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治理北方地區沙漠大患開出「中藥方」

2020-12-05 中藥材天地網

【天地網訊】    作為世界上荒漠化面積較大的國家之一,中國為治理北方地區的沙漠大患開出了「中藥方」,正在通過種植肉蓯蓉等中藥材防風固沙。
    目前,巴丹吉林沙漠、塔克拉瑪幹沙漠、烏蘭布和沙漠等中國著名的沙漠裡都在人工種植肉蓯蓉等沙漠藥用經濟植物。這些中藥材在治理沙漠、改善生態的同時,還產生著良好的經濟效益。
    肉蓯蓉被稱作「沙漠人參」,具有補腎潤腸、延緩衰老的功效,主要寄生在沙漠植物梭梭根部。而梭梭適合生長在中國北方沙漠、荒漠乾旱環境中,具有很強的治沙和固沙作用。
    由於價值昂貴,野生肉蓯蓉長期被地毯式掠奪性採挖,再加上全球氣候變暖和肆意砍伐,寄生肉蓯蓉的梭梭林大量死亡,致使產量逐年下降,資源瀕於枯竭。目前,中國野生肉蓯蓉已不足過去的1%,每年產量不足500噸。
    為了保護這一瀕危野生植物物種,研究人員開始嘗試在沙漠裡人工種植肉蓯蓉。2002年中國「神舟」四號飛船將200克梭梭種子、98克肉蓯蓉種子帶入太空,返回地面後在內蒙古阿拉善盟進行了野外種植實驗。
    2004年,人工種植肉蓯蓉技術在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獲得成功。此後,被稱為「生命禁區」的沙漠裡大面積的肉蓯蓉開始開花結果,沙漠生態治理也多了一種方法。
    2006年,總投資210萬美元、規劃面積9000畝的肉蓯蓉種植項目在塔克拉瑪幹沙漠南緣啟動;2007年接種肉蓯蓉技術在新疆第一條沙漠公路——塔裡木沙漠公路防護林大面積推廣;2008年內蒙古在烏蘭布和沙漠設立人工接種肉蓯蓉10萬畝基地;2009年巴丹吉林10萬畝肉蓯蓉栽培繁育基地成立……
    北京大學中醫藥現代研究中心教授屠鵬飛說,根據肉蓯蓉的應用價值,現在種植100萬畝梭梭等沙生植物接種肉蓯蓉,可以治理沙漠100萬畝,10年內可以開發肉蓯蓉相關產品100個,實現年產值100億元。
    除了肉蓯蓉,中國北方沙漠地區還在沙漠裡種植鎖陽、沙棘、甘草等中藥材,鞏固生態建設成果,增加農牧民收入。
    根據最近5年的資料分析,國內外肉蓯蓉藥材的需求呈逐年上升趨勢,價格也不斷上揚,每公斤幹品的收購價由80年代末的8-10元上升到目前的100-200元。
    在中國北方,肉蓯蓉種植給人們帶來的不僅是經濟效益,更大的是生態效益。生活在中國八大沙漠之一的烏蘭布和沙漠邊緣的內蒙古磴口縣居民張建軍說:「以前因為生態惡化,我們這裡從春到冬都颳風沙,小風眼難睜,大風能活埋人。自從沙漠裡開始種肉蓯蓉,這裡的風沙小了,沙漠變成孕育財富的地方。」
    據最新一次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顯示,中國現有荒漠化土地263.62萬平方公裡,佔國土面積的27.46%,沙化土地面積173.97萬平方公裡,佔國土面積的18.12%。中國每年因土地沙化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540億元,近4億人的生產生活受到影響。
    內蒙古沙產業草產業協會會長夏日說,發展人工種植肉蓯蓉、沙棘等沙漠藥用經濟植物產業,能調動群眾治沙的積極性,有效防止沙漠化,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統一。
    中國目前肉蓯蓉產品的年銷售額已突破10億元大關,預計今後10年內肉蓯蓉產業將成倍增長。專家們認為,即使市場上的肉蓯蓉價格下降,在沙漠地區接種肉蓯蓉仍是一個經濟效益很好的項目,開發前景十分廣闊。

聲明:本文是中藥材天地網原創資訊,享有著作權及相關智慧財產權,未經本網站協議授權,任何媒體、網站、個人不得轉載、連結或其他方式進行發布;經本網協議授權的轉載或引用,必須註明「來源:中藥材天地網(www.zyctd.com)」。違者本網站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考察紀實∣中國北方沙漠焉何變綠
    「中國奇蹟:這個沙漠即將消失」、「喜報:毛烏素沙漠即將從陝西版圖消失」和「NASA衛星圖顯示塔克拉瑪幹沙漠在變綠」等,更是頻頻見諸報端。基於近20年的實地考察,從巴丹吉林沙漠、毛烏素沙地等自然景觀的變遷來看,筆者認同中國北方沙漠變綠已是不爭的事實。
  • 沙漠的救星!中國研製出神器,為治理荒漠化立下大功勞
    現在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並且花費了很多錢來控制沙漠,這要歸功於幾代人的共同努力,如今開始有初見成效的效果。最近有報導說,我國有一個沙漠救星,中國沙漠養了一百五十隻"野獸",一天就吐出了四十畝綠洲,發生了什麼事呢?讓我們互相認識一下。很多人應該知道,當我們國家過去治理沙漠時,大部分是通過種植植被來改善土地沙漠化,而在荒涼的沙漠中種植植被則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 英文版《中國沙漠與沙漠化》出版發行
    由《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規劃》(973)項目「中國北方沙漠化過程及其防治研究」首席科學家、國際沙漠研究協會(IDRA)主席、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所長王濤博士主編、組織數十位專家學者將《中國沙漠與沙漠化》縮編譯成的英文專著。據王濤介紹,本書是對過去50年我國沙漠與沙漠化研究和實踐的系統總結,其學術價值在於為今後沙漠與沙漠化科學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臺階。
  • 荒漠化治理的「中國智慧」
    新華社銀川6月21日電 題:荒漠化治理的「中國智慧」新華社記者趙倩、盧鷹、曹江濤地處騰格里沙漠南緣的沙坡頭,因沙丘高度超百米而得名。半個世紀以來,這裡因包蘭鐵路、麥草方格、「五帶一體」而成為中國規模化、工程化治沙的起點,並由此開始向世界輸出中國治沙技術。
  • 庫布其沙漠治理為全球荒漠化防治貢獻中國智慧
    位於庫布其沙漠中的光伏發電基地(9月14日攝)。  在黃河「幾」字彎、陰山山脈南的鄂爾多斯高原,橫臥著我國第七大、也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庫布其沙漠,面積約1.86萬平方公裡。過去,這裡寸草不生,風沙肆虐,被稱為「死亡之海」。幾十年來,當地群眾、政府和企業攜手治沙,以頑強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代代接力,在大漠中書寫了一部荒漠化治理的英雄史詩。
  • 英媒:中國簡直「反人類」,竟然通過「挖空沙漠」來治理沙漠!
    中國不僅在科技發展的方向沒有停下過腳步,在基建領域同樣做出了很多成就,通過中國這幾十年以來的發展狀況就可以得知,中國的實力還是很強大的,同時也是人才非常多的原因,大家才可以一起發力建設祖國。在發展科技的同時,中國同樣非常注重環境的保護,所以中國還有一個「環保大國」的稱號。大家都知道早在上個世紀的時候,中國就一直致力於沙漠的治理,還開展了「三北防護林」的工程,也做出了讓世界矚目的成就。
  • 北方地區農村汙水治理案例集錦
    農村汙水問題被「十三五」列為中國面臨的八大「水問題」之一。農村水汙染治理及水環境綜合整治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汙水處理工藝及技術種類繁多,中國城鎮與農村、南方與北方差異顯著,如何在農村地區因地制宜地選用汙水處理工藝及技術成為當地政府及水處理企業所關心的問題。本文《水工業市場》將介紹我國北方部分農村汙水處理相關案例工程,希望給您帶來幫助與啟發。
  • 美媒:中國成全球沙漠治理典範
    據美國《世界日報》網站12月1日報導稱,《報告》聚焦中國庫布其「治沙、生態、經濟、民生」應對氣候變化的實踐案例;展現中國企業積極響應、認真踐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大會上的莊嚴承諾;分享中國在生態治理、環境改善和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經驗;以幫助發展中國家提升防治荒漠化、應對氣候變化和消除貧困的能力建設,推動2015年後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施,特別是2030年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長目標的實現
  • 中國在沙漠裡養螃蟹,一年收入超過100萬,外媒:中國人真可怕
    從北非西海岸,通過世界最廣闊的沙漠——撒哈拉大沙漠、阿拉伯半島、伊朗高原、中亞直到中國西北和蒙古高原,有一條長度超過7000千米的連續沙漠帶,它好似一條黃色的帶子,系在地球這個藍色星球的腰間,中國沙漠就在這個沙漠帶的最東端。
  • 綜述:中國荒漠化治理 「科技力量」將唱主角
    正在此間舉辦的《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上,多位受訪者對中新社記者表示,「當前在治理沙漠領域中,『科技力量』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  事實正是如此,來自內蒙古呼和浩特的邢國良在沙漠裡開發出的高科技產品一經亮相,就備受青睞即是明證。
  • 中國治沙70年 為全球荒漠化治理貢獻智慧
    因此,防沙治沙、國土綠化是遏制我國北方土地退化的重大舉措,是我國應對荒漠化的國家行動。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所長盧琦表示,70年來,中國的防沙治沙工作在不斷探索中穩步前進,沙區生態狀況明顯改善。
  • 治理沙漠、礦山和荒地,光伏發電助力實現綠水青山的長遠目標
    在多年的探索中,光伏前輩們摸索出了很多光伏應用場景,光伏治理沙漠、光伏治理礦山、光伏治理荒地……如今,在中國的土地上,一片片藍色的海洋正拔地而起。光伏治理沙漠烏蘭布和沙漠,在內蒙古磴口縣的佔地面積為426.9萬畝。如何讓廣闊的沙海變為「沙金」,使茫茫大漠成為「聚寶盆」?這是國家和政府一直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 中國沙漠治理技術讓全球羨慕,幹掉千年沙漠,種出1個海南島
    我們都知道,中國的總面積約有960萬平方公裡,但是並非所有的土地都能供人居住,比如沙漠這種不毛之地,沒有辦法種植普通的農作物,不適合人類定居,整個中國大約有71萬平方公裡的土地都是沙漠。英國的總面積約為24萬平方公裡,換算下來的話,中國的沙漠面積大約相當於2.9個英國。
  • 中國沙漠之父朱震達
    他第一次認識沙漠是在蘇聯中亞地區,當時的目的是回國後,要跟導師研究沙漠地區的地下水問題,朱先生留蘇期間,蘇聯已經開始了較系統的沙漠研究,他跟隨人家的科考隊伍,跑遍了中亞遼闊的沙漠地區,取得了大量第一手寶貴資料,為他開創沙漠學研究奠定了基礎。 1959年研究生畢業回國的朱先生,被選入了中科院治沙隊,擔任塔克拉瑪幹沙漠考察隊隊長。
  • NASA衛星圖顯示:中國「綠」了全世界!
    圖為北京沙塵暴2002年3月20日,北京遭遇了有紀錄以來最強的一次沙塵暴全市能見度小於500米,個別地區甚至小於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建造出了「三北」防護林,從源頭遏制沙漠南侵。經過三代人的不懈努力,三北防護林的建設涉及13個省、551個縣、406萬平方公裡全中國有3.13億勞動力都加入了這項工程。在數億人的努力下,原來不可一世的沙塵暴被遏制住了。從2008年到2017年,北京的年均沙塵天數從56.2天下降到了10.1天。
  • 中國治理了60年的沙漠,可能因「搗亂者」毀於一旦
    而早些年,在這個快速的發展進程中,我們國家忽視了對於環境的治理與保護。好在這樣的行為並沒有持續太長的時間,我國便開始致力於土地荒漠化的治理,並且取得了不錯的成效。土地荒漠化的問題一直都不是局限於我們國家的問題,而是整個世界都應該重視的環境問題。而我國之前對於土地荒漠化的潛心研究,使得我們在這方面有著自己獨特的方法與見解。
  • 庫布其沙漠治理:讓沙漠都變綠洲,那是違背自然規律
    庫布其沙漠治理實踐帶來治沙新認識——  讓沙漠都變綠洲,那是違背自然規律  日前,中央媒體聯合採訪團在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的庫布其沙漠中進行了深入體驗採訪,在沙漠無人區的億利資源集團治理現場,科技日報記者看到了一排排疏密有致的防風固沙林,多灌木、少喬木,行走其間,只感覺到風
  • 中國沙漠綠化的成就被世界讚譽「中國奇蹟」
    近些年來,人們不斷意識到沙漠的存在所反映出來的生態問題和發展問題,為此,治理沙漠環境,恢復生態活力就成為了當下人與自然共存和發展的重要舉措。我國自上個世紀以來,為恢復荒漠生命力,一直艱苦的不懈努力,期間也湧現出不少治沙人的傳奇故事。如今,中國的沙漠黃地已逐漸變成了生機綠地,而這樣難以置信的變化,也恰好在美國NASA衛星的觀察和拍攝下一一顯現,這不僅引發了國際關注,而且還被世界讚譽「中國奇蹟」。
  • 【中國科學報】把沙漠戈壁裝進實驗室
    該系統實現了北方沙區水量平衡的監測—模擬—集成研究,將回答不同沙區土壤水分的植被承載力、生態水文閾值等防沙治沙的核心科學問題。  沙漠治理,科技先行  31年前,李新榮讀研究生,來到沙坡頭站。在院子裡,他親手種下了一棵和他差不多高的樹苗。
  • 德國人:中國不可怕,可怕的是中國治理沙漠已從各國手中搶走第一
    若是無法加以處理的話,沙漠會逐漸「吞併」城市,極大程度影響了人們的生活環境。而對於荒漠化治理,每個國家都有其獨特的見解,但讓人疑惑的是,一位德國人卻評價中國,直言:中國不可怕,可怕的是中國治理沙漠已從各國手中搶走第一。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德國人如此評價中國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