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鄉村如何根治「鄉村病」!鄉村「地方感」前來搭救!

2021-01-09 中養文旅鄉村旅居

#鄉村#

當我們在一個空間呆的時間長的時候,這個空間或許就摻雜著你的情感,被情感賦予的空間,便不再是空間了,而變成了地方。

有關於「地方」這一概念,其實他並不只是存在於我們所看見的三維空間,也存在於我們的情感中,感情?地方?如何解釋?

「觸景生情」便是最好的解釋,這也便是「地方」最大特點,是承載文化和情感的有形載體。

「地方感」是人與地方結合後所產生的情感,是賦予地方除名稱之外,另外的一種意義。

就仿佛「人名」的意義,你說人名有什麼意義?只是一個稱呼、一個代號而已。但如果你將這個人名加入情感進去,那就變不一樣了, 他也許是愛人、也許是朋友、也許是一種特殊情感的人。

地方也亦是如此,當你將這個地方投入了情感,投入了感情,他就變得不一樣了,你會發現他不再是本冰冷的土地,而是一個有溫度、有感情的人文詞彙。他也許是故鄉,也許是母校,也許是你不願意忘記也不願意提起的地方。

我們所說的地方感,大多數都能滿足人們想要的依附和歸屬。雖然地方感還沒有統一和標準來劃分如何區別其他相似的詞語,但大體上地方感可分為地方認同、地方依賴、地方依戀這三個要素。

隨著科技的更新換代,社會的飛速發展,城鎮化、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城鄉之間的關係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其改變具體體現在鄉村人口大量湧入城市,鄉村村民看不起鄉村,也就是所謂的「鄉村病」,都嚮往城市的生活。這種情況的出現,使得鄉村的「地方感」急劇下降、覆蓋、甚至毀滅。

在美麗鄉村和鄉村振興的戰略背景下,鄉村的整體發展得到了快速的提升,其格局也變得開闊起來,各種鄉村設施、鄉村土地再次被重新利用重建,此次振興讓鄉村的實體空間提升了幾個檔次,讓鄉村又看見了希望,又看見了鄉村振興的影子。

當然,我們在建設鄉村的時候,一定要保留鄉村的地方感,保留鄉村原有的那份「味道」。

因為這種地方感是難以複製,難以重建的,他也許是幾代人的記憶,他也許是鄉村數百年甚至數千年才逐漸形成的情感,他也許承載著太多太多人的回憶。因此對於改造或重建的鄉村,應給予「地方感」充分的保障以及延續!

地方感和公共空間之間的關係

一提到鄉村的公共空間,大家第一時間也許會想到古樹、老井、幾個老人圍坐在樹下乘涼,周邊也許會有幾個嬉戲打鬧的小孩。而這樣的場景便是我們所說的地方感,是村民娛樂以及生活的場所和載體。

這裡的公共空間不僅具有地理上的空間意義,還具有社會學上的公共精神和歸屬意識,而後者便是我們所說的地方感,也正是因為這種鄉村的「地方感」,才逐漸形成了鄉村的文化,為鄉村形成獨特的民風民俗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有專家認為當下的鄉村振興需圍繞鄉村的公共空間來建設,因為鄉村的公共空間埋藏著太多人的回憶,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鄉土記憶」。

讓鄉村的公共空間喚醒人們的鄉土記憶,讓那些嚮往城市、患有「鄉村病」的村民找到認同感以及歸屬感。

還有專家認為鄉村應該建設鄉村博物館,這種博物館並不是放高大上的東西,而是放能喚起「鄉土記憶」的東西,例如:兒時的玩具、古樹的枯枝、老井的壘磚等。

這種鄉村博物館一方面美化了鄉村的整體,另一方面也保存收藏了大量的鄉村記憶。

讓「國家敘事」和「地方敘事」保持平衡,體現了鄉村公共文化空間地方感的重要性!

上述中我們所提到的博物館,也說了不同於傳統的博物館,這裡的博物館是對外開放的、公共的空間,沒有柵欄、沒有門禁,人們想來就來,想走就走。

博物館中包含著鄉村的「地方」、「遺產」、「記憶」、「鄉愁」。這樣的博物館留住了村民,帶來了遊客,留住了記憶,帶來了經濟。

鄉村地方感與鄉村治理的關係

鄉村治理簡易通俗的理解,就是鄉村如何調配鄉村資源的過程,這裡的資源不單指物資。

其調配包括對鄉村文化的調配、對鄉村組織的調配、對鄉村事物的調配。

鄉村的每一次調配都影響著鄉村制度的建設與構成,而鄉村制度的構建同時影響著鄉村地方感的構建。

筆者認為鄉村治理與鄉村地方感的構建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誰也離不開誰,都是鄉村振興不可忽視的部分!

近幾年來,隨著美麗鄉村和鄉村振興戰略的興起,鄉村領域的專家對於鄉村治理的研究呈井噴式暴增,其研究大多數都集中在鄉村治理的發展過程、邏輯規律和問題困境中。

雖然專家對於鄉村的研究頗多,但很少有真正實施以及證明的案例。這也是為什麼地方感沒有一個明確的劃分和定義。

但不管是研究還是其實地的實施,有一點是不可否認的,那就是地方感是人們與地方之間連接的情感紐帶,是人們對於某個地方的認知與感受,是鄉村治理和鄉村文化不可忽視的部分,鄉村治理應積極探索鄉村地方感。

在發達國家中,主流的鄉村治理模式是以德國和日本為代表,他們倆家的模式分別是平行模式和兩棲模式。

在德國的平行模式中,鄉村的建設規劃者更願意站在城鄉並存的角度來考慮,也就是說城鄉共同發展,共同存亡。

而日本的兩棲模式,其鄉村設計規劃者更願意站在城鄉融合的角度來看,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城鎮化。來思考城市與鄉村的關係,城市與鄉村的發展,城市與鄉村的命運等。

不管是德國還是日本其發展模式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田園性」,如果把「田園性」展開來說,便是強調鄉村自己的文化、農業、以及鄉村自身獨特的民風民俗等。

而他們所強調的這些「立足鄉土、自立自主、面向未來」等,便是我們所說的地方感,是「田園性」逐漸轉變升級的過程。

地方感與文化遺產之間的關係

鄉村的記憶、回憶大多數都停留在鄉村的文化的遺產上,這裡的遺產並不單指那些高大上的遺產,也指那些與鄉村村民息息相關的東西,也許是某個物品、也許是某座建築、也許是某個事件。

我們不難發現,不管是物品還是建築還是事件都離不開地方的融入。地方總能與過去聯繫到一起,讓村民看見文化遺產時便想起鄉村,讓鄉村村民因為文化遺產而產生對鄉村的依附感和歸屬感。

從上述中大家不難看出,文化遺產對於鄉村地方感的建設及其重要,他不僅能加速構建鄉村村民心中的地方感,還能快速吸引城市人的眼球,讓城市人對鄉村感興趣,對鄉村的文化遺產感興趣,對鄉村的「地方感」感興趣。

那應如何結合鄉村文化遺產來營造鄉村的地方感?應從鄉村的公共空間、民風民俗、以及特色活動等方面來考慮。

在鄉村公共空間上,需結合鄉村的自然環境、建築風格以及鄉村的文化環境等進行全面的考察,其遺產一定要有鄉村獨特的文化意義;

從民風民俗上考慮,需結合鄉村的當地民風、日常習俗等,注重鄉村的活態文化,突出鄉村宗祠、輩分、禮法等之間的文化關係。

在上述的基礎上再結合當地的特色活動來凸顯文化遺產的獨特,從根本上注重「體驗人」的感受。

結尾

地方感是一個充滿回憶和懷舊的感覺,存在現實中,也存在記憶中。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書寫地方感,是開心、是憂愁、是離別、還是重逢,讓人感慨萬分。

筆者認為相對於物質上的滿足,我更願意接受地方感精神上的肯定。製造鄉村地方感並不只是簡單重建空間這麼簡單,還是人與地方情感「連結」的深層關注。

以上就是本期的內容

還請大家多多關注轉載收藏

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
    新華社消息,今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到2020年,鄉村振興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各地區各部門鄉村振興的思路舉措得以確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如期實現。  到2022年,鄉村振興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初步健全。
  • 淮安:發展鄉村旅遊 賦能鄉村振興
    融媒體記者 張小燕創成全國、省級鄉村旅遊重點村6家,獲批星級鄉村旅遊區52家;發揮鄉村旅遊重點村、星級鄉村旅遊區和特色鄉村旅遊資源品牌效應,吸引外來資本6億餘元;舉辦清江浦區百花節、洪澤湖國際大閘蟹節、漣水農民豐收節、盱眙龍蝦節、金湖荷花節等各具特色的鄉情鄉韻活動。
  • 劉彥隨:鄉村振興「四缺五弱」怎麼破?—新聞—科學網
    21世紀以來,我國新農村建設、城鄉一體化宏觀戰略相繼實施,特別是中西部地區脫貧攻堅成效顯著,但國內城鄉二元體制和長期「重城輕鄉」的發展偏向,使得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依然是現階段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結構性矛盾。 如何釋放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鎮弱村空」局面怎樣破解?
  • 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意義
    [摘 要] 黨的十九大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國家戰略提到黨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上來,並對具體的振興鄉村行動明確了目標任務,提出了具體工作要求。中國過去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國,中國社會是一個鄉土社會,中國文化的本質是鄉土文化,故而,振興鄉村顯得尤為重要。
  • 鄉村振興,哪些做法要不得?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首先要按規律辦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我們這樣一個擁有近14億人口的大國,實現鄉村振興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偉大創舉,沒有現成的、可照抄照搬的經驗。我國鄉村振興道路怎麼走,只能靠我們自己去探索。」我們應該如何走好中國特色鄉村振興之路?
  • 「鄉村釘」亮相國際農交會 數字鄉村整體解決方案助力鄉村振興
    「鄉村釘」亮相國際農交會 數字鄉村整體解決方案助力鄉村振興 2020-12-01 15:26:53在現場舉辦的「數字鄉村發展論壇」上,阿里巴巴釘釘基於移動智能協同的鄉村治理關鍵技術打造的「鄉村釘」入選10大智慧農業新技術應用模式。  據了解,釘釘基於移動智能協同的鄉村治理關鍵技術、立足鄉村治理和發展需求,推出基於雲釘一體的數字鄉村整體解決方案,打造出以鄉村治理為主線的「鄉村釘」,以數字新基建助力鄉村振興。  在具體實踐中,積分管理也是「鄉村釘」深受歡迎的一項功能。
  • 中國科學報對話華農鄉村振興學院副院長胡銀根:鄉村振興從今躍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後,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從脫貧攻堅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脫貧攻堅解決了溫飽問題,鄉村振興將解決富有問題。站在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的關鍵節點上,如何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 關於鄉村產業振興的幾點思考
    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是基礎。關於如何發展鄉村產業,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12月28日至29日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發表的重要講話給出了明確答案。一是要順應產業發展規律。產業發展規律主要是指一個產業的誕生、成長、擴張、衰退、淘汰的各個發展階段所需要具備的條件和環境,以及應當採取的政策措施。
  • 鄉村文化的雙重邏輯與振興路徑
    ,主要包括各類民間文化活動尤其是地方民俗文化,鄉土文化作為一種區域社會的傳統文化積澱,具有強烈的「歷史感」和「當地感」,可以直接作用於當地農民的審美情感,具有較強的地域特色。鄉村文化服務的國家治理具體呈現為中央政府及各級地方政府對鄉村文化服務的層層推動,但中央政府角色定位於戰略制定和政策推動,各級地方政府負責具體實施。在中央與地方分級共同推動的過程中依託的是「壓力型」的文化服務體制,也即上級政府或部門設置一定的發展任務並進行數量化任務分解,通過嚴格的考核評價體系層層向下傳遞來推動鄉村文化服務的落地。
  • 六大板塊展現四川鄉村振興新面貌《主播看四川——鄉村振興區縣行...
    開播儀式現場四川新聞網成都6月1日訊(記者 張宇 攝影報導)6月1日上午10點,《主播看四川——鄉村振興區縣行》大型媒體行動開播儀式在四川廣播電視臺舉行。《主播看四川——鄉村振興區縣行》大型融媒體行動由四川省文聯、四川廣播電視臺主辦,四川省電視藝術家協會、四川廣播電視臺公共·鄉村頻道、四川金熊貓新媒體有限公司承辦,全省150多家區縣融媒體中心形成聯動共同完成。
  • 馮磊到蟻蜂鎮調研指導鄉村振興與鄉村教育工作
    映象網訊(記者 黃向陽 見習記者 馬景閣 通訊員 徐勝奇)近日,駐馬店市驛城區委副書記、區長馮磊深入蟻蜂鎮調研指導鄉村振興與鄉村教育工作。副區長劉瑞華,副縣級幹部方紀平等陪同調研。當日上午,馮磊一行先後來到蟻蜂鎮魯灣村魯灣小鎮、魯灣小學、龐閣小學、鄧莊小學、蟻蜂鎮中心小學,通過實地考察、聽取匯報等方式,詳細了解蟻蜂鎮魯灣小鎮建設與發展情況及蟻蜂鎮鄉村教育工作情況。在蟻蜂鎮魯灣小鎮,馮磊指出,要把「三農」問題與鄉村振興放在一起,把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要持續強有力的幫扶,在脫貧攻堅產業基礎、組織基礎上為下一步鄉村振興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 青平:吹響鄉村振興集結號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深刻指出,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後,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求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顯然,推動鄉村振興成為了繼脫貧攻堅戰之後的又一項艱巨任務。
  • 三水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怎麼走?
    作為全省鄉村振興綜合改革唯一縣區級試點,三水備受各方關注和熱議。三水將如何全力以赴推進試點工作,既解決自身鄉村發展問題,又形成試點經驗為全市、全省鄉村振興綜合改革提供樣本借鑑?
  • 翔安大宅火龍果豐收 鄉村振興脈動強勁
    國慶旅遊旺季間,鄉村振興精品示範村——大宅,正展示著翔安鄉村旅遊的風採。  循著火龍果的甜香,從島內趕來的遊客、市民絡繹不絕,在大宅紅色的人行步道上,撒下了一路歡聲笑語;年輕的女村民拎著水壺,帶著精心釀製的火龍果茶,熱情地招呼八方賓客。大宅的火龍果,每半個月即可收成一次。  「天剛亮,家家戶戶就下田採摘火龍果,今年是個豐收年。」
  • 用心留住人才振興鄉村
    鄉村振興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的。而我們要開展好鄉村振興工作就必須重視人才,用心把人才留在鄉村一線,我們才能激發出他們無窮智慧,凝結他們無窮力量,最終,我們才能如期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樣的美好願景。  營造良好氛圍,健全人才激勵機制。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
  • 產業融合發展 賦能鄉村振興 讓農民在鄉村資源稟賦的基礎上增收致富
    農村最寶貴的資源是土地,在推進現代化新農村建設中,如何讓「資源」變「資金」?近年來沙坪垻區回龍壩鎮和中梁鎮,通過實施鄉村振興,鼓勵農民自願、有償地依法流轉土地,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培育多元化經營主體增收致富,逐步形成了以新型農業為基礎、以農耕文化為內涵,以鄉村旅遊為促進的鄉村振興新局面。
  • 奮力描繪鄉村振興美好藍圖
    鞏固脫貧成果 夯實鄉村振興基礎 發展鄉村振興,要「補針點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做好有效銜接,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確保過渡期內各項政策平穩過渡,接續推進脫貧摘帽地區鄉村振興。他說,「補針點睛」進一步鞏固扶貧成果,以後,我們把產業發展、就業脫貧和村集體經濟作為鞏固脫貧成果、銜接鄉村振興的最大結合點,創新探索推行「黨支部+公司+合作社+黨員+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這樣既可以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又可以增加農村勞動力就業,充分激活鄉村振興帶來的農業循環經濟。
  • 馬莊 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個樣本
    編者按:立政之本存乎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必須振興鄉村。2017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徐州,視察了多個地方。———————————————————————立政之本存乎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必須振興鄉村。鄉村振興戰略,是這個偉大共和國在新時代裡的新願景。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明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鄉村是中國農耕文化的傳承地和發揚地,文化則是鄉村的靈魂。
  • 瀚海鄉村,借振興的潮汛百舸爭流
    記者 劉法營 攝     在海西,鄉村算得上是這裡獨特的風景。夏秋時節,在鋪向天際的遼闊瀚海戈壁上,一團團綠意的濃密處,便是安頓鄉村的地方。    星羅棋布的鄉村,從歲月深處走來,守望著柴達木的蒼莽,成為這塊亙古之地孕育和締結農耕文明最初的發端。這註定了海西的歷史必然是從鄉村開篇,成為其中不可或缺的筆墨和脈息。
  • 打造鄉村產業振興新動能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無論是謀劃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還是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穩住農業基本盤、守牢「三農」基礎都是壓艙石,必須答好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道必答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日前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加快發展鄉村產業,順應產業發展規律,立足當地特色資源,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優化產業布局,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