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春來蛇橋浮水面

2020-11-30 海南日報
  文\海南日報記者 葉媛媛  圖\海南日報記者 陳元才 特約記者 龍泉

  它是一座古橋,卻如同一位隱匿於深閨的姑娘,每年只有短短兩三個月願意露出「嬌容」;它的芳名聽起來不那麼溫柔,名曰蛇橋;它靜靜地佇立在海口龍塘鎮國倉村,因其獨特性漸漸吸引了不少關注。

  靈動蛇橋

  從海口府城出發,只需約一個小時就能到達龍塘鎮,可尋覓蛇橋卻需花費一番功夫。眼前茂密的荊棘叢中藏著不少分叉路,稍不小心可能就會走錯,而蜿蜒曲折、只能通行一車的村道更是十分考驗駕駛技術。

  找到國倉村,從村口順著水泥路前行約一公裡,一座由火山巖堆砌而成的石門浮現在眼前。石門的兩側,爬滿了綠油油的植被,若不是經提醒,很難想像這座石門已有數百年歷史。

  跟著村民的指引,穿過石門,走下56級的火山巖石階,眼前的光景豁然開朗,一座蜿蜒曲折、貫穿整個河道的石橋油然而現,這就是我們要找的蛇橋。

  正值下午2時,雖然室外的溫度約有28℃,可蛇橋邊上仍有不少周邊村莊的村民在玩耍。彎曲的蛇橋約有200多米長,橋寬約1.5米。整座橋由火山巖堆壘而成,露出河面的最多有五層,最少也有三層。走上蛇橋,一塊塊大石頭緊密交錯,使得整個橋面十分穩固,沿著橋行走近百米,也未見有石頭鬆動。雖然經過500多年的洗禮,整座橋也只有對岸近50米長的橋面稍有破損。

  岸邊的蛇橋入口漂浮著幾艘木船,但這些船隻似乎已經很久未使用。吹著河風,慢悠悠地渡橋,潺潺的流水穿過石縫,讓人一時間有點兒恍惚。抬頭一看,遠方是無垠的新舊溝田洋,這個季節正值海南種植早稻,一株株幼小的稻苗隨風搖擺,連「株」成「片」,連「片」成「海」,美不勝收。而從高處看,橋梁中間共有四五個彎,整座橋如同一條長蛇一路伸向對岸。

  為何一條看似如此普通的石橋,經過這麼多年河水的衝刷依舊保護得如此完好?有村民說,一方面,流經蛇橋的河水並不湍急,對橋的衝擊並不大。但更重要的秘密還藏在幾道彎中,這麼多彎可以最大程度地分散河流對橋的衝力,因而蛇橋比普通的橋多了一層「保護力」。這,就是古人的智慧。

  溯源蛇橋

  潺潺流水穿過石縫經久不息,見證著蛇橋恆久的歷史。村民們說,蛇橋貫穿的河流,是海口新舊溝的一條支流,名為美味河。說起蛇橋,還不得不說到丘濬。被譽為海南四大才子之一的丘濬,不僅才華橫溢,還因幫助村民治水,被一代代海南人民傳頌。他與蛇橋又有著怎樣的淵源?

  從蛇橋往回走,爬上一座小土坡,就能看到一座高2.15米、寬1米、厚0.28米的石碑,碑上寫著《祭抱元境神碑》。據說這座碑被發現的時間並不久,但其價值不容小覷。

  海南文史專家梁統興介紹,明成化五年(1469年),丘濬母親去世,丘濬因在京身居要職,次年才回鄉守孝。《祭抱元境神碑》上寫到,當抱元圖村的村民得知丘濬回鄉後,紛紛跑到其家中訴苦,其中還有不少老人還帶著孩子前來。原來,當地地主為了自身利益,長期對美味河進行堵截,他們將河水用轉車引向自家地勢較高的農田進行灌溉。可這樣一來,河水上漲,漫過了不少位於新舊溝田洋低處的村民的農田,使得他們40餘年不得耕。百姓多年顆粒無收,吃不上飽飯可還得上交稅錢,多處投訴也解決不了問題。

  丘濬聽後,對村民們的遭遇深感同情,他隨後召集當地地主商量,想出了一個合理的解決辦法。當每年年末春初,南渡江水位較低時,位於低處的農田開始耕作;進入夏末秋初,當南渡江水位開始上漲後,位居高處的農田再開始種植稻田。兩方互不幹擾,互利互惠。

  這個辦法得到了兩方人的認可,地主一方甚至當著丘濬的面,對之前的行為感到後悔。他們同意拿出一部分錢幫助農戶繳納稅費,願意與農戶齊心協力,疏通新舊溝河道,共同治水。就這樣,在丘濬的帶領下,村民們將水排乾,修復農地,同時又在河邊修建了石道、石橋、渡口,方便村民和其他百姓過路休息。蛇橋正是在那時建立而起,它既方便了村民的出行,又利於河水流過。當河水較低時,蛇橋就成了連接村莊與田洋的通道,當上漲漫過石橋時,河岸就成了臨時渡口,人們可泛舟前往田洋勞作。

  「就這樣,連帶抱元圖村在內,新舊溝周邊20多個村莊均得以恢復生產。為了感謝丘濬的大恩,當地百姓準備在美味山上立碑褒彰丘濬治理新舊溝洋的豐功偉績,丘濬聽聞親自撰文。就這樣,《祭抱元境神碑》佇立在美味河旁,讓子孫後代牢記這段歷史,永記丘濬之恩。」梁統興說。

  蛇橋古今

  環顧四周,蛇橋周邊山環抱著水,水倒映著山,身居其中,仿佛置身在一幅曼妙的山水畫中。

  吳承茂家住距離龍塘鎮不遠的龍泉鎮,他告訴海南日報記者,自小時候起,自己和周邊村落的玩伴就會到蛇橋這兒玩,這裡存留著不少他的童年記憶。到了現在,他偶爾也會來橋邊看看風景,讓身心得以放鬆。不少附近的村民會選擇來這兒捕魚、摸螺、戲水,一張漁網有兩人撐起,用不了一小時,就能捕上二三十條福壽魚。村民們通常會將魚帶回家烹飪,對他們來說,蛇橋就是他們的休閒之地。

  「事實上,蛇橋的原名並非如此,這個名字是因為近幾年了解這座橋的人多了,因其形狀似蛇,才取名為蛇橋。」在吳承茂的印象中,他的祖輩都將「蛇橋」稱為「美味橋」,這個名字來源於美味河,而蛇橋一旁的小山丘也被稱為「美味山」。

  他告訴海南日報記者,自己曾聽村裡的長輩說,以前的蛇橋還是個重要的碼頭,不少客商會開著小船,從南渡江穿過三十六曲溪來到蛇橋,「他們會帶來一些物品,也會收購當地的一些資源。據說那時的蛇橋下有兩個石拱門,可供小船穿行裝載。船隻來來往往,商人小販叫賣聲不絕於耳,十分熱鬧。」

  如此光景已難以重現。即便是想親眼目睹蛇橋的真容,在今日也並不容易。每年只有當年末春初河水水位較低時,蛇橋才會慢慢露出水面。雖然海南氣溫較高,但依舊有不少人希望抓住春天的尾巴,一睹蛇橋的風採。到蛇橋來玩的,不僅有周邊村民、自駕來的遊客,甚至還有旅行社的考察團。

  旅行社的工作人員告訴海南日報記者,得益於近兩年一些驢友和旅遊愛好者的傳播,越來越多的人想了解蛇橋,願意驅車來到這裡休閒放鬆。「這裡的自然風景很優美,如果能在周邊配套一些餐飲、民宿,同時對當地歷史作詳細介紹,也許未來還能開發親子遊、生態遊等旅遊項目。」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蛇
    ■ 嚴敬  有一種蛇,渾身赤紅色,綴有黑色斑紋,很像剛從泥裡挖出的桑樹根,因此,我們叫它桑樹根蛇
  • 海南日報數字報-雨林「上新」
    從「讓路」到「修橋」  國家公園連片修復保護雨林,讓生物在更大尺度裡自由棲息  隨著人類活動範圍的擴大,越來越多珍稀物種把熱帶雨林當作「最後的避難所」。但實際上,這裡也並非絕對安全。  「目前第一輪搬遷留下的村莊原址已被松鼠、蛇等野生動物進駐。」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站站長劉磊期待著,等到生態搬遷工作全部完成,這個位於鸚哥嶺腹地的村莊,能成為野生動物的遷徙通道甚至新的棲息領地。  除了通過生態搬遷給珍稀瀕危物種「讓路」,一年多來,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霸王嶺林區的斧頭嶺,還多出了不少用繩索搭建的「生態橋」。
  • 海南日報數字報-家鄉的海棠樹
    它不像婀娜多姿的椰子樹和昂貴得以斤論價的海南黃花梨那麼聞名遐邇,然而,離家多年,我對它卻一直懷有一種強烈的情思。  海棠樹是一種常綠喬木。大齡的海棠樹幾乎每年都結很多果子。海棠果如小的雞蛋般大,圓形,不能吃,只用其籽實來榨油。榨出的油棕綠色,未經提煉,也不作食用。小時候,村裡人多不捨得買煤油點燈,就靠揀海棠果榨油照明。
  • 海南日報數字報-謝華安
    近50年來,謝華安多次赴海南從事水稻育種工作。他領銜研製的「汕優63」,從1986年起,連續16年創下了雜交水稻推廣速度、年種植面積、累計種植面積、增產稻穀總量四個全國之最。  回放  「我年輕時經常吃了上頓缺下頓,現在好了,水稻等農作物穩產高產,中國人不會餓肚子了!」今年8月,謝華安接受海南日報記者採訪時說。
  • 海南日報數字報-大山藏萬物之靈
    ■ 海南日報全媒體中心記者 劉麥  中國人喜山,也喜歡靠山而居,因為大山藏萬物之靈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草植物的種子庫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人類為了作物生產,常常會建立自己的作物種子庫。
  • 海南日報數字報-這些瞼虎特「海南」
    文\海南日報記者 孫慧  據科學家推測,地球上約有870萬種物種,但很多同屬類物種之間差別極其細微,對科研者而言,發現新物種是可遇不可求的幸運。譬如說,瞼虎。
  • 海南日報數字報-熱島昆蟲:神奇而充滿未知的世界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蘇曉傑  春發夏生,秋收冬藏,大自然的規律何其美妙。
  • 海南日報數字報-神奇的「旺根技術」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曾毓慧  在海南生活多年、今年56歲的福建人陳新,自年輕時就偏愛琢磨如何加快植物的生長速度,苦心研究30多年努力破譯植物的生長密碼,研發了植物的「旺根技術」(也稱「三旺技術」,即旺根、旺杆、旺果),讓苗木生長加速度
  • 海南日報數字報-辦學國際化 高校更「洋氣」
    ■ 本報記者 陳卓斌  單人單座、小班雙語教學、全觸屏黑板……近日,海南日報記者在海南大學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聯合國際旅遊學院(以下簡稱國際旅遊學院)採訪時發現,這裡的授課方式和教學設備與國內普通高等院校不太一樣。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植物的「彩色戶口簿」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實習生 卓慧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華南植物園編著、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海南植物志》,一直以來是世人了解海南植物的重要工具書。
  • 海南日報數字報-尊重自然規律呵護海南溼地
    (2月3日《海南日報》)  2月2日是「世界溼地日」,溼地與森林、海洋並稱全球三大生態系統,有「地球之腎」之稱。溼地具有多種獨特功能,它不僅為人類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資源,而且在維持生態平衡、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珍稀物種資源以及涵養水源、降解汙染、調節氣候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根地瓜藤連起致富路
    大學生返鄉創業  沙土地裡掘金  8月4日上午,海南日報記者來到橋頭鎮沙土村,57歲的村民楊其良正在田裡忙碌,鮮嫩的地瓜葉匍匐在沙土地上,肆意地生長著。據悉,今年的採收季剛過,現在是育苗期,9月就要開始新一輪的栽種了。  「一畝地一年的收益少說也有上萬元!種得越多,收益越多。」
  • 海南日報數字報-「溼地明星」紫水雞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實習生 王靚婷  編者按  紫水雞,一種罕見的水鳥,由於過去遭到大量捕食,一度被誤以為已然滅絕,而未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對象。
  • 海南日報數字報-伍氏兄妹:邀你《來三亞》
    文\海南日報記者 陳奕霖  「come on baby一起出發,椰風海韻等著你呀,愛TA就快帶TA來三亞……」近期,這首由三亞伍氏兄妹——伍志偉、伍志潔進行詞曲創作並演唱的《來三亞》MV在網絡上獲得了廣泛傳播。
  • 海南日報數字報-拼搏最幸福彩虹來相映
    5月18日8時許,晴空萬裡,在「奔跑海南」2019環島全民健跑(瓊海站)活動激情進行時,賽道上卻突然出現道道彩虹,引來在終點區休息的眾多跑友拍照記錄。  當天的瓊海,天氣晴朗,天空中見不到半朵烏雲。那麼,沒有經歷風雨,為什麼能看到美麗的彩虹呢?  「這得『歸功』於我們準備的3臺噴淋車。」活動主辦方相關負責人介紹。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紅珊瑚國際音樂節今天開唱
    本報海口12月20日訊 (記者習霽鴻)2019年海南紅珊瑚國際音樂節將於12月21日正式開唱
  • 海南日報數字報-熱帶雨林的山地「土著」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往高處生長,是熱帶雨林中生物開展「軍備競賽」的核心守則。囿於體型的先天不足,成千上萬的兩棲動物們與灌木、苔蘚一道,構成叢林生物鏈的最底層,卻憑藉著滿身絕活,在一次次生死搏鬥中安然脫險。
  • 海南日報數字報
    食蟹猴又名長尾猴或爪哇猴,在動物分類學上屬於靈長目、類人猿亞目、猴科、獼猴屬,食蟹猴種,因為它的遺傳物質與人具有高達98.5%的同源性,其組織結構、生理和代謝功能等方面與人類相似,因而在人類生命科學以及其他相關科學研究中佔有其他實驗動物無法替代的重要位置,被譽為活的最精密的實驗儀器。  但是,並不是說只要能養出來,就可以做實驗。
  • 海南日報數字報-九年一圖鑑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460頁,148種蜻蜓彩色照片,9年的資料收集整理,翻開《蜻蟌之地——海南蜻蜓圖鑑》的每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