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日(10月15日)舉行的民航局新聞發布會上,民航局發展計劃司副司長包毅介紹,預計「十三五」末,新增41條跑道、588萬平方米航站樓、2264個機位,新增容量約4億人次,總容量達14億人次;完成新建、遷建機場43個,全國運輸機場數量增加到241個。
包毅介紹說,「十三五」以來,針對大中型機場保障能力不足、服務質量不高、機場覆蓋不廣等問題,民航局按照國務院批准的《全國民用運輸機場布局規劃》要求,著力推進樞紐建設,全面構建由3大世界級機場群、10大國際航空樞紐、29個區域樞紐和非樞紐運輸機場組成的現代化機場體系。
「十三五」以來,我國機場建設成績顯著,體現出規模大、速度快、投資高、效果好、支撐實的特點。
預計「十三五」末,新增41條跑道、588萬平方米航站樓、2264個機位,新增容量約4億人次,總容量達14億人次;完成新建、遷建機場43個,全國運輸機場數量增加到241個;頒證和備案通用機場數量達313個。
北京大興機場和上海浦東、重慶、武漢、鄭州等15個大中型樞紐機場擴建項目竣工投產,烏魯木齊、深圳、西安、廣州等9個機場改擴建項目開工建設,成都天府、青島新及貴陽機場改擴建等項目穩步推進。我國第一個以貨運功能為主的鄂州機場開工建設。一批小型樞紐和非樞紐機場新遷建項目建成投產。2017年,新投產跑道14條,新增運輸機場11個,成為民航發展史上新增跑道數量最多、新通航運輸機場數量最多的一年。廣州白雲機場三期擴建項目從立項批覆到開工建設僅用時四個月。
「十三五」期間預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達4600億元,較「十二五」增長約26%。今年前三季度,通過項目調度加強建設督導,全行業克服疫情影響,固定資產投資完成約740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20%左右。
眾多樞紐機場改擴建項目順利投產,為「十三五」末基本扭轉保障能力不足局面起到決定性作用;項目新開工和充足儲備為「十四五」基礎設施進一步提質增效奠定堅實基礎。其中,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建設成就舉世矚目,始終堅持「國家發展新的動力源」定位,落實「四型機場」建設理念,按照「精品工程、樣板工程、平安工程、廉潔工程」要求建成世界矚目的超級工程,標誌著我國在機場建設方面實現了新跨越。
「十三五」以來,31個新建、8個遷建、34個改擴建小型樞紐或非樞紐機場項目建成投產,其中有50個位於西部地區、邊境地區或貧困地區,為更好地服務國家打贏脫貧攻堅戰、西部大開發、「興邊富民」等國家戰略發揮了重要作用。包毅表示,當前,民航正在開展「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民航局將錨定從單一的航空運輸強國向多領域的民航強國跨越的戰略目標,抓住新基建和智慧民航建設契機,加快推進民航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
文/北青-北京頭條記者 藺麗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