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愛麗 通訊員 林蔭
圖/陳什旺 張福慶
記者從廣東省林業局了解到,珠海市觀鳥協會專業團隊12月14日在鬥門乾務鎮一片溼地面積達5000畝的雷蛛墾區新二圍,記錄到全球瀕危物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鳥類——黑臉琵鷺多達106隻。
據悉,這是珠海市乃至大灣區西部有記錄發現黑臉琵鷺以來最多的一次。
圖/張福慶
黑臉琵鷺因長嘴像中國樂器中的琵琶而得名,是僅次於朱䴉的第二種最瀕危的水禽,國際自然資源物種保護聯盟和國際鳥類保護委員會都將其列入瀕危物種紅皮書中。黑臉琵鷺對生境及食物的要求比較苛刻,主要棲息在亞洲東部沿潮間帶灘涂,偶爾出現在其他類型的溼地上。
2020年初全球同步普查錄得黑臉琵鷺僅存4864隻,全世界生態研究人員和觀鳥愛好者為之高度關注。
圖/陳什旺
此次發現的黑臉琵鷺種群當中,有一隻尤為獨特、腳戴環志的黑臉琵鷺。珠海市觀鳥協會通過視頻記錄及反覆影像回放,辨認出這隻環志編號為V15、旗標上綠下藍,對比全球黑臉琵鷺的環志信息,確定它的身份是2017年的韓國環志。
在記錄到黑臉琵鷺的同時,專業團隊還記錄到數量眾多的鷺鳥、鷸鴴類和野鴨類來此地越冬,說明該地是冬候水鳥的重要棲息地。
圖/張福慶
珠海市處於東亞-澳大利西亞的候鳥遷飛區,擁有狹長的海岸線,水鳥活動範圍較廣,是候鳥遷徙的重要驛站,也是粵港澳大灣區溼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市共有鳥類300多種,其中20種被列入IUCN紅色名錄近危等級以上,瀕危鳥種3種(黑臉琵鷺、大杓鷸、大濱鷸),極度瀕危鳥種1種(黃胸鵐),易危鳥種3種(黃嘴白鷺、黑嘴鷗、紅頭潛鴨),國家二級保護鳥類32種(巖鷺、黑鳶、褐翅鴉鵑等)。
這兩隻珍貴的黑臉琵鷺選擇到珠海越冬,說明珠海的濱海溼地對候鳥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凸顯出珠海市近年生態環境不斷優化的成效。
近年來,隨著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和珠三角國家森林城市群等重點生態工程的推進,廣東的生態環境也越來越好。
近年野外監測發現,廣東省記錄到的有黑臉琵鷺、中華秋沙鴨、青頭潛鴨、小青腳鷸、勺嘴鷸等珍稀瀕危鳥類,數量越來越多;勺嘴鷸、中華鳳頭燕鷗、黑臉琵鷺等世界性珍稀物種也逐漸在廣東省有穩定越冬記錄,且數量呈上升趨勢。今年12月5日,南沙溼地曾發現52隻黑臉琵鷺。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陳婉允
審籤 | 謝哲
實習生 | 翁東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