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斑斕流彩歷久彌新

2020-11-25 海南日報
  文\見習記者 陳怡   圖\海南日報記者 李幸璜

  在海南文昌、瓊海、定安、海口一帶瓊北民居的牆上,常見色彩斑斕、情趣盎然的壁畫,它們裝點著宅院的門面,記錄著宅院的歷史,承載著主人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祈盼。

  這些壁畫如何經受住百年的考驗,經受住海風的侵蝕,永保明豔動人?

  帶著這份好奇,記者開始尋訪遊走於文昌、瓊海、定安、瓊山等市縣鄉村的民間壁畫師。

  上個世紀,文昌市寶芳鎮富宅村有一位韓姓富商,興建了一間宅院。而今,老宅主人已駕鶴西去,人去宅空。

  走進韓家宅,眼前儘是滄桑,爬滿青苔的牆面上,破損的磚牆及瓦片……只有牆上壁畫依舊色彩鮮豔,歷久彌新,為百年老宅添上一筆「青春」的記憶。

  在海南文昌、瓊海、定安、海口一帶的很多民居的牆上,都繪有這樣的壁畫,它們裝點著宅院的門面,記錄著宅院的歷史,承載著主人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祈盼。

  記者在尋訪中發現,現今瓊北壁畫流傳最廣的文昌地區,有10餘位壁畫師,是省內擁有民間壁畫師數量最多的地方。

  飄揚於門樓上、屋簷下的彩帶

  瓊北民居壁畫看文昌,文昌民居壁畫看重興。穿梭重興鎮鄉間,民居牆上色彩絢麗的壁畫引人駐足,不由心生賞畫尋人的念頭!

  「這幅壁畫的畫師是陳家飛,這幅是符瑞郎……」根據壁畫風格的不同,重興鎮禮教昌村村民姚開榮向記者介紹村裡老宅壁畫的作者們。

  目前,重興鎮有資深民居壁畫師7名,年紀均為50多歲。其中,陳家飛等人名氣較響,壁畫作品也較多。近30年,他們也是文昌等地民居壁畫的主要繪製者,平均每年為30-40座民居繪製壁畫。

  在文昌重興鎮禮教昌村的一座民居裡,記者見到了文昌重興民間壁畫師陳家飛。

  「尖嘴、蛋形身、倒三叉腳趾……」陳家飛坐在2米多高的架子上,面對著未乾的白灰牆,仔細地用筆勾勒線條,開始繪製壁畫。從喜鵲尖尖的嘴部開始,包括頭部、身體、尾巴和翅膀。寥寥數筆,意得神足,喜鵲的大致輪廓便呈現於牆上,顯示出畫師深厚的功力。

  陳家飛今年58歲,由於父親愛好繪畫,他9歲開始學炭畫,便喜歡上了繪畫。生活中,他喜歡四處尋訪繪畫高手切磋畫技。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和一名民居壁畫老師傅切磋後,老師傅極力說服他當壁畫師。

  1979年,陳家飛開始跟隨老師傅繪製壁畫,一畫就是30餘年。前年,陳家飛的兒子也開始學習壁畫繪製,成為年輕的壁畫師。

  走進陳家飛繪製壁畫的宅院內,只

  見住宅壁畫分布在門樓正中上端和兩端上牆,正廳橫廊人字簷,正廳大門西側上牆、房門拱和窗門拱等處,壁畫約50-80釐米寬,長度在80-200釐米不等。色彩絢麗的壁畫與白牆相互映襯,令宅院增輝添色。

  在瓊北民居中,畫上壁畫的宅子,體現出濃鬱的鄉土氣息。仔細觀察,不難發現畫中繪製的動物、植物都是民間流傳的吉祥物,山水畫則都是國內的旅遊勝地,如桂林山水、杭州西湖。

  在正廳橫廊裡,陳家飛正在畫象徵喜上眉梢的「喜鵲登梅」;及象徵高尚品德的松、竹、梅;意喻金玉滿堂的「金魚和海棠」,以及表示連年有餘的「蓮花和鯉魚」等。

  瓊北民居壁畫風格各異。多數宅院會在正廳的牆上繪上寓意吉祥的動物、植物和風景畫;個別宅院會在牆上繪上主人的故事或是家庭歷史。如韓家宅,宅院的壁畫將當年韓家興旺發達和先人下南洋創業史描繪得淋漓盡致。在韓家宅第一間橫屋的牆上,壁畫描繪著主人在泰國的豪宅,那是一座南洋風格的建築物,從中可以詳盡地了解當時韓家發家的興旺史。

  壁畫文化始於南宋,源於閩南

  「瓊北民居壁畫內涵豐富,既是吉祥畫,也是文化畫。了解瓊北民居的壁畫文化必先了解海南文化特徵。」海南省民俗文化研究者楊衛平介紹。

  歷史記載,「瓊者莆(閩南莆田)之枝葉、莆者瓊之本根」,這句話說的是海南文昌等地的移民,主要是從福建等地遷徙而來。海南與閩南、嶺南同樣溼熱、多雨、日照長,閩人南遷後,仍保留以往居住的習慣,因而建築風格存在很多相似之處。

  時間上,由於移民遷徙主要是南宋以後,民居上也保留宋朝建築的風格。宋朝時,主流的思想是禮學思想,以朱熹等人為代表,講究倫理道德。為此,畫師繪製壁畫時,一般會遵守左尊右卑的傳統,從左邊開始畫。

  「在南宋時期,壁畫有極強的教化意義,通常會畫上24孝等故事。此外,壁畫還傳承了國人廣泛接受的吉祥文化。」楊衛平介紹。以前,觀壁畫可識主人。家裡主人的身份、品德、聲望會被畫師綜合考慮,融入壁畫中。如果主人是一個很講義氣的人,畫師會畫一幅桃園結義的主圖,以體現主人的性格品質。

  壁畫文化雖然始於南宋,但瓊北民居繪製壁畫的歷史僅有一二百年。

  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壁畫受到大面積破壞,畫師也被迫停止繪畫工作。文革後,瓊北地區的民居繪製壁畫的習俗才開始復興,激發了市場需求。1970年代末,陳家飛、符瑞郎等一批新時代的畫師趕趟入行,開始繪製壁畫,至今已30餘年。

  對於瓊北人民來說,壁畫意義非凡。「一座沒有壁畫的宅子,主人會認為沒有完全建好,除非是非常窮困的人家,否則絕不入住。」文昌重興民間壁畫師符瑞郎說。

  隨著時光推移,民居的壁畫內容也漸漸改變。1970年代以後的壁畫多以吉祥文化為主題入畫。

  民居壁畫鮮豔悅目的秘訣

  美輪美奐的壁畫繪製於牆體上後,需經受日曬雨淋、海風侵蝕,它們如何保持色彩鮮豔?

  「為保持壁畫的鮮豔色彩,畫師們在繪畫技藝及顏料配製都非常講究。」文昌市重興鎮壁畫師符瑞郎介紹。

  技法上,壁畫分為幹畫和溼畫,區別在於繪畫時牆體是否已幹。溼壁畫是趁溼畫在未乾的石灰泥層牆上,顏料滲入下層石灰層牆面吸收了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在壁畫表面形成一層釉面的碳酸鈣結晶體,使得底子與顏料層牢固地結合。

  「上世紀70年代以前,畫師們使用的都是天然的礦物質石粉,色彩只有土黃、土紅、奶藍、墨色四種基本色,溼壁畫可以增加色彩的飽和度,也倍受畫師青睞。」符瑞郎說。

  石粉顏料需要從山坡上拾來的具有自然色的粉石,用米酒、赤糖配製調勻而成。用石粉顏料繪製的壁畫原色可以保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

  不過,1970年代至今,文昌的壁畫顏料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出現了水彩、丙烯等顏料。

  陳家飛介紹,水彩顏料色彩選擇較多,可以使用廣告顏料和大紅、孔雀藍等,所繪製的壁畫色彩更加鮮豔悅目,受人歡迎,但有容易褪色的缺點。

  近年來,化工丙烯顏料成為民宅壁畫的主要顏料,它可以滿足新時代壁畫色彩豐富和不易褪色兩方面的要求,彌補了水彩畫易褪色的缺點。

  「大眾生活水平提高了,對民居壁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主要表現為對美感的追求。屋主要求壁畫不僅要色彩鮮豔,還要有更多美感。我在繪製壁畫時,將工筆畫、國畫等技法融入其中,力求讓壁畫更美,更精緻。」陳家飛說。

  作為民間藝術的一種,陳家飛等精研繪畫技藝的民間壁畫師不但較好地傳承了民居壁畫的繪畫傳統,而且積極創新繪製技巧,為古老的民間藝術注入新鮮的活力。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謝華安
    近50年來,謝華安多次赴海南從事水稻育種工作。他領銜研製的「汕優63」,從1986年起,連續16年創下了雜交水稻推廣速度、年種植面積、累計種植面積、增產稻穀總量四個全國之最。  回放  「我年輕時經常吃了上頓缺下頓,現在好了,水稻等農作物穩產高產,中國人不會餓肚子了!」今年8月,謝華安接受海南日報記者採訪時說。
  • 海南日報數字報-大山藏萬物之靈
    ■ 海南日報全媒體中心記者 劉麥  中國人喜山,也喜歡靠山而居,因為大山藏萬物之靈
  • 海南日報數字報-辦學國際化 高校更「洋氣」
    ■ 本報記者 陳卓斌  單人單座、小班雙語教學、全觸屏黑板……近日,海南日報記者在海南大學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聯合國際旅遊學院(以下簡稱國際旅遊學院)採訪時發現,這裡的授課方式和教學設備與國內普通高等院校不太一樣。
  • 海南日報數字報-神奇的「旺根技術」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曾毓慧  在海南生活多年、今年56歲的福建人陳新,自年輕時就偏愛琢磨如何加快植物的生長速度,苦心研究30多年努力破譯植物的生長密碼,研發了植物的「旺根技術」(也稱「三旺技術」,即旺根、旺杆、旺果),讓苗木生長加速度
  • 海南日報數字報-「溼地明星」紫水雞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實習生 王靚婷  編者按  紫水雞,一種罕見的水鳥,由於過去遭到大量捕食,一度被誤以為已然滅絕,而未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對象。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植物的「彩色戶口簿」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實習生 卓慧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華南植物園編著、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海南植物志》,一直以來是世人了解海南植物的重要工具書。
  • 海南日報數字報-尊重自然規律呵護海南溼地
    (2月3日《海南日報》)  2月2日是「世界溼地日」,溼地與森林、海洋並稱全球三大生態系統,有「地球之腎」之稱。溼地具有多種獨特功能,它不僅為人類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資源,而且在維持生態平衡、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珍稀物種資源以及涵養水源、降解汙染、調節氣候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 海南日報數字報
    食蟹猴又名長尾猴或爪哇猴,在動物分類學上屬於靈長目、類人猿亞目、猴科、獼猴屬,食蟹猴種,因為它的遺傳物質與人具有高達98.5%的同源性,其組織結構、生理和代謝功能等方面與人類相似,因而在人類生命科學以及其他相關科學研究中佔有其他實驗動物無法替代的重要位置,被譽為活的最精密的實驗儀器。  但是,並不是說只要能養出來,就可以做實驗。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不一樣的玩法 一樣的童真快樂
    海南日報記者 王凱 攝5月30日,儋州市新州鎮英均村的陳傳喜歡玩彈弓,也喜歡自製彈弓,雖然現在保護鳥類不提倡打鳥,但是有時候跟小夥伴們比比射程,也是一大樂趣。海南日報記者 王凱 攝
  • 海南日報數字報-熱帶雨林的山地「土著」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往高處生長,是熱帶雨林中生物開展「軍備競賽」的核心守則。囿於體型的先天不足,成千上萬的兩棲動物們與灌木、苔蘚一道,構成叢林生物鏈的最底層,卻憑藉著滿身絕活,在一次次生死搏鬥中安然脫險。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紅珊瑚國際音樂節今天開唱
    本報海口12月20日訊 (記者習霽鴻)2019年海南紅珊瑚國際音樂節將於12月21日正式開唱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珍稀瀕危植物知多少?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物華天寶,資源豐富,植物資源尤其令人嘆為觀止。
  • 海南日報數字報-九年一圖鑑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460頁,148種蜻蜓彩色照片,9年的資料收集整理,翻開《蜻蟌之地——海南蜻蜓圖鑑》的每一頁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自貿區FT帳戶業務漸入佳境
    本報海口4月18日訊(記者王培琳 通訊員任爵一 鄧昕)海南日報記者4月18日從中國人民銀行海口中心支行獲悉
  • 海南日報數字報-細心做防護 有序推復工
    ■ 本報記者 李佳飛  特約記者 黃良策  「轟……」2月13日下午,位於文昌市東路鎮的海南歌頌飼料有限公司
  • 海南日報數字報-這些瞼虎特「海南」
    文\海南日報記者 孫慧  據科學家推測,地球上約有870萬種物種,但很多同屬類物種之間差別極其細微,對科研者而言,發現新物種是可遇不可求的幸運。譬如說,瞼虎。
  • 海南日報數字報-春來蛇橋浮水面
    文\海南日報記者 葉媛媛  圖\海南日報記者 陳元才 特約記者 龍泉  它是一座古橋,卻如同一位隱匿於深閨的姑娘,每年只有短短兩三個月願意露出「嬌容」;它的芳名聽起來不那麼溫柔,名曰蛇橋;它靜靜地佇立在海口龍塘鎮國倉村,因其獨特性漸漸吸引了不少關注
  • 海南日報數字報-最美的天使 真正的英雄
    在抗疫任務結束返回海南前,海南各醫療隊將尚未用完的醫用物資,悉數留給了受援醫院,讓這份瓊鄂情誼持續發酵。  三級精準救治體系,成功將分散各地的海南醫療隊戰鬥力重新凝聚到一起。通過這個體系,海南醫療專家乃至全國更多專科專家,都可以為海南支援湖北醫療隊的救治工作提供支持,提高海南支援湖北醫療隊對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治療效果。  進入3月,湖北疫情漸漸得到控制,武漢方艙醫院陸續關閉,海南醫療隊員分批撤出病區,進入原地休整狀態,海南前方指揮部的工作也面臨新的挑戰。
  • 海南日報數字報-綠海龜:我們出生在西沙
    文\海南日報記者 劉操 圖\海南日報記者 宋國強  美麗的西沙群島,在繁星點點的夜空下,秀美的島礁除了海潮拍岸的聲音外,萬籟俱寂。
  • 海南日報數字報-尋訪「坡棉紙」
    文\海南日報記者 徐晗溪  《更路簿》是海南漁民世代在南海諸島生產作業的航海指南,其中蘊藏的歷史密碼涉及南海歷史、造船、航海技術、法律、自然地理、經濟等多個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