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早晨,一隻佩戴著衛星跟蹤器的黑臉琵鷺「華華」飛離遼寧莊河河口,在膠東半島南端的蘇山島休整後,向南飛往江蘇鹽城東南方向,最高時速近每小時100公裡,預計今晚將在射陽縣停歇。
這是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首次對黑臉琵鷺進行衛星跟蹤。如果衛星信號接收正常,傳回的數據將揭開黑臉琵鷺中國繁殖種群的遷徙之謎。
黑臉琵鷺是全球瀕危物種,目前僅剩2700隻,主要生活在東亞和東南亞地區。它們春夏之際在韓國、朝鮮和中國的遼寧繁殖,冬天則飛往廣東、香港、臺灣等地越冬。
「現在正是黑臉琵鷺的遷徙季節,我們希望華華傳回的衛星信號,能夠幫我們揭開在中國繁殖的黑臉琵鷺的遷徙之謎。」WWF(中國)物種項目主任範志勇告訴記者,衛星跟蹤能夠非常直觀地畫出候鳥的遷徙路線,找到黑臉琵鷺的遷徙地、越冬地,為其棲息地的保護提供更多基礎數據。
自2003年以來,WWF(世界自然基金會)和瀋陽理工大學合作,對遼寧黑臉琵鷺種群開展長期調查與保護,發現目前中國僅存的黑臉琵鷺繁殖種群位於遼寧莊河,其種群已經從十年前的7隻成鳥增長為77隻。
為進一步了解該繁殖種群的遷徙路線,在深圳市華會所生態環保基金會的支持下,WWF從2013年開始對黑臉琵鷺開展為期三年的衛星跟蹤研究。
「經過十多年的保護和研究,莊河黑臉琵鷺種群已經成為一個穩定的繁殖種群,但其遷徙地和越冬地至今仍是未解之謎。」長期從事野生鳥類保護的瀋陽理工大學教授周海翔對記者說,「衛星跟蹤能幫助我們找到它的遷徙地和越冬地,為保護提供更多基礎數據。」
「我們希望通過對華華的追蹤,了解在中國黑臉琵鷺繁殖種群的生存狀況。」周海翔對記者說,「經過十多年的保護和研究,莊河黑臉琵鷺種群已經成為一個穩定的繁殖種群。根據以往的經驗,它們一般在10月底11月初前往至越冬地。」
「今年南遷較晚,氣候變暖是主要原因。」周海翔說。
國際鳥類學家近日監測結果顯示,在韓國環志、佩戴衛星跟蹤器的一隻黑臉琵鷺已經飛到華南,正在深圳灣停歇。
影響候鳥衛星跟蹤結果的因素比較多,包括動物個體行為、捕食者的影響;PTT太陽能板電量的限制及地形、氣候、衛星所在位置等因素也會對數據採集產生影響。
中國地處世界候鳥遷徙路線的關鍵位置,全球八大候鳥遷飛路線中的三條經過中國。2008年全國鳥類環志工作初步調查的數據證實,從我國過境遷徙的候鳥種類和數量約佔世界20%至25%左右。
據記者了解,眼下,讓科學家們頗為擔心的是屢禁不止的獵殺候鳥行為。
近年來,在候鳥遷飛季節,在一些鳥類集中分布區或遷飛停歇地,張網捕鳥、投藥毒鳥等情況有所上升,被捕獵的鳥類數量之多,手段之殘忍,令人震驚。尤其是在一些地形、氣候等條件適宜,鳥類遷徙種群密度高且相對集中的遷徙通道上,獵殺候鳥隨著市場消費的增加有增無減。
湖南羅霄山地區新化、新邵、桂東等縣屠殺及買賣候鳥的事件此前被曝光,引起社會各界關注。
除此之外,候鳥面臨的更大威脅是棲息地及其遷飛停歇地的喪失、退化和破碎化。一旦棲息地被完全破壞,會對候鳥種群帶來滅頂之災。
2003年全國首次溼地資源調查結果顯示,全國圍墾湖泊面積達130萬公頃以上,因圍墾而消失的天然湖泊近1000個。
以長江中下遊溼地為例,這裡是全球重要的候鳥越冬地,約有80-100萬隻水鳥在此越冬,其中包括全球98%以上的白鶴、95%東方白鸛、70%以上的小白額雁的越冬種群。
溼地圍墾、不合理水利設施建設、食物減少、人為幹擾等因素造成這一區域內溼地生態功能日益退化,許多依賴溼地生存的水鳥數量也大幅下降。
WWF提供的調查數據顯示,從1990年至2008年,我國圍填海總面積增至13380平方公裡,平均每年新增285平方公裡,我國天然濱海溼地消失了50%以上,對依賴濱海溼地停歇、繁殖、越冬的候鳥造成了毀滅性影響。
今年10月,本報記者在廣西北部灣採訪時,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雷富民就告訴記者:「北部灣棲息地喪失和片斷化、偷獵鳥類等行為,已經對候鳥遷徙和繁衍構成致命威脅。」
北部灣區域位於東亞-澳大利亞全球候鳥遷徙路線上,是世界重要的候鳥遷徙停歇地。
野生動植物保護國際(FFI)等機構的長期觀測發現,在北部灣地區,共有鳥類19目57科536種,佔全國鳥類種數的42.7%,其中約80%都是遷徙鳥類。
「鳥類是生物多樣性監測與生態系統功能評估中最為有效的工具之一,已在多項研究和保護工作中得到了充分驗證。」FFI亞太區域項目協調員Matthew Linkie認為,建立北部灣地區鳥類保護網絡迫在眉睫。
針對我國候鳥及其棲息地和遷飛路線保護存在的問題,近期多家環保組織和機構呼籲政府嚴格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關於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溼地公約》等相關協定,遏制亂捕濫獵鳥類的違法行為,在對瀕危候鳥具有重要意義的停歇地、繁殖地、越冬地等建立保護區、保護小區、禁獵區等,並加強現有保護區的管理。
範志勇表示,隨著各國保護機構和專家對黑臉琵鷺研究的深入,通過全球信息網絡的平臺,希望科學家們可以整合更多的資源,更大範圍的推進黑臉琵鷺及其棲息地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