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2020年計劃完成3.3萬公頃防沙治沙任務

2020-12-07 中國創氪網

今年6月17日是第26個世界防治荒漠化與乾旱日。記者17日從寧夏林業和草原局獲悉,自2011年至今,寧夏完成防沙治沙任務103.72萬公頃,截至2019年底,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15.2%,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56%,2020年計劃完成3.3萬公頃防沙治沙任務。

6月17日當天,寧夏林草局觀來到哈巴湖摩沙地營造林,感受哈巴湖防沙治沙成效。 李佩珊 攝

為守好青山綠水、構筑西部綠色生態屏障,寧夏研究出臺《防沙治沙規劃(2011-2020年)》,大力開展防沙治沙和生態修復工作。多年來,沙化和水土流失面積逐年減少,農業生產條件明顯改善,沙區特色林果、草畜、馬鈴薯、中藥材等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寧夏地處中國西北地區東部、黃河上中遊,東、西、北三面分別被毛烏素、騰格里、烏蘭布和三大沙漠、沙地包圍,寧夏荒漠化土地總面積為2.79萬平方公裡,佔全區國土總面積的53.68%,其中寧夏沙化土地總面積1.12萬平方公裡,佔全區土地總面積的21.65%。寧夏又是一個乾旱少雨、缺林少綠、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的省區,全區80%的地域年降雨量在300毫米以下,「十二五」末森林覆蓋率為12.63%。沙漠化不僅制約了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也對中國西部的生態安全造成影響。

據了解,寧夏從2016年開始每年安排資金200-300萬元人民幣專門用于禁牧封育,持續加大禁牧封育監督管理,每年查處違反禁牧封育條例違法行為均超過300起。在退化沙化草原治理上,寧夏持續組織實施退牧還草工程、已墾草原治理試點、退耕還草工程等生態建設項目,同步開展鼠蟲病害防治和草原資源與生態監測。

同時,寧夏在水文章上下功夫,建立了初始水權和用水總量三級指標體系,優先保障防沙治沙生態用水。先後制定了《寧夏高效節水灌溉項目「先建後補」管理辦法(試行)》、《寧夏滴灌工程規劃設計導則》、《寧夏農業灌溉用水定額》等政策和標準,推動發展高效節水農業,目前沙區節水灌溉面積達到330萬畝。

據寧夏林草局副局長王東平介紹,氣候、地貌及植被是寧夏土地沙漠化發生發展的根本自然因素,荒漠化治理過程中仍存在多重的困難與問題有待解決。「我們將科學編制寧夏「十四五」防沙治沙規劃,加強小流域治理,通過實施草原生態修復、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特色經濟林、水土流失治理推進荒漠化和沙化防治,充分利用各區域有利條件布局沙產業,實現生態、經濟協調發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相關焦點

  • 國家林業局公布我國防沙治沙進展和目標
    國家林業局公布我國防沙治沙進展和目標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5-08 13:26 來源: 林業局網站  國家林業局計財司副司長張豔紅回答了記者今春北京遭遇近13年來最強沙塵天氣的問題。張豔紅介紹,沙塵暴的起因是多方面的,有氣象原因也有裸露沙塵的原因。林業部門主要是採取增加植被減少裸露沙塵等防沙治沙方式,降低沙塵暴行進過程中的風速,減少沙塵暴或降低沙塵暴的強度。  張豔紅向媒體介紹了中國防沙治沙的總體情況。
  • 《全國防沙治沙規劃(2011-2020年)》正式發布實施
    3月20日,國家林業局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正式對外公布經國務院批准的《全國防沙治沙規劃(2011-2020年)》。    根據《規劃》,下一階段我國防沙治沙的總體思路是,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科學防治、綜合防治、依法防治的方針,遵循自然規律,以構建北方綠色生態屏障為重點,以改善生態、改善民生為目標,堅持依靠人民群眾、依靠科技進步、依靠深化改革,堅持預防為主、積極治理、合理利用,建立和鞏固以林草植被為主體的沙區生態安全體系,力爭經過10年的不懈奮鬥,使我國重點沙區得到有效治理
  • 西藏到2020年計劃治沙408萬畝 阿里沙丘變綠洲
    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規劃中的防沙治沙工程啟動後,有效治理了局部地區的沙化危害,為原本生活在沙化土地附近的居民改善了生活環境。「2008年到2013年的6年間,全區七地市的防沙治沙經費共投入了3.4億元,治理面積達到了139萬畝,對拉薩、山南、日喀則、昌都和阿里等重點沙害區域進行了有效治理。」
  • 2019全國完成造林706.7萬公頃 荒漠化面積淨減少
    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11日發布的《2019年中國國土綠化狀況公報》顯示,2019年我國國土綠化事業取得了新成績,全國共完成造林706.7萬公頃、森林撫育773.3萬公頃、種草改良草原314.7萬公頃。公報稱,2019年全民義務植樹深入開展,「網際網路+全民義務植樹」不斷拓展,盡責活動豐富多彩。
  • 楊萍 等:西藏沙漠化研究進展與未來防沙治沙思路
    西藏土地沙漠化的防治成效 截至 2009 年 6 月,西藏自治區累計防沙治沙 426.67平方千米,僅 2006—2009 年 3 年間,全區完成防沙治沙工程建設投資 6000 多萬元。
  • 是他們,創造了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蹟!
    營造防風固沙林60萬畝,控制流沙近百萬畝……本期,我們走近「全國治沙英雄」王有德,看其帶領職工有效阻止毛烏素沙漠的南移和西擴,為全國防沙治沙提供寶貴經驗。作為防沙治沙的先行者,40年來,王有德帶領林場職工,用腳步、用雙手、用頭腦、用堅持不懈的精神,在毛烏素沙漠西南邊緣,建起了一道東西長48公裡,南北寬38公裡的綠色屏障,有效遏制了沙漠南移西擴的步伐,創造了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蹟。
  • 20年栽下854萬畝防護林本市山區森林覆蓋率達到58.8%
    記者從市園林綠化局了解到,本市在20年的防沙治沙中累計完成造林營林854萬畝,有效遏制了沙塵天氣。這幾天,京西林場京津風沙源治理2020年度造林項目正在進行。林場工作人員介紹,今年的6200畝造林地塊多為土壤貧瘠、山高坡陡的「困難地」,沒有直達道路。樹苗得先用騾隊送上山,再由工人一棵棵背進造林地塊。
  • 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地處三大沙漠包圍之中,年平均降雨量僅200...
    近年來,銀川市的城市園林綠地面積以每年500多公頃、林業建設以每年15萬畝左右的速度遞增。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綠地率、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分別達到了43.02%、43.2%和14.01平方米,森林覆蓋率達14%。2010年,銀川市獲得「全國綠化模範城市」稱號。
  • 春來植新綠 收穫美龍江 今年全省計劃造林100萬畝
    全省新增城區綠地面積1142.8公頃,新增公園12個。全省林地面積2617萬公頃,森林蓄積量達21.28億立方米。全年爭取國家資金1.08億元,啟動實施退牧還草工程和草原生態修復治理項目,完成草原治理面積40萬畝;全省草原綜合植被蓋度穩定在75%以上。全年完成退耕還溼面積6.96萬畝。
  • 中國荒漠化和沙化面積連續15年「雙縮減」
    中新社北京12月30日電 (王慶凱)記者30日從全國林業和草原工作會議上了解到,2019年中國治理沙化土地面積226萬公頃,完成石漠化治理25萬公頃。荒漠化和沙化面積已連續3個監測期實現「雙縮減」;巖溶地區石漠化土地總面積年均減少38.6萬公頃,年均縮減率為3.45%。
  • 「十三五」時期 全國自然保護地總數量達到1.18萬個
    封面新聞記者 代睿 柳青自然資源部副部長、國家海洋局局長王宏12月17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布會上介紹,「十三五」時期,全國自然保護地數量增加700多個,面積增加2500多萬公頃,總數量達到1.18萬個,約佔我國陸域國土面積的18%。
  • 中國治沙70年 為全球荒漠化治理貢獻智慧
    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今年我國的主題是「攜手防沙止漠 共護綠水青山」。 全球荒漠化面積已達3600 萬平方公裡,佔地球陸地面積的1/4。據我國第5次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顯示,截至2014年,我國荒漠化土地面積261.16萬平方公裡,佔國土面積的27.20%;沙化土地面積172.12萬平方公裡,佔國土面積的17.93%。荒漠化作為全球面臨的重大環境問題,嚴重威脅著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 面對這一世界性頑疾——「地球癌症」,我國該如何有效治理荒漠化?目前取得了什麼成效?為全球貢獻了哪些中國智慧?
  • 「五帶一體」治沙技術有新發展
    寧夏中衛固沙林場經過四十餘年的不懈努力,在包蘭鐵路穿越騰格里沙漠東南緣55公裡沙漠區建起了卵石防火帶、灌溉造林帶、草障植物帶、前沿阻沙帶和封沙育草帶「五帶一體」治沙防沙體系。這一體系有效地保證了包蘭鐵路的暢通。
  • 美國NASA被震撼,中國耗時70年,將4.2萬平方公裡的沙漠變成森林
    ,過去20年來,地球表面總共新增超過300萬平方公裡的植被面積,相當於多出一塊亞馬孫雨林,而這個讓NASA為之點讚的奇蹟,中印兩國功勞最大,其中有25%來自中國,這樣的成果背後是中國橫跨70年與沙漠抗爭的歷史,毛烏素沙漠的治沙行動從1959年開始,已經持續了60年,目前已有八成沙地被植被覆蓋。
  • 南方遊客來到寧夏銀川的沙漠,看第一眼就驚到了:這不是沙漠吧?
    作為一名南方遊客,我很少有機會看到沙漠,而這次來到「寧夏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我才發現,原來沙漠並不一定都是我想像中的那個樣子。說起沙漠,大家應該都不會感到陌生,即便沒有親身來到過沙漠,也肯定想像過沙漠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