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根地瓜藤連起致富路
大學生返鄉創業 沙土地裡掘金 8月4日上午,海南日報記者來到橋頭鎮沙土村,57歲的村民楊其良正在田裡忙碌,鮮嫩的地瓜葉匍匐在沙土地上,肆意地生長著。據悉,今年的採收季剛過,現在是育苗期,9月就要開始新一輪的栽種了。 「一畝地一年的收益少說也有上萬元!種得越多,收益越多。」
-
海南日報數字報-大山藏萬物之靈
■ 海南日報全媒體中心記者 劉麥 中國人喜山,也喜歡靠山而居,因為大山藏萬物之靈
-
海南日報數字報-最美的天使 真正的英雄
當天下午,省委副書記、省長沈曉明為支援湖北的醫療隊伍送行時叮囑,希望大家謹記自己身後代表的是海南和海南人民,到了武漢要一切行動聽指揮,以高度負責的態度履行好各自職責。 2月19日,省委副書記李軍在為海南第六批支援湖北抗疫醫療隊送別時強調,海南全省上下就是醫療隊最強的「後援團」,將竭盡全力做好服務保障,讓大家在前線奮戰沒有後顧之憂。
-
海南日報數字報-謝華安
近50年來,謝華安多次赴海南從事水稻育種工作。他領銜研製的「汕優63」,從1986年起,連續16年創下了雜交水稻推廣速度、年種植面積、累計種植面積、增產稻穀總量四個全國之最。 回放 「我年輕時經常吃了上頓缺下頓,現在好了,水稻等農作物穩產高產,中國人不會餓肚子了!」今年8月,謝華安接受海南日報記者採訪時說。
-
海南日報數字報-綠海龜:我們出生在西沙
文\海南日報記者 劉操 圖\海南日報記者 宋國強 美麗的西沙群島,在繁星點點的夜空下,秀美的島礁除了海潮拍岸的聲音外,萬籟俱寂。
-
海南日報數字報-春來蛇橋浮水面
文\海南日報記者 葉媛媛 圖\海南日報記者 陳元才 特約記者 龍泉 它是一座古橋,卻如同一位隱匿於深閨的姑娘,每年只有短短兩三個月願意露出「嬌容」;它的芳名聽起來不那麼溫柔,名曰蛇橋;它靜靜地佇立在海口龍塘鎮國倉村,因其獨特性漸漸吸引了不少關注
-
海南日報數字報-「溼地明星」紫水雞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實習生 王靚婷 編者按 紫水雞,一種罕見的水鳥,由於過去遭到大量捕食,一度被誤以為已然滅絕,而未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對象。
-
海南日報數字報
本報記者 範南虹 蘇世華,省第三屆十大專利發明人,養有近兩萬隻食蟹猴,他把它們調教得機智靈活,溫馴乖巧,是當之無愧的「美猴王」。 食蟹猴又名長尾猴或爪哇猴,在動物分類學上屬於靈長目、類人猿亞目、猴科、獼猴屬,食蟹猴種,因為它的遺傳物質與人具有高達98.5%的同源性,其組織結構、生理和代謝功能等方面與人類相似,因而在人類生命科學以及其他相關科學研究中佔有其他實驗動物無法替代的重要位置,被譽為活的最精密的實驗儀器。 但是,並不是說只要能養出來,就可以做實驗。
-
海南日報數字報-沙蟲開闢致富路
「我們家每年的總收入大概有三四千元,這些錢既要用來維持日常的開銷,還要供小孩上學,根本不夠用。」遇到困難時,王德剛只有向村裡人借錢度過難關。對於這樣的窘迫,王德剛既無奈又心酸。 生活總會出現轉機。2015年,海南光村灣沙蟲產業化養殖示範基地(以下簡稱「沙蟲養殖基地」)開始在屯積村養沙蟲,基地的負責人王博文也是土生土長的屯積村人,看到村裡的現狀,他也想為村裡的貧困戶出一份力,主動表示願意向屯積村的貧困戶提供工作崗位。 因此,王德剛的妻子來到沙蟲養殖基地打工,每個月有2000元的收入,一年下來有2萬多元。
-
海南日報數字報-從一燈如豆到萬家燈火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從一簇篝火到一盞油燈,從一根蠟燭到一顆電燈泡,昏黃的燈火搖曳升起,被照亮的一方天地裡升騰著溫熱的氣息,照明技術的變革與普及過程飽含著時代變遷的生動印跡。
-
海南日報數字報-尊重自然規律呵護海南溼地
(2月3日《海南日報》) 2月2日是「世界溼地日」,溼地與森林、海洋並稱全球三大生態系統,有「地球之腎」之稱。溼地具有多種獨特功能,它不僅為人類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資源,而且在維持生態平衡、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珍稀物種資源以及涵養水源、降解汙染、調節氣候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咖啡要向洋品牌學什麼?
作為我國種植咖啡較早的地區,海南雖然老早就在咖啡產業上興隆昌盛,打出了「興隆咖啡」的牌子,而且還在近年來積極引進新的品種,讓澄邁福山這座小鎮也因咖啡福積如山,吸引了天南地北的咖啡客。但是海南咖啡在標準化、規模化、精細化、產業化尤其是品牌化發展上仍然有待提高,蒸蒸日上的海南咖啡產業,在香醇背後仍有不少苦澀。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不一樣的玩法 一樣的童真快樂
海南日報記者 王凱 攝5月30日,儋州市新州鎮英均村的陳傳喜歡玩彈弓,也喜歡自製彈弓,雖然現在保護鳥類不提倡打鳥,但是有時候跟小夥伴們比比射程,也是一大樂趣。海南日報記者 王凱 攝
-
海南日報數字報-「讓學生站在我們的肩膀上走得更遠」
崔昌華是海南大學環植學院輔導員,1999年從華南熱帶農業大學(後合併成立了新的海南大學)畢業後留校工作至今,「我是海南大學的土特產。」崔老師以風趣的話語介紹了自己的經歷。一位學生意外受重傷,他凌晨2點趕到10公裡外的醫院,協調進行搶救,並墊付6000餘元的醫藥費,讓學生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 多年後,海南大學環境與植物保護學院畢業生趙海華回憶說,「離開海南大學整整10年了,卻依然忘不了初到海南大學,崔老師以獨特的視野,持續不斷地給我解讀農業方面的知識。因普通話交流遇到障礙,每每上課、開班會時我都沉默不語。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紅珊瑚國際音樂節今天開唱
本報海口12月20日訊 (記者習霽鴻)2019年海南紅珊瑚國際音樂節將於12月21日正式開唱
-
海南日報數字報-辦學國際化 高校更「洋氣」
■ 本報記者 陳卓斌 單人單座、小班雙語教學、全觸屏黑板……近日,海南日報記者在海南大學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聯合國際旅遊學院(以下簡稱國際旅遊學院)採訪時發現,這裡的授課方式和教學設備與國內普通高等院校不太一樣。
-
海南日報數字報-這些瞼虎特「海南」
文\海南日報記者 孫慧 據科學家推測,地球上約有870萬種物種,但很多同屬類物種之間差別極其細微,對科研者而言,發現新物種是可遇不可求的幸運。譬如說,瞼虎。
-
海南日報數字報-為了唇顎裂患者的完美微笑
而是這些年來,由于澄邁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已經逐漸由一個義診形成了一項惠民工程——「微笑工程」,就是要讓我省貧困唇顎裂患者獲得免費治療,幫助帶動澄邁縣人民醫院,乃至全省醫院及醫療機構完善和發展該項醫學技術,讓患者唇角綻放出完美的微笑。 如今,澄邁唇顎裂整形中心已經啟動建設,澄邁縣微笑工程唇顎裂患者救助基金會也已啟動救助行動。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植物的「彩色戶口簿」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實習生 卓慧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華南植物園編著、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海南植物志》,一直以來是世人了解海南植物的重要工具書。
-
海南日報數字報-神奇的「旺根技術」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曾毓慧 在海南生活多年、今年56歲的福建人陳新,自年輕時就偏愛琢磨如何加快植物的生長速度,苦心研究30多年努力破譯植物的生長密碼,研發了植物的「旺根技術」(也稱「三旺技術」,即旺根、旺杆、旺果),讓苗木生長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