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杓鷸雖小「地位」卻高

2021-01-09 海南日報數字報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5月5日,海南觀鳥會「鳥友」dima(網名)在海口市秀英區長流鎮昌明村附近的一處瓜菜地裡拍攝到小杓鷸的視頻。這是海口首次發現小杓鷸記錄。

  小杓鷸屬於鴴形目鷸科的涉禽,體長30釐米左右,是體型最小的杓鷸。一般冬季出現在沿海地區,在海南為春季過境鳥。

  dima是如何拍到小杓鷸的?它有什麼特殊之處?「杓鷸家族」特徵之一是都有著又細又長又彎的嘴喙嗎?關於它們的故事又有哪些……我們通過新近記錄到的小杓鷸,期待對這一「名字略拗口、嘴銜細長『彎刀』」的鳥類有更多了解。

  瓜菜地裡的發現

  五一假期剛結束,dima帶著相機和望遠鏡在海口長流鎮昌明村附近溜達,準備去拍些「老朋友」的照片。

  「去年7月,我發現一大群普通燕鴴在這裡繁殖,小寶都長得蠻大了,今年想拍拍普通燕鴴育雛的經過,所以我時不時就來看一下。」dima帶著設備到那附近,最初的想法是為了看普通燕鴴有沒有來。

  那片紅土地裡散落著些小西瓜,目前的鳥類不多。

  「一位在菜地幹活的大姐還問我在做什麼,跟她聊天的時候就看到一隻小鳥飛起來了,我看它空中的姿態覺得像是針尾沙錐,等落地後再看,就知道不是了。」當時是傍晚時分,dima用相機拍攝視頻記錄,時間是18點52分。

  為什麼「知道不是」?因為針尾沙錐是有點圓滾滾、比較逗趣的形象,而瓜菜地裡這隻鳥兒落地後的樣子,脖子很長,體態很優美。

  那不是針尾沙錐,但dima也認不出是什麼鳥。

  於是,當天晚些時候,dima就將拍攝到的視頻截圖,發到「海南觀鳥會」的微信群中,請大家一同辨認。「小杓鷸?好像是海口新記錄啊,發到記錄中心吧。」海口畓榃溼地研究所所長盧剛當時在群裡回覆說。微信群一下子就熱鬧了起來,瓜菜地裡發現的小鳥給大家帶來了好消息。

  盧剛介紹說,小杓鷸在海南的記錄很少,只有過兩三次左右的記錄,在海口更是首次被記錄到。

  多音「名字」

  在昌明村附近出現的小杓鷸,在瓜菜地裡忽高忽低、忽飛忽停。

  「它大概是初來乍到,很警覺,只要有人走過,距離它並不算近,都會立刻飛走,所以我也就拍到它兩次落地後的樣子。」dima回憶說。

  在拍攝的視頻中,小杓鷸正立在瓜菜地裡,機警地擺動著腦袋,左右張望;它身上整體偏褐色的羽毛,和紅土地幾乎要混為一體,實現「原地隱身」;而一旁散落的小西瓜和堆放的雜草,剛好映襯著它嬌小的身形。

  小傢伙不僅羞澀警覺,反應也很迅速,稍有動靜便會飛離瓜田菜地。

  「最後一次我離小杓鷸大概有二三十米遠,正等它慢慢向我這邊靠近呢,它背後方向又有人騎電動車過來,便把它驚飛了,我一直用望遠鏡鎖定,希望它繞個圈又回來,可它越飛越遠,直到我看不見它。」dima說。

  雖然暫時飛離了瓜菜地,但被拍到的小杓鷸還是引來不少關注。在次日登上報紙版面後,關於它名字中「杓」字的讀音還引發了一場討論。

  「這個字念『biāo』啊,我一直以為念『sháo』。」「兩種讀音都可以」「『sháo』順口一點。」「是多音字,但是在鳥類這裡一般讀『sháo』。」「不同的讀音,可以看出是哪一代的『鳥友』。」……盧剛說,觀鳥界一般都念作『sháo』。海南觀鳥會微信群裡的觀鳥愛好者們,對「杓」字的讀音有不同看法。

  海南觀鳥會會長程成表示,雖然在權威的鳥類名錄裡只有這個「杓」字,沒有標註讀音,不過一般大家讀作「sháo」。

  杓鷸有專屬日

  在世界範圍內,「杓鷸家族」應得到更多關注。去年4月21日是第一個「世界杓鷸日」,今年這一杓鷸的專屬日同期延續。

  據了解,全球曾有8種杓鷸,它們是小杓鷸、極北杓鷸、中杓鷸、毛腿杓鷸、細嘴杓鷸、白腰杓鷸、大杓鷸、長嘴杓鷸。但極北杓鷸和細嘴杓鷸的數量已經銳減。

  《海南東寨港鳥類圖鑑》中就記錄有中杓鷸、白腰杓鷸、大杓鷸。「這三種都是東寨港冬候鳥,都有著細長、略彎的嘴喙,一般會在沿海灘涂、沼澤帶、潮間帶覓食。」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程師馮爾輝說。

  其中,中杓鷸屬於體型偏小的杓鷸,一般體長約40釐米,嘴喙長通常是頭部長的兩倍左右,如同其他杓鷸一樣揮著一把又長又細的彎刀。它繁殖於歐亞大陸北部、東西伯利亞和北美北部,遷徙時常見於我國華東及華南沿海地帶。夏季在東寨港,也有少量個體可見。

  白腰杓鷸外形特徵和中杓鷸相似,但體型略大,體長約55釐米,嘴喙長通常是頭部長的三倍左右。顧名思義,其腰白,飛行時翼下有大片白斑。國內繁殖鳥見於東北地區,冬季會南遷途經我國多數地區,會在長江下遊、福建、廣東、海南等地越冬。在東寨港屬於冬候鳥或過境鳥,比較少見。

  在這三者中,大杓鷸的體型是最大的,其體長約有63釐米,嘴喙長通常是頭部長的三倍以上。它繁殖於東北亞地區,冬季南遷遠至大洋洲,遷徙時會經過我國東部沿海地區。近年來,其種群下降威脅不斷升級,2017年《保護野生動物遷徙物種公約》第十二次大會還通過了「大杓鷸行動計劃」,呼籲引起更大範圍地對大杓鷸的重視和保護行動。

  「杓鷸家族」的其他故事,也希望得到更多關注。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謝華安
    近50年來,謝華安多次赴海南從事水稻育種工作。他領銜研製的「汕優63」,從1986年起,連續16年創下了雜交水稻推廣速度、年種植面積、累計種植面積、增產稻穀總量四個全國之最。  回放  「我年輕時經常吃了上頓缺下頓,現在好了,水稻等農作物穩產高產,中國人不會餓肚子了!」今年8月,謝華安接受海南日報記者採訪時說。
  • 海南日報數字報-大山藏萬物之靈
    ■ 海南日報全媒體中心記者 劉麥  中國人喜山,也喜歡靠山而居,因為大山藏萬物之靈
  • 海南日報數字報-神奇的「旺根技術」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曾毓慧  在海南生活多年、今年56歲的福建人陳新,自年輕時就偏愛琢磨如何加快植物的生長速度,苦心研究30多年努力破譯植物的生長密碼,研發了植物的「旺根技術」(也稱「三旺技術」,即旺根、旺杆、旺果),讓苗木生長加速度
  • 海南日報數字報-「溼地明星」紫水雞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實習生 王靚婷  編者按  紫水雞,一種罕見的水鳥,由於過去遭到大量捕食,一度被誤以為已然滅絕,而未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對象。
  • 海南日報數字報
    食蟹猴又名長尾猴或爪哇猴,在動物分類學上屬於靈長目、類人猿亞目、猴科、獼猴屬,食蟹猴種,因為它的遺傳物質與人具有高達98.5%的同源性,其組織結構、生理和代謝功能等方面與人類相似,因而在人類生命科學以及其他相關科學研究中佔有其他實驗動物無法替代的重要位置,被譽為活的最精密的實驗儀器。  但是,並不是說只要能養出來,就可以做實驗。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植物的「彩色戶口簿」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實習生 卓慧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華南植物園編著、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海南植物志》,一直以來是世人了解海南植物的重要工具書。
  • 海南日報數字報-辦學國際化 高校更「洋氣」
    ■ 本報記者 陳卓斌  單人單座、小班雙語教學、全觸屏黑板……近日,海南日報記者在海南大學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聯合國際旅遊學院(以下簡稱國際旅遊學院)採訪時發現,這裡的授課方式和教學設備與國內普通高等院校不太一樣。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自貿區FT帳戶業務漸入佳境
    本報海口4月18日訊(記者王培琳 通訊員任爵一 鄧昕)海南日報記者4月18日從中國人民銀行海口中心支行獲悉
  • 海南日報數字報-尊重自然規律呵護海南溼地
    (2月3日《海南日報》)  2月2日是「世界溼地日」,溼地與森林、海洋並稱全球三大生態系統,有「地球之腎」之稱。溼地具有多種獨特功能,它不僅為人類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資源,而且在維持生態平衡、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珍稀物種資源以及涵養水源、降解汙染、調節氣候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 海南日報數字報-春來蛇橋浮水面
    文\海南日報記者 葉媛媛  圖\海南日報記者 陳元才 特約記者 龍泉  它是一座古橋,卻如同一位隱匿於深閨的姑娘,每年只有短短兩三個月願意露出「嬌容」;它的芳名聽起來不那麼溫柔,名曰蛇橋;它靜靜地佇立在海口龍塘鎮國倉村,因其獨特性漸漸吸引了不少關注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不一樣的玩法 一樣的童真快樂
    海南日報記者 王凱 攝5月30日,儋州市新州鎮英均村的陳傳喜歡玩彈弓,也喜歡自製彈弓,雖然現在保護鳥類不提倡打鳥,但是有時候跟小夥伴們比比射程,也是一大樂趣。海南日報記者 王凱 攝
  • 海南日報數字報-熱帶雨林的山地「土著」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往高處生長,是熱帶雨林中生物開展「軍備競賽」的核心守則。囿於體型的先天不足,成千上萬的兩棲動物們與灌木、苔蘚一道,構成叢林生物鏈的最底層,卻憑藉著滿身絕活,在一次次生死搏鬥中安然脫險。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紅珊瑚國際音樂節今天開唱
    本報海口12月20日訊 (記者習霽鴻)2019年海南紅珊瑚國際音樂節將於12月21日正式開唱
  • 海南日報數字報-雨林「上新」
    沒頭、沒腦、沒脊椎,甚至沒有專門的呼吸及分泌器官,這種誕生於約5.5億年前的刺胞動物,由兩層細胞圍繞胃循環腔組成,僅比單細胞動物高了一個等級。可就是這「一步之遙」,讓它成了生物進化研究的「活化石」。  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研究所所長陳宏介紹,以水母為代表的刺胞動物,佔據地球動物「譜系演化樹」的根基部位,是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多細胞動物演化的開始。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珍稀瀕危植物知多少?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物華天寶,資源豐富,植物資源尤其令人嘆為觀止。
  • 海南日報數字報-斑斕流彩歷久彌新
    文\見習記者 陳怡   圖\海南日報記者 李幸璜  在海南文昌、瓊海、定安、海口一帶瓊北民居的牆上,常見色彩斑斕、情趣盎然的壁畫,它們裝點著宅院的門面,記錄著宅院的歷史,承載著主人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祈盼。
  • 海南日報數字報-九年一圖鑑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460頁,148種蜻蜓彩色照片,9年的資料收集整理,翻開《蜻蟌之地——海南蜻蜓圖鑑》的每一頁
  • 海南日報數字報-細心做防護 有序推復工
    ■ 本報記者 李佳飛  特約記者 黃良策  「轟……」2月13日下午,位於文昌市東路鎮的海南歌頌飼料有限公司
  • 海南日報數字報-這些瞼虎特「海南」
    文\海南日報記者 孫慧  據科學家推測,地球上約有870萬種物種,但很多同屬類物種之間差別極其細微,對科研者而言,發現新物種是可遇不可求的幸運。譬如說,瞼虎。
  • 海南日報數字報-最美的天使 真正的英雄
    在抗疫任務結束返回海南前,海南各醫療隊將尚未用完的醫用物資,悉數留給了受援醫院,讓這份瓊鄂情誼持續發酵。  三級精準救治體系,成功將分散各地的海南醫療隊戰鬥力重新凝聚到一起。通過這個體系,海南醫療專家乃至全國更多專科專家,都可以為海南支援湖北醫療隊的救治工作提供支持,提高海南支援湖北醫療隊對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治療效果。  進入3月,湖北疫情漸漸得到控制,武漢方艙醫院陸續關閉,海南醫療隊員分批撤出病區,進入原地休整狀態,海南前方指揮部的工作也面臨新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