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家鄉的海棠樹

2021-01-08 海南日報數字報
  ■ 周昌萱

  我的家鄉在文昌。家鄉的海棠樹叫瓊崖海棠,屬山竹子科。過去,它大多是野生的,荒坡上,小路旁,樹叢中,都有它的身影。它不像婀娜多姿的椰子樹和昂貴得以斤論價的海南黃花梨那麼聞名遐邇,然而,離家多年,我對它卻一直懷有一種強烈的情思。

  海棠樹是一種常綠喬木。大齡的海棠樹幾乎每年都結很多果子。海棠果如小的雞蛋般大,圓形,不能吃,只用其籽實來榨油。榨出的油棕綠色,未經提煉,也不作食用。小時候,村裡人多不捨得買煤油點燈,就靠揀海棠果榨油照明。海棠油燈的製作很簡單,只需將油倒入椰殼或小碗中,放進燈芯,置在架上即成。

  小時候,母親白天忙完地裡的活,晚上就在黯淡的海棠油燈下教我識字寫字。海棠果成熟時,正值海南島的颱風季。因而,颱風來臨時,也正是揀海棠果的最好時機。每逢此時,我便與村裡的放牛娃一道,穿上蓑衣,戴好斗笠,背起簍筐,頂風冒雨,高高興興地撿海棠果去。颱風猶如獵獸,拼命地呼嘯、咆哮、掃襲。樹枝被折斷,屋頂被掀翻,根基差點的大樹也整棵地被拔起。豆粒般大的雨點像密集的砂粒,一陣緊跟一陣地向我們襲來,皮肉被打得生疼。簍筐、鬥笠、蓑衣被吹跑,我們也被吹得連栽跟鬥。但我們一摔倒很快又爬起來,趕快揀回蓑衣、鬥笠、簍筐,踉踉蹌蹌地,又朝著海棠樹成片的方向奔去。當看到吹落滿地的海棠果,我們爭著揀呀揀呀,任憑風吹雨打,毫不在乎,一直揀到滿滿一簍筐。

  村前路口那株高大的海棠樹更是與我們一群小夥伴結下不解之緣。我們常在其巨傘般的樹蔭下玩耍。有時用小竹竿挑取海棠樹幹上溢淌出來的樹膠去粘蜻蜓和知了,有時用彈弓瞄射樹梢上那些以海棠葉裹成的如排球一樣大小的大赤蟻蟻巢,有時摘回山稔(海南話叫刀尼,學名桃金孃)果,再摘下兩片如手掌般大的革質的海棠葉,一片葉子上放好剝了果皮的山稔果,又將另一片葉子當刀使,慢慢地把山稔果剁成肉泥,然後津津有味地品嘗起來。最過癮的還是比賽彈滾海棠籽。我們的玩法,是沿直線在地面上挖幾個如桌球般大小的小土洞,大概一公尺多的距離一個,用手指將去掉果肉、帶殼的海棠籽按順序彈滾進所有的小洞,先彈滾進最後一個小洞的為勝者。

  家鄉人一直承襲著幾樣與海棠樹有關的習俗。一是端午節前一天,家家戶戶都去採摘各種鮮花,其中少不了海棠花,回來後把這些鮮花浸泡在臉盆或水桶裡,晚上拿到院子裡承沐露水,第二天清早起來就拿這些芬芳馥鬱、清涼爽人的「花露水」洗臉。據說洗了能驅邪保平安。二是每年除夕和新一年的正月初一,每戶人家所燒的柴火,一定儘量選用海棠木。因為海棠木呈桔紅色,象徵著吉祥;且其木質堅硬,又含有樹脂,既耐燒,又火旺,象徵著興旺。那熾熱的炭火在嚴冬裡給人們帶來了渴望的溫暖,帶來了對新的一年的憧憬和希望!海棠木也自然成為人們心目中美好的吉祥物。

  此外,家鄉還有一種習俗,小孩子要是眼皮上長個癤、頭上生個小瘡什麼的,就到村外揀塊石頭,把一棵幼小的海棠苗壓彎到地上,說是此舉之後幾天,所長的癤、瘡就會痊癒。那時我不曉得這習俗是否靈驗,但看到好端端的海棠苗被石頭壓住,替人受罪,心裡挺不好受。每當看到被壓在地上的海棠苗,我就悄悄地將石頭搬掉。有一年冬天,天氣特別冷,幾天之間,所有的海棠樹葉子都落光了,地上鋪著一層厚厚的青綠色的海棠葉,一向綠葉成蔭的海棠樹忽然間只剩下光禿禿的枝杈。我還是頭一回見到這「返蟻難尋穴,歸禽易見巢」的蕭瑟情景,心中十分悲愴,便問母親:「娘,落了葉的海棠樹還能活嗎?」母親說:「會的,等到燕子回來時,它就會長出新葉。」果然,春天來了,那些海棠樹的樹梢上都綻出了嫩芽,我的心才踏實下來。

  悠悠數十年,往事如煙。然而,家鄉的海棠樹卻一直留存在我的記憶中。

  今年端午節前的一天,我回老家時特意去訪小時候守望過的海棠樹。站在樹下,微風拂來,一股淡淡的沁人心脾的幽香撲鼻而至。抬頭望,幾株粗壯的海棠樹挺立著,那墨綠色的密葉叢中掛滿了一簇簇由白瓣黃蕊的小花朵組成的花枝,清麗淡雅,楚楚動人。我忽然憶起,海棠花並不喜歡在春天裡爭妍鬥豔,但與「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的梅花卻又迥異,它總是謙讓,待百花開罷、綠肥紅瘦時才欣然盛開,似乎要把春光悄然留住。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棠樹還在結子
    文昌就是龜頭所在,而樂東則是尾閭一端,二者皆為海南人文興盛的地方。這在堪輿學上可能有些說法,但我不懂得玄空的知識。其實,樂東作為地名,沿用的時間不到百年。自唐代以來,此地基本上屬于振州、崖州的範疇。除了千裡長沙,萬裡石塘,它就是海南最荒遠的邊緣。海南古稱瓊崖,北為瓊州,南為崖州,樂東是崖州文化積澱最為深厚的區域。格調蒼涼的崖州民歌,就是從這裡隨處可見的酸梅樹下唱出來的。
  • 海南日報數字報-從一燈如豆到萬家燈火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從一簇篝火到一盞油燈,從一根蠟燭到一顆電燈泡,昏黃的燈火搖曳升起,被照亮的一方天地裡升騰著溫熱的氣息,照明技術的變革與普及過程飽含著時代變遷的生動印跡。
  • 海南日報數字報-謝華安
    近50年來,謝華安多次赴海南從事水稻育種工作。他領銜研製的「汕優63」,從1986年起,連續16年創下了雜交水稻推廣速度、年種植面積、累計種植面積、增產稻穀總量四個全國之最。  回放  「我年輕時經常吃了上頓缺下頓,現在好了,水稻等農作物穩產高產,中國人不會餓肚子了!」今年8月,謝華安接受海南日報記者採訪時說。
  • 海南日報數字報-大山藏萬物之靈
    ■ 海南日報全媒體中心記者 劉麥  中國人喜山,也喜歡靠山而居,因為大山藏萬物之靈
  • 海南日報數字報-最美的天使 真正的英雄
    為了讓封城後的湖北人民能吃上更多新鮮的蔬果肉蛋,讓在前線奮戰的海南醫療隊員能夠吃上家鄉的味道,海南各地從政府到民間,踴躍籌集多批食材投送湖北。據不完全統計,我省向湖北捐贈的水果、瓜菜、肉蛋類等生活物資總計超8100噸,總價值超過6000萬元。其中政府統籌捐贈6123.14噸,約佔75%,社會各界自發捐贈超過2000噸,約佔25%。
  • 海南日報數字報-綠海龜:我們出生在西沙
    文\海南日報記者 劉操 圖\海南日報記者 宋國強  美麗的西沙群島,在繁星點點的夜空下,秀美的島礁除了海潮拍岸的聲音外,萬籟俱寂。
  • 海南日報數字報-辦學國際化 高校更「洋氣」
    ■ 本報記者 陳卓斌  單人單座、小班雙語教學、全觸屏黑板……近日,海南日報記者在海南大學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聯合國際旅遊學院(以下簡稱國際旅遊學院)採訪時發現,這裡的授課方式和教學設備與國內普通高等院校不太一樣。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根地瓜藤連起致富路
    ■ 本報記者 李佳飛  實習生 梁小奕 通訊員 王家專  12年前,當王文克決定返鄉的時候,他的家鄉
  • 海南日報數字報-神奇的「旺根技術」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曾毓慧  在海南生活多年、今年56歲的福建人陳新,自年輕時就偏愛琢磨如何加快植物的生長速度,苦心研究30多年努力破譯植物的生長密碼,研發了植物的「旺根技術」(也稱「三旺技術」,即旺根、旺杆、旺果),讓苗木生長加速度
  • 海南日報數字報-「溼地明星」紫水雞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實習生 王靚婷  編者按  紫水雞,一種罕見的水鳥,由於過去遭到大量捕食,一度被誤以為已然滅絕,而未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對象。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植物的「彩色戶口簿」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實習生 卓慧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華南植物園編著、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海南植物志》,一直以來是世人了解海南植物的重要工具書。
  • 海南日報數字報-尊重自然規律呵護海南溼地
    (2月3日《海南日報》)  2月2日是「世界溼地日」,溼地與森林、海洋並稱全球三大生態系統,有「地球之腎」之稱。溼地具有多種獨特功能,它不僅為人類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資源,而且在維持生態平衡、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珍稀物種資源以及涵養水源、降解汙染、調節氣候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 海南日報數字報-石頭魚出水成「金魚」
    7月28日下午,跟海南日報記者聊起從前的苦日子,陀偉感嘆:「還是得有一技之長。」  改變發生在2016年,外出打工的陀偉靠著自己的勤奮打動了老闆,學回了魚類養殖技術。在村委會及幫扶幹部的支持下,他回到家鄉辦起了小型養殖場,專門養殖昌化江特產的石頭魚,漸漸走上了創業脫貧路。  但是,這條路可不順利。
  • 海南日報數字報
    食蟹猴又名長尾猴或爪哇猴,在動物分類學上屬於靈長目、類人猿亞目、猴科、獼猴屬,食蟹猴種,因為它的遺傳物質與人具有高達98.5%的同源性,其組織結構、生理和代謝功能等方面與人類相似,因而在人類生命科學以及其他相關科學研究中佔有其他實驗動物無法替代的重要位置,被譽為活的最精密的實驗儀器。  但是,並不是說只要能養出來,就可以做實驗。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不一樣的玩法 一樣的童真快樂
    海南日報記者 王凱 攝5月30日,儋州市新州鎮英均村的陳傳喜歡玩彈弓,也喜歡自製彈弓,雖然現在保護鳥類不提倡打鳥,但是有時候跟小夥伴們比比射程,也是一大樂趣。海南日報記者 王凱 攝
  • 海南日報數字報-熱帶雨林的山地「土著」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往高處生長,是熱帶雨林中生物開展「軍備競賽」的核心守則。囿於體型的先天不足,成千上萬的兩棲動物們與灌木、苔蘚一道,構成叢林生物鏈的最底層,卻憑藉著滿身絕活,在一次次生死搏鬥中安然脫險。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紅珊瑚國際音樂節今天開唱
    本報海口12月20日訊 (記者習霽鴻)2019年海南紅珊瑚國際音樂節將於12月21日正式開唱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珍稀瀕危植物知多少?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物華天寶,資源豐富,植物資源尤其令人嘆為觀止。
  • 海南日報數字報-伍氏兄妹:邀你《來三亞》
    文\海南日報記者 陳奕霖  「come on baby一起出發,椰風海韻等著你呀,愛TA就快帶TA來三亞……」近期,這首由三亞伍氏兄妹——伍志偉、伍志潔進行詞曲創作並演唱的《來三亞》MV在網絡上獲得了廣泛傳播。
  • 海南日報數字報-九年一圖鑑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460頁,148種蜻蜓彩色照片,9年的資料收集整理,翻開《蜻蟌之地——海南蜻蜓圖鑑》的每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