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海棠樹還在結子

2021-01-08 海南日報數字報
  ■ 孔見

  升上天空高處去看,我的海南島,就像趴在南海波濤裡的一隻綠毛龜,呼吸著蒸騰的雲水之氣。它的頭朝向東北,尾巴伸向西南,保持著向中原大陸遊泳的姿態。文昌就是龜頭所在,而樂東則是尾閭一端,二者皆為海南人文興盛的地方。這在堪輿學上可能有些說法,但我不懂得玄空的知識。其實,樂東作為地名,沿用的時間不到百年。自唐代以來,此地基本上屬于振州、崖州的範疇。除了千裡長沙,萬裡石塘,它就是海南最荒遠的邊緣。海南古稱瓊崖,北為瓊州,南為崖州,樂東是崖州文化積澱最為深厚的區域。格調蒼涼的崖州民歌,就是從這裡隨處可見的酸梅樹下唱出來的。它把天高帝遠、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境況,演繹到無以復加的程度,讓人聽起來腸子受不了。

  崖州與島西的昌化之間,橫亙著一座大山,名字叫做尖峰嶺。它自成體系,不屬於五指山脈、黎母山脈,也不屬於雅伽大嶺山脈。尖峰嶺臨海拔地而起,直上一千四百多米,主峰被雷公電母削成一把利劍,直插蒼穹碧落,是本島熱帶原始雨林最集中的地方。山裡出產的沉香、花梨、靈芝,品質為海南之最。它有一條支脈,像龍頭直接探入海裡吸水,被稱為嶺頭,是氣候的分界線。嶺頭以東的崖州地面,降水豐沛,空氣溼潤,芳草萋美,扁擔插進地裡能開花,適合於農作物的生長,是海南農耕文明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嶺頭以西則是苦旱的感恩平原,儘管一馬平川,但因雨水不足,風沙漫天,地裡萆草都長不起來。一頭老牛在野地裡嚼上一天,還填不飽自己的肚子。歷史上常有盜賊蜂起,殺人越貨,冒著青煙的黑眉嶺,就是土匪聚嘯的窩點,一眼望去令人心裡發怵。《感恩縣誌》有關海防土寇的章節,內容相當可讀。據載,曾有一女匪,率烏合之眾佔據縣城三月之久,最後才被周邊州縣的聯合大軍剿滅。女匪尚且如此,況乎男者。

  嶺頭以東,從尖峰嶺山麓流下的白沙河、望樓河兩大水系,流量一度相當壯觀,兩岸田畝盡得灌溉,加上近海溼地、水泊與港灣交錯,使這個地域魚米豐足,人們得以安居樂業,閒暇之時還可以詩書自娛。這裡的人歷代以耕讀傳家,十分重視人文教化。逢年過節,裝燈結彩,對聯寫得極其講究。若有對仗平仄不嚴者,會笑掉人家的門牙。紅白喜事,八音和鳴,還有歌公歌母對和,一杯清茶,幾塊餈粑,便可以通宵達旦。崖州民歌不僅旋律多樣、唱腔獨特,而且比賦修辭相當考究,多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除了民間歌手的即興短句,還有歷代文人撰寫的長卷。其中有的句段令人叫絕,精彩程度不輸唐詩宋詞。古典文學中的諸多作品,都被改編成為民歌歌本,到處傳唱,婦孺也能哼上一段。路上相逢,開口便是「 唱首歌兒丟過去,看你都不懂啥歌。你若會歌與我唱,跳蚤抱琴下海彈。」一旦對上調子,若不是颳風下雨,就要唱到日落西山,鳥雀歸巢。

  我老家的鄉紳宋京,是民國時候人。在廣州求學期間,新婚妻子不幸因病去世,他聞訊之後傷痛欲絕,在五羊城寫下了一首《百怨歌》,開篇即是:「去人慾去留不著,到瞭望鄉臺站著看。去人啊,為何乘風駕雲去,不留足跡痕讓我跟……」。生離死別之情,摧肝斷腸。敘事民歌《織女嘆》《英雄歌》,放在整個中國,都是民歌中的精品,不遜色於《孔雀東南飛》。崖州民歌深深浸潤了島西南的人文土壤,有了這種有機成分的積澱與鋪陳,出個什麼人物也就順理成章。

  和北部的瓊州不同,崖州是黎漢文化衝匯交融的地帶。黎族同胞基本上是居住在山區,立於高處;漢族同胞則主要生活在沿海低洼地帶。過去,黎族以採集狩獵為業,漢人則以種植與捕撈為生,各有資源優勢,且又分工不同,山海之間可以互通有無,形成經濟文化的依賴與交流。記得,我所在的鶯歌海一帶,蓋房子用的木材,都是用魚蝦從黎家寨子裡換來的。尖峰嶺一帶生活的黎胞,編制的筒裙、籮筐,工藝極其精湛,釀造的山蘭糯米酒,更是能消百愁,讓人一醉不醒。「竹竿打水兩邊分,崖州水甜通感恩。藤橋三亞人穿褲,感恩北黎人穿裙。」異質文化的衝匯,使人理解問題多一種視角,多一條筋筋,開出智慧的竅門來,對自身的生存觀念也有局外的觀照,少了些當局之謎。

  本人算得上是地道的崖州人,在某些場合,也曾以崖州遺民自居,自認為是有來歷的,敢以無路可去的絕地為故鄉。先祖夢璜公宋元間自瓊遷崖,迄今已有八百年之久。公以知軍一職蒞崖,於文治武功頗有建樹。他葬在黃流,但瓊州府城也建有他的祠堂,墓和祠皆保存至今,成為省內文物。他的詩文見於《崖州志》等古籍,其中一首七律《暗香》,意境不凡:「月上初更色未沉,香扉百合見冰心。交情淡處何妨冷,臭味深時漸覺親。氣溢清芬如可挹,魂飛白夜總難尋。暗投自有相知意,獨坐黃昏細細吟。」當然,崖州詩人才華最為突出的應該是高山所的鐘芳,和鏡湖村的吉大文。清代詩人吉大文心存遠志,氣魄不凡,早年就以一首七律令人吃驚:「少年立志要登科,有甚文章奈我何?書讀五車猶算少,詩吟萬卷不嫌多。若將海水如硯視,願把江山當墨磨。敕賜蒼天為白紙,揮毫寫出太平歌。」其中蘊含的精神氣度之超拔,令吾輩後人難以步其後塵。自然科學方面,樂羅的顏任光為中國現代物理學的奠基人,並曾出任北京大學第一任物理系主任。這在比天涯海角還要荒遠的地方,也是超出普通人想像力的事情。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為了黎漢融合之計,把樂東的高峰、雅亮等黎族地區劃給崖縣,將崖城以西的西六裡一帶劃給樂東。此後,樂東不可避免地成為崖州文化的主要承載地。在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樂東成為文化最為發達的區域,在州內及各個縣裡,從事教師、醫生和文秘工作的,多出於此。高考業績更是以樂東為最。崖州地方的自然氣脈與人文蘊藉,在樂東得以繼承以發揚。建省之後,三亞以獨特的地理優勢,成為全國著名的旅遊目的地,經濟也乘勢而上,但文化方面仍然需要本土資源的充實。衣食漸漸豐足之後,生活在三亞、樂東的崖州子民們,還須對自身古往今來的生存經驗,進行整合轉化乃至提升,演繹出既能打動人心,又能開顯境界的精神產品來。

  或許是受流貶官宦和古代士文化的影響,崖州人有較強的道德感,不太崇尚弱肉強食、勝者為王敗為寇的叢林法則。在許些地方,一個人只要在財富積累和權力攀升上出人頭地,就被視為英豪,受到旁人的擁戴與敬仰,就有人主動過來向你作禮示好,給你抬轎,乃至鳴鑼開道,嗅你的衣領,粘你的仙氣,分一杯羹湯。他們是不會問你如何起家的。但在崖州地方,情況有所不同,始終有一種清流物議在民間流淌。一個突然發達起來的人,會受到許多人的質疑。如果是官升三級,就會懷疑是否花黑錢買來的?如果是橫財暴發,則會追問是否攔路打劫,或是入室偷盜? 讀過一些書的人,甚至還會以和你這種人親近為恥。因此,儘管崖州人倫親情比島上任何地方都要濃鬱,但在官場和商場,很少有抱團結夥的情況。我出生的豐塘村,曾經有個財主花錢買了個舉人功名,坐上大紅轎,在村裡鳴鑼宣示,半路就被一個書生攔住,說你大字不識幾個,拿錢買假功名欺世,尚不知廉恥,還要招搖過市,把祖宗顏臉丟盡,成何體統!崖州人之間,常常以話語互相戲謔,夾刀帶刺的,相當陰損,並以此為親切。年輕時,我曾經帶著這種習慣走向異地,結果招來許多麻煩。

  本人自十七歲離開崖州地界,四處求學供職,但實際上,人始終都沒有離開過文化意義上的崖州。前些天,孫體雄、方世國兩位老鄉深夜來訪,讓我想到了作為精神故鄉的崖州。我相信,只要海棠樹還在開花結子,只要樹頭下還有歌公歌母在對唱,崖州文化就不會絕版失傳。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家鄉的海棠樹
    家鄉的海棠樹叫瓊崖海棠,屬山竹子科。過去,它大多是野生的,荒坡上,小路旁,樹叢中,都有它的身影。它不像婀娜多姿的椰子樹和昂貴得以斤論價的海南黃花梨那麼聞名遐邇,然而,離家多年,我對它卻一直懷有一種強烈的情思。  海棠樹是一種常綠喬木。大齡的海棠樹幾乎每年都結很多果子。海棠果如小的雞蛋般大,圓形,不能吃,只用其籽實來榨油。榨出的油棕綠色,未經提煉,也不作食用。
  • 海南日報數字報-大山藏萬物之靈
    ■ 海南日報全媒體中心記者 劉麥  中國人喜山,也喜歡靠山而居,因為大山藏萬物之靈
  • 海南日報數字報-從一燈如豆到萬家燈火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從一簇篝火到一盞油燈,從一根蠟燭到一顆電燈泡,昏黃的燈火搖曳升起,被照亮的一方天地裡升騰著溫熱的氣息,照明技術的變革與普及過程飽含著時代變遷的生動印跡。
  • 海南日報數字報-謝華安
    近50年來,謝華安多次赴海南從事水稻育種工作。他領銜研製的「汕優63」,從1986年起,連續16年創下了雜交水稻推廣速度、年種植面積、累計種植面積、增產稻穀總量四個全國之最。  回放  「我年輕時經常吃了上頓缺下頓,現在好了,水稻等農作物穩產高產,中國人不會餓肚子了!」今年8月,謝華安接受海南日報記者採訪時說。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紅珊瑚國際音樂節今天開唱
    本報海口12月20日訊 (記者習霽鴻)2019年海南紅珊瑚國際音樂節將於12月21日正式開唱
  • 海南日報數字報-辦學國際化 高校更「洋氣」
    ■ 本報記者 陳卓斌  單人單座、小班雙語教學、全觸屏黑板……近日,海南日報記者在海南大學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聯合國際旅遊學院(以下簡稱國際旅遊學院)採訪時發現,這裡的授課方式和教學設備與國內普通高等院校不太一樣。
  • 海南日報數字報-尋訪「坡棉紙」
    文\海南日報記者 徐晗溪  《更路簿》是海南漁民世代在南海諸島生產作業的航海指南,其中蘊藏的歷史密碼涉及南海歷史、造船、航海技術、法律、自然地理、經濟等多個學科。
  • 海南日報數字報-神奇的「旺根技術」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曾毓慧  在海南生活多年、今年56歲的福建人陳新,自年輕時就偏愛琢磨如何加快植物的生長速度,苦心研究30多年努力破譯植物的生長密碼,研發了植物的「旺根技術」(也稱「三旺技術」,即旺根、旺杆、旺果),讓苗木生長加速度
  • 海南日報數字報-「溼地明星」紫水雞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實習生 王靚婷  編者按  紫水雞,一種罕見的水鳥,由於過去遭到大量捕食,一度被誤以為已然滅絕,而未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對象。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植物的「彩色戶口簿」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實習生 卓慧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華南植物園編著、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海南植物志》,一直以來是世人了解海南植物的重要工具書。
  • 海南日報數字報-尊重自然規律呵護海南溼地
    (2月3日《海南日報》)  2月2日是「世界溼地日」,溼地與森林、海洋並稱全球三大生態系統,有「地球之腎」之稱。溼地具有多種獨特功能,它不僅為人類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資源,而且在維持生態平衡、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珍稀物種資源以及涵養水源、降解汙染、調節氣候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浸在時光裡的老宅
    意盤家就住在林家宅隔壁,門前高大的海棠樹是我們嬉戲玩耍的好場所。每次在她家吃飯或過夜的時候,我總是會對著隔壁的深宅大院生出種種遐想,有時甚至會覺得自己是養在其閨中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富家小姐。在意盤家待的時間越多,我對林家宅一探究竟的願望就越來越強烈,有很多次會趁著爬樹摘蓮霧的間隙站在高高的枝頭窺視。可窺視了許久,依然未見能從庭院中間走出一個翩若驚鴻的林家大小姐來。
  • 海南日報數字報
    食蟹猴又名長尾猴或爪哇猴,在動物分類學上屬於靈長目、類人猿亞目、猴科、獼猴屬,食蟹猴種,因為它的遺傳物質與人具有高達98.5%的同源性,其組織結構、生理和代謝功能等方面與人類相似,因而在人類生命科學以及其他相關科學研究中佔有其他實驗動物無法替代的重要位置,被譽為活的最精密的實驗儀器。  但是,並不是說只要能養出來,就可以做實驗。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不一樣的玩法 一樣的童真快樂
    海南日報記者 王凱 攝5月30日,儋州市新州鎮英均村的陳傳喜歡玩彈弓,也喜歡自製彈弓,雖然現在保護鳥類不提倡打鳥,但是有時候跟小夥伴們比比射程,也是一大樂趣。海南日報記者 王凱 攝
  • 海南日報數字報-熱帶雨林的山地「土著」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往高處生長,是熱帶雨林中生物開展「軍備競賽」的核心守則。囿於體型的先天不足,成千上萬的兩棲動物們與灌木、苔蘚一道,構成叢林生物鏈的最底層,卻憑藉著滿身絕活,在一次次生死搏鬥中安然脫險。
  • 海南日報數字報-騎駿馬坐花轎 這場婚禮很「吸睛」
    新人卻不是中國人,新郎官蒂莫來自法國,新娘子安奈來自西班牙,他們都是北京市海澱外國語實驗學校海南校區的網球教練。  去年8月,看到海南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的前景後,安奈和蒂莫決定到海南來試試。在海南工作8個多月,安奈和蒂莫已經完全愛上這裡。「我家是哪裡的?海南呀!」蒂莫笑著對海南日報記者說,海南的氣候、自然環境非常好,但這並不是最吸引自己的地方。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珍稀瀕危植物知多少?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物華天寶,資源豐富,植物資源尤其令人嘆為觀止。
  • 海南日報數字報-九年一圖鑑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460頁,148種蜻蜓彩色照片,9年的資料收集整理,翻開《蜻蟌之地——海南蜻蜓圖鑑》的每一頁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自貿區FT帳戶業務漸入佳境
    本報海口4月18日訊(記者王培琳 通訊員任爵一 鄧昕)海南日報記者4月18日從中國人民銀行海口中心支行獲悉
  • 海南日報數字報-歷史邂逅風光 百年古村風景正好
    文\海南日報記者 袁宇  坐落於太陽河畔的水溝村,是一個有著超過600年歷史的恬靜古村。村旁不僅發現有明代嘉靖年間的摩崖石刻,有祈雨石碑石像,還有年代久遠的元代古墓。最神奇的是,村邊山嶺上的同雲洞幽深神秘,流傳著許多動人的傳說與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