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繪製自然保護地「一張圖」

2021-01-08 央視網
青海:繪製自然保護地「一張圖」

原標題:

長江正源沱沱河。張勝邦攝

青海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園區裡的藏野驢在覓食嬉戲。 韓加君/人民圖片

  

  三江源國家公園裡的雪豹。雪豹的生存發展代表著三江源陸生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提供

  7月的青海,滿目青山,花開遍野。走進祁連山下的祁連牧場,一群群犛牛和藏羊,宛若黑白音符般在草原流淌。2019年6月11日,青海成為中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範省。作為我國首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省份,青海全力推進三江源、祁連山兩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獲得了具有青海特色的國家公園建設經驗,為示範省建設奠定了基礎。

  生態大省具備示範條件

  地處青藏高原,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高海拔地區之一,也是中國最重要的自然保護區之一,境內具有獨特的高原草甸、山脈、溼地、荒漠和森林生態系統,是影響30多億人口亞洲季風生態系統的主要調節器。青海各類自然保護地面積約為25萬平方公裡,佔青海國土總面積的35%左右。

  「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非常複雜,任務繁重,必須在試點成功的基礎上穩步推進。」青海省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赫萬成說。作為生態大省,青海具備示範的先決條件:

  2005年起,中央啟動實施《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總體規劃》和《青海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二期工程規劃》。經過10餘年的艱苦努力,三江源地區生態退化趨勢得到有效遏制;

  2016年,中國首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在三江源地區設立,青海重點瞄準原有生態保護體制「梗阻」,陸續完成園區四縣大部門制改革、管護職能整合、保護管理標準制定、生態管護崗位設置等31項體制試點改革任務,有效改變了過去「九龍治水」、多頭管理、政出多門的局面。目前來看,試點已初步構建了規劃、制度、科技支撐、監測評估等「12位1體」的公園管理保護體系,為三江源地區建立完整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打下了堅實基礎;

  2017年5月,國務院批准青海省祁連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納入全國試點;

  2017年6月,中央深改組審議通過了《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

  這些制度建設為加強三江源地區和祁連山生態保護修復、實現山水林田湖草整體保護和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保障。三江源地區植被得到有效保護和恢復,呈現出休養生息的良好景象,全域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改善。

  玉樹藏族自治州結古鎮的生態管護員多傑說:「目前,自然保護地保護態勢良好,生態恢復明顯,我在管護區內經常能看到黃羊、巖羊、黑頸鶴,還有很多是以前沒見過的動物和鳥類。」

  全面重組生態系統功能

  去年,可可西裡、崗什卡雪山、年保玉則國家公園、青海湖鳥島和沙島等多個高原景區相繼發布「禁遊令」,原因是遊客丟棄的垃圾汙染了當地的草原、水源地。

  建設國家公園,主要目的是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生物多樣性的完整性,保護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生態系統旗艦物種和標誌性物種及其棲息地。但是,國家公園不是絕對排斥人類進入,專家指出,開放部分一般不超過公園總面積的5%。

  赫萬成介紹說,三江源國家公園是省級政府直屬的國家公園管理局,統一行使其國家公園範圍內的管理事權,明確了主體責任。示範省建設是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今後,青海將始終嚴守資源消耗上限、環境質量底線和生態保護紅線,著力提檔升級綠色發展方式。

  目前,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內的大部分自然保護分區已全面實現生態系統功能重組,原有國土、漁政、森林公安、環境監察、草原監理等生態執法相關部門也得到有機整合。此外,青海還與新疆、西藏、甘肅等鄰省區籤訂生態環境保護協作備忘錄與保護區協作聯盟章程,打破了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昔日破碎化、條塊化、單邊化的管理模式。

  保護地體系離不開科技和技術信息的運用,在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祁連山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管控中心,智慧監管系統全面用於保護工作,滑鼠一點,生態管護員巡護次數、管護內野生動物活動等情況在屏幕上一目了然。

  創新保護地管理機制

  2018年祁連縣黑土灘治理2000公頃,沙化草地治理2000公頃,草原鼠害防治7.3萬公頃,草群平均高度達到12釐米,全縣草原覆蓋率達到59.23%,但仍然存在分類不科學、區域重疊等問題。

  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局長李曉楠表示,通過全面掌握現有自然保護地的基本情況,進一步推進自然保護地管理體制機制創新,建立自然保護地「一張圖」,優化整合各類自然保護地,強化自然資源資產集中統一管理。同時,青海理順自然資源所有權和行政管理權的關係,切實解決了執法監管「碎片化」問題。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據李曉楠介紹,自然保護地體系示範省建設啟動後,青海將創新自然保護地管理體制機制,實施自然保護地統一設置、分級管理、分區管控,把具有國家代表性的重要自然生態系統納入國家公園體系。

  「到2020年,青海將完成建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任務,正式設立三江源國家公園、祁連山國家公園,統一的分級管理體制基本建立,科學確定自然保護地布局,構建起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管理體系基本框架。」李曉楠說。(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 王梅)

相關焦點

  • 建築學院楊銳團隊聯合地學系宮鵬團隊合作發文識別全球自然保護地...
    該研究基於空間薈萃分析,創新性地識別了全球尺度自然保護地優先擴展的區域,為195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國制定2020年後自然保護地目標規模與保護地空間規劃奠定了重要基礎。 生物多樣性下降導致嚴重的社會與生態危機。許多科學家和保護實踐者呼籲在全球範圍內擴展自然保護地,以應對這一危機。然而,目前尚不清楚應該在哪些地方設置新的自然保護地,才能以高效益、低成本的方式保護生物多樣性。
  • 林草科普|自然保護地: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核心基礎
    中國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是生物多樣性保護最有效的措施,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中居於首要地位。我國經過60多年的努力,已建成數量眾多、類型豐富、功能多樣的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法律法規體系逐步完善,瀕危物種保護不斷加強,自然保護地體系初見成效,國際合作穩步推進。
  • 宿州市強力推進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
    今年以來,市林業局認真貫徹落實自然資源部和省、市部署要求,結合我市實際,制定工作方案,紮實推進全市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工作。據了解,目前我市共有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地6類15處:其中省級自然保護區6處,省級風景名勝區2處,國家級地質公園1處,溼地公園共2處(國家級1處,省級1處),森林公園3處(國家級1處,省級2處),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1處(故黃河碭山段黃河鯉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
  • 廣東自然保護地全國最多 南嶺國家公園「呼之欲出」
    被譽為「廣東屋脊」的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廣東省林業局 供圖 攝中新網廣州10月28日電 題:廣東自然保護地全國最多 南嶺國家公園「呼之欲出」作者 程景偉 林蔭1956年,鼎湖山成為新中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廣東省、中國的自然保護區建設從此拉開了序幕
  • 來賓市開展產業園區一張矢量圖繪製工作
    來賓市開展產業園區一張矢量圖繪製工作 2020-08-12 17: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廣東省自然保護地協會掛牌成立
    林蔭 攝   中新網廣州1月3日電 (程景偉 林蔭)廣東省自然保護地協會揭牌儀式3日在廣州舉行,標誌著該協會正式成立。廣東省自然保護地知名專家、相關協會(學會)、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和自然保護地管理機構負責人參加揭牌儀式。
  • 青海黑頸鶴繁殖分布密度全國最大
    在青海,到處都有黑頸鶴的活動蹤跡。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鳥類學專家李來興說,黑頸鶴在青海屬全境分布,傳統意義上的河湟區域,基本上出現的是秋季遷徙季節的迷鳥以及一些探索新越冬地的「開拓者」。在柴達木盆地和共和盆地低於海拔2800米的區域,也有可能出現一些失去繁殖領域的家族。總體來說,這些區域家族的黑頸鶴,當年的繁殖成功率並不高。
  • 清華大學楊銳團隊識別出全球陸域自然保護地優先擴展區域
    截至2020年,雖然全球陸域保護地佔陸域面積的比例已從2010年的12.7%上升至15.2%,但仍遠不足以緩解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下降的趨勢。為此,許多科學家和保護實踐者呼籲在全球範圍內進一步增設自然保護地,以應對這一危機。自然保護地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基礎。
  • 青海首次發現
    同時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保護。青海山水自然資源調查規劃設計研究院在青海三江源國家級保護區江西林保護分區野生植物考察中,發現一種特殊的蘭科植物,分布於海拔3700~3900m的灌木坡地。
  • 桃源縣人大調研自然保護地管理工作
    11月24日 , 桃源縣人大常委會一行來到縣林業局,就該縣自然保護地管理工作展開調研 , 縣林業局、烏雲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望陽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沅水國家溼地公園管理處主要負責人參與調研座談並匯報工作。
  • 自然保護地分類分級管理體制加快建立
    文章稱,6月26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簡稱《意見》),準備在兩年內完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設立一批國家公園,同時構建統一的自然保護地分類分級管理體制。為加快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提供高質量生態產品,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 新的自然保護地管理體系優勢何在
    「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針對如何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了重要要求。對此,北京林業大學國家公園研究中心主任張玉鈞深有感觸:「回顧我國自然保護地的發展歷程,其特徵是從單類型分散管理到體系化整合治理的漸進過程。
  • 銀河系只有一張真正的360度全景圖,平時看到的沒有一張是真照片
    ,經過不斷地努力,科學家終於繪製出有史以來最精確的銀河系全景圖。不過,當這張號稱史上最精確的銀河系剛公布的時候,外界似乎並沒有引起外界多大關注,因為從公布的這張銀河繫結構圖來看,它與我們以往在教科書、網上、書籍、電視等看到舊的銀河系全景圖幾乎一模一樣,只不過從感覺上比以往更清晰一些,色彩有少許差異,也就是這張所謂最精確的銀河繫結構其實是一張「清晰化」的銀河系舊圖,所以外界對此並不感覺有多大驚喜。
  • 滿分數學,孩子一張圖搞定!——學習工具「思維導圖」的應用
    思維導圖二、繪製一張思維導圖的基本工具和基本步驟我們需要準備的工具有:1、一張白紙,根據你的內容需要選取大小;2、彩色水彩筆和彩色鉛筆數支、黑色水筆1支;3、你的資料示例:數學四年級上思維導圖4、因為一張圖不可能把書上的所有例題都寫進去,所以孩子在畫圖的過程中就是一個全面複習的過程,而且他會進行深刻地總結和歸納,把最重要或最容易出問題的部分呈現在思維導圖上。
  • Origin繪製縮放圖
    實驗中,我們能夠得到很多數據,但你需要的可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或者其中一部分有顯著差異,需要放大圖形以突出重點;那怎麼在展示數據完整性的同時,又能放大其中的一部分呢;今天,小編就教你用Origin繪製可以局部放大的縮放圖。
  • 劉革安專題研究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工作/胡丘陵帶隊調研張家界市...
    1 劉革安專題研究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工作時要求堅持生態優先不動搖 構建科學自然保護地體系掌上張家界3月24日訊 (文/圖 記者 王姣 庹興亮)3月24日下午,市委副書記、市長劉革安主持召開會議,就我市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工作進行專題研究。
  • 民生智庫 | 解讀《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監管工作暫行辦法》
    通過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等工作,嚴肅查處各類違法違規行為,推動問題整改和生態修復,侵佔和破壞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的趨勢得到有效遏制。在這樣的背景下,生態環境部組織編制了《暫行辦法》,是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有效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自然保護地事業改革各項重大部署,切實履行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監管職責的重要舉措。
  • 青海首次發現五個新記錄物種
    記者從青海山水自然資源調查規劃設計研究院獲悉,近段時間來,該研究院發現青海新記錄植物物種5個,它們分別是陰生掌裂蘭、西藏杓蘭、玉龍蕨、川西兜被蘭、類叢耳。據悉,在近日的調研考察中,青海山水自然資源調查規劃設計研究院工作人員分別在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祁連縣發現瀕危保護植物陰生掌裂蘭,這在青海是新記錄物種;在青海三江源國家級保護區江西林保護分區發現國家一級保護植物西藏杓蘭
  • 美國繪製一張全球空氣品質圖片,圖片中的中國天氣有些特別!
    而最近美國就用自己的大氣衛星,繪製了一張全球空氣品質圖,而在這張圖上,中國則顯得很是特別。美國這次的衛星主要捕捉的是小型顆粒物,這些顆粒物可能來自於天然的森林大火,也可能來自於人類的重工業汙染,同時海水中蒸發的微小鹽粒也會混雜在其中,不過這些並非是人肉眼可見,但是高科技衛星可以捕捉到。
  • 以山為筆、以水為墨│青海繪就國家公園省的壯美畫卷
    ,「公園」不是一個景觀不是個景點,也不是一個景區在青海,「公園」是一個地區的概念青海已建立國家級、省級自然保護區11處總面積達21.8萬平方千米佔省域國土面積的30.24%千山堆繡,百川織錦青山伴著綠水,藍天映著白雲高原溼地 趙生洪攝玉樹 張明鵬攝全省各類自然保護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