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賞蝶的N種路徑

2020-12-02 海南日報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通訊員 馮華 盧剛

  很多人盼望在大好春光中、在萬花叢中,欣賞到蝴蝶的美麗身姿。到東寨港觀蝶,是一個不錯選擇。

  那麼,什麼時間去東寨港觀蝶最好,東寨港的蝴蝶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去東寨港如何觀蝶、如何拍攝蝴蝶呢?

  最美不過蝴蝶舞

  「蝴蝶以獨特的色彩,被譽為天然的藝術品,給人以光彩奪目或素雅高貴之感覺。人們可以從蝴蝶觀賞中得到美的享受。」中國林業科學院熱帶林業研究所研究員顧茂彬是知名蝴蝶專家,是業內權威著作《海南島蝴蝶》的作者。

  在顧茂彬看來,蝴蝶色彩斑斕、美麗動人,歷來受到人們的青睞。蝴蝶的大多數種群愛在陽光下活動,在鮮花叢中飛舞,使大自然充滿生機和詩情畫意,引人浮想聯翩,寄託情懷。

  最美不過蝴蝶舞。這是很多蝴蝶研究者和遊客的心裡話。鳳蝶,色彩明豔、頗受青睞;蛺蝶,翩翩漫舞、造型優雅;粉蝶,熟悉的樣子就是小時候的白蝴蝶……

  海南師範大學研究生張競可曾將一隻東寨港的蝴蝶放到光學顯微鏡下放大100倍,看到了這隻蝴蝶翅膀上的美麗花紋,是由覆蓋在無色半透明翅膜表面的各色鱗片一片片疊加起來的;每片鱗片都有自己獨特的顏色,各色鱗片像瓦片一樣彼此重疊,湊成了各種條紋圖案。

  「在東寨港還有很多漂亮的蝴蝶。」張競可說,比如鳳蝶科蝴蝶體型較大,飛行能力較強,翅膀色彩豔麗。這次研究中,他們在東寨港發現了巴黎翠鳳蝶、美鳳蝶、玉帶鳳蝶等的分布,都是十分漂亮的蝴蝶。

  即使看起來很普通的蝴蝶,如果深入研究的話,也會發現其中的美麗。張競可舉例說,似乎很不起眼的一些灰蝶科蝴蝶,如果仔細觀察,尤其是在陽光的映照下,往往會反射出多姿多彩的顏色。

  最佳不過蝴蝶園

  「春天到東寨港看蝴蝶最好了。」這是張競可的建議。他認為,此時的東寨港猶如一個隨處可見蝴蝶的大園子。二三月間,東寨港蝴蝶的物種數和個體數都最多, 說明東寨港紅樹林蝴蝶群落也受到氣候的影響,「二月是繁殖季節,蝴蝶的繁殖量較高,此時海南的氣候不錯,蝴蝶不會因為氣溫偏低或偏高而導致數量減少。」

  那麼,一天當中什麼時間觀賞蝴蝶最好呢?

  張競可說,蝴蝶一般在白天活動,在晴朗且無大風的天氣最常見到。東寨港蝴蝶活動較多的時間是上午八點到十一點,下午兩點半到四點左右。

  東寨港哪些地方觀賞蝴蝶最好呢?張競可的導師、海師大教授朱麟研究發現,東寨港保護區道學分站的蝴蝶群落最多,屬數和種數也最大,說明道學分站是東寨港紅樹林區域最適合蝴蝶生存的區域。「這可能和陸潮混合林植被豐富度較高且受到人為幹擾較低有關。」

  東寨港其他幾個分站附近也都是較好的觀測點。

  朱麟說,在東寨港,鳳蝶科、灰蝶科蝴蝶廣泛分布;粉蝶科蝴蝶主要分布在道學分站;斑蝶科蝴蝶廣泛分布不過主要集中在道學分站;眼蝶科蝴蝶除長寧尾村外均有分布;蛺蝶科蝴蝶在道學分站和汙水處理廠較多。

  「尋找蝴蝶,主要從紅樹林邊緣地帶去找。」張競可解釋說,因為林緣有足夠的灌叢和草叢供蝴蝶產卵、覓食,而紅樹林內僅可供蝴蝶覓食。飛行能力較差的蝴蝶如灰蝶僅能在林緣活動,能在紅樹林內活動的蝴蝶多為飛行能力較強的蝴蝶如鳳蝶、蛺蝶等。

  最愛不過蝴蝶照

  看著蝴蝶的翩躚舞姿,人們大多有一種衝動,希望用照相機記錄下這些美麗的生靈。

  張競可拍了不少蝴蝶的照片。他說,拍攝蝴蝶最好是在蝴蝶停駐時,因為部分蝴蝶飛行速度較快。

  「蝴蝶吃東西時分外專注。」張競可說,此時蝴蝶不輕易察覺外來物的存在,因此拍攝者可等候蝴蝶吃東西那一刻才去拍攝,成功率將大增。拍攝者行動應放緩,避免觸碰花草。

  對於喜愛蝴蝶的遊客來說,更高的需求是能夠識別蝴蝶種類。

  「普通人可根據蝴蝶外形直接辨識。」張競可根據東寨港蝴蝶特點,進行了一一分類解說:

  體型較大,飛行速度較快,顏色豔麗的多為鳳蝶科;體型中等,翅膀上有同心圓或眼狀花紋的多為眼蝶科;體型中等,頭圓有兩個小尖角,翅膀較為堅硬的多為蛺蝶科;體型中等,翅膀上多為環狀花紋的或斷續環狀花紋的多為環蝶科;體型中等,顏色較為豔麗,有不規則斑點的多為斑蝶科;體型相對較小,以白色和黃色為主,翅膀上的鱗片為粉狀的多為粉蝶科;體型小,飛行高度低,翅膀主色調多為灰色,帶有具有反光度的藍色,紫色小斑塊的,多為灰蝶科;體型小,翅膀和身體上有絨毛的,多為弄蝶科。

  如需準確分類,須根據《海南島蝴蝶》《中國蝴蝶志》等專業圖鑑進行對比分類。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紅樹林畔 蝶舞翩翩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通訊員 馮華 盧剛  作為大自然最美麗的生物之一,身姿嬌俏、靚麗的蝴蝶,因其無與倫比的美學觀賞價值,被喻為「會飛的鮮花」。  春天是蝴蝶最活躍的季節,也是觀賞蝴蝶最好的季節。
  • 海南日報數字報-熱島昆蟲:神奇而充滿未知的世界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蘇曉傑  春發夏生,秋收冬藏,大自然的規律何其美妙。
  • 海南日報數字報-「溼地明星」紫水雞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實習生 王靚婷  編者按  紫水雞,一種罕見的水鳥,由於過去遭到大量捕食,一度被誤以為已然滅絕,而未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對象。
  • 海南日報數字報-謝華安
    近50年來,謝華安多次赴海南從事水稻育種工作。他領銜研製的「汕優63」,從1986年起,連續16年創下了雜交水稻推廣速度、年種植面積、累計種植面積、增產稻穀總量四個全國之最。  回放  「我年輕時經常吃了上頓缺下頓,現在好了,水稻等農作物穩產高產,中國人不會餓肚子了!」今年8月,謝華安接受海南日報記者採訪時說。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植物的「彩色戶口簿」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實習生 卓慧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華南植物園編著、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海南植物志》,一直以來是世人了解海南植物的重要工具書。
  • 海南日報數字報-大山藏萬物之靈
    ■ 海南日報全媒體中心記者 劉麥  中國人喜山,也喜歡靠山而居,因為大山藏萬物之靈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珍稀瀕危植物知多少?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物華天寶,資源豐富,植物資源尤其令人嘆為觀止。
  • 海南日報數字報-神奇的「旺根技術」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曾毓慧  在海南生活多年、今年56歲的福建人陳新,自年輕時就偏愛琢磨如何加快植物的生長速度,苦心研究30多年努力破譯植物的生長密碼,研發了植物的「旺根技術」(也稱「三旺技術」,即旺根、旺杆、旺果),讓苗木生長加速度
  • 海南日報數字報
    海富實業是一家製藥企業,在新藥研發過程中,經常要做動物實驗,其中就會用到食蟹猴。食蟹猴又名長尾猴或爪哇猴,在動物分類學上屬於靈長目、類人猿亞目、猴科、獼猴屬,食蟹猴種,因為它的遺傳物質與人具有高達98.5%的同源性,其組織結構、生理和代謝功能等方面與人類相似,因而在人類生命科學以及其他相關科學研究中佔有其他實驗動物無法替代的重要位置,被譽為活的最精密的實驗儀器。
  • 海南日報數字報-天生麗質亞龍灣
    不久前,省委宣傳部、省作協舉辦了「走進陽光地帶———著名作家海南行」活動,邀請劉恆、陳世旭、葉永烈、林白等二十多名國內文壇深具影響力的作家,分別赴海南東線和西線開展採風活動。作家們對海南自然風光及風俗民情、歷史文化進行了深度體驗,為大美海南撰文立言。從今天開始,本版開設「走進陽光地帶———著名作家海南行」專欄,陸續刊發這些名家佳作,敬請關注。
  • 海南日報數字報-這些瞼虎特「海南」
    文\海南日報記者 孫慧  據科學家推測,地球上約有870萬種物種,但很多同屬類物種之間差別極其細微,對科研者而言,發現新物種是可遇不可求的幸運。譬如說,瞼虎。
  • 海南日報數字報-九年一圖鑑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460頁,148種蜻蜓彩色照片,9年的資料收集整理,翻開《蜻蟌之地——海南蜻蜓圖鑑》的每一頁
  • 海南日報數字報-斑斕流彩歷久彌新
    文\見習記者 陳怡   圖\海南日報記者 李幸璜  在海南文昌、瓊海、定安、海口一帶瓊北民居的牆上,常見色彩斑斕、情趣盎然的壁畫,它們裝點著宅院的門面,記錄著宅院的歷史,承載著主人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祈盼。
  • 海南日報數字報-最美的天使 真正的英雄
    ■ 本報記者 孫婧  「等到疫情徹底結束,讓我們再回武漢,去東湖賞美景,去漢街吃一碗香噴噴的熱乾麵!」3月28日,兩架滿載358名海南支援湖北抗疫醫療隊員的飛機,從春寒料峭的武漢,飛回溫暖洋溢的海口,萬米高空上,這群白衣戰士大聲喊出了自己的心願。
  • 海南日報數字報-雨林「上新」
    「當時我一眼就看出這隻瞼虎與其它種類有點不同,經過形態學和分子生物學分析鑑定後,確定這是一個瞼虎屬新種。」周潤邦還記得,那是位於海南島中西部一片覆蓋有茂密熱帶常綠闊葉林的喀斯特地貌區,是瞼虎生存的絕佳地帶。  中華瞼虎只在無汙染的天然環境中出現。和它一樣,對棲息地「吹毛求疵」的生物,還有與紅燈籠「撞臉」的植物新種——尖峰水玉杯。
  • 海南日報數字報-辦學國際化 高校更「洋氣」
    ■ 本報記者 陳卓斌  單人單座、小班雙語教學、全觸屏黑板……近日,海南日報記者在海南大學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聯合國際旅遊學院(以下簡稱國際旅遊學院)採訪時發現,這裡的授課方式和教學設備與國內普通高等院校不太一樣。
  • 海南日報數字報-熱帶雨林的山地「土著」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往高處生長,是熱帶雨林中生物開展「軍備競賽」的核心守則。囿於體型的先天不足,成千上萬的兩棲動物們與灌木、苔蘚一道,構成叢林生物鏈的最底層,卻憑藉著滿身絕活,在一次次生死搏鬥中安然脫險。
  • 海南日報數字報-尋訪「坡棉紙」
    文\海南日報記者 徐晗溪  《更路簿》是海南漁民世代在南海諸島生產作業的航海指南,其中蘊藏的歷史密碼涉及南海歷史、造船、航海技術、法律、自然地理、經濟等多個學科。
  • 海南日報數字報-冷門的肉食小動物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計思佳  10月3日,國際動物分類學期刊Zootaxa發表了一篇名為《海蝽科在中國的首次記錄及新種羚羊礁海蝽的描述》的論文。該論文將一種新的海生昆蟲——羚羊礁海蝽,帶到世人面前。
  • 海南日報數字報-尊重自然規律呵護海南溼地
    (2月3日《海南日報》)  2月2日是「世界溼地日」,溼地與森林、海洋並稱全球三大生態系統,有「地球之腎」之稱。溼地具有多種獨特功能,它不僅為人類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資源,而且在維持生態平衡、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珍稀物種資源以及涵養水源、降解汙染、調節氣候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