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水草而居」的五千年農耕文明,形成了中國星星點點的小村屯、小村落,在國家現代化的新徵程中,振興鄉村,成為了當前的一個迫切任務。
鄉村,是一個大有可為的廣闊天地。鄉村振興,這短短4個字,濃縮著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杭州的鄉村,要如何振興?
昨天下午,新一輪城市總規系列論壇·鄉村振興專場,在富陽東梓關舉行。
活動由杭州市規劃局(杭州市測繪與地理信息局)、富陽區政府、都市快報共同舉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于建嶸,阿里新鄉村研究中心高級顧問、浙江大學教授郭紅東,浙江農林大學美麗中國設計研究院院長陳楚文,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導師陸煒強等齊聚論壇,熱議杭州鄉村發展的未來。杭州市農辦、市國土資源局、市建委、市農業局、市旅委相關人員,也出席了論壇。
另外,我們還特地邀請了50位熱心讀者,一起到現場,為杭州的鄉村建設和振興出謀劃策。
在「網紅村」東梓關,大咖們熱議鄉村如何振興。
有更多村民生活著的鄉村才是有生命力的
雖然論壇下午才開始,但昨天一大早,專家和快報的讀者就已經趕到了東梓關,提前逛了逛這個大家很愛的「網紅村」。
有大姐剛從田裡收了兩籃番薯,在大水盆裡一個個洗去泥土;有阿姨在門口打著毛衣,跟鄰居聊著家常;近了中午,有人端著碗,在門口曬著太陽,吃起飯來……
這些村民的日常,于建嶸看在眼裡,很是高興。他覺得,「這才是一個村子的生命力」。
75歲的謝奶奶,嫁到東梓關已經50多年了,昨天中午,端著碗,跟于建嶸聊了很長時間。老奶奶有兩個兒子,都在城裡工作,她說,村子的房子變好了,環境也變好了,每個月還能拿到1200元錢,「日子過得蠻好的」。更重要的是,自己現在仍然生活在這個自己住了大半輩子的村子裡。
和謝奶奶這樣你一言我一語,沒有目的地聊著,這種親切,讓于建嶸很有感觸。
在他看來,這應該就是鄉村振興的初衷。改善了村子的環境,但並不打擾原住民的生活,黃髮垂髫仍然生活在原來的地方,怡然自樂。鄉村振興,只是讓農村原有的資源活了起來,讓村民的日子好了起來。
讓于建嶸很高興的另外一件事情,是現場來了50位快報的讀者。「規劃不只是政府某個部門的事情,確實應該聽聽生活在這座城市裡的人的看法。」
這次一起來到現場的讀者裡,有一位叫陳壽泉的老爺子,今年已經73歲。退休前,老陳是一個船工,在水上工作了60年。
在這位老杭州的眼裡,「一個好的鄉村,應該是生活方便,環境優美的。」
一個城市的發展,生活和工作在這城市裡的人,有最真切的期待。杭州市規劃局啟動杭州新一輪的城市總規編制之時,就已經明確,要「開門做規劃」,問計於民,匯聚各方智慧,凝聚全社會共識,為杭州未來的發展繪製一張更科學的「藍圖」。因此,從今年年初到現在,「走向世界名城的杭州·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系列論壇」舉辦了四場,每一場,無一例外,都邀請了許多市民來到現場。
距杭州市中心不過一個小時車程的東梓關,是鬱達夫筆下的「美麗鄉村」。
近年來,富陽在美麗鄉村這張成績單上,拿到了很不錯的成績。
富陽區副區長王洪光說,這幾年,富陽建成了一批像東梓關、文村這樣的網紅村,受到了當地老百姓的歡迎。設計讓鄉村更美好的這個規劃理念,眼下已經深入人心,家喻戶曉,這也正說明了,規劃引領鄉村振興的重要作用。
「富陽在打造杭派民居、建設現代版富春山居圖的道路上,方興未艾,目前,我們在建的杭派民居,還有5個。開了東梓關這個好頭,未來,更多的『網紅村』,將會在富陽誕生。」
杭州市規劃局總規劃師楊明聰說,今年是實施鄉村振興的開局之年,也是浙江率先推廣的關鍵之年,隨著黨中央發布鄉村振興規劃,鄉村振興必將迎來最好的歷史機遇。「接下來,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引領下,將會有各種風格的杭派民居出現在杭州城鄉,讓每一位杭州居民都可以在繁華的國際都市和恬靜的項目當中體驗豐富多彩的樂趣」。
鄉村如何振興?聽聽專家們怎麼說
尊重農村和農村人
于建嶸(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這次論壇,杭州市規劃局把杭州老百姓請到了村子裡,帶他們看看鄉村應該是怎麼樣的,也讓他們知道,政府在做規劃的時候,是往哪個方向去走這條規劃路的。這一點,我很感動,也很意外,很少有城市做規劃是這樣接地氣的。
振興鄉村,要把城鄉二元結構的鄉村規劃,變成「一元規劃」。城市和農村的規劃,應該是統一的,鄉村和城市應該享受同樣的機會。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就是要尊重農村。
鄉村振興,不是要重新造一個新的村子,而是要改變村民們吃的水、用的電和原本髒亂的廁所。
另外,還要尊重農村人,弄清楚誰是鄉村振興的主人。這一點,東梓關就做得非常好,因為這裡的建設,是村民說了算的。政府把規劃拿出來,把規劃的未來跟村民講清楚,把條件擺出來,村民願意建就建,不願意建也沒有關係。
鄉村規劃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考慮怎麼保護好原居民的生活。
村子,是村民的村子,不是外來遊客的村子。如果改造鄉村,在村子裡造了很多房子,來了很多遊客,村民卻沒有了,這是很不好的事情。
我希望,杭州的村莊,是永遠有生命力的,不要在改造的過程中,把生活在這裡的人趕走,因為,他們是這裡真正的主人。
用網際網路的手段來改造農村
郭紅東(阿里新鄉村研究中心高級顧問、浙江大學教授)
東梓關是有人在網上傳了很好看的照片,才有了「網紅村」這個稱號的,這就是網際網路在鄉村振興中起到的一個作用。
信息化,是改造農村一個非常好的手段,怎麼利用網際網路把我們傳統的農村建設得更好,是鄉村振興要思考的一個問題。譬如,農村裡的人要怎麼出去看病,怎麼在農村裡享受到大醫院的醫療技術,這些問題,是可以通過網際網路同步來解決的。
另外,要讓農村產業搭上網際網路這輛快車,把產品賣到全國去。一個人來東梓關玩,東西他體驗得好,會很想買了帶走,但其實人不用到村子裡來,覺得這裡的東西好,也能買得到,這件事情,就可以通過電商來做。
利用農村的優勢改造農村
盛國宏(杭州市規劃局富陽分局副局長)
鄉村振興一定不是重複走城鎮的道路,不能說,搞了鄉村振興後,村子就不像村子了。
鄉村振興迫切要思考的兩個問題,就是農村的剛需,到底在哪裡,農村的氣質,到底在哪裡。
改善農村各種功能的配置,是鄉村振興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
目前,地鐵解決了城市內部的交通問題,最近,我也一直在考慮東梓關的交通問題,譬如,是否可以在村子裡建兩條跟地鐵接牢的鄉村小火車,或者做一條水上巴士路線。這些配套做好後,可能很多人就可以坐船,或者坐火車來東梓關了。
總的來說,鄉村有鄉村自己的優勢,如果生態環境好的,就可以做綠色生態的農業,也可以做康養運動休閒。
四方聯動做好新一輪城市總規編制
城市總規,是一座城市建設和管理的依據,如果說杭州是一個賽跑選手,那麼杭州的總規就是跑者的跑道。
2020-2050年杭州怎麼建?
去年夏天,杭州市規劃局啟動了杭州新一輪總規編制,邀請廣大市民共同參與、暢所欲言,共同謀劃杭州的美好未來。
去年12月初到月底,都市快報聯合杭州市規劃局共同推出了「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我心目中的杭州2050」大型城市總規建言獻策徵集活動,開通多路徵集渠道,邀請杭州市民共同參與,為杭州「繪藍圖、出點子」。
在一個月的時間裡,我們走進了西湖邊音樂噴泉廣場,走進了富陽最熱鬧的城市綜合體,也去了市民中心和市民中心地鐵站,收集了眾多生活在這個城市的各個地方的人,對未來杭州的看法。
當然,除了在網上和線下徵集意見,我們也把市民朋友和專家請到了各個論壇現場,請政府、專家、媒體和市民代表,四方聯動,坐下來討論杭州的未來。
2018年1月到昨天,「走向世界名城的杭州·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系列論壇」已經成功舉辦了五場,分別為「城市定位專場」「產業創新發展專場」「城市綜合交通專場」「生態景觀和歷史文化專場」和「鄉村振興專場」。
前四場論壇分別是這樣的——
未來的杭州,是要建設獨特韻味、別樣精彩的世界名城。新一輪城市總規系列論壇打頭的第一場,就聚焦了杭州的這個目標,熱議杭州建設世界名城的底氣來自哪裡、「世界名城」該怎麼建。
創新,已經成為杭州的標籤。「產業創新發展專場」上的頭腦風暴,關注的是杭州今後的產業創新該如何布局,如何進一步激發杭州的創新潛力。
「城市綜合交通專場」上,大咖們聊的是杭州城市交通的未來設想,如何讓生活在這個城市裡的人,來往有更多的通途。
「生態景觀和歷史文化專場」,討論的就是杭州怎樣繼續美下去,大咖們一直認為,「杭州的山水,是有文化交織在裡面的,我們要保護這種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