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地瓜藤 連著一條鄉村產業振興路

2020-12-05 海南綜合

陽春三月,草長鶯飛,3月23日上午,萬寧市東澳鎮英宅坡村澳沙地瓜種植基地前一片生機勃勃的春收景象,以「發展特色產業 助力鄉村振興」為主題的澳沙地瓜體驗活動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

澳沙地瓜是萬寧市東澳鎮的特色扶貧農產品,海南萬寧天海藍牧業專業合作社以合作社+農戶的形式開始帶領該鎮貧困戶種植地瓜,目前合作社吸納貧困戶43戶175人,種植規模五十多畝,產量二十多萬斤。

萬寧市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協會會長、海南萬寧天海藍牧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名忠介紹,東澳鎮地處沿海,經實地調研發現,其地區特有的鹽鹼沙地適合種植地瓜,種出來的地瓜色澤鮮豔、無筋無絲、口感細膩,軟糯香甜。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根本。東澳鎮委副書記陳嘉俊說,澳沙地瓜是東澳鎮特色產業之一,也是鄉村振興新的主力產業。「發展農村特色產業就要因地制宜,東澳英宅坡村有良好的自然種植資源優勢,我們就是將其優勢充分利用。」事實證明,澳沙地瓜的產業發展潛力沒有讓人失望,第一批地瓜於3月16日正式上市後,8萬斤地瓜通過線上電商銷售和線下認購等形式一個星期內就已全部銷售一空。

目前,澳沙地瓜主要銷售渠道有收購商收購銷往島外,也有農戶零散售賣。在網際網路線上線下融合為發展主流的時代背景下,為了打響澳沙地瓜品牌,擴大銷售渠道,東澳鎮政府與萬寧市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協會合作將澳沙地瓜送上網際網路端售賣。「農產品品牌打造和銷售不能單純依靠線下渠道,接軌網際網路,將線上線下銷售渠道相結合,才能達到最大宣傳銷售的效果。」萬寧市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協會秘書長曾憲程說。

在活動現場,前來參加活動的體驗者們帶著孩子在田間體驗親手採摘地瓜的樂趣,嬉笑打鬧的場景在田地間交織成一副熱鬧非常的春日畫卷。看著田地裡一片歡聲笑語,東澳鎮鄉村振興駐鎮工作隊長李日頗有感觸:「找到了特色主體產業,就可以圍繞著它衍生出其他產業,家長帶孩子來親手摘地瓜也是在感受農耕文化,我們還打算藉此發展共享農莊,將村莊整改一新,進一步建設美麗鄉村。」

據了解,澳沙地瓜產業目前屬於初期發展階段。下一步,東澳鎮政府將以鄉村振興為契機,著力爭取更多政策支持,同時加大澳沙地瓜種植技術培訓投入,鼓勵引導廣大農戶和貧困戶種植澳沙地瓜,提高澳沙地瓜的產量和品質,加強政府宣傳力度,提升澳沙地瓜品牌效應,做大做強澳沙地瓜產業,進一步走好東澳鄉村產業振興之路,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積極創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

相關焦點

  • 三水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怎麼走?
    三水區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將強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將大力實施鄉村振興綜合改革三年行動,全面實施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等五大工程,切實提高發展平衡性和協調性。走出城鄉融合振興之路三水作為全省鄉村振興綜合改革唯一縣區級試點,要取得成效,並為全省提供可借鑑的經驗,必須結合自身實際,走出一條具有三水特色的道路。本月初召開的三水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暨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區委書記黃福洪指出,三水鄉村振興要在城鄉融合發展走出一條路子,體現三水特色。
  • 打造鄉村產業振興新動能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無論是謀劃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還是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穩住農業基本盤、守牢「三農」基礎都是壓艙石,必須答好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道必答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日前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加快發展鄉村產業,順應產業發展規律,立足當地特色資源,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優化產業布局,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 鄉村振興海大產業中心成立
    南方日報訊 (記者/李鵬程)6月24日,百萬新型職業農民公益教育項目啟動暨海大鄉村振興教育學院、鄉村振興海大產業中心揭牌儀式在廣州舉行。本次活動由海大集團與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共同主辦。海大集團在儀式上宣布,未來將利用五年時間,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十百千萬工程」,即建設十大新型農業產業園,打造百個鄉村振興產業強鎮,建立千個鄉村振興技術服務站,培養萬名鄉村振興服務工程師隊伍,孵化萬名鄉村振興產業帶頭人,最終實現培育百萬名新型職業農民、帶動千億元產值的目標。
  • 關於鄉村產業振興的幾點思考
    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是基礎。關於如何發展鄉村產業,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12月28日至29日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發表的重要講話給出了明確答案。一是要順應產業發展規律。產業發展規律主要是指一個產業的誕生、成長、擴張、衰退、淘汰的各個發展階段所需要具備的條件和環境,以及應當採取的政策措施。
  • 提升園區承載力 深耕農旅產業南墅鎮鄉村振興探「新路」
    今年以來,南墅鎮立足優勢,深化拓展「萊西經驗」,聚焦石墨產業,深耕農旅產業,探出新路、幹出成效。 今年以來,南墅鎮不斷創新發展機制、優化基礎設施、夯實產業平臺基礎、強化產業巨頭聯合,依託引智平臺,優化營商環境,重點突破石墨新材料產業攻勢,全力打造國際一流石墨品牌。投資2億元,建設石墨新材料育成基地,培育、承接碳材料領域科技型中小企業,目前已實籤項目4個。圍繞道路建設、環境綠化、電力工程等,計劃打造建設集聚區內5縱6橫共11條道路。
  • 產業扶貧與鄉村產業振興有機銜接的主要政策施力點
    在脫貧攻堅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交匯的特殊時期,實現二者的有機銜接,務必要瞄準產業發展的政策施力點,按照鄉村振興中產業興旺的內在要求,重點向農產品加工業、農業服務業拓展延伸,實現三產融合發展。  完善鄉村產業發展的扶持政策體系  一是強化組織領導。
  • 吳川覃巴鎮:走特色農業品牌路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除了發展砂糖桔產業,覃巴還種植龍眼1660畝,年產230萬斤,種植木瓜600畝,年產4800萬斤。近年來,該鎮致力於發展農業、畜牧業,以種養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發展,在全面建設現代農業,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業穩步發展,農民經濟增收上走出了一條農業品牌路。
  • 深入鄉村發現優勢產業,助力鄉村振興,這家國有大行正在行動
    鄉村振興,金融先行!由中國建設銀行遼寧省分行與遼寧衛視攜手打造的十集鄉村振興紀錄片《金色的田野》,第七集1月15日在遼寧衛視播出! 脫貧攻堅篇(上)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在扶貧工作中,投入資源之多,幫扶力度之大,世所罕見。
  • 威海鄉村振興有奔頭、有看頭、有勁頭
    10個多月時間,我市各級各有關部門抓落實,補短板,強弱項,鄉村振興攻堅突破行動紮實推進。為了檢驗成效,抓好落實,10月23日到24日,市委市政府拿出兩天時間,對鄉村振興的推進情況、實施進度,開展一次回頭看,下面我們來看看這一年的成績單。
  • 產業融合發展 賦能鄉村振興 讓農民在鄉村資源稟賦的基礎上增收致富
    鄉村振興的目標是要讓我國廣大農村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而在這一過程中,積極探索,把符合農村實際、契合農民需求的產業與相應的二、三產業融合起來,轉換農業發展新動能,把農村稟賦的資源充分利用起來,從差異化發展中形成穩定的產業體系,成為推動農村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
  • 大倉新路 井岡山市荷花鄉大倉村鄉村振興小記
    三年來,吳小平帶著鄉親們探索出一種鄉村文化生態旅遊新模式。大倉村也由此大變、蝶變。90多年前,一場「大倉會見」,變「鴻門宴」為「同心宴」;90多年後的今天,荷花鄉大倉村也從「大倉會見」的紅色歷史走出一條繼往開來的新路來。「大倉新路」新在哪?日前,我們跟隨荷花鄉黨委書記吳小平的腳步,全景解碼「大倉新路」。
  • 鄉村振興:億元村裡的紅火產業 ——靈井鎮霍莊村社火戲劇道具產業...
    中國「淘寶村」、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省級色文化示範村……一張張閃亮名片的取得,來源於靈井鎮霍莊村傳承百餘年的傳統社火戲劇道具製作技藝,更來源於時代賦予文化創意和文化產業發展的無限可能,讓傳統文化創意新生。不久前,農業農村部發布2020年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十億鎮億元村名單,霍莊村成功入選。
  • 平臺在行動|拼多多狄拉克:鄉村振興的關鍵是產業振興,核心是人才振興
    圖為狄拉克 受訪者供圖人才與產業相結合 穩定就業助力鄉村振興狄拉克認為,由於民營企業規模大小不一,覆蓋各行各業,機制靈活,在吸納就業上具有強大的靈活性和韌性。吸納就業的同時,還為國家經濟和社會的穩定作出應有的貢獻,這是民營企業的責任。
  • 探索康養產業撬動鄉村振興有效路徑
    (興雲 本報記者王松)讓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有機銜接,對於徹底打贏脫貧攻堅戰、助力農村未來發展至關重要。日前,一場有關「康養產業與鄉村振興」的大討論在黔南州惠水縣百鳥河數字小鎮大茶倉展開,探討如何將康養產業和農村三產融合發展,通過多種模式,推進農業、旅遊、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
  • 奮力描繪鄉村振興美好藍圖
    得益於鄉村振興戰略與脫貧攻堅鞏固提升有效結合,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火車站街道辦事處平原村裡,硬化路鋪到家門口,太陽能路燈連成一條線,巷道乾淨整潔,文化廣場設施齊全。「這兩天組織村『兩委』學習省委十三屆九次全會精神後,大家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 那些蔓延的地瓜藤
    水泥路蜿蜒迂迴,有時見前面的路像是到了盡頭,忽地拐個彎又向林間延伸,整個路仿若在車頭剛剛鋪就一般;兩旁青山裹著嚴實的綠衣怡然挺立,迎來送往。不到半小時便到了,將車緩緩停靠在堂弟家門前的路邊。一下車,一股與城市裡截然不同的清新空氣撲面而來,帶著濃鬱的花香和淡淡的甜味,叫人不由自主地加深了呼吸。
  • 發展甘薯產業 助力鄉村振興 中國(泗水)甘薯助力鄉村振興學術研討...
    大眾網訊 10月16日,中國(泗水)甘薯產業助力鄉村振興學術研討會暨甘薯新品種現場觀摩會,在距孔子出生地800
  • 廣饒:西紅花種植多方共贏 特色產業助推鄉村振興
    大王鎮東莊子村是遠近有名的「國家森林鄉村」,四周被萬畝林場包圍,但由於缺乏產業,薄弱的村集體經濟致使鄉村振興的後勁不足。通過調研,分析研判,省派大王鎮鄉村振興服務隊決定搞林下西紅花的種植,為這個村打造村集體產業。「賣花的收入都歸村集體所有,我們算了算第一年可能產量稍微低一些,也得突破15萬元以上,村民按每天來打工,每天收入90元,按10天算的話,平均一個人增加900塊錢。」
  • 看財政「小齒輪」帶動鄉村振興大引擎 雅呂:從薄弱到樣板的驚喜蛻變
    雅呂村黨支部書記呂革新說,那時候去鎮裡尋找幫助,但鎮裡也有許多工程要做資金緊張,於是給他指了一條明路——財政局有一事一議政策,可以在這個問題上給予幫助。這可打開了雅呂村眾人新世界的大門,原來,像這樣的項目居然是能夠拿到財政補助的?「一事一議項目批下來,就必須做好,前期為了宣傳,村幹部也都做了大量工作,大家白天工作,晚上則到處去村民家裡走訪,進行宣傳。」呂革新介紹。
  • 鄧凌月:傳承紅色文化 推動鄉村振興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論述的一脈相承。「全面」二字內涵豐富,既體現了鄉村振興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又指向下一階段將往擴面提質方向發力。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文化振興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