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治沙70年 為全球荒漠化治理貢獻智慧

2020-12-07 人民網環保

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今年我國的主題是「攜手防沙止漠 共護綠水青山」。

全球荒漠化面積已達3600 萬平方公裡,佔地球陸地面積的1/4。據我國第5次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顯示,截至2014年,我國荒漠化土地面積261.16萬平方公裡,佔國土面積的27.20%;沙化土地面積172.12萬平方公裡,佔國土面積的17.93%。荒漠化作為全球面臨的重大環境問題,嚴重威脅著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

面對這一世界性頑疾——「地球癌症」,我國該如何有效治理荒漠化?目前取得了什麼成效?為全球貢獻了哪些中國智慧?帶著疑問,人民網記者對多名業內專家進行了專訪。

治沙70年 我國達到國際領先局面

據了解,我國每年因荒漠化問題造成了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640億元人民幣,將近 4 億人直接或間接受到荒漠化問題的困擾。荒漠化在我國最主要的表現形式之一是土地沙化。因此,防沙治沙、國土綠化是遏制我國北方土地退化的重大舉措,是我國應對荒漠化的國家行動。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所長盧琦表示,70年來,中國的防沙治沙工作在不斷探索中穩步前進,沙區生態狀況明顯改善。

1979—2016 年我國重點國家生態工程。中國林科院供圖。

盧琦指出,新中國治沙與共和國建設基本同步,按時間進程中國治沙 70 年大致經歷了「全民動員、進軍沙漠的起步」「國家意志、工程帶動的發展」「以外促內、提速增效的推進」三個階段。

盧琦談到,近40年來,中國啟動了包括「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等 16 項投資巨大、影響深遠的生態修復工程。2000—2017年,中國通過一系列生態修復工程來進行綠地恢復,大地實現了「由黃變綠」,貢獻了全球25%的綠色增加量。十多年來,中國土地淨恢復面積佔全球的18.24%,位列世界第一,對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長作出了重要貢獻。

「從中央到地方,多層次、跨領域、齊抓共管的管理體制逐步形成。從1995 年提交第一個國家履約行動方案到 2017 年成功舉辦《聯合國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COP13),我國荒漠化防治工作由以外促內達到了國際領先的新局面。」盧琦對人民網記者如是表示。

從「三字經」到「四梁八柱」 我國治沙成效凸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要堅持新發展理念,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加快對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現象的綜合治理」……習近平總書記為中國治沙提出新要求。

2006—2016 年我國國土功能相關戰略和規劃。中國林科院供圖。

「中國的治沙方案隨我國社會狀況的變化幾經變更,早期採用全民動員的形式,中期推出了以大型生態工程為代表的治沙模式,新時期結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我國採用全域治理。在幾十年的荒漠化防治工作中,我國積累了豐富經驗,總結歸納出治沙『三字經——防、治、用』和綜合治理的『四梁八柱』。」盧琦說。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雷加強介紹說,中國綜合治沙的「四梁」是政府主導、全民參與、科技支撐和法規保障,「八柱」是做規劃、上工程;建機構、確權責;全民義務植樹運動;企業加盟、民間組織(NGO)助力;科學研究與技術推廣;荒漠化監測預警與觀測研究網絡;建立《森林法》《草原法》《水土保持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國家出臺支持荒漠化防治的各種優惠和激勵性政策。

「我國經過長期積極的探索,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不斷加大荒漠化防治力度,我國治沙成效凸顯,全國荒漠化擴展的態勢已得到有效遏制,實現了2個監測期的『雙減』(面積減少、程度減輕)」。雷加強說。

「24字方針」治沙方略為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

在荒漠化形勢日益嚴峻的今天,如何有效地將中國防沙治沙經驗推向全球,集各國之力,共同應對全球尺度上的荒漠化難題,是中國治沙人面臨的新的挑戰。

「中國新時代治沙方略,要面向2035年、對接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服務國家需求。」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處亞太區域原協調員楊有林對人民網記者說,治沙方略總體可概括為「24 字方針」,那就是保護優先、綠色發展,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系統治理、整體增強。

25個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試點工程布局與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示意圖。中國林科院供圖。

近年來,中國政府通過「打造平臺、推廣技術、構建體系」三種方式,向世界推廣中國防沙治沙的寶貴經驗。

楊有林談到,打造平臺,即憑藉「一帶一路」「中非合作論壇」等國際平臺的便利條件,同參與國建立防治荒漠化合作機制,定期進行防沙治沙經驗交流。推廣技術,即將我國荒漠化治理的新方法、新技術、新理念、新思路 傳遞給各參與國,並對其國內相關工作人員進行技能培訓。構建體系,即向世界介紹我國現行的防治荒漠化治理體系,供其他國家學習與借鑑。

盧琦表示,中國的治沙方案走向世界是對中國數代治沙人勞動成果的高度肯定,也是中國義不容辭的大國責任。對此,中國為推動全球荒漠化治理開出了「四味良藥」。

「首先,是《聯合國荒漠化公約》締約方大會商議制定具有約束力的議定書。其次,是構建全球觀測網絡,建立基於大數據的荒漠化監測評價體系。定期實施全球荒漠(化)監測評估(每5年1次),遙看旱地變化方寸間。再次,是編制全球自然沙漠(遺產)名錄,為後代留下一片原生沙海。最後,是啟動『遏制荒漠化』全球治理行動,構建乾旱區人類命運共同體。以中國率先實現土地退化零增長的範例引領全球,力爭實現 2030 年土地退化零增長。」盧琦如是說。

(責編:餘璐、李昉)

相關焦點

  • 庫布其沙漠治理為全球荒漠化防治貢獻中國智慧
    幾十年來,當地群眾、政府和企業攜手治沙,以頑強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代代接力,在大漠中書寫了一部荒漠化治理的英雄史詩。 目前,庫布其沙漠治理面積達6000多平方公裡,綠化面積達3200多平方公裡,實現了由「沙逼人退」到「人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區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生態資源逐步恢復,沙區經濟不斷發展,創造了大漠變綠洲的奇蹟。 2014年,庫布其沙漠被聯合國環境署確定為「全球沙漠生態經濟示範區」。
  • 荒漠化治理的「中國智慧」
    新華社銀川6月21日電 題:荒漠化治理的「中國智慧」新華社記者趙倩、盧鷹、曹江濤地處騰格里沙漠南緣的沙坡頭,因沙丘高度超百米而得名。半個世紀以來,這裡因包蘭鐵路、麥草方格、「五帶一體」而成為中國規模化、工程化治沙的起點,並由此開始向世界輸出中國治沙技術。
  • 荒漠化治理的「中國智慧」(7)
    新華社照片,銀川,2018年6月21日荒漠化治理的「中國智慧」結束一天的扎草方格工作後,工人們坐著運輸麥草的鏟車駛出騰格里沙漠(6月11日攝)。半個世紀以來,這裡因包蘭鐵路、麥草方格、「五帶一體」而成為中國規模化、工程化治沙的起點,並由此開始向世界輸出中國治沙技術。如今,面對中國乃至全球面臨的荒漠化威脅,置身沙坡頭的治沙力量依然在攻堅克難,為這道全球「生態難題」找尋答案。新華社記者曹江濤攝
  • ——激活內蒙古荒漠化治理中的氣象智慧
    通過保護、恢復,人工輔種增加和豐富草原植物種類數量,這裡一改過去的荒灘裸露、植被稀疏,一個集生態保護、觀光休閒為一體的草原景區初見雛形。  不單是阿拉善生態發生了明顯改變,整個內蒙古的荒漠生態情況都有了質的改善。在這改變的過程中,內蒙古氣象部門亦緊跟步伐,積極踐行「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為荒漠生態建設貢獻氣象智慧。
  • 億利庫布其30年治沙成果報告在京發布(組圖)
    中國政府歷來高度重視荒漠化防治工作,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推動我國荒漠化防治取得了顯著成效,走出了一條生態與經濟並重、治沙與治窮共贏的荒漠化防治之路,為全球荒漠化防治貢獻了中國經驗和中國方案。億利集團庫布其治沙就是其中的成功實踐和典型代表。
  • 綜述:中國荒漠化治理 「科技力量」將唱主角
    中新網鄂爾多斯9月8日電 (記者 李愛平)「在防治荒漠化的徵途上,科技將漸次成為主角,帶動農民脫貧致富。」正在此間舉辦的《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上,多位受訪者對中新社記者表示,「當前在治理沙漠領域中,『科技力量』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  事實正是如此,來自內蒙古呼和浩特的邢國良在沙漠裡開發出的高科技產品一經亮相,就備受青睞即是明證。
  • 美媒:中國成全球沙漠治理典範
    據美國《世界日報》網站12月1日報導稱,《報告》聚焦中國庫布其「治沙、生態、經濟、民生」應對氣候變化的實踐案例;展現中國企業積極響應、認真踐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大會上的莊嚴承諾;分享中國在生態治理、環境改善和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經驗;以幫助發展中國家提升防治荒漠化、應對氣候變化和消除貧困的能力建設,推動2015年後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施,特別是2030年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長目標的實現
  • 「十三五」我國荒漠化防治成績單來了!
    加快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建設、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石漠化綜合治理等國家重點工程,由點到面帶動荒漠地區生態狀況整體好轉。  「三北」防護林工程實施40年,累計完成造林保存面積3014萬公頃,工程區森林覆蓋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3.57%。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實施近20年,累計完成營造林884萬公頃,工程固沙4.4萬公頃。
  • 第四次中國荒漠化和沙化狀況公報
    一是沙化土地植被平均蓋度由2004年的17.03%提高為2009年的17.63%,5年間提高0.60%;二是固定沙地增加,半固定、流動沙地減少。5年間固定沙地增加3271平方公裡,流動沙地減少5465平方公裡,半固定沙地減少1619平方公裡;三是植物多樣性增加。在京津風沙源工程範圍的典型草原區,多樣性指數未治理區域僅為1.80,治理區域達到2.13。
  • ...國際沙漠論壇諮委會會議在京舉行 聚焦治沙生態價值應對氣候變化
    會議認為,應認真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進一步將第六屆、第七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賀信指示精神落到實處,更高水平辦好第八屆論壇,聚焦治沙生態價值、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向「一帶一路」沿線推廣中國治沙經驗,推動全球沙漠生態價值創造與減貧、荒漠化地區新能源產業發展與低碳減排等國際合作。
  • 首屆中國生態小康論壇之荒漠化專場與國際VIP專場
    西部建設全面小康社會最大的問題,是生態惡化,沙漠化嚴重,大家都知道,中國荒漠化的80%,是沙漠化,因此一些專家,把荒漠化也說成是沙漠化,這是荒漠化的大頭,佔80%。中國的八大沙漠,四大沙地都在西部;中國70%的草原退化,也在西部。這幾年在中央的關心下,防沙治沙,生態建設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就,在2005年第一次出現了治理速度大於沙化速度的好的局面。
  • 甘肅建投的治沙「革命」 沙漠治理邁入機械化時代(圖)
    這是由甘肅建投研製的全球第一臺立體固沙,鋪設了第一片機械化治沙草方格沙障,目前甘肅建投工程與生物裝備治沙試驗基地,被國家林業局列為全國荒漠化防治(機械治沙工程)試驗示範基地,為推動全國防沙治沙工作作出示範。  從人海戰術、人工作業到機械化作業,甘肅建投啟動了人類機械化治沙新時代。  治沙須先固沙。
  • 高端對話|樂玉成談中國對全球治理三貢獻:智慧、力量和信心
    高端對話|樂玉成談中國對全球治理三貢獻:智慧、力量和信心 澎湃新聞記者 於瀟清 2019-09-18 19:49 來源
  • 中國荒漠化和沙化面積連續15年「雙縮減」
    中新社北京12月30日電 (王慶凱)記者30日從全國林業和草原工作會議上了解到,2019年中國治理沙化土地面積226萬公頃,完成石漠化治理25萬公頃。荒漠化和沙化面積已連續3個監測期實現「雙縮減」;巖溶地區石漠化土地總面積年均減少38.6萬公頃,年均縮減率為3.45%。
  • 《全國防沙治沙規劃(2011-2020年)》正式發布實施
    根據《規劃》,下一階段我國防沙治沙的總體思路是,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科學防治、綜合防治、依法防治的方針,遵循自然規律,以構建北方綠色生態屏障為重點,以改善生態、改善民生為目標,堅持依靠人民群眾、依靠科技進步、依靠深化改革,堅持預防為主、積極治理、合理利用,建立和鞏固以林草植被為主體的沙區生態安全體系,力爭經過10年的不懈奮鬥,使我國重點沙區得到有效治理
  • 中國治沙工程被外媒質疑,治沙結果究竟如何?
    荒漠化被稱為「地球的癌症」,中國一直高度重視防治荒漠化的工作,並且也取得了成果,比如,西北治沙工程。然而,2019年9月,國際頂級雜誌Nature新聞版中,一篇出自韓國記者的報導卻對中國治沙工程提出了質疑。
  • 首屆庫布其雲論壇舉辦:防治荒漠化,保護生物多樣性,打贏藍天、碧水...
    來自聯合國、國際組織、企業界、金融界、科學界的嘉賓從不同角度探討生態產業、綠色金融在防治荒漠化、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的重要作用,稱讚中國為全球環境生態治理做出的突出貢獻。首屆庫布其雲論壇線上舉行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易卜拉欣·蒂奧在論壇上表示,每年的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都在向世人宣告土地的重要性,迄今為止全球75%的地貌都被改變了,有將近一半的人們受到土地退化的影響。
  • 中國治沙30年終於有了成果,如今卻出現新的問題,網友:憤怒
    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經濟就在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國家在科技、軍事等領域上也有了不俗的進展,甚至在某些領域上已經超越了部分發達國家。這麼多年來,我們中國從一個落後貧窮的國家發展到現在變成了在全世界的舞臺上都有著舉足輕重地位的強國之一。
  • 寧夏2020年計劃完成3.3萬公頃防沙治沙任務
    今年6月17日是第26個世界防治荒漠化與乾旱日。記者17日從寧夏林業和草原局獲悉,自2011年至今,寧夏完成防沙治沙任務103.72萬公頃,截至2019年底,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15.2%,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56%,2020年計劃完成3.3萬公頃防沙治沙任務。
  • 中國再度創世界之最!為全球作出重大貢獻,外媒:怎麼又是中國?
    例如我國的科技領域、勘探領域、基建領域、貿易領域、製造業領域等,都讓許多國家為之刮目相看,可見中國發展速度之快了。中國在短短幾十年時間裡,創造了眾多世界奇蹟,令不少國家都震撼不已。如今中國再度創造世界之最,並且為全球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外媒更是評價道:怎麼又是中國?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