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臉琵鷺,拉丁學名是Platalea minor,也叫黑面琵鷺,英文名black-faced spoonbill,屬於脊索動物門、鳥綱、鸛形目、䴉科、琵鷺亞科的一種動物,命名人為Temmincket Schlegel,命名時間在1849年。
此物種中型涉禽,體長60-78釐米。嘴長而直,黑色,上下擴大成匙狀。腳較長,黑色,脛下部裸出。額、喉、臉、眼周和眼先全為黑色,且與嘴之黑色融為一體。其餘全身白色,繁殖期間頭後枕部有長而呈髮絲狀的黃色冠羽,前頸下部有黃色頸圈。通體白色,嘴基、額、臉、眼先、眼周,往下一直到喉全裸露無羽,黑色。嘴長而直,上下扁平,先端擴大成匙狀,黑色,且和頭前部黑色連為一體。繁殖期間頭後枕部有長而呈髮絲狀的金黃色冠羽,前頸下面和上胸有一條寬的黃色頸環;非繁殖期冠羽較短,不為黃色,前頸下部亦無黃色頸環。虹膜深紅色或血紅色,嘴和腳黑色。幼鳥似成鳥冬羽,但嘴為暗紅褐色,初級飛羽外緣端部黑色。
長像與白琵鷺極為相似,在野外常常會把它們弄混。它的體形比白琵鷺略小一些,全身的羽毛也都是雪白色的。夏季時,後枕部有很長的髮絲狀桔黃色羽冠,項下和前胸還有一個桔黃色的頸圈。虹膜為深紅色或血紅色。嘴全部都是黑色,不象白琵鷺嘴的前端為黃色,形狀也是長直而上下扁平,呈琵琶狀。黑色的腿很長,脛的下部裸露,適於涉水行走。與黑色部分僅限於嘴的基部的白琵鷺明顯不同,它的額、臉、眼周、喉等部位的裸露部分也都呈黑色,並與黑色的嘴融為一體,故名「黑臉琵鷺」。
該物種棲息於內陸湖泊、水塘、河口、蘆葦沼澤、水稻田、沿海海邊蘆葦沼澤地帶。
該物種分布於俄羅斯、朝鮮、韓國、日本、越南、泰國、菲律賓。黑臉琵鷺繁殖於中國東北遼寧省大連市莊河市。冬季遷徙至中國南部。遷徙時見於中國東北,在遼東半島東側的小島上有繁殖記錄。春季在內蒙古東部曾有記錄。冬季南遷至江西、貴州、福建、廣東、香港,海南島及臺灣。
黑臉琵鷺春季3-4月到達繁殖地,10-11月離開繁殖地前往越冬地。在福建部分終年留居,不遷徙。該物種常單獨或呈小群在海邊潮間地帶及紅樹林和內陸水域岸邊淺水處活動。性沉著機警,人難於接近。一般棲息於內陸湖泊、水塘、河口、蘆葦沼澤、水稻田以及沿海島嶼和海濱沼澤地帶等溼地環境。它們喜歡群居,每群為三、四隻到十幾隻不等,更多的時候是與大白鷺、小白鷺、蒼鷺、白琵鷺、白䴉等涉禽混雜在一起。它們的性情比較安靜,常常悠閒地在海邊潮間帶、紅樹林以及鹹淡水交匯的基圍及灘涂上覓食,中午前後棲息在蝦塘的土堤上或稀疏的紅樹林中。飛行時姿態優美而平緩,頸部和腿部伸直,有節奏地緩慢拍打著翅膀。並且它們的性情溫順,不太好鬥,從不主動攻擊其他鳥類。
該物種主要以小魚、蝦、蟹、昆蟲、昆蟲幼蟲以及軟體動物和甲殼類動物為食。單獨或成小群覓食。覓食活動主要在白天,多在水邊淺水處覓食。覓食的方法通常是用小鏟子一樣的長喙插進水中,半張著嘴,在淺水一邊中涉水前進一邊左右晃動頭部掃蕩,通過觸覺捕捉到水底層的魚、蝦、蟹、軟體動物、水生昆蟲和水生植物等各種生物,捕到後就把長喙提到水面外邊,將食物吞吃。
黑臉琵鷺曾經在中國東南沿海較為常見,在福建全年皆可見到,系留鳥,但數量已非常稀少。 1965年在朝鮮發現36隻,1980年僅有30隻,據向海自然保護區科研人員報告,在吉林省向海自然保護區亦發現有黑臉琵鷺。 1982年以前在香港約有20隻,最高是1989年1月28日見到47隻,其中約30-40隻是幼鳥,在臺灣1988年9月至1989年3月,見到一群達130隻,1989-1990年約有145隻;。在越南,據1987-1988年冬季的調查,約有60隻。全球總的種群數量約285隻 ,據1990年和1992年國際水禽研究局組織的亞洲隆冬水鳥調查,1990年在中國見到198隻,日本5隻;1992年中國見到228隻,泰國1隻,總計229隻。中國臺灣是黑臉琵鷺最重要的越冬地。
1993年至2010年,黑臉琵鷺的數量持續上升,尤其是2010年,數量達到歷史最高的2346隻,但2011年卻僅記錄到1848隻,下跌了21%。但仍然不清楚其數量下降的具體原因。黑臉琵鷺全球同步調查開展自1993年,自2003年起由香港觀鳥會開始統籌。至2011年黑臉琵鷺的最大越冬種群仍然在中國臺灣,2010年記錄到了1280隻,佔當時總數量的54%,2011年記錄到了843隻,佔46%,其次是香港后海灣和深圳紅樹林。
黑臉琵鷺分布區域極為狹窄,種群數量也極為稀少,是全球最瀕危的鳥類之一,已被列入ICBP世界瀕危鳥類紅皮書,中國亦於1989年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二類保護動物名錄。它在朝鮮的繁殖地和香港的越冬地都已得到了保護。全球性易危。黑臉琵鷺是全球瀕危珍稀鳥類,它已成為僅次於朱䴉的第二種最瀕危的水禽,國際自然資源物種保護聯盟和國際鳥類保護委員會都將其列入瀕危物種紅皮書中。現為中國二級保護動物。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