地面積減少約1684 km2,有效治理的沙漠化土地平均為62.4 km2/a,毛烏素沙地植被覆蓋狀態呈好轉趨勢(圖7、8),尤其以陝西榆林市境內治理效果顯著。毛烏素沙地的治理還導致水土流失減弱,使黃河年輸沙量減少近4億噸。

圖9 毛烏素沙地查乾巴拉嘎素古城景觀

(2003年10月攝)

圖10 毛烏素沙地查乾巴拉嘎素古城景觀

(2018年8月攝)

總之,21世紀初期以來,受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共同影響,特別是人力作用,中國北方沙漠植被覆蓋呈現增加趨勢。沙漠面積減少,植被覆蓋增加的區域主要位於毛烏素沙地(圖9、10)、騰格里沙漠東南部、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南緣、共和盆地西北部及科爾沁沙地東部和塔克拉瑪幹沙漠北部。誠然,如此而論,並不是宣揚所謂的人定勝天。因為在毛烏素沙地等生態環境變遷中,如何準確評估自然演替、氣候變化與人類活動到底各佔多大的影響量級,至今仍是一個十分複雜的科學問題。一是沙漠生態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具有時滯性,特別是表現為人類活動方式的間接影響的滯後性更為明顯;二是氣候變化對沙漠生態系統的影響作用具有較大的區域差異,各區內的主導因素並不相同。儘管局地生態環境改善,但我國北方沙漠面積畢竟廣大、荒漠化危害依然嚴重,生態恢復與重建工程還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從略)

相關焦點

  • 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塔克拉瑪幹沙漠「變綠」的真相
    「塔克拉瑪幹沙漠在變綠」新聞 圖片來自網絡2020年2月23日(上)和4月29日(下)塔克拉瑪幹沙漠局部衛星反演圖對比 圖片來源:NASA太長不看版:1。 塔克拉瑪幹沙漠曾是古地中海一部分,後由於地質時間尺度板塊運動,逐漸變成沙漠。2。 美國國家航天局(NASA)衛星監測的區域本來就是綠洲,新聞有「標題黨」誤導的嫌疑。
  • 西北沙漠變綠,衛星對準!BBC只好承認:中國植樹作用被低估
    在我國960萬平方公裡的遼闊土地上,位於內陸新疆塔裡木盆地中的塔克拉瑪幹沙漠是我國的第一大沙漠,它的大小與德國差不多,這裡每年的降雨量不足10毫米,並且春夏相當炎熱,在這種炎熱乾燥環境中,植物很少見,也被稱為「死亡之海」。
  • 西北沙漠變綠,NASA衛星對準!BBC只好承認:中國植樹作用被低估
    在我國960萬平方公裡的遼闊土地上,位於內陸新疆塔裡木盆地中的塔克拉瑪幹沙漠是我國的第一大沙漠,它的大小與德國差不多,這裡每年的降雨量不足10毫米,並且春夏相當炎熱,在這種炎熱乾燥環境中,植物很少見,也被稱為「死亡之海」。
  • 中國人在拼命種樹,日本人卻在保護沙漠,組織除草就怕它「變綠」
    土地荒漠化指的就是原本不是沙漠地區,但因為乾旱少雨,植被破壞,過度放牧和沙漠侵蝕的緣故,導致了沙漠突然的生產力下降或者喪失,最終形成類似沙漠的地形的現象。簡單來說,世界上不少的沙漠其實都是土地荒漠化的結果,土地荒漠化形成沙漠,而沙漠反饋給荒漠化,壯大荒漠的面積。所以這個問題是極其需要認真對待的一個事情,在當今也成為了人類主要的生存問題,在很多地區形成困擾。就比如我們中國就是如此。
  • 中國第八大沙漠毛正在「變綠」!外國網友:看起來像紐西蘭的牧場
    中國第八大沙漠毛烏素沙漠正在變綠。這片沙漠在中國西北部綿延42200平方公裡。由於持續的植樹造林,這個沙漠的面積在過去幾十年一直在縮小以下是youtube網友的評論:Kulo WCUSA can&39;s People.
  • 撒哈拉沙漠要變綠?科學家:或23000年重複一次,曾是河馬的故鄉
    沙漠綠洲並非亙古不變:沙漠變綠洲真不是天方夜譚,只不過以人類的壽命長度來說,當然沒有機會親眼目睹哪個大沙漠從寸草不生的荒漠,變成了長滿參天大樹的森林綠洲。要知道在人類在地球上誕生之前,沙漠就早已存在多年,相信大家都看過地球大部分表面被水覆蓋的深藍色圖片,而地球上的陸地又有三分之一的部分都是沙質荒漠化的土地,也就是大家平時所說的沙漠。儘管沙漠中沒有太多我們肉眼可見的生命,但是夜幕降臨之後,這些荒漠中就會竄出許多白天看不到的動物。但是,沙漠並不是永遠的沙漠,比如現在的撒哈拉沙漠就曾經是綠洲,也是當時河馬、野牛和大象等動物的生活棲息地。
  • 撒哈拉沙漠長出18億棵樹,地球變得更綠了,環境在變好嗎?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沙漠一直籠罩著神秘的色彩,常年乾旱無雨,炎熱惡劣,是我們對沙漠的固有認知。撒哈拉沙漠常年乾旱高溫,很多時候甚至能突破57度的紀錄,這裡也被認為是人類的生命禁區。
  • 中國第二大沙漠,為何是片「綠」沙漠?
    天山以南的塔裡木盆地,孕育出中國第一大沙漠塔克拉瑪幹,而天山以北的準噶爾盆地,其南部就被我們今天的主角——中國第二大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所覆蓋著。 雖然結皮的形成與水汽相關,但這絕不單單是水汽的功勞,否則同樣享有100多毫米年降水量的中國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上,為什麼就沒有沙壠呢?
  • 寧夏綠聚能與北方民族大學成立博士科研工作站
    中國電池雜誌-22日訊(梁小婧北京報導)據寧夏石嘴山電視臺報導,4月18日,寧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區在寧夏綠聚能有限公司廠區舉行博士科研工作站成立揭牌儀式,並就北方民族大學與寧夏綠聚能儲能電池與碳基新材料聯合實驗室進行籤約,石嘴山市副市長王生林、大武口區區委書記洪濤、北方民族大學副校長閔文義及四名博士出席儀式。
  • NASA:衛星圖顯示中國最大沙漠塔克拉瑪幹沙漠在變綠
    NASA衛星Terra上的中解析度成像光譜儀採集了2020年2月23日和4月29日和田附近一部分沙漠的圖像,發現4月底和田附近的沙漠較2月份局部出現綠色。NASA表示,植被正在大地上萌芽。塔克拉瑪幹沙漠是中國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面積達33萬平方公裡,相當於德國國土面積。
  • 衛星發現地球正在變綠,中國在其中有貢獻,南極也出現了綠洲!
    文/仗劍走天涯衛星發現地球正在變綠,中國在其中有貢獻,南極也出現了綠洲!自從人類進入到了工業文明時代以來,地球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雖然在人類的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這種過程當中,人類的生活看似變得更加的便捷了。
  • 中國為治理北方地區沙漠大患開出「中藥方」
    【天地網訊】    作為世界上荒漠化面積較大的國家之一,中國為治理北方地區的沙漠大患開出了「中藥方」,正在通過種植肉蓯蓉等中藥材防風固沙。    目前,巴丹吉林沙漠、塔克拉瑪幹沙漠、烏蘭布和沙漠等中國著名的沙漠裡都在人工種植肉蓯蓉等沙漠藥用經濟植物。這些中藥材在治理沙漠、改善生態的同時,還產生著良好的經濟效益。
  • 中國植被變綠對區域氣候的影響研究獲進展
    近年來,中國大部分地區特別是中國東部地區呈現出顯著的植被綠化現象,但是當前基於粗解析度全球氣候模式的研究表明,植被變綠對中國夏季氣候的影響不顯著。該研究基於2001-2017年時間序列的葉面積指數、植被覆蓋度等遙感觀測數據構建植被綠化情景,採用陸-氣耦合的高解析度區域氣候模式(WRF+SSiB3),模擬和分析中國植被綠化對區域夏季氣溫、降水和大氣環流的影響,從地表輻射能量平衡和水循環兩個方面探索其中的生物地球物理機制。
  • 美媒:中國太天真了!欲將沙漠變綠洲,卻不知沙漠是顆「搖錢樹」
    我國近年來對於沙漠的治理問題頗有成效,在這樣的影響下,有許多國家也前來我國指教治理沙漠的好辦法,也想讓當地的沙漠變成綠洲。其實我國在治理沙漠的歷史上,至今已經有42年的經驗了,不說其它,就說我國的毛烏素沙漠的治理上,實力妥妥地擺在眼前。
  • 美國衛星發現地球正在變綠,原因在印度和中國,印度卻令人擔憂
    也就是說,地球上的植被正在變多。在深入了解後,專家發現地球悄悄變綠的原因在印度和中國,不過這些專家對於印度表示擔憂。原來中國和印度變綠的原因是不同的。專家表示:在中國,幾十年前就開始了沙漠治沙行動,而在十多年前,沙漠治沙行動開始受到重視,中國又加大了在這一領域的投入。到了現在,中國的很多沙漠已經在沙漠治沙行動的作用下開始縮小。
  • 【地理拓展】中國沙漠變綠洲是奇蹟,為啥中東沙漠變綠洲就有問題?
    高考地理備考專家資料庫 中國曾經有八大沙漠,但現在,只有七大沙漠了......沙漠變綠洲的奇蹟在河套平原上演了! 庫布齊沙漠位於河套平原黃河「幾」字灣的黃河南岸,也是距離我國首都北京最近的一大沙漠地區,如同一條黃龍橫臥在鄂爾多斯高原北部,橫跨內蒙古三旗。
  • 美衛星發現地球正在變綠,原因在於中國和印度,但專家卻擔心印度
    美國衛星在對世界綠化面積的監控中給出的分析是:地球正在變綠,原因在於中國和印度的綠地面積在不斷增加,不過專家們進行了深入的了解之後發現,印度的綠地面積雖然增多了,但是印度的情況卻令專家非常擔心。專家表明:中國綠地面積的增加主要是因為中國開展了全面的沙漠治沙行動,中國在十年間大量植樹造林,利用遠超他國的人力物力資源完成了一片又一片地沙漠治理,土地鹽鹼化也因此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 中國突破世界級難題!成功在沙漠種活西瓜,以後沙漠是否會消失?
    由於環境的惡化,沙漠問題一直困擾著中國民眾,尤其是在北方的城市,這個問題則更加嚴重。為了解決沙漠問題,全世界的科學家都在努力的尋找著解決的方法,但由於長期以來都沒有一個很好的解決辦法,所以有的科學家早已經放棄。
  • 騰訊建立國內首個單櫃數據中心,幫助沙漠變「綠」
    打開APP 騰訊建立國內首個單櫃數據中心,幫助沙漠變「綠」 隨心 發表於 2020-11-24 15:37:10 我國有173萬平方公裡沙化土地,約佔國土面積的18%,人們一直在探索沙漠治理的方法。
  • 「北疆科學考察歷程展」開展 再現百年前中國北方科研過程
    宋天寧 攝中新網哈爾濱9月8日電 (宋天寧 記者 劉錫菊)8日,由黑龍江省博物館、天津自然博物館聯合舉辦的「北疆科學考察歷程展」在黑龍江省博物館開幕,通過展出120餘張精美圖片,60餘件實物展品向觀眾展現了百年前博物學家桑志華在我國北方科考研究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