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天空之鏡」引候鳥舞翩躚

2021-01-11 海南日報數字報
  文\海南日報記者 於偉慧

  鶯歌海萬畝鹽田,造就了「天空之鏡」的美景。天空之鏡映照的藍天白雲,也吸引了無數候鳥飛來越冬。

  走進鹽田之中,無論是在大湖,還是在滷水池,這些候鳥像一個個精靈,在天空中翩翩起舞,在鹽水中靜靜棲息、捉魚、捕蝦,「對鏡貼花黃」是這群可愛精靈的生活剪影。

  全球環境基金(GEF)海南溼地保護體系項目聯合海南觀鳥會,對鶯歌海鹽場溼地所做的鳥類調查,共記錄到野生鳥類82種,約3000隻;其中水鳥40種,溼地依賴鳥類8種。

  據海南溼地保護專家盧剛介紹,鶯歌海鹽場是海南重要的鹽業生產基地,同時也是海南重要的越冬候鳥棲息地。

  令人驚喜的是,調查組在當地觀察到珍稀瀕危野生動物黃嘴白鷺。黃嘴白鷺不僅是我國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同時也被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物種紅色名錄列為「易危」級別。

  2107年,在海南省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局組織的海南越冬水鳥調查中,就發現了另外一種世界級的瀕危鳥類黑臉琵鷺,這說明該片溼地是整個東亞至澳大利亞的候鳥遷飛線路上的重要節點之一。

  綜合以往的觀察記錄,鶯歌海共有黑臉琵鷺、黃嘴白鷺、巖鷺、鶚、白腹鷂、遊隼、褐耳鷹、黑耳鳶、黑翅鳶、褐翅鴉鵑、小鴉鵑等10多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鹽田屬於人工溼地,是海南現有5類25型溼地中的重要一類。有專家認為,鶯歌海鹽場歷史人文積累豐厚,風景優美,具有非常典型的溼地景觀,是人文和自然的完好結合,具有特殊的保護價值,可通過建設溼地公園等方式,開展鹽場工業旅遊和溼地生態體驗旅遊,為鶯歌海鹽場的轉產轉型提供新的發展方向。人們期待,這片神秘的溼地,在不久的將來,它美麗迷人的面紗被徐徐揭開……

相關焦點

  • 玉環:稀客黑臉琵鷺溼地舞翩躚
    玉環:稀客黑臉琵鷺溼地舞翩躚 2021年01月14日 08:37:15來源:浙江新聞客戶端拍友 段俊利 陳盆峰   近年來,玉環市不斷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緊抓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推進漩門灣國家溼地生態不斷改善
  • 海南日報數字報-為天空點亮明黃「燈火」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圖\海南日報記者 宋國強  當下暮春,黃花風鈴木花期的尾巴尚存,海口觀瀾湖、新埠島等地的馬路邊上花影搖曳,花瓣明黃暖絨。  這一開在春天裡的小黃花,又稱黃鐘木或毛黃鐘花。它顏值高、花色美,引人側目。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道德天空星光閃爍
    海南的青山綠水,藍天白雲,讓天南地北的遊人難忘。「海南好人」的心靈之美及種種善舉,更讓人溫暖與感動。  2013年,有太多熟悉的名字深深地叩擊著我們的心靈:陳起賢、王金花、崔昌華、蘇金蘭……他們甘於奉獻、燃燒自我的至上師德,他們愛崗敬業、默默耕耘的職業操守,他們敬老孝親、血脈情深的至美真情,似繁星閃爍,再次震撼著人們的心靈,感動了瓊州大地。
  • 海南日報數字報-賞蝶的N種路徑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通訊員 馮華 盧剛  很多人盼望在大好春光中、在萬花叢中
  • 高清:候鳥回遷北方 膠州灣上演壯麗華美「春之舞」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訊 每年三月是青島膠州灣候鳥回遷北方的日子。好像是為感謝膠州灣的養育、佑護,礪鷸、杓鷸、濱鷸等候鳥們在廣闊的海面上翩躚起舞,演繹著壯麗浪漫春之舞。(「青島觀」攝影師 崔超)
  • ​第一批候鳥們來過冬啦!網紅「天空之鏡」秋冬美成「天鵝湖」
    因為水天一色的驚豔場景,而上了熱搜的南京石臼湖,最近又火了,不過這次火的不是天空之鏡,而是秋冬的第一批小天鵝來石臼湖過冬了。候鳥們又來了,它們帶來了什麼?我們又該如何保護它們呢?
  • 海南日報數字報-杓鷸雖小「地位」卻高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5月5日,海南觀鳥會「鳥友」dima(網名)在海口市秀英區長流鎮昌明村附近的一處瓜菜地裡拍攝到小杓鷸的視頻。這是海口首次發現小杓鷸記錄。  小杓鷸屬於鴴形目鷸科的涉禽,體長30釐米左右,是體型最小的杓鷸。
  • 海南日報數字報-熱帶雨林的山地「土著」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往高處生長,是熱帶雨林中生物開展「軍備競賽」的核心守則。囿於體型的先天不足,成千上萬的兩棲動物們與灌木、苔蘚一道,構成叢林生物鏈的最底層,卻憑藉著滿身絕活,在一次次生死搏鬥中安然脫險。
  • 海南日報數字報-謝華安
    近50年來,謝華安多次赴海南從事水稻育種工作。他領銜研製的「汕優63」,從1986年起,連續16年創下了雜交水稻推廣速度、年種植面積、累計種植面積、增產稻穀總量四個全國之最。  回放  「我年輕時經常吃了上頓缺下頓,現在好了,水稻等農作物穩產高產,中國人不會餓肚子了!」今年8月,謝華安接受海南日報記者採訪時說。
  • 海南「明星」候鳥曼妙身姿
    文\海南日報記者 徐晗溪  隨著冬日臨近,大批候鳥南遷,長途跋涉來到溫暖的海南,其中不乏珍稀候鳥。海南一直是候鳥遷徙的重要落腳點和越冬地,且近年來隨著人們自然意識的提高,城市對候鳥的保護也越來越重視,作為「候鳥酒店」的紅樹林溼地面積也逐年擴大,優越的環境為候鳥遷徙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棲息條件,每年吸引大量候鳥棲息、繁衍。
  • 海南日報數字報-大山藏萬物之靈
    ■ 海南日報全媒體中心記者 劉麥  中國人喜山,也喜歡靠山而居,因為大山藏萬物之靈
  • 海南日報數字報-「溼地明星」紫水雞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實習生 王靚婷  編者按  紫水雞,一種罕見的水鳥,由於過去遭到大量捕食,一度被誤以為已然滅絕,而未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對象。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之南的薩瓦那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非洲大草原,如今已成為國人最為喜愛的旅遊目的地之一。這種被稱為「稀樹草原」的壯美景色,吸引著全球一波又一波的旅遊愛好者。  鮮為人知的是,其實在中國也有類似的稀樹草原,就在海南島的西部。
  • 海南日報數字報-斑斕流彩歷久彌新
    文\見習記者 陳怡   圖\海南日報記者 李幸璜  在海南文昌、瓊海、定安、海口一帶瓊北民居的牆上,常見色彩斑斕、情趣盎然的壁畫,它們裝點著宅院的門面,記錄著宅院的歷史,承載著主人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祈盼。
  • 海南日報數字報-尊重自然規律呵護海南溼地
    (2月3日《海南日報》)  2月2日是「世界溼地日」,溼地與森林、海洋並稱全球三大生態系統,有「地球之腎」之稱。溼地具有多種獨特功能,它不僅為人類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資源,而且在維持生態平衡、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珍稀物種資源以及涵養水源、降解汙染、調節氣候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 海南日報數字報-神奇的「旺根技術」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曾毓慧  在海南生活多年、今年56歲的福建人陳新,自年輕時就偏愛琢磨如何加快植物的生長速度,苦心研究30多年努力破譯植物的生長密碼,研發了植物的「旺根技術」(也稱「三旺技術」,即旺根、旺杆、旺果),讓苗木生長加速度
  • 海南日報數字報-辦學國際化 高校更「洋氣」
    ■ 本報記者 陳卓斌  單人單座、小班雙語教學、全觸屏黑板……近日,海南日報記者在海南大學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聯合國際旅遊學院(以下簡稱國際旅遊學院)採訪時發現,這裡的授課方式和教學設備與國內普通高等院校不太一樣。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山一水一天地 一飛一落一世界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有這麼一群人,他們總會活躍在周末的公園、溼地和森林,但是我們可能很少留意過他們的身影; 他們可以走三四個小時的路,等上兩三小時,換來幾分鐘的相遇;他們背著觀鳥設備四處跑,駐留在一片天空下,尋覓掠過的美麗精靈的痕跡。
  • 海南日報數字報-拼搏最幸福彩虹來相映
    5月18日8時許,晴空萬裡,在「奔跑海南」2019環島全民健跑(瓊海站)活動激情進行時,賽道上卻突然出現道道彩虹,引來在終點區休息的眾多跑友拍照記錄。  當天的瓊海,天氣晴朗,天空中見不到半朵烏雲。那麼,沒有經歷風雨,為什麼能看到美麗的彩虹呢?  「這得『歸功』於我們準備的3臺噴淋車。」活動主辦方相關負責人介紹。
  • 海南日報數字報
    食蟹猴又名長尾猴或爪哇猴,在動物分類學上屬於靈長目、類人猿亞目、猴科、獼猴屬,食蟹猴種,因為它的遺傳物質與人具有高達98.5%的同源性,其組織結構、生理和代謝功能等方面與人類相似,因而在人類生命科學以及其他相關科學研究中佔有其他實驗動物無法替代的重要位置,被譽為活的最精密的實驗儀器。  但是,並不是說只要能養出來,就可以做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