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960萬平方公裡的遼闊土地上,位於內陸新疆塔裡木盆地中的塔克拉瑪幹沙漠是我國的第一大沙漠,它的大小與德國差不多,這裡每年的降雨量不足10毫米,並且春夏相當炎熱,在這種炎熱乾燥環境中,植物很少見,也被稱為「死亡之海」。但就是在這樣的死亡之海中,卻也有生機湧現——美國宇航局(NASA)的衛星2020年4月拍攝到的畫面顯示,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和田附近的沙漠呈現出綠色,NASA表示,植被正在大地上萌芽。
雖然說這種變綠和季節變化相關,但在塔克拉瑪幹沙漠中,越來越多的綠洲在沙漠中湧現,這是我國植樹種草對抗沙漠的結果——,近日,英國廣播公司(BBC)指出,中國植樹造林的作用被低估了,BBC報導稱,一個國際團隊近日研究發現,中國森林碳吸收量對全球的貢獻被低估了。
這一報告於10月28日發表在《自然》(Nature)科學期刊上,研究人員基於實地考察和衛星觀測,分析出中國兩個區域的新造樹林吸收二氧化碳規模被低估了。這兩個區域主要是中國的西南地區和東北地區。包括雲南、貴州和廣西三地;以及東北的黑龍江和吉林。被低估的原因是,這兩個地區的造林綠化面積拓展得很快,其帶來的減碳能力讓外國專家意想不到。這兩個地區在過去10到15年裡,省級森林面積每年增加4萬至44萬公頃。英國愛丁堡大學的保羅·帕爾默教授(Prof Paul Palmer)表示,這些森林碳吸儲庫的規模令人驚訝,但他指出,這個研究結論值得信賴。
發表在2月11日NASA的「自然可持續性」雜誌上題為「中國和印度引領綠化道路」的文章中介紹:自21世紀初以來,全球綠葉面積增加了5%,相當於整個亞馬遜雨林的面積。全球所有綠葉面積增加中,第一名中國貢獻了至少25%、印度居第二位,兩國累計貢獻了全球綠葉面積的三分之一。
在中印兩國所有的植被變化中,中國32%、印度82%的植被變化來自糧食作物集約栽培,也就是農業綠化。中國和印度用於種植農作物的土地面積自21世紀初以來一直沒有變化,然而為了養活大量的人口,這兩個國家的年總綠葉面積和糧食產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也帶動了農業綠化的增長。而對應的,中國有超過50%的植被變化是來自於植樹造林等活動,很多網友表示這些年沙塵暴等天氣明顯減少,正是我國持續植樹造林、改善環境的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