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一根地瓜藤連起致富路

2020-12-05 海南日報數字報
  ■ 本報記者 李佳飛

  實習生 梁小奕 通訊員 王家專

  12年前,當王文克決定返鄉的時候,他的家鄉——澄邁縣橋頭鎮沙土村窮得出了名,外地人都說「嫁女不嫁沙土郎」;

  12年後,源自這裡的「橋頭地瓜」品牌全國聞名,地瓜產業帶動全省近萬農戶增收,一棟棟「地瓜樓」拔地而起……

  到底是什麼讓小地瓜成為當地扶貧大產業?在王文克看來,是地方黨委政府、企業、農民各方的付出和努力。

  大學生返鄉創業

  沙土地裡掘金

  8月4日上午,海南日報記者來到橋頭鎮沙土村,57歲的村民楊其良正在田裡忙碌,鮮嫩的地瓜葉匍匐在沙土地上,肆意地生長著。據悉,今年的採收季剛過,現在是育苗期,9月就要開始新一輪的栽種了。

  「一畝地一年的收益少說也有上萬元!種得越多,收益越多。」楊其良一邊忙碌一邊高興地告訴海南日報記者,2014年他還是一名建檔立卡貧困戶,近年來,他逐步擴大地瓜種植面積,得益於產業發展,他不僅成功脫貧,還蓋起了新房,日子越過越甜美。

  那麼,以前的沙土村為什麼窮?以往村民主要依靠種植水稻,而這裡多為海邊沙地,種植水稻效益不高,大量村民進城打工,大片土地撂荒。

  「變化始於2007年,『地瓜書記』王文克返鄉,發展地瓜產業,為村民致富闖出了一條新路。」楊其良回憶道。

  彼時,畢業於南京工程學院的王文克先後在深圳、北京、海口等地工作,已經在城裡有房有車。決定返鄉,是因為他發現:海邊沙地雖然種水稻不行,但出產的地瓜卻品質格外好。

  「考慮到城裡人對優質農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強烈,我覺得這是商機,並且我相信,地瓜產業能夠幫助鄉親擺脫貧窮的困境。」王文克說,2007年,他從國外引進優良品種,在沙土村試種100多畝地瓜獲得成功,年收益20多萬元,一下子激起了當地村民發展地瓜種植的積極性。

  實施品牌化戰略

  政府大力扶持

  起初,橋頭地瓜的價格並不高,田頭收購價是每斤0.8元左右。為了鼓勵橋頭地瓜走品牌化之路,2009年,澄邁縣委、縣政府提出「商標富農」戰略,王文克帶領沙土村民成立合作社,並註冊了「橋沙」商標。

  2010年,橋頭鎮與省農科院合作,建立了優質種苗培育基地,編制地瓜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統一規範地瓜種植管理技術。

  2011年,橋頭鎮組織成立產銷協會,積極推行地瓜產業標準化管理體系,組織人員對農戶種植地瓜選地、插苗至摘收、檢驗各環節標準的指導和監督,與各地瓜合作社聯合為村民建立種植檔案,對其種植地瓜進行統一檢測、包裝、定價和銷售。

  2016年,橋頭鎮成立地瓜研究所,配備專職研發人員,目前已研發出脫毒種苗培育技術、田頭擴繁技術、標準化種植技術等3項技術和脫毒種苗培育1項專利……

  「應該說,橋頭地瓜品牌的成功打造,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扶持。」王文克感慨,由於實施標準化種植和打造品牌產生效益,橋頭地瓜產業越做越大,價格亦大幅增長,從原先的0.8元/斤到現在的5元/斤,每畝年產值過萬元。

  種植戶積極響應

  釋放規模效應

  橋頭地瓜調動了全省各地農戶的種植積極性。據統計,目前橋頭地瓜在全省建有8個示範種植基地,帶動農戶種植近8萬畝,其中,橋頭鎮的種植面積就達到了2.8萬畝。

  不僅如此,物流、銷售等產業鏈環節的日漸成熟也為農民提供了多種就業崗位。40歲的沙土村村民王永敢告訴海南日報記者,每年3月至6月的地瓜採收季節,他忙於收購、運銷,也因此增加了收入,2014年被納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的他如今已成功脫貧。

  「我們鼓勵貧困戶從事地瓜收購、發展地瓜種植,免費向貧困戶發放種苗、提供技術指導和籤訂保底價收購協議。」王文克介紹,沙土村共有1300多戶5300餘人,目前除了4戶家庭有特殊情況外,其他人基本全部脫貧,全村近95%的村民都住進了新房,大家稱之為「地瓜樓」。而他,作為沙土村黨支部書記,也被大家調侃為「地瓜書記」。

  目前,澄邁縣有地瓜電商約184家,產品遠銷日本、加拿大等國和北京、上海、廣州、香港等地區,年銷售額3000多萬元。(本報金江8月7日電)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沙蟲開闢致富路
    2015年,海南光村灣沙蟲產業化養殖示範基地(以下簡稱「沙蟲養殖基地」)開始在屯積村養沙蟲,基地的負責人王博文也是土生土長的屯積村人,看到村裡的現狀,他也想為村裡的貧困戶出一份力,主動表示願意向屯積村的貧困戶提供工作崗位。  因此,王德剛的妻子來到沙蟲養殖基地打工,每個月有2000元的收入,一年下來有2萬多元。
  • 海南日報數字報-從一燈如豆到萬家燈火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從一簇篝火到一盞油燈,從一根蠟燭到一顆電燈泡,昏黃的燈火搖曳升起,被照亮的一方天地裡升騰著溫熱的氣息,照明技術的變革與普及過程飽含著時代變遷的生動印跡。
  • 海南日報數字報-石頭魚出水成「金魚」
    ■ 本報記者 劉笑非 通訊員 陳家漠  小院裡擺著數十隻直徑約1米的大水桶,桶裡遊弋著一條條巴掌長的小魚,對昌江黎族自治縣七叉鎮尼下村村民陀偉來說,這來自昌化江的石頭魚可不僅僅是美味河鮮,更是他致富的關鍵
  • 那些蔓延的地瓜藤
    水泥路蜿蜒迂迴,有時見前面的路像是到了盡頭,忽地拐個彎又向林間延伸,整個路仿若在車頭剛剛鋪就一般;兩旁青山裹著嚴實的綠衣怡然挺立,迎來送往。不到半小時便到了,將車緩緩停靠在堂弟家門前的路邊。一下車,一股與城市裡截然不同的清新空氣撲面而來,帶著濃鬱的花香和淡淡的甜味,叫人不由自主地加深了呼吸。
  • 海南日報數字報-春來蛇橋浮水面
    文\海南日報記者 葉媛媛  圖\海南日報記者 陳元才 特約記者 龍泉  它是一座古橋,卻如同一位隱匿於深閨的姑娘,每年只有短短兩三個月願意露出「嬌容」;它的芳名聽起來不那麼溫柔,名曰蛇橋;它靜靜地佇立在海口龍塘鎮國倉村,因其獨特性漸漸吸引了不少關注
  • 海南日報數字報-謝華安
    近50年來,謝華安多次赴海南從事水稻育種工作。他領銜研製的「汕優63」,從1986年起,連續16年創下了雜交水稻推廣速度、年種植面積、累計種植面積、增產稻穀總量四個全國之最。  回放  「我年輕時經常吃了上頓缺下頓,現在好了,水稻等農作物穩產高產,中國人不會餓肚子了!」今年8月,謝華安接受海南日報記者採訪時說。
  • 海南日報數字報-神奇的「旺根技術」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曾毓慧  在海南生活多年、今年56歲的福建人陳新,自年輕時就偏愛琢磨如何加快植物的生長速度,苦心研究30多年努力破譯植物的生長密碼,研發了植物的「旺根技術」(也稱「三旺技術」,即旺根、旺杆、旺果),讓苗木生長加速度
  • 海南日報數字報-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文\見習記者 蔡 倩  海南日報記者 符王潤  通訊員 黃茲志  圖\海南日報記者 張 傑  將南洋風格與本土元素相結合是海南僑鄉建築的普遍特點,文昌符家宅,不但海南人文元素隨處可見,還將南洋風格與伊斯蘭風格的時尚大氣
  • 海南日報數字報-解密益智的「致富密碼」
    本報海口12月8日訊 (記者陳蔚林 實習生陳卓斌)12月9日晚上8點,第七期海南省脫貧致富電視夜校(下稱「電視夜校」)將在海南廣播電視總臺綜合頻道播出
  • 海南日報數字報-綠海龜:我們出生在西沙
    文\海南日報記者 劉操 圖\海南日報記者 宋國強  美麗的西沙群島,在繁星點點的夜空下,秀美的島礁除了海潮拍岸的聲音外,萬籟俱寂。
  • 海南日報數字報-選好醫院要走的路
    「選好自己要走的路,是醫院首要考慮的問題。」
  • 一根地瓜藤 連著一條鄉村產業振興路
    澳沙地瓜是萬寧市東澳鎮的特色扶貧農產品,海南萬寧天海藍牧業專業合作社以合作社+農戶的形式開始帶領該鎮貧困戶種植地瓜,目前合作社吸納貧困戶43戶175人,種植規模五十多畝,產量二十多萬斤。萬寧市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協會會長、海南萬寧天海藍牧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名忠介紹,東澳鎮地處沿海,經實地調研發現,其地區特有的鹽鹼沙地適合種植地瓜,種出來的地瓜色澤鮮豔、無筋無絲、口感細膩,軟糯香甜。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根本。
  • 海南日報數字報-大山藏萬物之靈
    ■ 海南日報全媒體中心記者 劉麥  中國人喜山,也喜歡靠山而居,因為大山藏萬物之靈
  • 海南日報數字報-植物大觀園的熱帶情調
    文/見習記者 蘇慶明 海南日報記者 符王潤 特約記者 陳循靜  藍調萬寧  植物  傍山依海的萬寧,長夏無冬,雨量充沛,屬於典型熱帶季風氣候。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使這裡十分適宜於各種熱帶亞熱帶植物的生長發育。
  • 海南日報數字報-尋訪「坡棉紙」
    文\海南日報記者 徐晗溪  《更路簿》是海南漁民世代在南海諸島生產作業的航海指南,其中蘊藏的歷史密碼涉及南海歷史、造船、航海技術、法律、自然地理、經濟等多個學科。
  • 海南日報數字報-辦學國際化 高校更「洋氣」
    ■ 本報記者 陳卓斌  單人單座、小班雙語教學、全觸屏黑板……近日,海南日報記者在海南大學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聯合國際旅遊學院(以下簡稱國際旅遊學院)採訪時發現,這裡的授課方式和教學設備與國內普通高等院校不太一樣。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不一樣的玩法 一樣的童真快樂
    海南日報記者 王凱 攝5月30日,儋州市新州鎮英均村的陳傳喜歡玩彈弓,也喜歡自製彈弓,雖然現在保護鳥類不提倡打鳥,但是有時候跟小夥伴們比比射程,也是一大樂趣。海南日報記者 王凱 攝
  • 海南日報數字報-這些瞼虎特「海南」
    文\海南日報記者 孫慧  據科學家推測,地球上約有870萬種物種,但很多同屬類物種之間差別極其細微,對科研者而言,發現新物種是可遇不可求的幸運。譬如說,瞼虎。
  • 海南日報數字報-家鄉的海棠樹
    它不像婀娜多姿的椰子樹和昂貴得以斤論價的海南黃花梨那麼聞名遐邇,然而,離家多年,我對它卻一直懷有一種強烈的情思。  海棠樹是一種常綠喬木。大齡的海棠樹幾乎每年都結很多果子。海棠果如小的雞蛋般大,圓形,不能吃,只用其籽實來榨油。榨出的油棕綠色,未經提煉,也不作食用。小時候,村裡人多不捨得買煤油點燈,就靠揀海棠果榨油照明。
  • 退役軍人張鋒在海南走上農業創業路 帶領農戶增收致富
    退役軍人張鋒走上農業創業路,帶領農戶增收致富  百香果園裡當「尖兵」張鋒在果園裡觀察百香果的長勢。海南省退役軍人服務中心聯合海南日報推出「建功自貿港 有我有擔當——退役軍人創業先鋒」系列專題,挖掘退役軍人創業事跡,展示退役軍人創業風採,激發退役軍人創業熱情,引導退役軍人退役不褪色、建功新時代,積極投身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努力營造支持退役軍人就業創業的良好社會氛圍。  時下,正是百香果飄香的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