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楊銳團隊識別出全球陸域自然保護地優先擴展區域

2020-09-21 生物世界

生物多樣性下降會導致嚴重的社會與生態危機。2010年,第十次《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國大會通過了應對全球生物多樣性惡化的20項愛知目標,其中愛知目標11要求到2020年,至少17%的陸地和內陸水域以及10%的沿海和海洋區域得到保護。

截至2020年,雖然全球陸域保護地佔陸域面積的比例已從2010年的12.7%上升至15.2%,但仍遠不足以緩解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下降的趨勢。為此,許多科學家和保護實踐者呼籲在全球範圍內進一步增設自然保護地,以應對這一危機

自然保護地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基礎。為識別自然保護地擴展的優先區,部分研究基於保護效益,識別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空缺,但是這些區域往往包含許多高人類影響地區(如城市和農田),導致這些區域難以真正建立自然保護地;部分研究通過識別人類影響較低的區域或荒野地區,進而識別建立自然保護地的可行區域,然而,並非所有荒野區域都具有重要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價值。因此,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迫切需要對未來自然保護地擴展的最適宜區域進行識別。

2020年9月9日,清華大學國家公園研究院院長、建築學院景觀學系系主任楊銳教授團隊,聯合清華大學地學系宮鵬教授團隊、中科院植物所馬克平研究員團隊,開展跨學科合作研究,在 Science Advances 雜誌在線發表題為:Cost-effective priorities for the expansion of global terrestrial protected areas: Setting post-2020 global and national targets 的研究論文。

該論文基於空間薈萃分析,創新性地識別了全球尺度陸域自然保護地優先擴展的區域。為全球以及195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國制定2020年後自然保護地目標規模與保護地空間規劃奠定了重要基礎

高效益低成本區域(Cost-Effective Zones,CEZs)是具有重要生物多樣性保護價值,且同時適宜建立保護地的區域。

為了識別具有明確空間邊界的「高效益低成本區域」,為制定《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提供了決策支持,研究團隊通過空間薈萃分析疊加了七個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方案,綜合識別出「保護優先區」(Conservation Priority Zones, CPZs),進而與低人類影響區(Low Human Impact Areas, LIAs)疊加,識別出建立自然保護地的「高效益低成本區域」。

研究發現,「高效益低成本區域」約佔全球陸地面積的38%。全球有大面積的「高效益低成本區域」未受到保護——儘管全球已經有14.1%的陸地被劃定為自然保護地,但只有24%的「高效益低成本區域」得到保護,剩餘的76%仍然位於保護地之外。

為了填補這一空缺,各國不僅需要增加保護地的數量,更要在合適的地區增設自然保護地,提升保護的效益,從而整體提升保護地系統的質量。為了保護更多的 「高效益低成本區域」,研究提出三種保護情景——保守目標、中等目標和宏偉目標,分別需要保護全球陸地面積的19%,26%和43%。

三個等級的保護優先區(A)和高效益低成本區域(B)在全球的分布情況


全球高效益低成本區域和現有保護地疊加情況


四種情境下,按照各國保護地覆蓋率所在區間繪製的地圖:(A)現有保護地;(B)保守目標;(C)中等目標;(D)宏偉目標

2021年5月17日至30日將在中國昆明召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屆締約方大會(COP15)(原定於2020年10月15日至28日舉行,因新冠肺炎疫情被推遲)。此次大會以「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為主題,並將制定《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

本文的研究結果,在國際層面為制定《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提供決策支持和科學依據,在國家層面為195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國開展自然保護地空間規劃和更新「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提供支持。

據悉,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楊銳教授和博士生曹越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楊銳教授、宮鵬教授(清華大學理學院院長、地學系主任、國家公園研究院副院長)、馬克平研究員(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生物多樣性委員會秘書長、IUCN亞洲區會員委員會主席)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論文其他作者包括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景觀學系侯姝彧彭欽一王小珊王方邑曾子軒趙智聰;清華大學地學系俞樂劉涵;英國利茲大學地理學院荒野研究中心Steve Carver;英國坎布裡亞大學國家公園和保護地研究中心Ian Convery;中科院植物所申小莉;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晟;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鄭姚閩。本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公園背景下中國荒野地空間格局與保護機制優化研究」(No. 51978365)等多個研究項目的共同支持。

論文連結:

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37/eabc3436

相關焦點

  • 建築學院楊銳團隊聯合地學系宮鵬團隊合作發文識別全球自然保護地...
    清華新聞網9月18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國家公園研究院院長、建築學院景觀學系系主任楊銳教授團隊,聯合清華大學地學系宮鵬教授團隊、中科院植物所馬克平研究員團隊,開展跨學科合作研究。該研究基於空間薈萃分析,創新性地識別了全球尺度自然保護地優先擴展的區域,為195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國制定2020年後自然保護地目標規模與保護地空間規劃奠定了重要基礎。 生物多樣性下降導致嚴重的社會與生態危機。許多科學家和保護實踐者呼籲在全球範圍內擴展自然保護地,以應對這一危機。然而,目前尚不清楚應該在哪些地方設置新的自然保護地,才能以高效益、低成本的方式保護生物多樣性。
  • 在秦巴山脈構建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地中部集群
    秦巴山脈不僅是具有全球重要性的溫帶生物多樣性代表區域,還是世界級孑遺物種與瀕危物種的避難所,更是中國重要特有物種聚集區。其三,這裡是中央生態安全屏障。秦巴山脈在我國陸地版圖的中央區域隆起,是阻止西北荒漠化、半荒漠化和沙塵暴東侵南擴的重要屏障。
  • 自然保護地分類分級管理體制加快建立
    文章稱,6月26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簡稱《意見》),準備在兩年內完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設立一批國家公園,同時構建統一的自然保護地分類分級管理體制。為加快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提供高質量生態產品,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 湖南3個區域劃定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
    在我國劃定的35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中,我省武陵山脈、南嶺、洞庭湖等3個區域位列其中。 為保護生物多樣性,2010年聯合國通過了《生物多樣性公約關於獲取遺傳資源和公正公平地分享其利用所產生惠益的名古屋協議書》。這意味著遺傳資源的使用者與提供者之間要分享由資源利用帶來的惠益。
  • 東方白鸛棲息地喪失 專家呼籲建自然保護地法規
    伴隨著轟鳴,褐色的泥漿從海底被抽出,沿著管道,被源源不斷地噴射到指定海域裡。不出幾個月,經過排水和沉澱,滄海將變「桑田」。不遠處,東方白鸛、反嘴鷸、豆雁、銀鷗等候鳥,正在這片即將消失的溼地中覓食。  渤海灣,是東亞——澳大利亞候鳥遷徙路線的「咽喉地帶」。
  • 張永振團隊:新型冠狀病毒更有效地感染人類
    研究團隊從1位患者身上提取出了病毒的完整基因組,該團隊是最早公布病毒基因組的團隊。·研究證實該病毒與SARS同屬於冠狀病毒,但是一種新型的冠狀病毒。·新型冠狀病毒有效地利用人ACE2作為細胞進入受體,從而使得其更容易感染人類。
  • ——記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團隊
    而在全球氣候變化研究中,對地球系統的模擬是一大瓶頸問題。  毫無疑問,目前在這一研究領域,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已經初步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為什麼是清華大學  為什麼是清華大學?為什麼是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答案其實很簡單,它已建立起一支令人稱羨的模式團隊。  清華大學的地學研究由來已久。
  • 青海:繪製自然保護地「一張圖」
    三江源地區植被得到有效保護和恢復,呈現出休養生息的良好景象,全域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改善。  玉樹藏族自治州結古鎮的生態管護員多傑說:「目前,自然保護地保護態勢良好,生態恢復明顯,我在管護區內經常能看到黃羊、巖羊、黑頸鶴,還有很多是以前沒見過的動物和鳥類。」
  • 哪裡的雪豹應優先保護?中國研究人員首次領銜提出科學建議
    更值得注意的是,雪豹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易危」級別,處於瀕臨滅絕的狀態。2020年1月,北京大學動物學博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後李娟聯合國內外雪豹研究和保護機構,在國際保護科學期刊《生物保護》(Biological Conservation)上發表英文論文,為全球雪豹定義景觀保護優先級,並提出針對性保護策略。
  • 清華大學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細胞》發文破譯組蛋白乙醯化密碼
    清華大學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細胞》發文破譯組蛋白乙醯化密碼  清華新聞網10月24日電 清華大學醫學院基礎醫學系和結構生物學中心李海濤研究團隊於10月23日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Cell)發表了題為「
  • 全球首款!清華大學李駿院士團隊成功研製陸空兩棲自主駕駛飛車
    清華大學官網6月1日消息,近日,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李駿院士團隊成功研製第一代清華猛獅陸空兩棲自主駕駛飛車。該車輛全稱為旋翼式陸空兩棲智能飛行車輛,是全球首款集成智能駕駛功能的純電動旋翼式無人駕駛飛行車輛。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丨我國生態保護紅線面積約佔陸域國土25%
    目前,全球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各種功能正在衰退。每14個陸地棲息地中就有10個植被生產力下降,所有陸地生態區域中將近一半被歸類為處於不利狀態。物種種群正在減少,物種滅絕速度也在上升。有42%的陸地無脊椎動物、34%的淡水無脊椎動物和25%的海洋無脊椎動物被認為瀕臨滅絕。我國脊椎動物的瀕危程度高於全球平均水平,瀕危比例最高的兩棲動物達到了百分之四十多。
  • 清華大學柴繼傑組揭示RALF多肽的受體識別分子機制
    清華大學柴繼傑組揭示RALF多肽的受體識別分子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8 16:18:45 近日,清華大學柴繼傑課題組與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Cyril Zipfel課題組合作報導了植物中
  • 地學系陽坤課題組發布中國區域高解析度氣象驅動數據集
    地學系陽坤課題組發布中國區域高解析度氣象驅動數據集清華新聞網3月27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陽坤教授課題組在《科學數據》(Scientific Data)上發表題為「首套面向中國區域陸面過程研究的高解析度氣象驅動數據集」(The first high-resolution meteorological
  • 「十三五」時期 全國自然保護地總數量達到1.18萬個
    封面新聞記者 代睿 柳青自然資源部副部長、國家海洋局局長王宏12月17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布會上介紹,「十三五」時期,全國自然保護地數量增加700多個,面積增加2500多萬公頃,總數量達到1.18萬個,約佔我國陸域國土面積的18%。
  •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劉萬裡團隊報導B細胞活化起始調控新機制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劉萬裡團隊報導B細胞活化起始調控新機制清華新聞網7月12日電 7月10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劉萬裡團隊在《e生命》(eLife)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抗原結合引起的B細胞活化中B細胞受體胞外結構域的構象變化」(Conformational change within the extracellular
  • IUCN 2021年1月最新自然保護活動通知 | 全球環境治理
    IUCN 2021年1月最新自然保護活動通知 | 全球環境治理 2021-01-10 19: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黃志偉團隊在《自然》發表論文揭示CRISPR-Cpf1識別crRNA以及剪切...
    該項研究通過結構生物學和生化研究手段揭示了CRISPR-Cpf1識別CRISPR RNA (crRNA)以及Cpf1剪切pre-crRNA成熟的分子機制,這對認識細菌如何通過CRISPR系統抵抗病毒入侵的分子機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意義,而且為成功改造Cpf1系統,使之成為特異的、高效的全新基因編輯系統提供了結構基礎,讓人們可以更加高效地對目的基因進行「關閉」、「恢復」和「切換」等精準「手術」,使戰勝癌症和愛滋病等疾病成為可能
  • 林草科普|自然保護地: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核心基礎
    中國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是生物多樣性保護最有效的措施,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中居於首要地位。我國經過60多年的努力,已建成數量眾多、類型豐富、功能多樣的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法律法規體系逐步完善,瀕危物種保護不斷加強,自然保護地體系初見成效,國際合作穩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