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是今年年初市委市政府確定的12個方面攻堅突破任務之一。10個多月時間,我市各級各有關部門抓落實,補短板,強弱項,鄉村振興攻堅突破行動紮實推進。為了檢驗成效,抓好落實,10月23日到24日,市委市政府拿出兩天時間,對鄉村振興的推進情況、實施進度,開展一次回頭看,下面我們來看看這一年的成績單。
今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年,雖然疫情給穩定經濟增長帶來的壓力很大,但是「三農」工作依然交上了一份不錯的答卷:
農村活力更加強勁。多個村莊完成集體產權改革,佔應改革村總數的98%;農業社會化綜合服務中心實現涉農鎮街全覆蓋,完成土地託管30萬畝,促進農民增收2億多元;全面消除了集體經濟年收入3萬元以下村,10萬元以上村佔比近五成。
農業產業越來越興旺。今年,新增流轉土地15萬畝,累計121.8萬畝,佔農村耕地面積的六成多,流轉率居全省前列;新建農業產業項目399個,完成投資37億元,正在實施建設1000萬元以上的省級產業項目達到11個。
農民收入穩步提升。前三季度,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兩萬多元,增幅5.1%。
「三農」這塊壓艙石在疫情衝擊之下依然穩固,正是源於我市拿出攻堅者「闖」的魄力、「拼」的勇氣,擼起袖子、真抓實幹。今年年初,我市把鄉村振興列入全市12大攻堅突破目標任務,市委、市政府多次召開鄉村振興工作專題會,謀劃確定了鄉村振興樣板片區建設和其他16項專項工作的「1+16」重點任務。
按照這個「線路圖」,鄉村振興牽頭及配合部門把樣板片區作為鄉村振興的「突破口」,示範引領,連片打造,集中建設的80個樣板片區,每一個都是「量身定製」。
記者叢菁:「從不缺花香、果香、農家香的裡口山,如今又飄起了茶香。我現在所在的位置是位於裡口山的清怡茶園項目,這是張村鎮通過引進龍頭企業,打造的以「茶文化」為核心的文旅融合型景區。這裡群山環抱,景色宜人,不僅是一個果園、茶園,更是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靜謐樂園。」
環翠區張村鎮黨委副書記張佳志:「清怡茶園項目作為(裡口山近郊休閒)樣板片區親子近郊休閒遊的重要環節,將與姜家疃紅色文化革命教育區、劉家疃鄉村民俗文化體驗區形成有效呼應,由點帶面,盤活帶動沿線產業項目,激發民宿、餐飲、採摘、文化等方面的消費潛能。」
風景如畫的裡口山設計成連片打造的休閒旅遊樣板區;依山傍海的榮成寧津街道以「十裡古鄉」為規劃主題,把一座座百年漁村和現代海洋牧場串聯成線;地處丘陵的臨港區14個蘋果專業村跨鎮聯手,建設三產融合的「麓源果鄉」……80個樣板片區走上精緻路線,拉長了蘋果、西洋參、花生、無花果等12大特色產業的產業鏈。
威海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周華:「這些都是威海的特色產業,也是老百姓的致富產業,但是這些產業都有許多先天不足,所以我們重點圍繞著建協會,增強科技力量,補齊加工業短板,提供科技支撐,在這些方面把產業鏈做強做大,為了突出我們產業鏈的發展,我們緊緊盯住用標準來引領發展,所以我們制定了32個蘋果標準,也出臺了三大類西洋參標準,用標準化來引領產業發展,這在全國來講是首創。」
鄉村振興,道路要先行。即將竣工的西部環山路連接起高區、文登區、乳山市9個鎮118個村,串聯裡口山、威高生態園等40多處景點景區和田園綜合體,既是一條產業路,也是一條創業路,更是一條致富路和老百姓的幸福路。
威海市交通運輸局局長劉樹偉:「我們在鄉村振興過程中更需要關注的是四好農村路和農村硬化道路,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村村通和戶戶通,做到晴天不起土,雨天不起泥,到目前為止四好農村公路全部結束,戶戶通基本上可以做到年底也全部結束。」
為給鄉村振興帶來更多「源頭活水」,今年,我市還啟動了鄉村人才培育、鄉村文化建設、美麗鄉村建設等其他16項重點任務。其中,在文登區試點推行的「首席專家」制度,已經面向全國評聘了126名高校專家、文化名人等各類「首席專家」,打造形成了30多個新興特色「產業鄉村」和20多個特色「文化小村」。全市市級以上清潔村莊覆蓋率達到95%,「精緻農家·美麗庭院」創建率16.7%,位居全省前列。全市文明村達標覆蓋率達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