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鄉村產業振興的幾點思考

2021-01-09 人民政協網

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是基礎。關於如何發展鄉村產業,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12月28日至29日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發表的重要講話給出了明確答案。

一是要順應產業發展規律。產業發展規律主要是指一個產業的誕生、成長、擴張、衰退、淘汰的各個發展階段所需要具備的條件和環境,以及應當採取的政策措施。任何產業都有其自身發展規律,鄉村產業發展也是如此,這就需要我們在確定鄉村產業發展時,根據產業發展的階段,研究產業發展所處的階段及資源、技術、人才、資金、政策、市場、競爭力等內外部條件,並根據這些條件制定相應的發展對策。應當順應產業發展規律做好科學決策,一些地方就是因為缺乏調查研究和科學評估,或者頭腦發熱、盲目自信,或者人云亦云、一哄而上,造成產業發展的不可持續。

二是要立足當地特色資源。客觀而言,與城市相比,鄉村地區在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處於明顯的劣勢,但在特色資源方面卻有著明顯的優勢。這些特色資源包括眾多的特色物種資源、優越的生態環境資源、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獨特的傳統技術資源以及數量龐大的人力資源。基於這些資源和市場需求,應當重點發展特色農產品生產與加工,特色食品加工,以休閒、研學、度假、康養等為主要內容的鄉村旅遊,同時在產業發展中還應注意發展勞動密集型、環境友好型產業,以吸納更多農村勞動力就業和在產業發展過程中確保生態功能不退化、環境質量不下降。

三是要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的發展模式,有利於避免同質化和對於產業發展基礎資源的擠兌,但也因為「小而散」難以形成規模效益,「船小好調頭」的同時也存在抗風險能力弱的問題。鄉村產業發展也應當「和而不同」,探索組團式發展模式,不斷壯大產業規模。

四是要優化產業布局。產業布局既要考慮產業發展的資源、技術、人才等基礎,還應當考慮政策、市場、競爭力以及與其他產業的耦合能力等外部因素。優化產業布局,就是在對上述因素綜合評判基礎上所採取的產業發展科學決策。同時,優化還是一個動態調整過程。

五是要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鄉村振興的目的是讓鄉村活起來、可持續,鄉村活起來、可持續的前提是農民願意留下來,農民願意留下來的基礎是有事幹、有收益,快樂的工作、體面的生活。因此,發展產業時一個重要問題是能夠吸納當地勞動力就業,建立完善的利益聯結機制,形成地方政府、企業與社區、農民的利益共同體,讓農民能夠參與進來,通過分享產業增值的效益而提高獲得感、幸福感。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資源生態與生物資源研究室主任)

相關焦點

  • 打造鄉村產業振興新動能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無論是謀劃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還是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穩住農業基本盤、守牢「三農」基礎都是壓艙石,必須答好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道必答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日前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加快發展鄉村產業,順應產業發展規律,立足當地特色資源,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優化產業布局,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 鄉村振興海大產業中心成立
    南方日報訊 (記者/李鵬程)6月24日,百萬新型職業農民公益教育項目啟動暨海大鄉村振興教育學院、鄉村振興海大產業中心揭牌儀式在廣州舉行。本次活動由海大集團與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共同主辦。海大集團在儀式上宣布,未來將利用五年時間,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十百千萬工程」,即建設十大新型農業產業園,打造百個鄉村振興產業強鎮,建立千個鄉村振興技術服務站,培養萬名鄉村振興服務工程師隊伍,孵化萬名鄉村振興產業帶頭人,最終實現培育百萬名新型職業農民、帶動千億元產值的目標。
  • 產業扶貧與鄉村產業振興有機銜接的主要政策施力點
    在脫貧攻堅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交匯的特殊時期,實現二者的有機銜接,務必要瞄準產業發展的政策施力點,按照鄉村振興中產業興旺的內在要求,重點向農產品加工業、農業服務業拓展延伸,實現三產融合發展。  完善鄉村產業發展的扶持政策體系  一是強化組織領導。
  • 一根地瓜藤 連著一條鄉村產業振興路
    陽春三月,草長鶯飛,3月23日上午,萬寧市東澳鎮英宅坡村澳沙地瓜種植基地前一片生機勃勃的春收景象,以「發展特色產業 助力鄉村振興」為主題的澳沙地瓜體驗活動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根本。東澳鎮委副書記陳嘉俊說,澳沙地瓜是東澳鎮特色產業之一,也是鄉村振興新的主力產業。「發展農村特色產業就要因地制宜,東澳英宅坡村有良好的自然種植資源優勢,我們就是將其優勢充分利用。」
  • 平臺在行動|拼多多狄拉克:鄉村振興的關鍵是產業振興,核心是人才振興
    圖為狄拉克 受訪者供圖人才與產業相結合 穩定就業助力鄉村振興狄拉克認為,由於民營企業規模大小不一,覆蓋各行各業,機制靈活,在吸納就業上具有強大的靈活性和韌性。吸納就業的同時,還為國家經濟和社會的穩定作出應有的貢獻,這是民營企業的責任。
  • 中國科學報對話華農鄉村振興學院副院長胡銀根:鄉村振興從今躍
    關於破解人才瓶頸,湖北省武漢市實施的鄉村振興「三鄉工程」(即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鄉),被中央農辦評價為「探索實施鄉村振興的『武漢樣板』」,並獲評全國鄉村振興創新榜樣。關於破解土地指標的問題,浙江省德清縣莫幹山採用「點狀供地、垂直開發」的方式,將項目用地分為永久性建設用地和生態保留用地,其中永久性建設用地建多少供多少,剩餘部分可以只徵不轉,以租賃、劃撥、託管等方式供項目業主使用。關於破解鄉村振興的金融難題,湖北、河南、廣東、陝西等地農村開展了村社「內置金融」試驗,在解決鄉村小微金融服務短缺上進行了有益嘗試。
  • 探索康養產業撬動鄉村振興有效路徑
    (興雲 本報記者王松)讓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有機銜接,對於徹底打贏脫貧攻堅戰、助力農村未來發展至關重要。日前,一場有關「康養產業與鄉村振興」的大討論在黔南州惠水縣百鳥河數字小鎮大茶倉展開,探討如何將康養產業和農村三產融合發展,通過多種模式,推進農業、旅遊、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
  • 發展甘薯產業 助力鄉村振興 中國(泗水)甘薯助力鄉村振興學術研討...
    大眾網訊 10月16日,中國(泗水)甘薯產業助力鄉村振興學術研討會暨甘薯新品種現場觀摩會,在距孔子出生地800
  • 廣饒:西紅花種植多方共贏 特色產業助推鄉村振興
    大王鎮東莊子村是遠近有名的「國家森林鄉村」,四周被萬畝林場包圍,但由於缺乏產業,薄弱的村集體經濟致使鄉村振興的後勁不足。通過調研,分析研判,省派大王鎮鄉村振興服務隊決定搞林下西紅花的種植,為這個村打造村集體產業。「賣花的收入都歸村集體所有,我們算了算第一年可能產量稍微低一些,也得突破15萬元以上,村民按每天來打工,每天收入90元,按10天算的話,平均一個人增加900塊錢。」
  • 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意義
    人類文明史上,鄉村的「興」和「衰」是一對矛盾,有興則有衰,「衰」與「興」有時又互為轉化。城市化和工業化是鄉村衰落的誘因,如何吸取和借鑑人類文明史上的經驗教訓,使城鄉發展能夠優勢互補、互為促進,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從中國歷史來看,中國鄉村社會的「興」與「衰」,基本可以這樣界定,中國鄉土社會的興盛應為「唐宋時期」。
  • 深入鄉村發現優勢產業,助力鄉村振興,這家國有大行正在行動
    鄉村振興,金融先行!由中國建設銀行遼寧省分行與遼寧衛視攜手打造的十集鄉村振興紀錄片《金色的田野》,第七集1月15日在遼寧衛視播出! 脫貧攻堅篇(上)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在扶貧工作中,投入資源之多,幫扶力度之大,世所罕見。
  •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
    新華社消息,今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到2020年,鄉村振興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各地區各部門鄉村振興的思路舉措得以確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如期實現。  到2022年,鄉村振興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初步健全。
  • 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八個關鍵性問題 ​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在我國「三農」發展進程中具有劃時代的裡程碑意義。黨中央關於鄉村振興的大政方針已經明確, 接下來就是要把這些戰略部署落到實處, 把宏偉藍圖一步步變為現實。對此, 需要高度重視, 要堅持富民為本、富民為先, 結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進一步研究優化政策環境, 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充分挖掘鄉村價值, 大力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 千方百計拓展農民增收渠道, 確保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的態勢不逆轉。
  • 鄧凌月:傳承紅色文化 推動鄉村振興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論述的一脈相承。「全面」二字內涵豐富,既體現了鄉村振興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又指向下一階段將往擴面提質方向發力。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文化振興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
  • 魅力大櫻桃帶「紅」產業振興 鄉村振興服務隊助力槐樹莊村集體經濟...
    服務隊員查看櫻桃苗木裝車情況 服務隊員在苗木基地查看苗木長勢 膠東在線12月4日訊(通訊員 於佳禾 王保振) 產業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也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煙臺臧家莊鎮鄉村振興服務隊結合村莊實際,
  • 產業融合發展 賦能鄉村振興 讓農民在鄉村資源稟賦的基礎上增收致富
    鄉村振興的目標是要讓我國廣大農村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而在這一過程中,積極探索,把符合農村實際、契合農民需求的產業與相應的二、三產業融合起來,轉換農業發展新動能,把農村稟賦的資源充分利用起來,從差異化發展中形成穩定的產業體系,成為推動農村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
  • 淮安:發展鄉村旅遊 賦能鄉村振興
    近年來,我市積極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唱響「水懂我心、自然淮安」生態文旅品牌,創新體制機制,打造項目品牌,完善服務體系,推動鄉村旅遊賦能鄉村振興,提升農民獲得感和幸福感。完善體制機制統籌全域發展我市成立以市委書記、市長任主任的市全域旅遊工作委員會,將鄉村旅遊融入全域旅遊整體推進,並作為促進鄉村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進行培育。
  • 「連片創建」凸顯鄉村振興「矩陣效應」
    目前,「紅葉柿巖」項目將博山陶琉文化、孝文化、飲食文化與旅遊資源相融合,建設了文旅推廣中心、國家地理營地、鄉村振興學堂等,現已成為日客流量超萬人的網紅打卡地。「禹王山鄉村振興示範區只是全市連片創建鄉村振興示範區的一個縮影。」
  • 奮力描繪鄉村振興美好藍圖
    他說,「補針點睛」進一步鞏固扶貧成果,以後,我們把產業發展、就業脫貧和村集體經濟作為鞏固脫貧成果、銜接鄉村振興的最大結合點,創新探索推行「黨支部+公司+合作社+黨員+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這樣既可以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又可以增加農村勞動力就業,充分激活鄉村振興帶來的農業循環經濟。
  • 「理通三迤」激活鄉村振興「一池春水」
    如何鞏固脫貧成果,扎紮實實做好脫貧攻堅「後半篇文章」,為鄉村振興開好局、起好步,值得我們深入思考。以思想引領為「燈」,為鄉村振興夯實基礎。經過不懈努力,脫貧攻堅工作已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果。然而,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要完成從「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發展的轉變,必須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