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以來,我國新農村建設、城鄉一體化宏觀戰略相繼實施,特別是中西部地區脫貧攻堅成效顯著,但國內城鄉二元體制和長期「重城輕鄉」的發展偏向,使得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依然是現階段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結構性矛盾。
如何釋放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鎮弱村空」局面怎樣破解?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劉彥隨認為,當前鄉村發展難題可概括為「四缺五弱」,即科學規劃、制度體系、長效機制和創業人才缺乏,以及建設主體、資源支撐、產業基礎、科技創新和公共服務相對弱勢。還有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業基礎不牢固、「鄉村病」日益嚴重等現實問題,也對城鄉融合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
其實,在20世紀,面對農村日益凋敝的狀況,美、英、法等國相繼推出創新策略,日韓等國也在城鄉發展差距日益擴大時,及時推行農村振興建設運動。
但在長期從事鄉村發展與土地利用研究的劉彥隨看來,中國鄉村振興不可能照搬發達國家依賴財政供給、將農村剩餘勞動力全部轉移的轉型方法,也應避免陷入城市貧困與農村衰敗並存、社會矛盾凸顯的「陷阱」。
「我們應立足實際、面向未來,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城鄉融合與鄉村振興之路。」劉彥隨說,「針對當前鄉村地區的『鎮弱村空』狀況,應科學規劃、因地制宜、重點突破、對症下藥。」
例如,對市縣層面有條件的村域,應培育主導產業、做實村鎮經濟;規模大、條件一般的,應將整合土地資源、發展特色產業、改善居住條件為重點;規模小、條件差的「空心村」,則應堅持中心集聚、集約發展原則,尊重農民意願,做好全域規劃,發展壯大新型社區和小城鎮。
他認為,釋放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無疑是中國未來發展的最大內需。新時代的鄉村振興,應面向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以根治「鄉村病」為前提,遵循治病-轉型-發展的基本規律,城鄉關係也應由二元分離轉向統籌-協調-融合發展。他強調,「鄉村振興對象是一個完整的鄉村地域多體系統,主要包含城鄉融合體、鄉村綜合體、村鎮有機體、居業協同體,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在堅持揚長與補短結合、均衡與極化契合、居住與產業融合,構築城鄉基礎網、優選鄉村發展區、激活村鎮空間場、強化鄉村振興極。」
劉彥隨建議,破解特定時期鄉村發展的主要矛盾和突出問題,應以激活鄉村人口、土地、產業等要素為抓手,系統構建人、地、業耦合格局與創新體系。鄉村振興宜以縣域為目標,以村域為單元,以農戶和企業為細胞,要注重「以人為本」,應激勵各類人才到鄉村創業,引導農民企業家回鄉發展,村民無論是進城務工還是留守村莊,都應找到其應有歸宿。
他還呼籲,要創建鄉村振興地理學研究體系,創新發展中國鄉村科學或鄉村學。探索推進新時代鄉村振興極化戰略,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建立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和評估體系,不斷完善中國特色鄉村振興理論與方法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