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臉琵鷺,平安自在東南飛(美麗中國·調查·鳥的遷徙 ①)

2020-12-05 人民網環保

  圖①:在福建福州興化灣溼地越冬的黑臉琵鷺。
  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攝
  圖②:黑臉琵鷺遷徙示意圖。
  版式設計:蔡華偉

  編者按:候鳥的遷徙是對自然環境變化的本能反應。「美麗中國調查」欄目今天起推出「鳥的遷徙」系列,通過追蹤典型候鳥的遷徙路線,折射各地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成績與面臨的諸多問題。

  黑臉琵鷺的珍稀程度僅次於朱䴉,遷徙路線主要在我國國土範圍之內。為此,本期「美麗中國調查·鳥的遷徙」欄目特別約請本報記者深入遼寧大連、福建福州、廣東深圳等地調研,既報導各地為改善生態環境所做的種種努力,也反映黑臉琵鷺生存面臨的新問題。

       

  世界上黑臉琵鷺的兩個主要繁殖地之一

  遼寧莊河 黑臉琵鷺的安全「育嬰場」

  本報記者 王金海

  初夏,雨過天晴,碧海藍天。

  遼寧省莊河市形人坨子和元寶島上,一隻只黑臉琵鷺展翅飛翔。監測數據顯示,莊河1999年首次迎來7隻黑臉琵鷺,2009年46隻,2013年77隻,2014年增長為85隻。

  莊河是遼寧省大連市的水源地。莊河與附近的元寶島,也是全球黑臉琵鷺的繁殖地之一。另一處在朝鮮半島沿海島嶼。

  棲息地遭破壞,黑臉琵鷺種群數量曾逐年下降

  每年3月下旬,從南方飛來的黑臉琵鷺陸續到達莊河,在莊河的形人坨子和元寶島築巢繁殖。每年7月中下旬幼鳥與親鳥離開繁殖地並不再回去,棲息在莊河入海口附近的灘涂、沼澤淺水池塘中,至每年的10月下旬陸續飛回我國臺灣等南部地區過冬。

  黑臉琵鷺是一種大型候鳥,對環境十分敏感。近年來,莊河不追求有汙染的GDP,採取多種措施加強對黑臉琵鷺棲息地、繁殖地和覓食地生態環境的保護,加強對三河入海口、溼地保護區、灘涂淺海養殖區治理恢復。

  但記者在莊河採訪時發現,人為幹擾黑臉琵鷺的情況時常發生。

  黑臉琵鷺每年來莊河繁衍,聞訊從外地來觀鳥、拍攝的人逐年增多。一些人經常為拍黑臉琵鷺飛翔的姿勢扔石頭。但這些人不知道,黑臉琵鷺的記憶力非常好,只要是受過驚嚇的地方,就不再回去了。有的人甚至在黑臉琵鷺的巢穴系了紅布條,終導致黑臉琵鷺棄巢遠走高飛。

  2014年,大連市政府在莊河舉辦「大連—臺南黑臉琵鷺保護交流與合作論壇」,與會的兩岸10多位專家認為,以分子遺傳學研究推測,黑臉琵鷺數量原本有上萬隻,種群的數量曾一度逐年下降,主要是由於棲息地遭到破壞汙染以及人為幹擾。

  讓「育嬰場所」和「公共食堂」無憂

  黑臉琵鷺不僅需要安靜、安全的「育嬰場」,更需要維持生存的「綠色食堂」。記者實地調查發現,當前對黑臉琵鷺威脅較大的是圍海填海,黑臉琵鷺繁殖種群正在失去它們的覓食地及棲息地。

  莊河市野保站的負責人介紹,目前黑臉琵鷺的繁育、覓食、棲息仍面臨兩大難題:一是黑臉琵鷺繁殖地「育嬰場所」保護難度加大,國內外眾多遊客夏季蜂擁而至觀鳥,嚴重影響黑臉琵鷺的棲息和生存環境。二是近年來近海浮遊生物、雜魚等數量不斷減少,加之漁民絕戶網捕撈,令黑臉琵鷺食物匱乏,「公共食堂」狀況堪憂。

  作為涉禽,黑臉琵鷺必須在淺水中覓食,食地水深不超過20釐米為宜。黃海岸邊從莊河河口到皮口圍海填海工程中,壩高在10米左右的佔70%,達到12米的佔10%。其中,退潮的時候,12米高大壩下面已經看不到灘了。絕大部分區域,高潮帶和中潮帶已經不復存在,高潮帶和中潮帶是黑臉琵鷺取食時間最長的區域,這個區域,在整個這條海岸線都不存在了,就剩下幾個小的河口,最大的就是莊河河口。

  「目前,野外觀察到的最年長的黑臉琵鷺年齡為18歲。」臺灣師範大學生態研究所教授王穎介紹,保留溼地,對鳥類來說,這是保護它們的最好方式。

  繁殖棲息地要杜絕人為幹擾

  「通過數據分析,黑臉琵鷺繁育數量在下降,缺失的部分由莊河種群補充,這凸顯了莊河黑臉琵鷺繁殖棲息地保護的重要性。」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委員、瀋陽理工大學教授周海翔擔憂地說,近年來,黑臉琵鷺在形人坨子的繁育曾經遭受嚴重的幹擾,留下慘痛的教訓。

  每逢節假日,「長槍短炮」都會布滿莊河形人坨子,嚴重影響黑臉琵鷺的繁殖。這些迫使黑臉琵鷺從2010年—2012年連續3年放棄了形人坨子繁殖地,直到莊河市政府採取強力措施保護環境,最大限度排除人為幹擾,2013年,黑臉琵鷺才開始回來,2014年在形人坨子西側崖頭繁殖至少12巢。

  黑臉琵鷺從2005年開始陸續轉移至四面絕壁的牛心坨子繁殖。這裡距離覓食地20公裡,給獲取巢材、食物都增加了難度,特別是幼鳥初次飛行至覓食地的困難更大,導致去年這裡繁殖14巢,但幼鳥的數量增加不大。

  「幸虧有牛心坨子作為備用繁殖地,儘管那裡繁殖條件更加惡劣,但畢竟天險一時阻止了那些所謂的愛鳥人士登島。」周海翔慶幸地說。

  「保護黑臉琵鷺不能只依賴莊河。」大連市環保志願者協會會長楊白新說。

  黑臉琵鷺作為濱海溼地生態狀況的指示物種,成為填補遼寧世界自然遺產空白的首選珍稀瀕危物種。去年遼寧省政府有關部門發布《大連黑臉琵鷺自然保護區亟待提升保護層級》的調查研究報告,提出「以立法形式提高黑臉琵鷺保護級別」「建立和完善合理的生態補償機制」等保護建議。

          

  黑臉琵鷺的分布只局限在東亞地區

  崇明東灘 南來北往的「中轉站」

  本報記者 孫小靜

  全球共有6種琵鷺,其中只有黑臉琵鷺列為瀕危鳥類。上海崇明東灘是黑臉琵鷺重要的遷徙停歇地。

  據上海市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主任湯臣棟介紹,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黑臉琵鷺在全球的統計數量僅為294隻。由於黑臉琵鷺的分布只局限在東亞地區,如此小的種群,如果受到威脅,將面臨物種滅絕的危險。因此,黑臉琵鷺被列為全球極危物種而受到廣泛的關注。近年來,由於黑臉琵鷺的種群狀況不斷改善,國際鳥盟也將黑臉琵鷺的受脅等級從極危降低到瀕危等級。

  從1994年開始,每年一月,在黑臉琵鷺分布地區的鳥類學者以及觀鳥人士共同開展黑臉琵鷺全球同步數量調查。根據2015年1月調查結果,全球黑臉琵鷺的數量為3259隻,初步擺脫了滅絕的境地。

  黑臉琵鷺為候鳥。每年3月,成鳥陸續離開南方的越冬地,返回北方的繁殖地;到10月前後,他們又返回越冬地。在遷徙時,黑臉琵鷺經過中國東部沿海地區。在春季,黑臉琵鷺在崇明東灘的數量最多。從4月初到5月中旬的大部分時間,在崇明東灘都能見到黑臉琵鷺。2002年4月,曾記錄到62隻黑臉琵鷺,是崇明東灘黑臉琵鷺一次記錄到的最大數量。在秋季,黑臉琵鷺的數量較少。2004年10月,在崇明東灘一次記錄到黑臉琵鷺11隻,為秋季單次記錄到的最大數量。

  從彩環的編號來看,這些黑臉琵鷺有的來自香港的越冬地,有的來自臺灣的越冬地,這說明,在香港和臺灣越冬的黑臉琵鷺遷徙的時候都在崇明東灘停歇。

    

  每年有100—130隻黑臉琵鷺在福建越冬

  閩江口 百種鳥類的越冬港灣

  本報記者 趙 鵬

  每年11月底,福建才慢慢進入冬季。從這時起,每天,林家籌都會駕著船,在閩江口溼地保護區的蘆葦叢中細細觀察搜索,等待著一群特殊的「老朋友」如約而至——它們就是黑臉琵鷺。

  據福建省觀鳥會及林業部門的調查資料顯示,全省越冬的黑臉琵鷺種群數量在100—130隻之間。

  2015年1月19日,參加世界瀕危鳥類黑臉琵鷺全球同步調查的福建省觀鳥會志願者在福建閩江口和興化灣共發現100隻黑臉琵鷺,與2014年同期同地發現的101隻數量基本持平。這也是福建觀鳥志願者連續第十年對黑臉琵鷺進行跟蹤調查。2014年1月全球同步調查其數量為2726隻。

  據福建觀鳥會會長楊金介紹,福建沿海溼地、灘涂是黑臉琵鷺的主要過冬地和補給地。閩江河口溼地自然保護區位於福州市轄屬的長樂市東北部閩江入海口南側,區域範圍涉及3個鎮、13個行政村,面積2100公頃。作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它也是福建省最優良的河口三角洲溼地,有著廣闊的水體、肥沃的土壤、茂密的植被、豐富的溼地資源,被稱為「福州之腎」。

  閩江口溼地處於東亞——澳大利亞鳥類遷徙路線上,是數百種鳥類的最佳中途驛站、越冬地和庇護所,是眾多鳥類的故鄉,每年有逾1000萬隻越冬候鳥飛臨此地棲息。為了給這些過境的鳥兒打造一個棲息的家園,目前福建已申請在這裡建立國際級自然保護區。

          

  在此越冬的黑臉琵鷺增到411隻

  深圳灣 禁漁區留住更多候鳥

  呂紹剛 王 星

  深圳是一個鳥類繁多的城市,每年在深圳遷徙停留或越冬的鳥類有數十萬之多。但受氣溫變暖以及人類活動等影響,2014年,深圳灣僅普查到黑臉琵鷺252隻,創下10年最低。

  「鳥類對環境變化是最敏感的。」深圳市紅樹林溼地保護基金會項目主管李燊介紹,作為中等體形的候鳥,黑臉琵鷺對棲息地環境要求較高。

  「水汙染、城市噪音、光汙染以及無序捕撈都會影響鳥類對棲息地的選擇。」 廣東內伶仃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研究員楊瓊博士表示,深圳灣位於城市腹地,極易受人類活動幹擾,而非法捕撈也使得深圳灣內的魚蝦、貝類等鳥類的食物大幅減少。

  據介紹,為了有效地杜絕非法捕撈、保護深圳灣自然資源2014年5月1日起,深圳採取嚴厲措施在深圳灣設置約23平方公里海域禁漁區。「禁漁區」對生態環境的改善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2015年1月,福田紅樹林保護區內共錄得鳥類57種,鳥類總數超過16000隻次,與2014年1月比較,種類數相近,但數量顯著增加,其中,黑臉琵鷺數量在連續4年減少後迎來大幅回升,共有411隻黑臉琵鷺在深圳灣越冬,與2014年同期相比增加六成。

  「禁漁區設立後,不僅深圳灣的魚、蝦、貝類等候鳥的食物來源有了保障,且生物鏈中重要的環節魚蝦等被保護下來了,還減少了人為幹擾。」 李燊介紹,除了黑臉琵鷺,鷺科的鳥類大白鷺、蒼鷺、池鷺、夜鷺等都吃魚,而反嘴鷸、黑尾塍鷸等鷸鴴類候鳥吃蝦蟹、貝類、軟體動物等。

  《 人民日報 》( 2015年06月29日 14 版)

相關焦點

  • 一隻黑臉琵鷺的南行記:棲息地保護迫在眉睫
    11月18日早晨,一隻佩戴著衛星跟蹤器的黑臉琵鷺「華華」飛離遼寧莊河河口,在膠東半島南端的蘇山島休整後,向南飛往江蘇鹽城東南方向,最高時速近每小時100公裡,預計今晚將在射陽縣停歇。這是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首次對黑臉琵鷺進行衛星跟蹤。如果衛星信號接收正常,傳回的數據將揭開黑臉琵鷺中國繁殖種群的遷徙之謎。
  • 金灣再現「鳥中熊貓」——黑臉琵鷺
    金灣再現「鳥中熊貓」——黑臉琵鷺 2020-05-15 10: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黑臉琵鷺
    黑臉琵鷺屬於鸛形目、䴉科、琵鷺亞科,琵鷺亞科的鳥類全世界共六種,其中以黑面琵鷺數量最為稀少(已知六種琵鷺當中唯黑面琵鷺屬瀕危物種),屬全球瀕危物種類別之一。       黑臉琵鷺分布區域極為狹窄,種群數量也極為稀少,是全球最瀕危的鳥類之一,它已成為僅次於朱䴉的第二種最瀕危的水禽,已被列入ICBP世界瀕危鳥類紅皮書,中國亦於1989年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二類保護動物名錄。
  • 黑臉琵鷺全球同步調查溫州站活動將啟
    2017年黑臉琵鷺全球同步調查溫州站活動即將開始。1月13日-1月15日,溫州野鳥會和慢教育自然探索營邀請您共同參與。具體報名方式可關注「溫州野鳥會」公眾號。黑臉琵鷺(學名:Platalea minor),臺灣稱黑面琵鷺。因其扁平如湯匙狀的長嘴,與中國樂器中的琵琶極為相似,因而得名。
  • 讓黑臉琵鷺舞翩躚
    文/綠色中國融媒體記者 王 菲 張志國   綠色中國網絡電視播出的大型系列主題公益直播訪談節目《新聞2+1》「愛鳥周」系列節目「愛鳥新時代,共建好生態」,由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野生動植物保護司、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宣傳中心聯合主辦。
  • 12月24日鳥導|鳥訊:山東榮成市(第27期)
    9月中下旬開始離開繁殖地往越冬地遷徙,10月下旬至11月初到達越冬地。翌年2月末3月初又離開越冬地往繁殖地遷徙,3月末4月初到達繁殖地。遷徙時常成6—20多隻的小群或家族群遷飛。通常邊飛邊鳴,鳴聲響亮而單調,有似「 ho-ho- 」或「 hour- 」的喇叭聲音。榮成作為大天鵝的最佳越冬棲息地,每到冬季都會有一場美麗的約會。從西伯利亞遠道南遷的大天鵝總會在約定時間飛抵榮成這座濱海小城,這座城市因此得到了「天鵝之鄉」的美譽。
  • 今年 來福建的黑臉琵鷺少了些
    N本報記者 李熙慧 包華 文/圖 本報訊 世界「極度瀕危」鳥類之一的黑臉琵鷺2014年全球同步調查結果昨日發布,記者從福建省野生動植物協會觀鳥分會(下簡稱福建觀鳥會)了解到,全球共發現2726隻黑臉琵鷺,創下歷史新高。
  • 世界級珍禽黑臉琵鷺現身麗水
    黑臉琵鷺,它真的來了!  昨天一大早,正在碧湖鎮觀鳥的兩位大俠雲和鷹及山農就給我打來電話,呼喊著「黑皮!黑皮!」(鳥友對兩種琵鷺的暱稱,白琵鷺叫白皮,黑臉琵鷺叫黑皮)我一開始有點不相信,別是這些天被白琵鷺看迷了眼,出現幻覺了吧!但他們言之鑿鑿,說絕對不會錯,它現在正在天上轉圈,準備降落。過了一會,又來消息說黑皮已經降落在一片荷塘裡。
  • 珠海市黑臉琵鷺數量破紀錄
    信息時報訊(記者 黃熙燈 通訊員 林蔭)記者從廣東省林業局獲悉,12月14日,珠海市觀鳥協會專業團隊在鬥門乾務鎮一片溼地面積達5000畝的雷蛛墾區新二圍,記錄到全球瀕危物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鳥類——黑臉琵鷺多達106隻。據悉,這是珠海市乃至大灣區西部有記錄發現黑臉琵鷺以來最多的一次。
  • 海南百年鳥類調查:發現16種新鳥類 上百種鳥消失
    那時候,黑臉琵鷺這種美麗精靈,已經從海南島上人類的視線中消失20多年了,被列入了世界瀕危物種紅皮書中。世界野生動物保護基金會也將之列為生態環境的指示性物種。  「海南曾是黑臉琵鷺主要越冬棲息地之一,但從1980年代初以後,海南就沒有黑臉琵鷺的發現記錄。」
  • 對黑臉琵鷺你了解多少?我猜這些你不知道
    冬季遷徙至中國南部。遷徙時見於中國東北,在遼東半島東側的小島上有繁殖記錄。春季在內蒙古東部曾有記錄。冬季南遷至江西、貴州、福建、廣東、香港,海南島及臺灣。黑臉琵鷺春季3-4月到達繁殖地,10-11月離開繁殖地前往越冬地。在福建部分終年留居,不遷徙。該物種常單獨或呈小群在海邊潮間地帶及紅樹林和內陸水域岸邊淺水處活動。性沉著機警,人難於接近。
  • 《跨越海峽的飛翔--黑臉琵鷺影蹤》背後的故事
    但是這裡只發現了幾十對繁殖鳥兒,而在越冬地有近千隻黑臉琵鷺,那大部分黑臉琵鷺在哪裡繁殖呢?為了確定黑臉琵鷺在中國的繁殖地,鳥類學家從中國的南方到北方苦苦尋找了幾十年。確定東北地區是繁殖地,臺灣、香港、海南是其越冬地。
  • 江蘇鹽城發現黑臉琵鷺,系國際瀕危物種全球僅剩3900多隻
    時而引吭高歌、時而天空盤旋、時而翩翩起舞……12月30日,記者在鹽城大豐區海邊鬥龍港魚塘邊看到,一群白琵鷺中間夾雜著數隻黑臉琵鷺一起覓食、嬉戲,構成一幅美麗的生態畫面。黑臉琵鷺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全球瀕危物種,目前僅剩3900多隻,是全球僅次於朱䴉的第二種最瀕危珍稀水禽。
  • 深圳明星候鳥黑臉琵鷺「飛」上央視!附觀鳥最佳時間表
    深圳明星候鳥黑臉琵鷺「飛」上央視!1月3日下午18時45分,正在深圳灣福田紅樹林越冬的數十隻珍稀瀕危候鳥黑臉琵鷺, 「飛」上央視綜合頻道(CCTV-1),隨著新一輪越冬季節到來,全球約10萬隻候鳥陸續飛抵深圳灣,其中包括黑臉琵鷺等多種珍稀瀕危候鳥。從2020年12月17日起,廣東內伶仃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通過2套4K高清全景攝像機視頻監控設備和雲臺攝像機、紅外相機,實現了區內生物在線直播、全天候實時在線監測。網友通過手機下載「央視頻」APP,搜索「水鳥樂園-福田紅樹林」,就能在線觀看直播。
  • 大批飛臨深圳灣上空的鳥,被深圳市民誤認為「大雁」
    大雁主要在洞庭湖鄱陽湖等湖泊過冬&nbsp&nbsp&nbsp&nbsp深圳新聞網訊 秋風起,鳥類的遷徙之路隨之開始。深圳灣是「東亞-澳大利西亞」這一遷徙路上的重要中轉站,很多鳥類會到此停留補充體力繼續南下或者在此過冬,這也讓深圳市民有幸看到萬鳥齊飛的景象。
  • 深晚薦讀|7隻黑臉琵鷺在深圳灣覓食嬉戲
    9 月 20 日一早,7 只黑臉琵鷺出現在晨光中的深圳灣,這一幕被守候多時的深晚記者成功記錄下來。深圳觀鳥專家認為,不排除這些黑臉琵鷺並未參與今春候鳥季的正常遷徙,也許是長期留在深圳的一個亞成鳥種群。經現場觀察,20 日早上出現的黑臉琵鷺共 7 只,包括至少 3 只亞成鳥,先後在福田紅樹林公園東側哨所對開灘涂和福田紅樹林保護區西側灘涂上停留,約 8 時 30 分向東飛離,消失在茂密的紅樹林中。和這些黑臉琵鷺一起在深圳灣出現的,還有大量白鷺、池鷺、蒼鷺和少量黑翅長腳鷸、青腳鷸等候鳥。這也意味著今年的深圳候鳥季即將到來。
  • 福建興化灣已成為中國內地最大的黑臉琵鷺越冬地
    新華社福州5月4日電(劉伯鋒)福建省野生動植物保護部門3日發布消息稱,去冬今春在福建省興化灣越冬和遷徙停歇的黑臉琵鷺數量超過350只,佔全球數量的16%以上,雙雙創下歷史紀錄。興化灣已成為中國內地最大的黑臉琵鷺越冬地。
  • 「明星候鳥」黑臉琵鷺「飛」上央視!福田紅樹林成鳥類...
    「明星候鳥」黑臉琵鷺「飛」上央視!~生態福田1月3日下午18時45分正在福田區紅樹林生態公園越冬的數十隻珍稀瀕危候鳥黑臉琵鷺 「飛」上央視綜合頻道(CCTV-1)!隨著新一輪越冬季節到來,全球約10萬隻候鳥陸續飛抵深圳灣,其中包括黑臉琵鷺等多種珍稀瀕危候鳥。福田區紅樹林生態公園成為市民欣賞候鳥、親近自然的好去處。
  • 公平大湖自然保護區——珍稀水鳥黑臉琵鷺和卷羽鵜鶘的棲息地
    保護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以黑臉琵鷺、卷羽鵜鶘等為代表的具有國際重要意義的珍稀水鳥及其棲息地。氣候溫和溼潤,日照時間長,雨量充沛,境內河流縱橫,溼地種類多,有天然近海及海岸溼地、河流溼地、人工湖泊溼地、沼澤和沼澤化草甸,且溼地水產豐富,沿海灘涂水面和內陸水域水質肥沃,浮遊生物含量高。
  • 來深過冬的黑臉琵鷺變少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林清容)黑臉琵鷺可謂是深港兩地的「溼地明星」,被列為全球瀕危物種。昨日,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黑臉琵鷺自然保育論壇在深圳舉行。論壇上發布了一年一度的全球黑臉琵鷺普查結果,全球黑臉琵鷺數據創歷史新高,共錄得3356隻。但調查顯示,來到后海灣(深圳+香港)的黑臉琵鷺相比去年變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