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65%——這是2019年全國航班正常率呈現的優秀答卷,全國航班正常率連續兩年超過80%,較5年前提高了近13個百分點;航班平均延誤時長也明顯減少,由2015年的21分鐘減少至2019年的14分鐘。與此同時,民航空管年保障航班架次於2018年破千萬,5年來航班量年均增長近8%,主要運輸生產指標均為兩位數高增長。
航班總量、運行效率「齊頭並進」的背後,是「十三五」期間我國航班正常管理工作從階段治理向常態管理轉變,從規模速度向質量效率轉變,從經驗管理向科技支撐轉變。民航局局長馮正霖指出:「要全面加大強安全、強效率、強智慧、強協同的『四強空管』建設力度,實現空管高質量發展。」這既是民航強國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滿足人民群眾安全出行、正點出行需要的必由之路。
自2017年起正式實施的《航班正常管理規定》是民航局首部航班正常管理方面的規章,明確了各航空運行主體的責任,使保障航班正常、維護旅客權益有法可依、有據可查。隨著運管委工作機制進一步落實,37個千萬級機場建設A-CDM(機場協同決策)系統,積極開展航班時刻動態調整,嚴格落實航班正常考核和調控措施,通過完善治理體系、增強治理能力來提升航班正常率。以深圳機場為例,其航班放行正常率由2015年運管委成立前的72%逐步提升至2019年的87.8%。
2017年,民航局提出「控總量、調結構」決策部署,目前已初步形成精準調控、動態調控、分類調控的體系機制,扭轉了近10年來航班增長速度高於綜合保障能力提升速度的局面,實現了保障能力與航班總量總體平衡匹配,航班正點率提升,平均延誤時間減少,運行抗幹擾能力增強。
「控總量、調結構」工作還為中小機場的發展提供助力。2018年12月末,貴州茅臺機場伴著飛雪迎來第100萬名旅客,成為我國首家通航第一年旅客吞吐量便過百萬人次的支線機場。新疆、內蒙古、湖南等地的多座支線機場也先後邁入百萬級機場行列,支線運輸航空市場進一步被激發。「十三五」期間,在民航空管系統宏觀調控下,中小機場航班起降架次增速顯著高於高密度機場,「胡煥庸線」兩側發展更加平衡,西部地區航空的比較優勢得以發揮。通過大力調整航班結構、嚴控增量,有序引導機隊布局和國家航線網布局,有效緩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提高了航班運行效率。
今年9月,首都機場經過近三年的規劃建設,實現了機坪管制全面獨立運行。作為國內最大、最繁忙的機場,其航空器機坪管制移交工作是一次行業運行模式的重大變革,將進一步提高安全裕度與運行效率。「十三五」期間,通過嚴控航班時刻主協調機場航班增量、嚴控大流量航段和密集航路匯聚點增量、實施高密度機場容量精細化管理等措施,多座高密度機場的放行正點率大幅提升,22個時刻協調機場的時刻執行率進一步提升至96%,遠高於全球平均水平,單個航班時刻的可利用座公裡數、平均客座率不斷上升。
航空貨運的運行效率同樣不斷提升。10月25日,由民航局出臺的《貨郵飛行航班時刻配置政策》將正式實施。《配置政策》將高密度機場貨郵航班時刻安排窗口由每天6個小時拓寬至10個小時,大大增加貨郵飛行航班時刻供給,提高貨郵飛機日利用率,優化貨郵航線布局;對於北京大興機場、深圳寶安機場、杭州蕭山機場等貨運功能較強的樞紐機場,則將適當安排尖峰時段航班時刻,用於國際地區貨郵飛行。
提高航班正常率既需要宏觀調控的「有形之手」,也要激發市場主體的內生動力。「十三五」期間,民航空管系統將機場放行正點率表現作為航班時刻供給和機場容量調整的前置約束,表現優異者多獲得航班時刻供給,有效提高了航班正點率,促進了動力變革、效率變革。2016年、2017年,符合機場容量標準調整的高密度機場僅3個;在此制度激勵下,2018年以來,大部分高密度機場均達到機場容量調整標準,西安、重慶等機場放行正常率超過90%,北京、上海虹橋、上海浦東、成都等機場放行正點率大幅改善。
空域管理方面,華北、華東、中南等地空域精細化管理改革成果顯著,軍民航空管在重大空域調整、重大空管保障、重大改革等方面進入良性融合新階段,跨軍地、跨部門、跨領域的緊密互聯為民航空管效率提高帶來更大空間。2017年9月,惠及全國八省一市48座機場、全長2000餘公裡的「滬蘭空中大通道」全線貫通,這是我國目前最長的東西向運行雙通道航線。2014年起,民航空管先後制訂包括京廣、京滬、滬廣等主要航路的10條單向循環大通道建設方案,歷時數年基本完成全國幹線航路網規劃調整,有效緩解空域資源緊張與航路擁堵現象,提升了空域利用率、安全性與航班正點率。2018年12月,首條對外空中大通道——中韓空中大通道建成啟用,提高運行效率的格局正向國內國際並重拓展。
增效之路,科技先行。「飛行間隔縮小,空域利用率和容量大大提高」「主動監測飛機實時動態,有效提高航班正常率」,這是一線空管人員對雷達管制的積極評價。目前,我國民航空管已實現全國一體化管理運行,傳統的程序管制逐步被更加高效的雷達管制取代。隨著以智慧機場為關鍵支撐的「四型機場」建設加快推進和「新基建」戰略推動,5G、北鬥等新技術將與空管不斷深度融合,為民航空管的技術更新與設備升級帶來驅動力量。
民航空管運行管理中心、氣象中心和情報中心工程是「民航十三五規劃」重點建設項目,預計於2021年正式投運,將為我國乃至亞洲區域航空用戶提供運行協調、流量管理、氣象及情報服務,保障民航運行效率。預計到「十三五」末期,全國運輸機場數量將增加到241座,新增41條跑道、588萬平方米航站樓、2264個機位,同時著力推進樞紐建設,構建覆蓋廣泛、分布合理、功能完善、集約環保的現代化機場體系,為高效運行提供基建支撐。
2020年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邁向「十四五」規劃的啟動之年。處在這一關鍵節點,民航人將進一步緊密圍繞促進民航高質量發展,不斷完善相關機制,多措並舉提高空管運行效率,努力建成安全穩定、集約高效、協同融合、智慧驅動的民航現代化空中交通管理體系,用航班的高效運行為民航強國夢增添更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