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江拍到的黑臉琵鷺。 「福建柏」 攝
    人民網福州10月11日電(林長生)「十一」長假期間,福建省觀鳥會會員在晉江東石鎮觀鳥拍鳥時,意外目擊到4隻黑臉琵鷺,這一發現使福建省今年再增一處這種全球瀕危鳥類的棲息點。經過12年的觀測,福建今年還發現了這種被稱為「黑面舞者」的瀕危鳥類兩處新的棲息地。
    「鳥種豐富的晉江東石鎮海濱很適合拍鳥和觀鳥,那裡沒怎麼開發,生態環境還不錯。」福建省觀鳥會會員「福建柏」告訴記者,以往大家看黑臉琵鷺多是在閩江河口溼地或興化灣,這是他們第一次在晉江東石鎮一魚塘邊看到黑臉琵鷺。長假期間,他和四位鳥友一塊兒,驅車前往晉江東石鎮濱海溼地,發現天空飛來幾個白色身影。他原本以為是白鷺,拿起望遠鏡一看,卻是大家期待的黑臉琵鷺,一共4隻。鳥友們都喜出望外,紛紛將鏡頭瞄準這群「黑面舞者」。黑臉琵鷺落下魚塘後,一隻只排成隊,邊走動邊覓食,它們伸著扁平勺子似的長嘴巴在泥水裡翻找食物,帶起一串串水花。此次,他們除了看到黑臉琵鷺,還拍到了澤鷸、金斑鴴、黑翅長腳鷸等水鳥。
    「晉江鳥友說在這兒還記錄過沙錐和普通燕鴴。」福建省觀鳥會會長楊金介紹,鳥類是衡量一個地區自然環境好壞的一個標誌。10月,已進入到候鳥遷徙季節,此次在晉江東石鎮發現的黑臉琵鷺,是福建省在這一地區的首筆記錄。它們很可能是途經此處補充能量,作短暫停留後再繼續南遷。對此,福建省觀鳥會將進一步觀察。
    在今年年初開展的全球黑臉琵鷺同步調查活動中,福建省共觀測到212隻黑臉琵鷺,為有記錄以來數量最多的一次,發現地點分別位於閩江河口、興化灣、東山灣和羅源灣。在今年1月份開展的全球同步調查中,在興化灣發現的黑臉琵鷺數量再次超過到百隻,達到122隻。此前幾乎年年都能發現黑臉琵鷺的霞浦福寧灣,近年因溼地上的生產作業過度,調查志願者們從去年起已連續兩年未能在當地找到黑臉琵鷺。而羅源灣和東山灣在今年初的調查當中表現突出,成為數量僅次於興化灣的黑臉琵鷺重要發現地,羅源灣也是首次發現這一鳥類,達到38隻。
    據了解,從2004年起,福建省開始開展黑臉琵鷺野外調查。12年間,以福建省觀鳥會會員為主的志願者們閩江河口、福寧灣、三都灣、福清灣、興化灣、泉州灣、廈門濱海、東山灣、羅源灣,都曾發現數量不等的黑臉琵鷺。多年來,興化灣一直是福建發現黑臉琵鷺最多的區域,也是黑臉琵鷺在中國大陸最大的越冬地。但由於近年來位於莆田的興化灣南岸溼地遭到破壞,2014年和2015年,鳥友們在興化灣都只觀測到70餘只黑臉琵鷺(主要集中在位於福清的興化灣北岸),相較2013年目擊到的182隻,銳減了六成。
    連結百度百科知識:
    黑臉琵鷺(學名:Platalea minor),又名小琵鷺、黑面鷺、黑琵鷺、琵琶嘴鷺,俗稱飯匙鳥、黑面勺嘴,臺灣賞鳥人士則俗稱為「黑琵」。因其扁平如湯匙狀的長嘴,與中國樂器中的琵琶極為相似,因而得名;亦因其姿態優雅,又被稱為「黑面天使」或「黑面舞者」;屬於鸛形目、䴉科、琵鷺亞科,琵鷺亞科的鳥類全世界共六種,其中以黑臉琵鷺數量最為稀少,屬全球瀕危物種類別之一。故當黑面琵鷺在每年 10 月至翌年 2 月渡冬時,東南亞觀鳥者會到處觀測關注其過冬狀況並統計數量。黑臉琵鷺現時只活躍於東亞及東南亞地區。僅見於亞洲東部,其特徵是全身羽毛大體上為白色,有黑嘴和黑色腿、腳,前額、眼線、眼周至嘴基的裸皮黑色,形成鮮明的「黑臉」。
    
    閩江口拍到的黑臉琵鷺。 「福建柏」 攝
    
    閩江河口溼地來自韓國的黑臉琵鷺。 陳永昌 攝
    
    黑臉琵鷺在閩江口魚塘覓食。 楊金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