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
當我們在一個空間呆的時間長的時候,這個空間或許就摻雜著你的情感,被情感賦予的空間,便不再是空間了,而變成了地方。
有關於「地方」這一概念,其實他並不只是存在於我們所看見的三維空間,也存在於我們的情感中,感情?地方?如何解釋?
「觸景生情」便是最好的解釋,這也便是「地方」最大特點,是承載文化和情感的有形載體。
「地方感」是人與地方結合後所產生的情感,是賦予地方除名稱之外,另外的一種意義。
就仿佛「人名」的意義,你說人名有什麼意義?只是一個稱呼、一個代號而已。但如果你將這個人名加入情感進去,那就變不一樣了, 他也許是愛人、也許是朋友、也許是一種特殊情感的人。
地方也亦是如此,當你將這個地方投入了情感,投入了感情,他就變得不一樣了,你會發現他不再是本冰冷的土地,而是一個有溫度、有感情的人文詞彙。他也許是故鄉,也許是母校,也許是你不願意忘記也不願意提起的地方。
我們所說的地方感,大多數都能滿足人們想要的依附和歸屬。雖然地方感還沒有統一和標準來劃分如何區別其他相似的詞語,但大體上地方感可分為地方認同、地方依賴、地方依戀這三個要素。
隨著科技的更新換代,社會的飛速發展,城鎮化、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城鄉之間的關係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其改變具體體現在鄉村人口大量湧入城市,鄉村村民看不起鄉村,也就是所謂的「鄉村病」,都嚮往城市的生活。這種情況的出現,使得鄉村的「地方感」急劇下降、覆蓋、甚至毀滅。
在美麗鄉村和鄉村振興的戰略背景下,鄉村的整體發展得到了快速的提升,其格局也變得開闊起來,各種鄉村設施、鄉村土地再次被重新利用重建,此次振興讓鄉村的實體空間提升了幾個檔次,讓鄉村又看見了希望,又看見了鄉村振興的影子。
當然,我們在建設鄉村的時候,一定要保留鄉村的地方感,保留鄉村原有的那份「味道」。
因為這種地方感是難以複製,難以重建的,他也許是幾代人的記憶,他也許是鄉村數百年甚至數千年才逐漸形成的情感,他也許承載著太多太多人的回憶。因此對於改造或重建的鄉村,應給予「地方感」充分的保障以及延續!
地方感和公共空間之間的關係
一提到鄉村的公共空間,大家第一時間也許會想到古樹、老井、幾個老人圍坐在樹下乘涼,周邊也許會有幾個嬉戲打鬧的小孩。而這樣的場景便是我們所說的地方感,是村民娛樂以及生活的場所和載體。
這裡的公共空間不僅具有地理上的空間意義,還具有社會學上的公共精神和歸屬意識,而後者便是我們所說的地方感,也正是因為這種鄉村的「地方感」,才逐漸形成了鄉村的文化,為鄉村形成獨特的民風民俗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有專家認為當下的鄉村振興需圍繞鄉村的公共空間來建設,因為鄉村的公共空間埋藏著太多人的回憶,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鄉土記憶」。
讓鄉村的公共空間喚醒人們的鄉土記憶,讓那些嚮往城市、患有「鄉村病」的村民找到認同感以及歸屬感。
還有專家認為鄉村應該建設鄉村博物館,這種博物館並不是放高大上的東西,而是放能喚起「鄉土記憶」的東西,例如:兒時的玩具、古樹的枯枝、老井的壘磚等。
這種鄉村博物館一方面美化了鄉村的整體,另一方面也保存收藏了大量的鄉村記憶。
讓「國家敘事」和「地方敘事」保持平衡,體現了鄉村公共文化空間地方感的重要性!
上述中我們所提到的博物館,也說了不同於傳統的博物館,這裡的博物館是對外開放的、公共的空間,沒有柵欄、沒有門禁,人們想來就來,想走就走。
博物館中包含著鄉村的「地方」、「遺產」、「記憶」、「鄉愁」。這樣的博物館留住了村民,帶來了遊客,留住了記憶,帶來了經濟。
鄉村地方感與鄉村治理的關係
鄉村治理簡易通俗的理解,就是鄉村如何調配鄉村資源的過程,這裡的資源不單指物資。
其調配包括對鄉村文化的調配、對鄉村組織的調配、對鄉村事物的調配。
鄉村的每一次調配都影響著鄉村制度的建設與構成,而鄉村制度的構建同時影響著鄉村地方感的構建。
筆者認為鄉村治理與鄉村地方感的構建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誰也離不開誰,都是鄉村振興不可忽視的部分!
近幾年來,隨著美麗鄉村和鄉村振興戰略的興起,鄉村領域的專家對於鄉村治理的研究呈井噴式暴增,其研究大多數都集中在鄉村治理的發展過程、邏輯規律和問題困境中。
雖然專家對於鄉村的研究頗多,但很少有真正實施以及證明的案例。這也是為什麼地方感沒有一個明確的劃分和定義。
但不管是研究還是其實地的實施,有一點是不可否認的,那就是地方感是人們與地方之間連接的情感紐帶,是人們對於某個地方的認知與感受,是鄉村治理和鄉村文化不可忽視的部分,鄉村治理應積極探索鄉村地方感。
在發達國家中,主流的鄉村治理模式是以德國和日本為代表,他們倆家的模式分別是平行模式和兩棲模式。
在德國的平行模式中,鄉村的建設規劃者更願意站在城鄉並存的角度來考慮,也就是說城鄉共同發展,共同存亡。
而日本的兩棲模式,其鄉村設計規劃者更願意站在城鄉融合的角度來看,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城鎮化。來思考城市與鄉村的關係,城市與鄉村的發展,城市與鄉村的命運等。
不管是德國還是日本其發展模式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田園性」,如果把「田園性」展開來說,便是強調鄉村自己的文化、農業、以及鄉村自身獨特的民風民俗等。
而他們所強調的這些「立足鄉土、自立自主、面向未來」等,便是我們所說的地方感,是「田園性」逐漸轉變升級的過程。
地方感與文化遺產之間的關係
鄉村的記憶、回憶大多數都停留在鄉村的文化的遺產上,這裡的遺產並不單指那些高大上的遺產,也指那些與鄉村村民息息相關的東西,也許是某個物品、也許是某座建築、也許是某個事件。
我們不難發現,不管是物品還是建築還是事件都離不開地方的融入。地方總能與過去聯繫到一起,讓村民看見文化遺產時便想起鄉村,讓鄉村村民因為文化遺產而產生對鄉村的依附感和歸屬感。
從上述中大家不難看出,文化遺產對於鄉村地方感的建設及其重要,他不僅能加速構建鄉村村民心中的地方感,還能快速吸引城市人的眼球,讓城市人對鄉村感興趣,對鄉村的文化遺產感興趣,對鄉村的「地方感」感興趣。
那應如何結合鄉村文化遺產來營造鄉村的地方感?應從鄉村的公共空間、民風民俗、以及特色活動等方面來考慮。
在鄉村公共空間上,需結合鄉村的自然環境、建築風格以及鄉村的文化環境等進行全面的考察,其遺產一定要有鄉村獨特的文化意義;
從民風民俗上考慮,需結合鄉村的當地民風、日常習俗等,注重鄉村的活態文化,突出鄉村宗祠、輩分、禮法等之間的文化關係。
在上述的基礎上再結合當地的特色活動來凸顯文化遺產的獨特,從根本上注重「體驗人」的感受。
結尾
地方感是一個充滿回憶和懷舊的感覺,存在現實中,也存在記憶中。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書寫地方感,是開心、是憂愁、是離別、還是重逢,讓人感慨萬分。
筆者認為相對於物質上的滿足,我更願意接受地方感精神上的肯定。製造鄉村地方感並不只是簡單重建空間這麼簡單,還是人與地方情感「連結」的深層關注。
以上就是本期的內容
還請大家多多關注轉載收藏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