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部副部長、國家海洋局局長王宏介紹自然資源部「十三五...

2021-01-21 網易

  

  

  國務院新聞辦新聞局副局長壽小麗: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歡迎出席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會。近期,國務院新聞辦將舉行系列新聞發布會,介紹各有關部門落實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情況。今天我們非常高興邀請到自然資源部副部長、國家海洋局局長王宏先生,請他為大家介紹落實五中全會精神、做好生態保護修復工作情況,並回答大家感興趣的問題。出席今天新聞發布會的還有,國家林草局副局長劉東生先生,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村經濟司司長吳曉先生,財政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司負責人凡科軍先生,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司司長周遠波先生。下面我們首先請王宏先生作介紹。

  

  自然資源部副部長、國家海洋局局長王宏(徐想 攝)

  自然資源部副部長、國家海洋局局長王宏:

  各位媒體朋友,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十三五」時期,自然資源部、國家林草局會同相關部門積極推進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修復取得顯著成績。面向未來,我們將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重大部署,著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現在我就自然資源部「十三五」期間相關工作情況作簡要介紹,概括為以下八個方面:

  一是生態保護修復法律制度加快完善。配合立法機關完成了森林法、海洋環境保護法、防沙治沙法、土地管理法等多部法律修訂工作。加快推進礦產、草原、自然保護地、野生動物保護、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空間規劃等方面的立法修法進程。支持做好長江、黃河保護法立法。在工作過程中,始終將生態保護修復作為立法、修法重要內容進行規範。努力落實黨中央關於自然資源領域改革任務,推動國家層面出臺了關於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改革、自然保護地體系、統籌劃定落實三條控制線、嚴格管控圍填海和天然林、溼地保護修復以及推行林長制等重要政策文件。

  二是生態空間管控更加嚴格。多規合一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頂層設計和總體框架基本形成,各級國土空間規劃和鄉村規劃正在抓緊編制。明確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和管控規則,開展生態保護紅線評估調整工作,將陸地、海洋具有特殊重要生態功能、需要強制性嚴格保護的區域劃入紅線,做到應劃盡劃、應保盡保。除國家重大項目外,全面禁止圍填海,大規模違法填海活動得到有效遏制,自然生態空間用途管制規則、制度、機制初步建立。

  三是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穩步推進。開展國家公園試點,推進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加快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十三五」期間,全國自然保護地數量增加700多個,面積增加2500多萬公頃,總數量達到1.18萬個,約佔我國陸域國土面積的18%。

  四是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修復取得重要成果。在全國重點生態功能區實施了25個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試點工程,為解決區域生態問題、提高區域生態系統質量和功能發揮了示範作用,為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積累了實踐經驗。經中央深改委審議通過,《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印發實施,為今後一個時期生態保護修復工作明確了重點任務。

  五是國土綠化行動深入開展。加快大規模國土綠化,全面保護天然林,擴大退耕還林還草規模,國土綠化「十三五」規劃主要任務全面完成,全國森林覆蓋率達到23.04%,森林蓄積量超過175億立方米,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達到56%。

  六是生態保護修復重點專項行動和工程成效明顯。實施藍色海灣整治行動、海岸帶保護修復工程、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全國整治修復岸線1200公裡、濱海溼地2.3萬公頃。同時還破解了黃海滸苔綠潮災害防治的難題,治理區域海洋生態質量和功能得到提升。我們還開展了長江流域、京津冀和汾渭平原等重點區域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將治理修復礦點近9000個,面積約2.5萬公頃。完成防沙治沙1000多萬公頃、石漠化治理130萬公頃。支持深度貧困地區實施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提升農田生態功能,助力脫貧攻堅。

  七是探索生態修復市場化投入機制。出臺探索利用市場化方式推進礦山生態修復的意見,通過賦予一定期限的自然資源產權等政策,激勵社會主體投入礦山生態修復。在全國部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助力鄉村振興。正在制定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修復政策,進一步推進多元化投入機制。

  八是生物多樣性保護全面加強。生態保護紅線涵蓋了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35個優先區域,覆蓋了國家重點保護物種棲息地。實施瀕危野生動植物搶救性保護,大熊貓、朱䴉、藏羚羊、蘇鐵等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數量穩中有升。

  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面臨的生態保護修復任務仍十分艱巨。

  下一步,我們將會同有關部門,認真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部署,錨定新目標、把握新要求、落實新任務、作出新業績。

  我們將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將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規劃產業發展、推進城鎮化不可逾越的紅線,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築牢生態安全屏障。

  我們將堅持系統觀念,加快構建中國特色自然保護地體系,落實《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編制實施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科學推進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修復,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優質生態產品。

  我們將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全面提高自然資源利用效率,推進資源總量管理、科學配置、全面節約、循環利用,實現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

  我們將通過國土空間用途管制減少佔用自然生態空間,通過生態保護修復提升生態系統固碳能力,通過國土空間規劃科學布局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引導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為實現習近平總書記在75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和氣候雄心峰會上關於我國碳減排、碳中和目標,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應有的貢獻。

  我就說這麼多,謝謝大家!下面我和我的同事願意回答大家的提問。

  壽小麗:

  謝謝王宏副部長。下面我們進入提問環節,提問前還是請通報一下所在的新聞機構。請記者們開始提問。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記者:

  請問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大規模推進國土綠化,請問「十三五」期間我國在國土綠化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第二個問題,請介紹一下「十四五」期間我國生態保護的工作重點。謝謝。

  王宏:

  這個問題請林草局劉東生副局長回答。

  

  國家林草局副局長劉東生 (徐想 攝)

  國家林草局副局長劉東生:

  「十三五」期間,林草系統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在國土綠化方面,有很多新的亮點,全面完成了「十三五」的綠化目標。五年以來,完成國土綠化面積6.89億畝,其中造林綠化面積5.29億畝,完成森林撫育6.38億畝,落實草原禁牧面積12億畝,草畜平衡面積26億畝,如期完成了森林覆蓋率和森林蓄積量兩項約束性指標。與以往相比,「十三五」期間國土綠化有兩個比較突出的亮點,給大家作一個介紹。

  第一,國土綠化與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實現了更緊密地結合。「十三五」期間,國家的重大戰略很多,比如說區域發展戰略,重點生態功能區治理的戰略,脫貧攻堅的戰略,鄉村振興戰略,「一帶一路」等。整個國土綠化工作圍繞這些戰略進行謀劃和布局,在這方面體現了一些亮點。比如說圍繞脫貧攻堅,2018年以來,全國2/3以上的造林綠化任務安排到貧困地區,優先安排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參與造林綠化,獲得勞務性收入。近五年來,國家林草局會同財政部、國務院扶貧辦,在貧困地區累計選聘生態護林員110萬名,安排中央資金205億元,結合其他幫扶措施,精準帶動了300多萬人口的脫貧增收。

  第二,擴面增綠與提質增效相結合。過去國土綠化,我們注重擴大面積,增加綠量,可能是工作的重心。「十三五」期間,我們把森林質量精準提升、提質增效提到了更高的位置,與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有機結合起來,在外延和內延兩個方面實現了新的突破。比如說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每年營造林面積在1億畝以上,同時加強草原的保護修復,實施林草質量精準提升工程,每年森林撫育也在1.2億畝以上,這是數量和質量相結合。當然除此以外,過去國土綠化的一些傳統的機制和做法得到了進一步發揚,比如說大工程帶動大發展、國土綠化與資源保護相結合、大規模推進全面義務植樹等,這都是國土綠化當中一些傳統的做法,「十三五」期間也獲得了很好的成效。

  剛才的問題當中還有關於「十四五」的設想,我們正在做「十四五」規劃。「十四五」的設想很多,其中突出的幾個方面,我給各位作個介紹。主要目標現在基本上確定了,力爭到2025年全國森林覆蓋率達到24.1%,森林蓄積量達到190億立方米,也就是在現有基礎上再增加14億立方米。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57%,也就是在現有基礎上增加1個百分點。溼地保護率達到55%,60%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這是確定的基本的生態建設目標。

  其中我們設想的有幾個思路和做法,我簡單介紹一下。一是把科學綠化、高質量發展貫穿到國土綠化的全過程和各環節。最近我們正在國務院起草關於推進科學綠化的指導意見,其中把科學的方針和原則在裡面得到了比較全面地反映,用於指導下一步的國土綠化工作。包括將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落實落地,就是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兩山」理論,以自然修復為主等。在工作當中,進一步把它落到實處。二是把國土綠化與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規劃,就是我們通常講的「兩重」規劃,以及耕地保護制度等規劃制度有機銜接。尤其是在耕地保護上,我多說兩句,大家知道,前不久國務院頒布了關於非農化、非糧化,加強耕地保護的文件,其中跟綠化工作密切相關。國家林草局跟部裡一起研究之後,我們也推出了關於加強耕地保護、推進國土綠化的一個文件,核心就是強調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把耕地保護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同時,處理好耕地保護與國土綠化的關係,實現綠化用地和綠化成果的信息化、精準化管理。三是把國土綠化與應對氣候變化有機結合起來。應對氣候變化是當前我們向國際承諾的一個重大事務,剛才王宏副部長介紹的時候也提到了。現在我們的森林碳儲量92億噸,這個數字應該是我們第一次對外發布,學術上使用過,這是幾年前的數字,現在應該高於它。平均每年增加的森林碳儲量都在2億噸以上,折合碳匯大約7到8億噸。隨著森林面積的擴大和森林蓄積量的提升,未來5年、10年,更長的時期,森林碳匯還將逐步提高,我們也有個測算,當然這還需要經過科學的驗證。也就是說,森林碳匯在未來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碳中和的目標當中,將會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因為這些數據也是按照世界通行的標準計算出來的。

  除此之外,草原、溼地碳匯,再加上大力發展生物質能源,推行木竹替代傳統的鋼材水泥等原材料的戰略,林草行業或者自然資源系統未來的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習近平總書記向全球承諾的碳中和目標的過程當中,將會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謝謝大家!

  鳳凰衛視記者:

  做好生態修復離不開財政的支持,能不能介紹一下中央財政對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的支持情況和下一步的考量?謝謝。

  

  財政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司負責人凡科軍(徐想 攝)

  財政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司負責人凡科軍:

  謝謝你的提問。財政部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不斷加大對生態保護修復的支持力度。「十三五」期間,中央財政累計安排生態保護修復相關轉移支付資金8779億元,主要支持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支持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等生態功能重要地區政府提高基本公共服務保障能力,引導地方政府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二是支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啟動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在國家「兩屏三帶」生態安全戰略地區開展25個試點項目,統籌自然生態各要素對自然生態系統進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

  三是支持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開展「藍色海灣」整治行動,支持打好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推進紅樹林保護修復,實施海岸帶保護修復工程,改善海洋生態環境質量。

  四是支持國家戰略涵蓋的京津冀周邊、汾渭平原、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等這些重點地區開展了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環境修復治理。

  五是深入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加強防沙治沙,擴大退耕還林還草,支持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加快推進國有林區林場改革,落實天然林保護全覆蓋政策。加強森林資源的管護,加強草原生態修復治理,強化溼地保護修復,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促進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除了上述中央財政資金投入以外,我們還積極推動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機制,比如設立國家綠色發展基金,按照市場化規則運作,首期募集資金885億元,其中中央財政出資100億元,重點支持長江經濟帶地區開展環境保護和汙染防治、生態修復以及國土空間綠化、能源資源節約利用等綠色發展的領域。同時我們還通過規範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的合作模式、政府購買服務、政府債券等多種方式,來撬動更多社會資本加大投入。

  下一步,財政部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事權與支出責任相匹配的原則,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整體推進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大力推進國土綠化,健全完善多元化投入機制,積極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到生態保護修復的領域,努力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推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有力的財政保障。謝謝。

  中國日報記者:

  我們注意到,中國近年來一直在持續加大生態系統的修復和保護力度,並且取得了很多顯著成效。我的問題是,在政策支持方面,我們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又有哪些打算?謝謝。

  

  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村經濟司司長吳曉(徐想 攝)

  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村經濟司司長吳曉:

  謝謝。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十三五」時期主要從三個方面加大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的支持力度。

  一是在重大政策制定方面,組織編制《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牽頭起草《生態保護補償條例》、建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和總體方案,制定「美麗中國」建設評估指標體系及實施方案,總結推廣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生態保護修復相關改革舉措和經驗做法。印發《關於科學利用林地資源 促進木本糧油和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推動健全生態保護和修複製度。

  二是在重大規劃編制方面,編制並印發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重點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等數十個國家級專項規劃或者方案。這裡特別要向大家介紹的是,剛才王宏副部長在開場白介紹裡已經提到的,按照黨的十九大部署,著眼於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美麗中國」目標要求,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自然資源部等部門深入研究、組織編制並經中央深改委審議同意,於今年6月份印發了《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25年)》,《規劃》提出了今後一個時期實施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的總體布局,就是「三區四帶」,包括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區、黃河重點生態區、長江重點生態區、東北森林帶、北方防沙帶、南方丘陵山地帶和海岸帶,並圍繞「三區四帶」部署了9項重大工程、47項具體任務。通過實施9項重大工程,提高生態系統自我修復能力,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

  三是在重大工程建設方面,國家發展改革委積極調整投資結構,加大支持力度。「十三五」期間共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1391億元,推進國土綠化、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綜合治理,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溼地保護、重點林區經濟轉型等生態工程,以及京津風沙源、祁連山、青藏高原等重點區域生態保護修復,有效地改善了重點生態工程區的生態質量,提升了生態系統的功能。

  「十四五」期間,國家發展改革委將堅定不移地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強化對國家重大戰略的生態支撐,推動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加強重點區域生態保護修復,不斷優化生態安全保障體系,圍繞「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這一項重大任務,以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為主線,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國家級自然保護地等為重點,按照「三區四帶」的布局,編制並啟動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專項建設規劃,持續加大生態保護修復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推進形成生態保護和修復新格局。謝謝。

  封面新聞記者:

  今年6月,國家發改委和自然資源部聯合印發了《全國重要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的總體規劃》,對黃河保護修復提出了要求,請問「十四五」期間針對黃河生態修復將採取哪些措施?黃河的重大工程專項建設規劃的編制進度目前到什麼程度了?謝謝。

  王宏:

  這項工作涉及兩個部門,分別是國家發改委和自然資源部,所以請吳司長和周司長兩位從不同的側面介紹有關情況。

  吳曉:

  我先介紹一下。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孕育了古老而偉大的中華文明。黃河也是天然生態屏障,對於維護我國生態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黃河流域生態敏感區和脆弱區面積比較大、類型多、程度也比較深,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系統不穩定。

  今年8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要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為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貫徹新發展理念,遵循自然規律和客觀規律,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加強黃河上遊水源涵養、中遊水土保持、下遊溼地保護,改善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優化水資源配置,促進全流域高質量發展。

  現階段,國家發展改革委和有關部門圍繞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組織編制包括生態保護和修復在內的一系列規劃和相關配套政策,其中生態保護修復專項建設規劃由自然資源部牽頭編制,可以請周司長介紹具體情況。

  

  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司司長周遠波(徐想 攝)

  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司司長周遠波:

  我就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修復有關具體工作作一個補充介紹。按照《全國重要生態系統重大工程總體規劃》的安排,我部正在牽頭編制黃河流域重點生態區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專項建設規劃,重點要解決以下幾方面問題:

  一是在上遊要大力開展封育保護,加強原生林草植被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實施封山育林、育草和禁牧、休牧、輪牧等措施,提升水源涵養能力。

  二是在中遊要完善黃河流域水土流失的綜合治理,推進小流域綜合整治,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和水土沙化問題。

  三是在下遊開展重點河湖、黃河三角洲等溼地的保護與恢復,保證生態流量、實施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同時開展灘區的土地綜合整治。

  四是推進水蝕、風蝕區域的綜合治理,營造多樹種、多層次的區域性防護林體系,科學有序地推進退耕還林還草,加大退化草原治理,提升林草生態系統的質量和穩定性。

  五是加快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的治理。大家知道,黃河流域是我國礦產資源富集的地區。據衛星遙感監測數據,黃河流域各省區有歷史遺留的廢棄礦山1500多萬畝,佔全國的歷史遺留廢棄礦山近50%,所以必須進行綜合性治理和系統性修復。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修復的過程中,特別有兩點應該注意:一是一定要堅持系統觀念,對黃河流域生態系統進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要克服單打一,也要注意不搞整齊劃一。二是一定要注意科學方法,要立足自然地理格局,特別要注重水資源的剛性約束作用,進行科學修復,追求實效。謝謝。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記者:

  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的新要求,作出了」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的新部署,請問對此有何打算?謝謝。

  

  王宏: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提得非常好,非常重要,也十分關鍵,也是我們推進工作需要著力落實的重要任務。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五中全會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也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比如說,要「守住自然生態邊界」,總書記還強調,要「統籌發展和安全」,要實現「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要「提升生態系統的質量和穩定性」等。

  關於「守住自然生態邊界」,我的理解,所謂的邊界就是底線,「守住自然生態邊界」,就是守住自然生態的底線,要確保生態安全,為國家安全、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我們也在思考,怎麼樣落實好。我覺得應該從這麼幾個方面來考慮。

  第一,要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必須要堅決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對這方面,我們理解要透,站位要高,態度要堅決,決心要堅定。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方面,不能有絲毫動搖、退縮和鬆懈。

  第二,要明確工作重點。也就是把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落實落細,一是要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推進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統一設置、分級管理、分區管控,系統保護陸地和海洋重要自然生態系統,保護生物多樣性;二是調整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將整合優化後的自然保護地、生態極度重要和極度脆弱區域以及國家一級公益林、重要溼地、飲用水源地一級保護區、冰川及永久積雪、紅樹林、珊瑚礁等重要生態系統等劃入生態紅線。剛才我開場白也講到了,要做到應劃盡劃、應保盡保,並實行嚴格用途管制,目的就是給自然留下休養生息、自我更新的空間;三是要嚴格按照」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後果嚴懲「的要求,強化對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全程監管,加強自然資源執法和督察,努力做到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四是繼續實行和完善天然林保護制度、草畜平衡等制度,提升自然生態系統恢復力。

  第三,要堅持科學方法。必須堅持系統觀念,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的要求,落實好《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科學編制和實施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抓住重點區域、重點流域、重點海域的突出生態問題,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保護修復、大規模國土綠化、海洋生態修復、荒漠化治理等重大工程,提高生態修復的科學性和有效性,這樣才能做到提升生態系統的質量和穩定性。同時,加快建立健全科學推進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修復的政策制度、標準規範、市場機制、監管體系,立足我國國情,探索基於自然的生態保護修復解決方案。

  第四,要加大對重大問題的研究。從我們國家來看,我國生態本底脆弱,生態問題存量較多;自然災害多發頻發,自然災害帶來的生態問題的增量也不容小覷;同時,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和不合理利用也加劇了對生態的影響和破壞,這都是我們要面對的。再有,氣候變化還可能引發新的生態風險和挑戰。對此,我們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樹立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立足自然地理格局,遵循自然生態系統演替規律和內在機理,加強對重大生態問題和風險的研判,及時採取有效措施主動應對。謝謝。

  中國礦業報記者:

  我們注意到,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是根據習近平總書記「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提出的,請介紹一下這個工程的有關情況,這個工程與以往的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有何不同之處?謝謝。

  周遠波: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這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形象地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如果種樹的只管種樹,治水的只管治水,護田的只管護田,就容易顧此失彼,生態就難免會遭到破壞。」為了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在「十三五」期間,在全國開展了25個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剛才財政部的凡司長也作了簡要介紹。這25個試點工程,涉及全國24個省份,惠及65個國家級貧困縣,中央財政已累計下達獎補資金500億元,目前實際完成的投資將近1700億元,收到了明顯的成效。

  剛才這位記者朋友提到,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修復工程和以往的生態修復工程有什麼不同,我們回顧一下,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在任務目標的確定上,堅持系統觀念,以區域、流域為單元,統籌各自然生態要素,實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突出自然地理單元的完整性、生態系統的關聯性和修複目標的綜合性。

  二是在組織實施上,堅持權責對等,初步建立了「部門協同、上下聯動、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進行統籌謀劃、協同推進,解決的就是條條分割、條塊分割和各自為戰的問題。

  三是在修復模式的選擇上,堅持因地制宜,根據不同情況,按照問題導向,將整個修復區域劃分成不同的修復單元,按照實際需要,採取保護保育、自然恢復、輔助修復、生態重建等不同的修複方式和措施,不搞整齊劃一,克服工程思維和過度修復問題。

  四是在資金籌措投入上,堅持兩條腿走路,在中央財政獎補、地方財政投入的同時,綜合運用土地政策、金融工具、推進產業融合等措施,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機制。

  這些試點工程典型案例比較多,因為時間關係,在這裡就不一一介紹了。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落實五中全會精神,進一步加強對工程試點的指導和監督。要及時總結經驗,努力改進工作,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試點成果,並及時推廣和應用。要切實強化系統觀念,真正把習近平總書記「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紮根在思想中,落實在行動上,不斷提高生態系統的質量和穩定性,守住自然生態安全的邊界,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謝謝!

  

  國務院新聞辦新聞局副局長壽小麗(焦非 攝)

  壽小麗:

  謝謝各位發布人,謝謝各位記者朋友們,歡迎大家參加系列發布會的其他場次。今天的發布會就到這裡,大家再見!

  

  —END—

  信息來源:國新網;自然資源部官微;圖片:國新網

  轉載請註明信息來源及海洋知圈編排

  ?

  ?

  ?

  ?

  海

  洋

  書

  屋

  ?

  ?

  ?《海洋環境分析監測技術》中科院煙臺海岸帶所陳令新研究院等編著

  ?

  ?

  推

  ?

  薦

  熱

  點

  海洋知圈

  知曉海洋 | 探知海洋

  宣傳海洋 | 服務海洋

  

相關焦點

  • 「十三五」時期 全國自然保護地總數量達到1.18萬個
    封面新聞記者 代睿 柳青自然資源部副部長、國家海洋局局長王宏12月17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布會上介紹,「十三五」時期,全國自然保護地數量增加700多個,面積增加2500多萬公頃,總數量達到1.18萬個,約佔我國陸域國土面積的18%。
  • 自然資源部領導班子成員名單公布
    自然資源部網站「領導之窗」欄目截圖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北京3月29日電   (記者姚茜)近日,國土資源部網站正式更名為自然資源部網站網站「領導之窗」欄目公布了自然資源部15名領導班子成員名單。陸昊任自然資源部黨組書記、部長。其他成員還有庫熱西·買合蘇提、曹衛星、凌月明、王廣華、趙龍、馮志禮、張德霖、鍾自然、王宏、張建龍、王春峰、閔宜仁、石青峰和林山青。
  • 國家海洋局局長王宏:中國正建立南海海嘯預警中心
    國家海洋局局長王宏:中國正建立南海海嘯預警中心  【字幕】3月16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閉幕會。國家海洋局局長王宏在經過「部長通道」時表示,中國正建立南海海嘯預警中心,向國際社會包括南海周邊國家來發布海嘯的預警。
  • 自然資源部三個海區局領導班子就任
    自然資源部三個海區局領導班子就任 澎湃新聞記者 鍾煜豪 2020-04-29 11:23 來源:澎湃新聞
  • 國家海洋局與廣東省政府籤署合作框架協議胡春華出席 朱小丹 王宏...
    中國海洋報訊 (記者趙建東)11月24日下午,國家海洋局、廣東省人民政府在廣州籤署《關於進一步深化合作共同推動廣東海洋強省建設的框架協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出席籤約儀式,廣東省委副書記、省長朱小丹,國家海洋局黨組書記、局長王宏在籤約儀式上致辭,廣東省副省長鄧海光、國家海洋局副局長房建孟分別代表廣東省政府、國家海洋局籤約,廣東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鄒銘,副省長藍佛安等參加籤約儀式,廣東省政府秘書長李鋒主持籤約儀式。
  • 山東省海洋部門負責人到自然資源部駐津海洋機構調研
    本報訊 11月26~27日,山東省海洋局局長宋繼寶與青島市、日照市海洋部門主要負責人,赴自然資源部駐天津的直屬海洋機構國家海洋標準計量中心、國家海洋技術中心、自然資源部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國家海洋信息中心等單位進行了集中調研並交流工作。
  • 自然資源部全力支持國家重大區域戰略實施
    日前從自然資源部獲悉,「十三五」期間,自然資源部主動作為,在做好用地保障服務、自然資源政策支持等方面助力國家重大區域戰略順利實施。  據了解,自然資源部全力做好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和雄安新區的用地保障服務,保障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等國家重大項目順利落地,為國家重大區域戰略實施保駕護航。
  • 上海交大與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合作共建籤約儀式舉行
    8月26日下午,上海交大與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合作共建籤約儀式在閔行校區舉行。教育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孫堯,自然資源部黨組成員林山青,自然資源部科技發展工作小組成員、原國家海洋局科技司司長曲探宙,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張全,閔行區區委書記朱芝松,上海市教育委員會總督學平輝;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家彪,副所長鄭玉龍、黃大吉,紀委書記王小波,中國科學院院士蘇紀蘭,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德爐,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大可,總工黎明碧;上海交大黨委書記姜斯憲,校長、黨委副書記
  • 自然資源部海洋生態系統動力學重點實驗室揭牌
    12月9日,自然資源部海洋生態系統動力學重點實驗室揭牌並召開第一屆學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學術委員會顧問蘇紀蘭院士,主任唐啟升院士、副主任戴民漢院士、張海生研究員,陳大可院士和其他委員及特邀專家出席了現場會議,副主任宋微波院士通過視頻連線參會。
  • 海洋日報|國家海洋信息中心與山東海洋局籤署框架合作協議
    國內時事1.國家海洋信息中心與山東海洋局籤署框架合作協議10月24日,國家海洋信息中心和山東省海洋局在濟南市籤定框架協議,就共同推進山東省海洋生產總值核算體系建設進行合作。國家海洋信息中心何廣順主任、山東省海洋局宋繼寶局長見證籤約,崔曉健副主任、付日新副局長籤定協議。
  • 2020國家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生教育中心輔導員招聘3人...
    2020國家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生教育中心輔導員招聘3人公告(勞務派遣) 2020-07-29 16:32:28| 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一、招聘部門:研究生教育中心二、招聘崗位及人數
  • 自然資源部統一調查體系後,水資源監測重點有何變化?
    日前,自然資源部制定出臺了《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體系構建總體方案》。9月14日,自然資源部舉行發布會,介紹相關工作推進情況。自然資源部副部長、黨組成員王廣華介紹,水資源的調查監測,過去主要側重於開發利用的需要,滿足各區域之間水資源的分配,關注地表水今年有多少,整個水資源量有多大,更多關注地表、地下、液態水的動態變化。
  • 自然資源部:測繪資質類別等級總數將由138項壓縮到20項
    自然資源部副部長王廣華在會上表示,測繪資質類別等級總數將由138項壓縮到20項。  王廣華指出,測繪資質管理是《測繪法》設立的對從事測繪活動單位的行政許可,目的是維護國家安全、工程建設安全和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促進地理信息產業發展。這項制度已經實施了25年了,這期間經歷了4次改革,目前全國共有測繪資質單位22000多個。下面,我向大家介紹一下這次深化測繪資質改革的總體情況。
  • 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2019年度離退休幹部工作總結大會召開
    會議通報了自然資源部離退休幹部工作部門負責人培訓班有關情況,傳達學習了凌月明副部長在培訓班開班式上的講話精神和張曉燕局長在培訓總結時的工作要求,總結了物化探所2019年在加強離退休幹部「三項建設」、深化細化服務管理工作、開展老年文娛活動
  • 中國發布丨自然資源部深化測繪資質改革 取消無法定依據的前置考核...
    自然資源部副部長王廣華介紹深化測繪資質改革有關情況會上,自然資源部副部長王廣華介紹了深化測繪資質改革有關情況。  王廣華表示,此次深化測繪資質改革,將測繪資質由甲乙丙丁4個等級壓減為甲乙2個等級,類別由55項壓減到10項。其中,除導航電子地圖製作甲級資質保留在自然資源部審批外,其餘的9項甲級資質審批權限由自然資源部下放到省級自然資源部門。改革之後,測繪資質類別等級總數由138項壓減到20項,壓減幅度達到85.5%。
  • 自然資源部5家野外站入選國家擇優建設名單
    2020年12月29日,科技部公布了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國家野外站)擇優建設名單,自然資源部5個野外站入選。至此,自然資源部共有8個野外站納入國家野外站序列。這5家國家野外站分別為:依託中國地質科學院巖溶地質研究所建設的西南巖溶石漠化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依託自然資源部南海環境監測中心、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建設的南沙珊瑚礁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依託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的北極黃河站地球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依託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的大陸科鑽深孔地殼活動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依託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的京津冀平原地下水與地面沉降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國家海洋局啟動應急響應
    《南方都市報》供圖    據新華社瀋陽1月22日電(記者 王振宏  任勇)國家海洋局副局長王宏22日在遼寧省興城市召開的國家海冰災害防禦工作領導小組現場工作會議上表示,鑑於渤海、黃海海域出現了近30年同期最為嚴重的海冰災害,國家海洋局已啟動應急響應,進一步加強觀測預警,全力防抗寒潮帶來的海冰災害。
  • 國家海洋局:海洋合作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重要領域
    國家海洋局局長王宏在開幕致辭中指出,海洋合作已成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重要合作領域。  王宏表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傳承和發展了「和平友好、開放包容、互學互建、互利共贏」精神,為古老的海上絲綢之路注入新的時代內涵。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將為沿線國家創造更大的合作機遇,實現更多的共同利益。
  • 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與我省籤署新一輪戰略合作協議
    7月5日,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與省政府在福州進行會商,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福建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實黨中央和國務院的決策部署,推進地質調查工作精準支撐服務福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會上,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和省政府籤署了新一輪戰略合作協議。自然資源部黨組成員、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鍾自然,副省長李德金出席會議並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