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黑臉琵鷺的南行記:棲息地保護迫在眉睫

2020-12-04 第一財經

11月18日早晨,一隻佩戴著衛星跟蹤器的黑臉琵鷺「華華」飛離遼寧莊河河口,在膠東半島南端的蘇山島休整後,向南飛往江蘇鹽城東南方向,最高時速近每小時100公裡,預計今晚將在射陽縣停歇。

這是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首次對黑臉琵鷺進行衛星跟蹤。如果衛星信號接收正常,傳回的數據將揭開黑臉琵鷺中國繁殖種群的遷徙之謎。

黑臉琵鷺是全球瀕危物種,目前僅剩2700隻,主要生活在東亞和東南亞地區。它們春夏之際在韓國、朝鮮和中國的遼寧繁殖,冬天則飛往廣東、香港、臺灣等地越冬。

「現在正是黑臉琵鷺的遷徙季節,我們希望華華傳回的衛星信號,能夠幫我們揭開在中國繁殖的黑臉琵鷺的遷徙之謎。」WWF(中國)物種項目主任範志勇告訴記者,衛星跟蹤能夠非常直觀地畫出候鳥的遷徙路線,找到黑臉琵鷺的遷徙地、越冬地,為其棲息地的保護提供更多基礎數據。

自2003年以來,WWF(世界自然基金會)和瀋陽理工大學合作,對遼寧黑臉琵鷺種群開展長期調查與保護,發現目前中國僅存的黑臉琵鷺繁殖種群位於遼寧莊河,其種群已經從十年前的7隻成鳥增長為77隻。

為進一步了解該繁殖種群的遷徙路線,在深圳市華會所生態環保基金會的支持下,WWF從2013年開始對黑臉琵鷺開展為期三年的衛星跟蹤研究。

「經過十多年的保護和研究,莊河黑臉琵鷺種群已經成為一個穩定的繁殖種群,但其遷徙地和越冬地至今仍是未解之謎。」長期從事野生鳥類保護的瀋陽理工大學教授周海翔對記者說,「衛星跟蹤能幫助我們找到它的遷徙地和越冬地,為保護提供更多基礎數據。」

「我們希望通過對華華的追蹤,了解在中國黑臉琵鷺繁殖種群的生存狀況。」周海翔對記者說,「經過十多年的保護和研究,莊河黑臉琵鷺種群已經成為一個穩定的繁殖種群。根據以往的經驗,它們一般在10月底11月初前往至越冬地。」

「今年南遷較晚,氣候變暖是主要原因。」周海翔說。

國際鳥類學家近日監測結果顯示,在韓國環志、佩戴衛星跟蹤器的一隻黑臉琵鷺已經飛到華南,正在深圳灣停歇。

影響候鳥衛星跟蹤結果的因素比較多,包括動物個體行為、捕食者的影響;PTT太陽能板電量的限制及地形、氣候、衛星所在位置等因素也會對數據採集產生影響。

中國地處世界候鳥遷徙路線的關鍵位置,全球八大候鳥遷飛路線中的三條經過中國。2008年全國鳥類環志工作初步調查的數據證實,從我國過境遷徙的候鳥種類和數量約佔世界20%至25%左右。

據記者了解,眼下,讓科學家們頗為擔心的是屢禁不止的獵殺候鳥行為。

近年來,在候鳥遷飛季節,在一些鳥類集中分布區或遷飛停歇地,張網捕鳥、投藥毒鳥等情況有所上升,被捕獵的鳥類數量之多,手段之殘忍,令人震驚。尤其是在一些地形、氣候等條件適宜,鳥類遷徙種群密度高且相對集中的遷徙通道上,獵殺候鳥隨著市場消費的增加有增無減。

湖南羅霄山地區新化、新邵、桂東等縣屠殺及買賣候鳥的事件此前被曝光,引起社會各界關注。

除此之外,候鳥面臨的更大威脅是棲息地及其遷飛停歇地的喪失、退化和破碎化。一旦棲息地被完全破壞,會對候鳥種群帶來滅頂之災。

2003年全國首次溼地資源調查結果顯示,全國圍墾湖泊面積達130萬公頃以上,因圍墾而消失的天然湖泊近1000個。

以長江中下遊溼地為例,這裡是全球重要的候鳥越冬地,約有80-100萬隻水鳥在此越冬,其中包括全球98%以上的白鶴、95%東方白鸛、70%以上的小白額雁的越冬種群。

溼地圍墾、不合理水利設施建設、食物減少、人為幹擾等因素造成這一區域內溼地生態功能日益退化,許多依賴溼地生存的水鳥數量也大幅下降。

WWF提供的調查數據顯示,從1990年至2008年,我國圍填海總面積增至13380平方公裡,平均每年新增285平方公裡,我國天然濱海溼地消失了50%以上,對依賴濱海溼地停歇、繁殖、越冬的候鳥造成了毀滅性影響。

今年10月,本報記者在廣西北部灣採訪時,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雷富民就告訴記者:「北部灣棲息地喪失和片斷化、偷獵鳥類等行為,已經對候鳥遷徙和繁衍構成致命威脅。」

北部灣區域位於東亞-澳大利亞全球候鳥遷徙路線上,是世界重要的候鳥遷徙停歇地。

野生動植物保護國際(FFI)等機構的長期觀測發現,在北部灣地區,共有鳥類19目57科536種,佔全國鳥類種數的42.7%,其中約80%都是遷徙鳥類。

「鳥類是生物多樣性監測與生態系統功能評估中最為有效的工具之一,已在多項研究和保護工作中得到了充分驗證。」FFI亞太區域項目協調員Matthew Linkie認為,建立北部灣地區鳥類保護網絡迫在眉睫。

針對我國候鳥及其棲息地和遷飛路線保護存在的問題,近期多家環保組織和機構呼籲政府嚴格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關於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溼地公約》等相關協定,遏制亂捕濫獵鳥類的違法行為,在對瀕危候鳥具有重要意義的停歇地、繁殖地、越冬地等建立保護區、保護小區、禁獵區等,並加強現有保護區的管理。

範志勇表示,隨著各國保護機構和專家對黑臉琵鷺研究的深入,通過全球信息網絡的平臺,希望科學家們可以整合更多的資源,更大範圍的推進黑臉琵鷺及其棲息地的保護。

相關焦點

  • 黑臉琵鷺棲息地保護項目獲全球環境基金資助
    中國臺灣網4月29日大連消息 黑臉琵鷺是我國僅次於朱䴉的第二種最瀕危的鳥類,主要依賴沿海溼地為生。大連莊河王家鎮元寶島、石城鎮形人坨是我國唯一被確認的黑臉琵鷺的繁殖棲息地。  4月27日,遼寧大連市環保志願者協會申報的《大連莊河黑臉琵鷺繁殖棲息地及鳥類保護》項目經過篩選,從全國各環保機構申報的67個項目中脫穎而出,成為第五期全球環境基金小額贈款計資助的項目。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全球環境基金小額贈款計劃中國項目協調人員專程來莊河予以確認。
  • 讓黑臉琵鷺舞翩躚
    張國鋼舉例說,2002年,他在海南做了兩年黑臉琵鷺的監測工作。當時監測隊員在海南臨高縣新盈鎮沿海,拿雙筒望遠鏡看到了一群棲息在紅樹林上的鷺鳥。因為鷺鳥在海南一帶是遇見率最高的一種鳥,30多隻數量也不多,監測隊員就繼續往前走了。但是邊走邊覺得不對勁,心裡想30多隻鷺鳥沒有一隻一隻去看,也不知道這中間是否有黑臉琵鷺。
  • 深圳:紅樹林生態保護區內水鳥悠閒,一隻黑臉琵鷺在覓食中!
    2020年3月31日,深圳,陽春三月,深圳紅樹林生態保護區內水鳥悠閒,一隻黑臉琵鷺在覓食中!深圳,陽春三月,深圳紅樹林生態保護區內水鳥悠閒,一隻黑臉琵鷺在覓食中!深圳,陽春三月,深圳紅樹林生態保護區內水鳥悠閒,一隻黑臉琵鷺在覓食中!
  • 公平大湖自然保護區——珍稀水鳥黑臉琵鷺和卷羽鵜鶘的棲息地
    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以黑臉琵鷺、卷羽鵜鶘等為代表的具有國際重要意義的珍稀水鳥及其棲息地。氣候溫和溼潤,日照時間長,雨量充沛,境內河流縱橫,溼地種類多,有天然近海及海岸溼地、河流溼地、人工湖泊溼地、沼澤和沼澤化草甸,且溼地水產豐富,沿海灘涂水面和內陸水域水質肥沃,浮遊生物含量高。
  • 珠海記錄到黑臉琵鷺106隻 其中一隻腳戴韓國環志
    中新網廣州12月23日電 (程景偉 林蔭)據廣東省林業局23日消息,珠海市觀鳥協會專業團隊近日在珠海市鬥門乾務鎮一片溼地面積達5000畝的雷蛛墾區新二圍,記錄到全球瀕危物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鳥類黑臉琵鷺106隻。據介紹,這是珠海市乃至粵港澳大灣區西部記錄到黑臉琵鷺最多的一次。黑臉琵鷺因長嘴像中國樂器中的琵琶而得名,是僅次於朱䴉的第二種最瀕危水禽。
  • 珠海記錄到全球瀕危物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鳥類黑臉琵鷺106隻
    珠海記錄到全球瀕危物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鳥類黑臉琵鷺106隻 來源:中國新聞網時間:2020-12-24 09:00:34 據廣東省林業局23日消息,珠海市觀鳥協會專業團隊近日在珠海市鬥門乾務鎮一片溼地面積達5000畝的雷蛛墾區新二圍,記錄到全球瀕危物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鳥類黑臉琵鷺106隻。
  • 斷腿黑臉琵鷺落單閩江口 好一隻「鳥堅強」
    鳥會提供照片  國際瀕危鳥類黑臉琵鷺每年都會在閩江河口溼地越冬,三四月間北遷。  日前,鳥友意外在閩江河口溼地發現一隻黑臉琵鷺,它斷了一條腿。據介紹,這是福建省首次發現的斷腿黑臉琵鷺。在閩江河口溼地寬闊的灘涂上,一隻孤零零的黑臉琵鷺正在覓食,它潔白的羽毛有些髒了,右腿斷了一大截,完全靠左腿支撐身體。鏡頭中的它仿佛正向人們求助。  「小隼」說,前幾天他和朋友一起到閩江河口溼地鳥類調查,突然發現在灘涂有這麼一隻黑臉琵鷺,「當時我們非常吃驚,因為這個季節,黑臉琵鷺早已經北遷到東北地區,在閩江河口溼地上是不應該看到它的身影。」
  • 廣州南沙溼地再現52隻黑臉琵鷺
    廣州南沙溼地再現52隻黑臉琵鷺金羊網  作者:張愛麗 林蔭  2020-12-08 專家介紹,廣東特別是南沙溼地優良的生態環境為鳥類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地,沿海溼地成為候鳥樂園。
  • 香港觀鳥會:世界瀕危鳥類黑臉琵鷺突破4000隻
    新華社香港4月11日電(記者戰豔)由香港觀鳥會統籌的「黑臉琵鷺全球同步普查2019」11日公布結果:黑臉琵鷺數量較上一年增長13%,即增加522隻。自1994年普查以來,黑臉琵鷺數量首次超過4000隻,達4463隻。其中,內地增幅最大,顯示鳥類保護成果顯著。
  • 珠海市黑臉琵鷺數量破紀錄
    信息時報訊(記者 黃熙燈 通訊員 林蔭)記者從廣東省林業局獲悉,12月14日,珠海市觀鳥協會專業團隊在鬥門乾務鎮一片溼地面積達5000畝的雷蛛墾區新二圍,記錄到全球瀕危物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鳥類——黑臉琵鷺多達106隻。據悉,這是珠海市乃至大灣區西部有記錄發現黑臉琵鷺以來最多的一次。
  • 南沙溼地再現52隻黑臉琵鷺
    12月5日,工作人員在廣州南沙溼地發現了52隻黑臉琵鷺,規模巨大,創下了南沙溼地歷史新紀錄。早在今年1月8日,南沙溼地也曾發現25隻黑臉琵鷺。2月初,在廣東沿海溼地——陽江海陵大堤溼地曾發現大規模的60隻黑臉琵鷺。專家介紹,廣東特別是南沙溼地優良的生態環境為鳥類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地,沿海溼地成為候鳥樂園。
  • 黑臉琵鷺的嘴被獸夾夾住了!它無法進食怎麼辦?
    今日,綠會政研室接到志願者舉報:有微博發布在福建莆田發現一隻黑臉琵鷺被獸夾夾住嘴。綠會政研室高度關注,立即與微博發布者黃先生取得聯繫,經溝通該被獸夾夾住嘴的黑臉琵鷺是於12月28日下午發現的,鳥調的地方是在當地一個魚塘,因為魚塘主是位鳥類保護者,所以魚塘周邊未有鳥網、獸夾等捕鳥器材,斷定該被獸夾夾住嘴的黑臉琵鷺是在其他區域被夾飛行此處被發現。
  • 福建12年觀測黑臉琵鷺:今年創212隻新紀錄 新發現兩棲息地
    「福建柏」 攝&nbsp&nbsp&nbsp&nbsp人民網福州10月11日電(林長生)「十一」長假期間,福建省觀鳥會會員在晉江東石鎮觀鳥拍鳥時,意外目擊到4隻黑臉琵鷺,這一發現使福建省今年再增一處這種全球瀕危鳥類的棲息點。經過12年的觀測,福建今年還發現了這種被稱為「黑面舞者」的瀕危鳥類兩處新的棲息地。
  • 瀕危黑臉琵鷺首次來合肥過冬 專家:巢湖水環境日趨向好
    1月14日晚,安徽省珍稀鳥類保護工作者聯合會專家和部分觀鳥愛好者在巢湖邊發現一隻黑臉琵鷺。據了解,瀕危的黑臉琵鷺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這也是合肥首次發現該類物種。「灰色的是蒼鷺,其他白色的是琵鷺,只有那隻最羞澀的是黑臉琵鷺。」省珍鳥會副會長虞磊指著照片上的那隻最珍貴的鳥兒告訴記者。
  • 莊河環境好 黑臉琵鷺多
    原標題:綠水青山 錦繡無限 黑臉琵鷺對環境要求極為苛刻,是生態環境的指示性物種,其數量的穩定增長與繁殖棲息地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密切相關。遼寧莊河近年來重視保護環境,實施綠色發展,黑臉琵鷺數量穩步提高,1999年首次發現黑臉琵鷺7隻,2013年發現77隻,今年增長到近200隻。
  • 來深過冬的黑臉琵鷺變少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林清容)黑臉琵鷺可謂是深港兩地的「溼地明星」,被列為全球瀕危物種。昨日,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黑臉琵鷺自然保育論壇在深圳舉行。論壇上發布了一年一度的全球黑臉琵鷺普查結果,全球黑臉琵鷺數據創歷史新高,共錄得3356隻。但調查顯示,來到后海灣(深圳+香港)的黑臉琵鷺相比去年變少了。
  • 全球瀕危珍稀鳥類黑臉琵鷺現身茂名
    春暖花開,茂名市博賀灣傳來好消息:3隻全球瀕危珍稀鳥類——黑臉琵鷺到訪!這已經是黑臉琵鷺連續三年現身茂名。12018年,觀鳥愛好者在茂名市博賀灣的一處灘涂發現11隻珍稀瀕危鳥類黑臉琵鷺。這是十多年來黑臉琵鷺在我市轄區內的又一次記錄,上一次記錄於2006年前後的水東灣。資料圖:2018年,黑臉琵鷺結伴在博賀灣覓食22019年,觀鳥愛好者在博賀灣發現1隻黑臉琵鷺的蹤影。資料圖:2019年,一隻黑臉琵鷺出現在博賀灣一帶。陳漢鍾 攝32020年,觀鳥愛好者在博賀灣一帶發現3隻黑臉琵鷺。
  • 福建興化灣迎來歷史上最多的黑臉琵鷺
    來源:臺海網地處興化灣的福清江鏡華僑農場區域,發現數量眾多的黑臉琵鷺臺海網12月18日訊 據福建日報報導 秋冬季是鳥類遷徙的高峰期,最近,福建省興化灣迎來歷史上最多的黑臉琵鷺。11月30日,專家組在地處興化灣的福清江鏡華僑農場區域開展遷徙候鳥調查。
  • 珍稀鳥類黑臉琵鷺現身東太湖
    昨天下午,蘇州林業部門工作人員在吳中區東太湖溼地公園巡護時,發現了兩隻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黑臉琵鷺。據介紹,黑臉琵鷺屬珍稀鳥類、世界瀕危物種,上一次在蘇州發現其蹤影還是在六七年前。蘇州自然溼地學校總幹事、職業「觀鳥人」周敏軍驚喜地發現,鳥群中竟出現兩隻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黑臉琵鷺。他介紹,黑臉琵鷺羽色白,因嘴灰黑色似琵琶而得名,屬珍稀鳥類、世界瀕危物種。這次發現讓周敏軍十分興奮,「上一次看到黑臉琵鷺大約在六七年前。」除了黑臉琵鷺,這群候鳥中還有成群的野鴨,如斑嘴鴨、綠翅鴨以及蒼鷺、遊隼等,種類多達20餘種。大家還觀測到一隻帶有環志的候鳥。
  • 珠海記錄全球瀕危物種黑臉琵鷺多達106隻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愛麗 通訊員 林蔭圖/陳什旺 張福慶記者從廣東省林業局了解到,珠海市觀鳥協會專業團隊12月14日在鬥門乾務鎮一片溼地面積達5000畝的雷蛛墾區新二圍,記錄到全球瀕危物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鳥類——黑臉琵鷺多達106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