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白鸛棲息地喪失 專家呼籲建自然保護地法規

2021-01-14 搜狐網
12月9日,東方白鸛聚集在「碩果僅存」的天津北大港溼地中。王建民 攝

2012年11月26日,河北省豐南港A7吹填區,泥漿被持續注入圈起的淺水灘涂。過去每年都來此的反嘴鷸們,今年被迫在泥漿中沉浮,這片區域最終將變成陸地。在過去的10年間,渤海灣沿線的灘涂溼地喪失了59%,遷徙到此的候鳥難覓安身處。王建民 攝



  咆哮般的轟鳴聲。數千米長的大型鋼管,沿著渤海灣被分割的海岸鋪設。眾多的管口對準被圈起的濱海溼地,像一門門巨炮。

  伴隨著轟鳴,褐色的泥漿從海底被抽出,沿著管道,被源源不斷地噴射到指定海域裡。不出幾個月,經過排水和沉澱,滄海將變「桑田」。不遠處,東方白鸛、反嘴鷸、豆雁、銀鷗等候鳥,正在這片即將消失的溼地中覓食。

  渤海灣,是東亞——澳大利亞候鳥遷徙路線的「咽喉地帶」。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今年的一份報告顯示,過去10年間,渤海灣沿線的關鍵區域的濱海溼地消失了59%,情況將持續惡化。

  相對於人類捕獵而言,鳥類專家們調查發現,棲息地喪失,才是導致候鳥死亡的「頭號殺手」。

  這裡隨處可見的填海、開發等項目,正在逐漸扼住候鳥們南飛的「咽喉」。

  東方白鸛飛越大洲和國家,是全球和當地最出色的環境指示標。候鳥的滅絕,意味著環境的災難。

  無路可退

  「約500隻的『集團軍』並不常見,這說明另外的棲息地狀況堪憂,它們無處可去,只能擠在北大港溼地。」

  近一個月來,天津北大港溼地保護區這個地名,被人們所熟知。

  11月11日,護鳥志願者、南開大學環境工程學院博士生莫訓強,在北大港溼地保護區的「萬畝魚塘」水域,觀測到多達500隻東方白鸛一起覓食棲息。

  不僅如此,北大港溼地的「萬畝魚塘」水域,護鳥志願者還觀測到,大天鵝、豆雁、野鴨及多種鷗類也棲息於此,成千上萬。

  「東方白鸛全球僅存約2500隻,一次性觀察到如此大規模群體,絕非好事。」國際鶴類基金會鳥類專家蘇立英說。

  研究資料表明,上世紀80年代,東方白鸛在秋季集群期間,既有3到5隻、10到20隻不等的小群,也有120到160隻不等的大群。

  「但約500隻的『集團軍』並不常見,這說明另外的棲息地狀況堪憂,它們無處可去,只能擠在北大港溼地。」蘇立英說。

  「這是一個物種走向滅絕的徵兆。」蘇立英解釋,分散的群落有利於族群延續,如果迫於環境破壞擠在一處,一旦遭受瘟疫、捕獵、毒殺,將導致大規模死亡。

  蘇立英擔心的事發生了。

  11月11日之後的一周,因魚塘內被人投毒,東方白鸛聚食毒餌,至少20隻死亡。如果沒有志願者和相關部門的救助,死亡數量還會增加。

  「即便不被投毒,這些鳥也性命堪憂。」張正旺說。

  張正旺是中國鳥類學會秘書長、北京師範大學動物學教授。他說,對於數萬隻水鳥,一萬畝的水域能提供的食物極為有限。在毒殺案事發的「萬畝魚塘」,常常是這一波候鳥尚未填飽肚子,下一波候鳥就來覓食了。

  渤海灣區域溼地眾多,號稱東亞——澳大利亞候鳥遷徙路線的「咽喉地帶」。除了天津北大港溼地,難道候鳥們就沒有其他選擇了嗎?

  「在我們調查的渤海灣周邊五處關鍵溼地中,包括七裏海在內的幾處溼地,都因人為因素幹擾,候鳥很少落腳,北大港溼地算是『碩果僅存』,東方白鸛們真的無路可退了。」張正旺說。

  鳥兒不見了

  這裡一位擔綱綠色規劃的負責人卻有了疑惑:「我們植樹造林,環境美化了,可鳥卻不見了。」

  渤海灣濱海溼地區域,包括天津北大港溼地自然保護區、七裏海溼地自然保護區、天津沿海灘涂、唐山沿海灘涂、團泊窪溼地等等。

  11月23日起,新京報記者隨多位專家,沿渤海灣踏查。

  七裏海溼地自然保護區位於天津北部,是世界級古海岸溼地。上世紀80年代,研究人員在七裏海溼地多次觀測到東方白鸛的身影。

  今年11月29日,在保護區西側,沿著核心區,幾公裡長的人造走廊延伸到溼地中的蘆葦叢裡,在溼地中可見大量歐式風情建築。附近居民說,到了晚上,建築上的各色射燈會照到蘆葦叢裡。

  這些變化讓莫訓強擔心,這位南開大學環境工程學院博士生分析,顏色各異的光芒會讓棲息的候鳥恐懼;旅遊公園興建時砍掉了很多蘆葦,種上了南方的花草,這就破壞了周邊的溼地結構,對東方白鸛來說等於完全營造出一個陌生的環境。

  張正旺的實地科研調查數據顯示,2006年,七裏海溼地的水鳥總數量為120隻,到2007年,只剩下4隻。

  在天津濱海新區的中新生態城,方圓35平方公裡的地方,打算建成一個集綠化、自然、節能、環保的生態城。

  「我們投入15億資金,改造鹽場,治理修復了已嚴重汙染和不流通的兩處水域,力求把生態城打造成環渤海灣的綠色宜居標籤。」生態城管委會一位相關負責人說。

  可這裡一位擔綱綠色規劃的負責人卻有了疑惑:「我們植樹造林,環境美化了,可鳥卻不見了。」

  生態城南側,彩虹橋附近有一個不足1平方公裡的小淺灘,名叫三合島。這裡原是小型鷸類棲息啄食的天堂。「在對岸,不用望遠鏡就能清楚地看到各種水鳥。」莫訓強說。

  可現今,為了美觀和方便人鳥近距離接觸,島上架起了觀鳥臺。「人上了島,鳥還敢來嗎?」莫訓強說。

  最後的「聖地」

  「今年,反嘴鷸的數量只有以前的三分之一。其他候鳥的數量也急劇減少,這裡變成陸地後,鳥兒們又失去一處樂園。」

  王建民,天津生態城攝影師,拍鳥七年,是候鳥們不折不扣的「粉絲」。他每年必到唐山豐南港濱海溼地取景,他稱這裡為「拍鳥聖地」。

  11月26日上午,他驅車來到河北唐山市豐南區的海邊,但眼前的「聖地」讓他震驚。

  幾個足球場大小的「水汪子」,四周被大型鋼管圈起,泥漿通過鋼管,噴湧進圈內。

  數百隻反嘴鷸停在水面上,任由泥漿噴淋。它們有的試圖掙扎,但剛張開翅膀,就被泥漿砸落。

  「這片水域上,每年都有上萬隻南飛的反嘴鷸棲息,它們是東方白鸛遷徙路上的夥伴。」王建民說,雖然這裡環境變遷,但它們捨不得離開。

  沿著海岸線行走,附近的施工人員指著遠處說,現在港前路的位置,多年前其實是海灘,「明年,這塊區域將全部填成陸地。」

  施工人員手指的方向,有幾隻大型水鳥,工人們並不認識那是什麼鳥,可王建民一眼認出,那是東方白鸛。

  王建民迅速支起三腳架和單眼相機,眼睛向相機取景器湊過去。

  他壓低聲音,「11隻!」生怕驚擾了它們。

  這些黑白羽翼的精靈,覓食中不住地抬頭,警覺地打量著四周的環境。

  泥塘中還有豆雁、鴻雁、紅嘴鷗、銀鷗、蒼鷺……甚至還有與東方白鸛同樣瀕臨滅絕的黑嘴鷗的身影。

  「這可能是我最後一次在『拍鳥聖地』看見它們了。」王建民說這話時,握相機的手抖了一下。

  他搖搖頭,「今年,反嘴鷸的數量只有以前的三分之一。其他候鳥的數量也急劇減少,這裡變成陸地後,鳥兒們又失去一處樂園。」

  消失的淺灘

  幾年前,這裡還是濱海溼地,東方白鸛也常來覓食。現在經過吹填造陸,海沙從海底被抽出,填埋到岸上。如今,溼地變成了「沙漠」。

  建設中的「唐山港豐南港區」,數百萬平方米的海面,被劃分為A1到A7區,7個吹填造陸區。

  一份「豐南港區開工介紹圖」顯示,港區內,吹填造陸工程量約1620萬方,造陸面積約762.82萬平方米。

  豐南港區建成後,碼頭岸線將長20.5公裡,港區規劃陸域面積約40平方公裡,相當於約6000個足球場。

  距離豐南不到20公裡的唐山灤南縣南部,正是曹妃甸工業園的填海造陸區。

  在一片數千平方米的「沙田」上,散落著大小貝殼,小如米粒,大如巴掌,它們都曾是候鳥的食物。現在,已經死去的貝殼,鳥類無法眷顧。

  王建民說,幾年前這裡還是濱海溼地,東方白鸛也常來覓食。現在經過吹填造陸,海沙從海底被抽出,填埋到岸上。如今,溼地變成了「沙漠」。

  一名施工人員說,每逢大風,沙田裡都會形成沙塵暴。

  但和渤海灣沿岸填海造陸工程「世界最大」的宏偉目標相比,沙塵暴顯得微不足道。

  2008年2月,新華社報導,未來5年內,位於濱海新區的天津港集團將建設世界最大的填海造陸工程,三個港區填海造陸總面積達160平方公裡。

  這一紀錄隨後被河北刷新。在2010年,時任河北省省長陳全國介紹,曹妃甸的填海造陸在當年已完成170多平方公裡,超過了天津。

  按規劃,唐山曹妃甸工業區最終目標,是達到約380平方公裡,成為新的世界最大的填海造陸所在地。

  2009年,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副局長劉心成表示,渤海周邊向海要地的情況非常嚴重。查處的案子中大部分是違法填海造陸,當年查處的違法造陸,僅曹妃甸就有10多起。

  溼地和淺灘對東方白鸛至關重要,不會遊泳但長了一雙長腿的它們,只有在水深不足1米的溼地淺灘中,才能吃到魚類。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報告中,對東亞——澳大利亞遷徙路線途中,22個國家的濱海溼地喪失情況的評估顯示,中國渤海灣以59%的溼地喪失排在前列。

  蘇立英說,填海造陸帶來的破壞,是無法逆轉的。

  溼地紅線

  鳥類學專家蘇立英呼籲,在溼地保護區建立像耕地紅線一樣的溼地紅線,以便保護濱海地區僅存的灘涂溼地。

  踏查行動中,一位日本學者全程跟隨。

  百瀨邦和,日本丹頂鶴保護協會會長,從事水鳥保護及研究30年,這次,他為東方白鸛等候鳥而來。

  「看,那有一群東方白鸛。」這位61歲的老人見到東方白鸛後,極其興奮,「一共有11隻,多美的鳥啊。」老人一邊仔細地數,一邊嘆氣。

  1971年,日本最後一隻野生東方白鸛死亡,標誌著這一物種在日本滅絕。

  野生東方白鸛在日本的那些年,受迫於溼地被破壞,最後聚集於北鄰日本海的兵庫縣。但工業經濟的發展,導致兵庫縣生態環境發生根本改變,土地大多受汙染。魚類、青蛙賴以生存的食物枯竭,東方白鸛食物鏈斷裂。

  「現在的渤海灣像極了40年前的東京灣。」百瀨邦和說。

  他回憶,那時的日本沿海造田,大規模開墾灘涂。之後的幾十年,海灘上約十萬隻不同種類的水鳥消亡。

  百瀨邦和感嘆:「過度開發的惡果已造成不可修復的情形,希望中國不要步日本的後塵,悲劇不能重演。」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自然保護立法研究組總協調員解焱博士表示,最大的問題是無法可依,她希望立刻建立一部全國性的有關自然保護地的法規。

  「國家需要通過統一的綜合管理部門,建立自上而下的詳細的管理制度,必須有法規明確每一個保護區的核心區域、緩衝區域的邊界,對每個區域能進行的經濟和旅遊開發活動有嚴格規定。再碰到填海造陸、抽水養殖等類似問題時,相應管理部門擁有與當地政府直接協商、監督甚至制止的權力。」

  國際鶴類基金會鳥類專家蘇立英博士呼籲,在溼地保護區建立像耕地紅線一樣的溼地紅線,以便保護濱海地區僅存的灘涂溼地。

  (明日將推出東方白鸛在黃河三角洲溼地棲息狀況調查)

  ●第1站 東北繁殖區

  ●第2站 渤海灣中停區

  ●第3站 黃河三角洲中停區

  ●第4站 鄱陽湖越冬區

  A12-A13版採寫/新京報記者

  易方興 實習生 劉若溪 天津 河北報導

相關焦點

  • 東方白鸛遭遇氣候危機:退耕還溼才是最有效對策—新聞—科學網
    東北三江平原的自然保護區內,專家們忙著給珍稀的東方白鸛築巢,好吸引它們「落戶」。 半個多世紀以來,這種溼地水鳥的種群數量銳減,一方面是受土地利用變化的影響,而最近科學家發現,氣候變化對這一物種生存的影響正在逐漸增強。如果全球氣候持續變暖,東方白鸛棲息地的時空分布會如何變化?是否能夠找到適應性對策從而有效地保護它們?
  • 中國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傷愈在中國北疆被放飛
    6日,一隻中國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在黑龍江省寶清東升自然保護區內被環志放飛。中國鳥類專家為這隻東方白鸛佩戴了GPS衛星跟蹤器,可以實時監測放飛後的情況,為保護東方白鸛提供準確的科學依據。工作人員為東方白鸛環志。
  • ...對現有保護區的科學整改,徹底解決人鳥爭食矛盾 | 保護東方白鸛
    經過持續數年的巡護與野外調查,綠會志願者發現:環渤海的七裏海、北大港、曹妃甸等國家級、省級溼地保護區由於管理觀念落後,近些年對東方白鸛幾近喪失保育功能,而京津交界處的魚塘區也正處於開發邊緣,能夠歇腳的彈丸之地也面臨消失!因此,志願者緊急呼籲相關保護區應儘快啟動科學整改,給東方白鸛留下遷徙途中的一片落腳之地。以下內容,為綠會志願者持續兩年的東方白鸛調查內容,希望引起相關方重視。
  • 東方白鸛遭毒殺調查:職業殺手隨鳥遷徙一路投毒
    東方白鸛,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隸屬鳥綱鸛形目鸛科,體長約1.2米,翼展近2.2米,除飛羽黑色外,餘部體羽白色,喙黑色,眼部裸區和腳為紅色,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定為瀕危種,同時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一及《中日候鳥保護協定》。
  • 東方白鸛在這裡逗留
    東方白鸛,腿長喙尖、體態優美,屬於世界一級瀕危物種,號稱「鳥類大熊貓」,全球存量較少。據《南方都市報》11月14日發布的新聞,目前停留在天津的東方白鸛有4000隻左右,其中很大一部分駐足在清河農場水域範圍之內,在荻花映襯下隨著水面波光翩翩起舞,形成了一道靚麗風景。
  •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現身泰安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現身泰安2021-01-04 17:08泰安日報社·最泰安全媒體記者 劉小東 通訊員 語冰/圖 責任編輯:馬琳琳記者從泰山景區森防站了解到,2020年1月1日,新年第一天,泰山愛鳥協會會員「清渠」「鬍鬚飛揚」「張老貓」等在泰山區域進行鳥類觀測調查時,發現了
  • 東方白鸛遭毒殺調查:職業殺手隨鳥遷徙一路投毒(圖)
    ■ 簡介東方白鸛東方白鸛,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隸屬鳥綱鸛形目鸛科,體長約1.2米,翼展近2.2米,除飛羽黑色外,餘部體羽白色,喙黑色,眼部裸區和腳為紅色,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定為瀕危種,同時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一及《中日候鳥保護協定》。
  • 東方白鸛
    一周來,一隻遷徙途中落單的東方白鸛每天都會來到福州森林公園水庫邊的溼地覓食,黎明即來,天黑離去。
  • 黃渤海候鳥棲息地:中國首個溼地遺產的價值
    在美國夏威夷舉行的2016世界自然保護大會上,IUCN再次通過一項關於保護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上尤其是黃海海區潮間帶棲息地和水鳥的決議,黃海地區的全球突出普遍價值得到認可。決議呼籲在黃海地區以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的方式,促進其保護和可持續發展。        黃渤海沿岸是黃海生態區海岸線的主要部分,中國政府對黃海生態保護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 ...綠會東方白鸛保護地·天津志願者受邀參加秋季野生動物保護座談會
    關注中國綠髮會,訂閱綠色未來2020年9月11日星期五,綠會東方白鸛保護地·天津志願者應天津公安食藥環刑警四支隊之邀,來到支隊會議室召開秋季野生動物保護座談會,公安幹警與志願者共同商討秋季到入冬如何更有效保護好野生動物。
  • 對話|高水位將影響鄱陽湖越冬水鳥,專家呼籲加強巡護
    自2009年起,賈亦飛投身自然保護工作,主要聚焦長江中下遊溼地和水鳥保護和研究工作,就水位波動與水鳥、溼地的關係等問題,每年前往鄱陽湖溼地進行多次實地調研。在賈亦飛看來,鄱陽湖區目前仍然面臨溼地面積不足等問題,保護湖區,對於維護整個區域的生態環境平衡具有重要價值。
  • 鄱陽湖高水位將影響越冬水鳥生存 專家籲保護棲息地
    鄱陽湖高水位將影響越冬水鳥生存每年超60萬隻水鳥在鄱陽湖越冬,高水位致苦草等沉水植物產量變少影響取食;專家呼籲保護水鳥棲息地鄱陽湖的高水位,威脅的不僅是湖區居民生活。賈亦飛:鄱陽湖是我國最著名的水鳥越冬地之一,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區中最為重要的水鳥越冬地,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確定的200個優先保護的全球生態區之一。
  • 東方白鸛中獵夾掛高壓線死亡
    澎湃新聞記者 朱雷被倒掛的東方白鸛。本文圖片 世界自然基金會官方微博10月15日,有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市民發現,一隻東方白鸛被倒掛在30多米高的高壓線上掙扎。經過當地政府和電力部門一夜的施救,最終白鸛被解救下來,但受傷的白鸛未能在救助站被搶救過來。據光明日報16日報導,被哈爾濱市民發現的東方白鸛疑似被盜獵分子布設的鐵質踩盤夾夾住腳後,帶著夾子及固定木樁飛行,木樁和連接繩掛在了高壓線上。
  • 守護「鳥界大熊貓」全國第二個東方白鸛保護地在高郵界首成立
    東方白鸛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珍稀程度可以媲美「國寶」大熊貓。每年11月到來年6月,會有超過200隻東方白鸛在揚州市高郵境內築巢安家。近日,高郵「東方白鸛保護地」正式揭牌,這是繼大連旅順後,在全國範圍內設立的第二個東方白鸛保護地。
  • 生態環境不斷改善 秋冬季數十萬候鳥過境 5000餘只東方白鸛遷徙來津
    天津北方網訊:從市政府新聞辦日前舉行的「保護野生動物和森林資源 建設生態宜居天津」新聞發布會獲悉,隨著本市生態環境不斷改善,越來越多的候鳥將天津作為遷徙的必經之地。今年10月以來,本市共監測到5000餘只東方白鸛遷徙至本市。
  • 「尋找東方白鸛」在行動 大江網聯合林業專家已尋找到2隻「鳥界...
    4月1日,江西省林科院野生動物救助中心對3隻幼鳥進行搶救,為其靜脈輸液和口服補液治療,慢慢地,3隻幼鳥逐漸恢復體力。隨後,救護中心專門為它們做巢,取暖,並訓練它們的捕食和野外生存能力。  經過兩個月的悉心照料後,3隻東方白鸛逐漸長大,身體各項生理指標已恢復正常,且學會了站立、行走、練飛、捕食等生存技能。
  • 棲息地喪失導致全球靈長類物種數量銳減
    中廣網海口10月31日消息(記者許雲)根據最新公布的《2006-2008年瀕危靈長類物種報告:世界上最瀕危的25種靈長類物種》顯示,由於農業清地、伐木、薪柴利用導致的棲息地喪失是靈長類物種數量銳減的主要原因。
  • 「中國最北溼地」首次拍到中國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
    東方白鸛在覓食。黑龍江南甕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供圖中新網加格達奇8月2日電(劉曙光 姜輝)2日,黑龍江南甕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發布消息,該局架設在「中國最北溼地」南甕河溼地內的遠紅外攝像機首次拍到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
  • 商丘古城迎來上百隻東方白鸛
    商丘新聞網訊 東方白鸛素有鳥中大熊貓之稱,是我國一級保護動物,全球共計總數僅約3000多隻,被列為世界瀕危動物。資料記載,東方白鸛越冬於長江下遊及以南地區。而眼下,商丘古城也迎來了上百隻東方白鸛,在這裡棲息越冬。   在商丘古城南湖冰面上,上百隻東方白鸛或悠閒散步,或展翅飛翔,縈繞於古城邊,場面十分壯觀,吸引許多市民和攝影愛好者圍觀、拍攝。
  • 一隻黑臉琵鷺的南行記:棲息地保護迫在眉睫
    除此之外,候鳥面臨的更大威脅是棲息地及其遷飛停歇地的喪失、退化和破碎化。一旦棲息地被完全破壞,會對候鳥種群帶來滅頂之災。2003年全國首次溼地資源調查結果顯示,全國圍墾湖泊面積達130萬公頃以上,因圍墾而消失的天然湖泊近100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