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黑臉琵鷺舞翩躚

2021-01-13 綠色中國網

  文/綠色中國融媒體記者 王 菲 張志國

  綠色中國網絡電視播出的大型系列主題公益直播訪談節目《新聞2+1》「愛鳥周」系列節目「愛鳥新時代,共建好生態」,由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野生動植物保護司、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宣傳中心聯合主辦。

  第九期節目主題為「精心呵護黑臉琵鷺,讓「黑面舞者」翩躚舞」,邀請的直播間嘉賓是全國鳥類環志中心副主任張國鋼,場外連線嘉賓是遼寧莊河野生動物保護部門負責人孫長強。

  遊走在瀕危邊緣的黑臉琵鷺

  一提起珍稀野生動物,很多人腦海中第一個想到的可能是憨態可掬的大熊貓或「水中貴族」中華鱘,其實中國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珍稀物種,尤其是珍稀鳥類。

  黑臉琵鷺——一個神秘而優美的名字,上世紀90年代,當人類開始關注它的時候,已經只剩下幾百隻了。在1989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它收錄至瀕危物種紅皮書——《亞洲鳥類紅皮書》名錄中。它成為僅次於朱䴉的第二種最瀕危水禽,被譽為鳥中大熊貓。

  據張國鋼介紹,黑臉琵鷺瀕危的主要原因是內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因是黑臉琵鷺獨特的取食方式和對取食環境的特殊要求,比如需要一定的水位,才能滿足它的取食條件。但內因不是主要原因,人類活動加劇的外因才是黑臉琵鷺遊走在瀕危邊緣的主要原因。由於近些年來,在黑臉琵鷺的遷徙通道上,我國東部沿海經濟發展迅猛,人為活動的加劇,導致許多黑臉琵鷺賴以生存的棲息地退化和喪失。

全國鳥類環志中心副主任張國鋼

  因嘴而得名的「黑面舞者」

  黑臉琵鷺有「黑面天使」和「黑面舞者」的雅稱,它也因其扁平如湯匙狀的長嘴俗稱「飯匙鳥」。

  張國鋼說,黑臉琵鷺屬於涉禽類,身體是白色的,具有「三長」的特點,即喙長、頸長和腿長,而且臉是黑色的。很多涉禽都具有這「三長」的特點,但是黑臉琵鷺的特別之處是它嘴的形狀,像民族樂器中的「琵琶」,故而得名。

  由於黑臉琵鷺嘴的形狀特別,它的取食方式也比較特殊。它是用嘴在水中左右擺動,把魚蝦蟹等食物攪動出來,依靠觸覺進行取食,就是人們俗稱的「渾水摸魚」。

  黑臉琵鷺的種群分布

  夏季時,黑臉琵鷺後腦勺有很長的髮絲狀桔黃色羽冠,脖子下面至前胸之間還有一個桔黃色的項圈,如果不仔細看,黑臉琵鷺的長相很容易被錯認為白琵鷺。

  張國鋼認為,這兩種琵鷺非常容易認錯,而且還經常混群,由於白琵鷺的數量較多,野外監測時,經常要從白琵鷺中尋找黑臉琵鷺。這兩種琵鷺的主要區別是在臉部,黑臉琵鷺的臉是黑色的,眼周及臉部裸露皮膚黑色;而白琵鷺臉部黑色較少,以白色為主;另外一點就是嘴的顏色,白琵鷺喙是黑色的,端部是黃色的,而黑臉琵鷺的整個喙都是黑色的。

  全球黑臉琵鷺種群的分布範圍比較狹窄,主要分布於東亞和東南亞,具體為中國、韓國、朝鮮、日本、越南等國家。

  黑臉琵鷺是大自然中遷飛的精靈,它習性機警,不喜歡讓人類主動接近,它對環境要求極為苛刻,是生態環境的指示性物種。

  張國鋼介紹,黑臉琵鷺在我國的分布比較廣,在遼寧省大連市莊河有一處繁殖地,越冬地有多處,主要在浙江、福建、廣東、香港、澳門和臺灣沿海。其中臺灣是黑臉琵鷺最大的越冬地。這些越冬地大多位於保護區中,都得到了比較好的保護。

  張國鋼舉例說,2002年,他在海南做了兩年黑臉琵鷺的監測工作。當時監測隊員在海南臨高縣新盈鎮沿海,拿雙筒望遠鏡看到了一群棲息在紅樹林上的鷺鳥。因為鷺鳥在海南一帶是遇見率最高的一種鳥,30多隻數量也不多,監測隊員就繼續往前走了。但是邊走邊覺得不對勁,心裡想30多隻鷺鳥沒有一隻一隻去看,也不知道這中間是否有黑臉琵鷺。於是,全體監測隊員停下來,拿出單筒望遠鏡再次觀測,突然發現鷺鳥中有幾隻嘴是琵琶狀的。監測隊員一下子興奮起來,是黑臉琵鷺還是白琵鷺呢?監測隊返回原地仔細監測,最後從中監測到11隻黑臉琵鷺。這件事成為當時海南一個非常轟動的新聞。2004年,監測隊員又在海南東方市發現了47隻黑臉琵鷺。

  目前,海南兩個比較大的黑臉琵鷺越冬種群都是這兩處發現的,也奠定了海南黑臉琵鷺保護的重要地位。

  張國鋼介紹,目前我國黑臉琵鷺的生存環境保護比較好。比如,遼寧大連莊河一帶、浙江漩門灣、上海崇明島、福建閩江河口、興化灣、福清灣,再往南的廣東深圳福田紅樹林保護區,黑臉琵鷺生存環境都保護得非常好。

 

  我國的黑臉琵鷺繁殖地

  目前,世界上僅發現兩處黑臉琵鷺繁殖地,其中一處就在遼寧大連莊河。1999年,7隻黑臉琵鷺首次現身莊河形人坨。此後每年春季,它們都如期而至,繁衍棲息。莊河市石城島的形人坨、王家鎮的元寶坨成為黑臉琵鷺在中國大陸的繁殖地。多年來,莊河市採取各項舉措加強對黑臉琵鷺的保護,使得黑臉琵鷺的數量逐年穩步增長,成為莊河市一張亮麗的生態名片。

  據孫長強介紹,形人坨位於石城鄉東側0.5公裡,面積3.138公頃,海拔46米。元寶坨距形人坨東4公裡,面積16.45公頃,海拔75米。兩個繁殖地多面是懸崖峭壁,因獨特的地理地貌,每年都吸引數以萬計的鳥類前來築巢安家,形成了極為罕見的鳥島奇觀。

  每年春季,在黑臉琵鷺飛抵之前,遼寧莊河野生動物保護部門的工作人員會深入北部山區為黑臉琵鷺撿拾築巢、補巢所需的巢材,為黑臉琵鷺、黃嘴白鷺等瀕危鳥類築巢提前「備料」。工作人員在3月初會登島檢查、維護監控和太陽能蓄電設備、圍網護欄質量情況,清理鳥島附近漂浮的垃圾。並安排6名專職工作人員24小時分組輪流在崗,每天出船監測巡邏一次。11隻太陽能遠程監控攝像頭,對黑臉琵鷺、黃嘴白鷺等瀕危鳥類繁殖棲息的重點區域實行全天24小時「天眼」實時監控,及時監測所有在島鳥類疫源疫病情況。

  孫長強說,遼寧莊河野生動物保護部門還會大力宣傳、貫徹《野生動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同時深入鳥類棲息地、覓食地開展愛鳥護鳥系列宣傳活動。提醒過往車輛及人員嚴禁嗚笛和人為幹擾;向群眾發放「愛鳥護鳥倡議書」,懸掛條幅,提高廣大群眾保護野生動的意識。

  孫長強認為,遼寧莊河野生動物保護部門對黑臉琵鷺做了很多保護工作,並取得了突出成績。

  從1999年開始,首次現身形人坨的7隻黑臉琵鷺,到去年黑臉琵鷺在莊河共「生兒育女」67隻,10月中旬南遷越冬時,總數已達165隻。今年還有13巢沒有出巢,初步估計比去年數量略有增加。黑臉琵鷺數量逐年增長的態勢說明,莊河適合其生存的生態環境質量保持穩定,使得黑臉琵鷺的數量逐年穩步增長。

  孫長強說,下一步遼寧莊河野生動物保護部門將繼續加大宣傳力度,增加民眾保護意識。聯合森林公安執法檢查,對黑臉琵鷺保護區覓食區加強巡護,禁止近距離拍照、投食等損壞棲息地、幹擾生息繁衍活動的行為。禁止在三河入海口的河道、潮間帶及潮溝裡使用地籠及低潮位時的淺水區各類絕戶網的使用。同時採取定人定崗,每日由專人負責按時對覓食區進行巡查。

  張國鋼認為,莊河近些年對黑臉琵鷺繁殖地的保護工作做得非常好,主要反映在黑臉琵鷺繁殖種群數量的增加。其實在莊河,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是對莊河沿海的保護,通過以往的監測發現,莊河沿海的莊河河口、青堆子灣、大洋河口等地都是黑臉琵鷺繁殖期的主要取食地,如果這些取食地退化或者遭到破壞,那麼這塊繁殖地也恐怕保不住了。

遼寧莊河野生動物保護部門負責人孫長強

  黑臉琵鷺的保護

  黑臉琵鷺的保育成為全球關注的課題。2016年,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組織成立了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黑臉琵鷺自然保育聯盟。

  張國鋼認為,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黑臉琵鷺自然保育聯盟的成立很重要。一是聯盟提供了一個平臺,在這個平臺上,海峽兩岸的研究人員在黑臉琵鷺種群監測、遷徙研究等方面可以進行交流與合作;二是根據研究人員對黑臉琵鷺遷徙路線的研究發現,莊河黑臉琵鷺繁殖種群至少一部分是要去臺灣越冬的,因此聯盟的成立,將促進海峽兩岸對黑臉琵鷺的聯合保護,特別是對莊河繁殖地黑臉琵鷺能進行有效的保護。

  2020年1月17至19日,由香港觀鳥會統籌的「黑臉琵鷺全球同步普查2020」順利完成。普查結果顯示,黑臉琵鷺全球數量上升至有紀錄以來最高,達到4864隻,較去年上升8.7%,即增加了401隻,也是過去5年來,四度獲得創紀錄的新數字。

  張國鋼說,4864隻黑臉琵鷺是個歡欣鼓舞的數字,但是數量還是太少了,還處於瀕危狀態。近些年來,全球黑臉琵鷺越冬種群呈上升的趨勢,這直接反映了各分布國家和地區,不論是處於繁殖地、遷徙中途停歇地,還是越冬地,對黑臉琵鷺都做出了富有成效的保護,特別是近些年東部沿海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加強了對黑臉琵鷺等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的保護。

  儘管黑臉琵鷺的數量增長,但在部分棲息地卻逐漸下跌,黑臉琵鷺的保護道路仍是荊棘密布。

  張國鋼認為,最好的保護是建立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例如對莊河黑臉琵鷺繁殖種群,應該利用環志回收和衛星跟蹤的方法對它們的遷徙路線進行研究,發現潛在的重要的停歇地和越冬地,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保護。同時,還應對黑臉琵鷺越冬種群數量及分布進行持續地監測,掌握種群動態變化,分析原因,找出問題,及時解決,這樣才能全面更好地保護黑臉琵鷺及其棲息環境。

  黑臉琵鷺恍若蒼渺藍天中的一葉驚鴻,在人類的視野中忽而雲隙乍現,飄渺美麗,忽而蹤跡杳然,人皆不知所向。黑臉琵鷺近幾十年來掙扎在瀕危線上,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努力,就是將原本屬於黑臉琵鷺的舒適居住環境歸還給它們,實現「人與溼地,生生不息」的美好願景。 (《綠色中國》2020.10B)

相關焦點

  • 玉環:稀客黑臉琵鷺溼地舞翩躚
    玉環:稀客黑臉琵鷺溼地舞翩躚 2021年01月14日 08:37:15來源:浙江新聞客戶端拍友 段俊利 陳盆峰   近年來,玉環市不斷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緊抓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推進漩門灣國家溼地生態不斷改善
  • 鵝鷺舞翩躚!鞏義黃河溼地迎來大批遷徙鳥類
    鵝鷺舞翩躚!
  • 海南日報數字報-「天空之鏡」引候鳥舞翩躚
    2107年,在海南省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局組織的海南越冬水鳥調查中,就發現了另外一種世界級的瀕危鳥類黑臉琵鷺,這說明該片溼地是整個東亞至澳大利亞的候鳥遷飛線路上的重要節點之一。  綜合以往的觀察記錄,鶯歌海共有黑臉琵鷺、黃嘴白鷺、巖鷺、鶚、白腹鷂、遊隼、褐耳鷹、黑耳鳶、黑翅鳶、褐翅鴉鵑、小鴉鵑等10多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 黑臉琵鷺
    黑臉琵鷺屬於鸛形目、䴉科、琵鷺亞科,琵鷺亞科的鳥類全世界共六種,其中以黑面琵鷺數量最為稀少(已知六種琵鷺當中唯黑面琵鷺屬瀕危物種),屬全球瀕危物種類別之一。       黑臉琵鷺分布區域極為狹窄,種群數量也極為稀少,是全球最瀕危的鳥類之一,它已成為僅次於朱䴉的第二種最瀕危的水禽,已被列入ICBP世界瀕危鳥類紅皮書,中國亦於1989年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二類保護動物名錄。
  • 優雅的「舞者」——黑臉琵鷺
    因其扁平如湯匙狀的長嘴,與中國樂器中的琵琶極為相似,因而得名;黑臉琵鷺飛行時姿態優美而平緩,頸部和腿部伸直,有節奏地緩慢拍打著翅膀,仿佛正在舞蹈,又被稱為「黑面天使」或「黑面舞者」。人們經常將它和白琵鷺相混淆。想要分清,主要看它們的嘴部,嘴的顏色只黑到眼前的是白琵鷺,而黑到眼後的才叫黑臉琵鷺。
  • 黑臉琵鷺 珠海越冬
    日前,珠海市觀鳥協會專業團隊在鬥門乾務鎮一片溼地面積達5000畝的雷蛛墾區新二圍,記錄到全球瀕危物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鳥類——黑臉琵鷺多達106隻。據悉,這是珠海市乃至大灣區西部有記錄發現黑臉琵鷺以來最多的一次。
  • 「歡迎黑臉琵鷺回家」嘉年華系列活動開啟,讓孩子愛上黑臉琵鷺
    11月21日上午,第二屆廣東省森林文化周主題活動——「歡迎黑臉琵鷺回家」嘉年華系列公益主題活動在美麗的福田紅樹林順利開展。本次活動由深圳市林業局和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指導、廣東內伶仃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主辦,深圳市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和深圳市遊雲教育聯合舉辦。
  • 海口:黑臉琵鷺現身東寨港
    8月12日,兩隻黑臉琵鷺在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周邊的水塘中休息。近日,兩隻黑臉琵鷺被發現在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周邊水塘「安營紮寨」。黑臉琵鷺在海南屬於冬候鳥,通常於10月下旬陸續飛來海南越冬,到次年4月初返回北方。據海口畓榃溼地研究所所長盧剛介紹,黑臉琵鷺在這個季節來到海南的記錄很少,這兩隻黑臉琵鷺屬於亞成鳥,很可能出生於去年或前年,結束越冬後,在遷徙線路上遊蕩並在此停留。
  • 黑臉琵鷺又來深圳過冬了
    &nbsp&nbsp&nbsp&nbsp近年活躍在「打鳥」一線的攝影愛好者田志輝介紹,據他觀察,今年已經有20多隻黑臉琵鷺飛臨深圳灣。最近幾天,田志輝和朋友在深圳灣都拍到了黑臉琵鷺的身影,少時三兩隻,多時20多隻。除黑臉琵鷺外,還有反嘴鷸、長腳鷸、野鴨、鸕鷀等各種鳥類。
  • 海南:黑臉琵鷺溼地越冬
    ↑12月28日,黑臉琵鷺在海南新盈紅樹林國家溼地公園的灘涂上休息。近日,不少黑臉琵鷺飛臨位於海南儋州市光村鎮的海南新盈紅樹林國家溼地公園越冬。黑臉琵鷺在溼地公園飛翔、嬉戲,成為冬日裡一道獨特風景。新華社記者 楊冠宇 攝↑12月28日,一隻黑臉琵鷺在海南新盈紅樹林國家溼地公園的灘涂上飛翔。↑12月28日,黑臉琵鷺在海南新盈紅樹林國家溼地公園的灘涂上覓食、嬉戲。↑12月28日,黑臉琵鷺在海南新盈紅樹林國家溼地公園的灘涂上覓食。↑12月28日,黑臉琵鷺在海南新盈紅樹林國家溼地公園的灘涂上休息。
  • 黑臉琵鷺「遊南沙」
    12月5日,工作人員在廣州南沙溼地發現了52隻黑臉琵鷺,規模巨大,創下了南沙溼地歷史新紀錄。  早在今年1月8日,南沙溼地也曾發現25隻黑臉琵鷺。2月初,在廣東沿海溼地——陽江海陵大堤溼地曾發現大規模的60隻黑臉琵鷺。  黑臉琵鷺是全球瀕危珍稀鳥類,全球僅存不足4000隻,現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被稱為「溼地熊貓」。黑臉琵鷺是中等體型的涉禽,隸屬於鸛形目、䴉科、琵鷺屬。琵鷺屬生有一個似琵琶或湯匙狀的長嘴,全身羽毛大體上為白色,有黑色嘴、黑色腿和腳,前額、眼周至嘴基的裸皮也呈黑色,形成一張特徵鮮明的「黑臉」。
  • 黑臉琵鷺上央視
    清晨,在福田紅樹林鳳塘河口棲息的黑臉琵鷺。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秦綺蔚 通訊員 胡柳柳)1月3日18時45分,正在深圳灣福田紅樹林越冬的數十隻珍稀瀕危候鳥黑臉琵鷺, 「飛」上央視綜合頻道(CCTV-1),引發市民圍觀。 直播通過高清視頻鏡頭,以一種「不被打擾的相逢」,展現了黑臉琵鷺的日常生活。
  • 黑臉琵鷺「反季節」滯留海南
    新華社海口8月13日電(記者楊冠宇、陳子薇)在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記者最近看到了兩隻「反季節」滯留海南島的黑臉琵鷺,它們在陽光下漫步,時而駐足梳理羽毛,時而用飯勺般的黑色長嘴在淺水處覓食。
  • 難得一見的黑面天使— —黑臉琵鷺
    黑臉琵鷺是全球最瀕危的鳥類之一,分布區域極為狹窄,種群數量也極為稀少,已被列入ICBP世界瀕危鳥類紅皮書。它已成為僅次於朱䴉的第二種最瀕危的水禽,國際自然資源物種保護聯盟和國際鳥類保護委員會都將其列入瀕危物種紅皮書中,到目前為止,全世界錄得只有2千多隻。
  • 來深過冬的黑臉琵鷺變少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林清容)黑臉琵鷺可謂是深港兩地的「溼地明星」,被列為全球瀕危物種。昨日,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黑臉琵鷺自然保育論壇在深圳舉行。論壇上發布了一年一度的全球黑臉琵鷺普查結果,全球黑臉琵鷺數據創歷史新高,共錄得3356隻。但調查顯示,來到后海灣(深圳+香港)的黑臉琵鷺相比去年變少了。
  • 莊河環境好 黑臉琵鷺多
    原標題:綠水青山 錦繡無限 黑臉琵鷺對環境要求極為苛刻,是生態環境的指示性物種,其數量的穩定增長與繁殖棲息地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密切相關。遼寧莊河近年來重視保護環境,實施綠色發展,黑臉琵鷺數量穩步提高,1999年首次發現黑臉琵鷺7隻,2013年發現77隻,今年增長到近200隻。
  • 「鳥類中的大熊貓」黑臉琵鷺現身廈門
    3月23日,觀鳥愛好者在翔安大嶝橋頭灘涂上,發現了兩隻正在覓食的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黑臉琵鷺。據了解,這是今年以來廈門首次觀測並記錄到黑臉琵鷺。  拍下黑臉琵鷺照片的是廈門市觀鳥協會會員柯玉坤。柯玉坤表示,23日9點多,他在翔安一灘涂做海鳥觀察時,無意間發現了黑臉琵鷺。「這兩隻有著黑色長嘴的鳥混在白鷺中覓食,它們的覓食方式與白鷺很不相同。
  • 全球黑臉琵鷺數量普查活動啟動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秦綺蔚)記者從深圳市觀鳥協會獲悉,2021年黑臉琵鷺全球同步普查活動將於1月15日至17日開啟。歡迎市民和社會組織、機構上報普查周期觀測到的黑臉琵鷺相關情況。 黑臉琵鷺是珍稀瀕危鳥類,其全球同步普查活動由香港觀鳥會統籌,始於1997年。
  • 珠海市黑臉琵鷺數量破紀錄
    信息時報訊(記者 黃熙燈 通訊員 林蔭)記者從廣東省林業局獲悉,12月14日,珠海市觀鳥協會專業團隊在鬥門乾務鎮一片溼地面積達5000畝的雷蛛墾區新二圍,記錄到全球瀕危物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鳥類——黑臉琵鷺多達106隻。據悉,這是珠海市乃至大灣區西部有記錄發現黑臉琵鷺以來最多的一次。
  • 今年 來福建的黑臉琵鷺少了些
    N本報記者 李熙慧 包華 文/圖 本報訊 世界「極度瀕危」鳥類之一的黑臉琵鷺2014年全球同步調查結果昨日發布,記者從福建省野生動植物協會觀鳥分會(下簡稱福建觀鳥會)了解到,全球共發現2726隻黑臉琵鷺,創下歷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