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時期 全國自然保護地總數量達到1.18萬個

2021-01-08 封面新聞

封面新聞記者 代睿 柳青

自然資源部副部長、國家海洋局局長王宏12月17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布會上介紹,「十三五」時期,全國自然保護地數量增加700多個,面積增加2500多萬公頃,總數量達到1.18萬個,約佔我國陸域國土面積的18%。

自然資源部副部長、國家海洋局局長王宏攝影:徐想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當天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做好生態保護修復工作有關情況。

王宏在發布會上表示,「十三五」時期,在全國重點生態功能區實施了25個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試點工程,為解決區域生態問題、提高區域生態系統質量和功能發揮了示範作用,為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積累了實踐經驗。經中央深改委審議通過,《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印發實施,為今後一個時期生態保護修復工作明確了重點任務。國土綠化「十三五」規劃主要任務全面完成,全國森林覆蓋率達到23.04%,森林蓄積量超過175億立方米,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達到56%。生態保護紅線涵蓋了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35個優先區域,覆蓋了國家重點保護物種棲息地。實施瀕危野生動植物搶救性保護,大熊貓、朱䴉、藏羚羊、蘇鐵等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數量穩中有升。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穩步推進。開展國家公園試點,推進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加快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自然資源部12月17日介紹,「十三五」時期 全國自然保護地總數量達到1.18萬個。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他介紹,通過實施藍色海灣整治行動、海岸帶保護修復工程、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全國整治修復岸線1200公裡、濱海溼地2.3萬公頃。同時還破解了黃海滸苔綠潮災害防治的難題,治理區域海洋生態質量和功能得到提升。開展了長江流域、京津冀和汾渭平原等重點區域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將治理修復礦點近9000個,面積約2.5萬公頃。完成防沙治沙1000多萬公頃、石漠化治理130萬公頃。

王宏指出,下一步,將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將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規劃產業發展、推進城鎮化不可逾越的紅線,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築牢生態安全屏障。加快構建中國特色自然保護地體系,落實《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

相關焦點

  • 廣東自然保護地全國最多 南嶺國家公園「呼之欲出」
    記者28日從廣東省林業局獲悉,新中國成立70年來,廣東省已建立縣級以上自然保護地1359個(其中自然保護區377個、風景名勝區28個、地質公園19個、礦山公園2個、森林公園712個、溼地公園214個、海洋特別保護區7個),形成了一個保護類型齊全、布局合理、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較顯著的自然保護體系,成為全國自然保護地建立最早、數量最多的省份。
  • 民航局:預計「十三五」末我國全國運輸機場數量增加到241個
    在今日(10月15日)舉行的民航局新聞發布會上,民航局發展計劃司副司長包毅介紹,預計「十三五」末,新增41條跑道、588萬平方米航站樓、2264個機位,新增容量約4億人次,總容量達14億人次;完成新建、遷建機場43個,全國運輸機場數量增加到241個。
  • 【回眸十三五 奮進彩雲南③】雲南野生亞洲象種群數量已增至300頭
    12月1日,記者從雲南省「回眸『十三五』奮進彩雲南」系列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截至2019年底,全省林地面積4.23億畝,森林面積達3.59億畝,森林覆蓋率達62.4%,森林蓄積量20.2億立方米,天然林面積2.48億畝,全省森林生態系統年服務功能價值達1.68萬億元,各項指標均居全國前列。
  • 建立佔國土面積18%的各類自然保護地——中國珍稀瀕危物種實現恢復...
    原標題:建立佔國土面積18%的各類自然保護地——中國珍稀瀕危物種實現恢復性增長(記者寇江澤)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近日宣布,「十三五」期間,中國加強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和拯救繁育,採取就地保護、遷地保護、回歸自然等措施持續開展珍稀瀕危野生植物保護,大熊貓、朱䴉、亞洲象、藏羚羊、蘇鐵、西藏巨柏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實現恢復性增長。
  • 深化改革舉措紮實 立德樹人成效明顯——「十三五」時期高校思政課...
    截至2020年11月,登記在庫的全國高校思政課專兼職教師總數為106411人,首次突破10萬人大關,比2015年增加44290人。「十三五」時期高校思政課教師年均增長率達14.4%,其中專職教師由2015年的43353人增加到71749人,五年共增長65.5%。按照思政課教師「六個要」標準,加大培養培訓力度。
  • 我國已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 在學總人數達到4002萬
    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司長洪大用表示,教育部全面完成研究生教育「十三五」規劃指標。洪大用表示,「十三五」規劃提出,期末千人註冊研究生數達到2人,目前已超過2人;在學研究生總規模達到290萬人,今年將達到300萬人;專業學位碩士招生佔比達到60%左右,目前已超過60%。「十三五」期間授予博士學位33萬人,碩士學位339萬人。
  • 自然資源部副部長、國家海洋局局長王宏介紹自然資源部「十三五...
    三是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穩步推進。開展國家公園試點,推進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加快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十三五」期間,全國自然保護地數量增加700多個,面積增加2500多萬公頃,總數量達到1.18萬個,約佔我國陸域國土面積的18%。  四是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修復取得重要成果。
  • 全國「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典型案例公布 陝西72個縣區、集體...
    《關於全國「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典型案例的通報》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印發《關於全國「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典型案例的通報》,對全國「十三五」時期搬遷工作成效明顯縣、搬遷工作擔當有為集體、美麗搬遷安置區、奮進易地搬遷幹部和勵志易地搬遷群眾等易地扶貧搬遷典型案例予以集中通報
  • 「十三五」期間雲南省生態文明建設成果豐碩
    率先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立法  「十三五」期間,雲南省持續進行全省360處自然保護地的整合優化工作,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全省90%以上的重要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保護。  雲南省頒布實施了《雲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在全國率先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立法、率先發布生物物種名錄,加強極小種群拯救和旗艦物種保護,建立了30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小區(保護點)、13個近地和遷地保護基地(園)、5個物種回歸實驗基地,受保護對象達67個。
  • 農民專業合作社達1.7萬家!煙臺提前兩年實現「十三五」目標
    堅持「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累計建設高標準農田312萬畝,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175萬畝,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連續5年穩定在170萬噸以上;網紅蜜薯—煙薯25等優質雜糧快速發展,推廣超1000萬畝。堅持動物疫情防控和穩定生豬生產兩手抓,截至今年11月底全市生豬存欄308.1萬頭,恢復到2017年底存欄數的94.75%,生豬生產供應總體好於全省全國;肉雞產業和畜禽良種產業發展迅猛,全市年出欄肉雞3億隻以上,自主培育白羽肉雞新品系填補國內空白,結束祖代種雞長期依賴進口的歷史;煙臺市承擔了全國首個白羽肉雞主要疫病區域淨化示範區建設項目,標準化規模養殖比重達到90%,均位居全國前列。
  • 山東舉行「十三五」時期海洋經濟(海洋產業)發展成就新聞發布會
    山東舉行「十三五」時期山東海洋經濟(海洋產業)發展成就新聞發布會,請省海洋局局長張建東、省交通運輸廳副廳長高立平、省農業農村廳總農藝師郭鵬出席發布會,介紹有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2019年,實現海洋生產總值1.46萬億元,繼續居全國第二位,同比增長9%,佔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015年的19.7%提高到2019年的20.5%,佔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6.3%。
  • 民生智庫 | 解讀《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監管工作暫行辦法》
    經過60多年的發展,全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數量達到1.18萬個,約佔我國陸域國土面積的18%,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保護生物多樣性、保存自然遺產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2017年底,隨著自然保護地監管工作持續強化,國家公園體制改革深入開展,國家機構改革啟動,原環境保護部為更好履行監管職責,決定組織起草《暫行辦法》。在起草過程中,多次召開專家諮詢會、座談會,來自全國人大環資委、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中國政法大學、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中國代表處等單位的相關專家參加。
  • 廣東省自然保護地協會掛牌成立
    林蔭 攝   中新網廣州1月3日電 (程景偉 林蔭)廣東省自然保護地協會揭牌儀式3日在廣州舉行,標誌著該協會正式成立。廣東省自然保護地知名專家、相關協會(學會)、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和自然保護地管理機構負責人參加揭牌儀式。
  • 內蒙古公路總裡程達到21萬公裡
    正北方網訊(北方新報正北方網記者 鄭慧英)1月12日,2021年全區交通運輸工作會議在呼和浩特市召開,總結2020年和「十三五」工作成效,謀劃「十四五」發展思路,安排2021年工作任務。「十三五」時期,內蒙古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002億元,公路總裡程增加3.5萬公裡、達到21萬公裡,其中高速公路增加1969公裡、達到6985公裡。
  • 林草科普|自然保護地: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核心基礎
    中國是世界上物種多樣性最豐富的12個國家之一,是世界上唯一具備幾乎所有生態系統類型的國家。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不僅是大自然留給中國的寶貴遺產,也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中國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是生物多樣性保護最有效的措施,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中居於首要地位。
  • 11月25日山東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十三五」時期水利改革發展成效
    「十三五」時期,省委、省政府將治水興水作為事關山東長遠發展的根本大計來抓,著力破解制約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水安全問題,水利投入力度前所未有,水安全保障水平全面提升,水利改革發展進入「快車道」,尤其是水利建設邁上了一個大臺階。據初步統計,「十三五」期間全省預計完成水利投資超過2000億元,是「十二五」時期的1.68倍。其中,2020年可完成600億元以上,創歷史新高。
  • 國家林草局保護地司持續做好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
    本報訊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保護地司近日召開中心組學習擴大會議,傳達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會議指出,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了「十四五」時期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為下一步持續深入做好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紮實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 ...區多個集體和個人入選全國「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典型案例
    內蒙古自治區多個集體和個人入選全國「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典型案例 2020-11-20 19: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青海:繪製自然保護地「一張圖」
    2019年6月11日,青海成為中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範省。作為我國首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省份,青海全力推進三江源、祁連山兩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獲得了具有青海特色的國家公園建設經驗,為示範省建設奠定了基礎。
  • 西藏藏羚羊種群數量達到15萬隻左右
    新華網拉薩2月7日電(記者邊巴次仁)記者從西藏自治區環保局了解到,近年來,隨著中國政府加大對藏羚羊的保護力度,同時加大對高原環保工作的投入,目前,西藏境內藏羚羊種群數量逐年增加,達到了15萬隻左右。  近幾年來,藏羚羊主要棲息地西藏羌塘自然保護區成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國家級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