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濱鷸,拉丁文學名是Calidris mauri,別稱是西濱鷸,屬於脊索動物門、鳥綱、鴴形目、鷸科、濱鷸屬的一種動物,英文名稱是Western Sandpiper,命名人為Cabanis,命名時間在1857年。
其夏羽頭頂暗褐色,具慄色羽緣。頭頂兩側和耳羽明顯為慄紅色或紅褐色。眉紋白色,眼先黑色。後頸灰色,具黑褐色縱紋;翕黑色,具窄的灰色或慄色羽緣。肩具顯著的深慄紅色羽緣和黑色星月形亞端斑,以及淡灰色尖端。翅上覆羽和三級飛羽灰褐色,具淡色羽緣;翅上大覆羽和內側初級覆羽具白色尖端,內側初級飛羽基部也為白色,它和大覆羽及內側初級覆羽的白色尖端共同形成翅上的白色翅帶。腰和尾上覆羽中央黑褐色,兩側白色。中央尾羽黑褐色,兩側灰色。頸和胸具黑褐色縱紋;兩脅和尾下覆羽兩則也具黑褐色縱紋或V形斑。腋羽和翅下覆羽白色。冬羽較淡,上體淡灰色,頭頂具褐色縱紋,眉紋白色,較細。下體白色,胸側綴有灰色,其上並具細的黑色縱紋。
幼鳥頭頂灰皮黃色,具淡褐色縱紋。眉紋白色,細而清晰。眼先和耳羽暗褐色。後頸淡灰色,具細的褐色縱紋。翕黑色,具棕色羽緣。翕兩側具較寬的白色羽緣,在一些個體形成細的翕線。上肩黑色,具寬的棕紅色羽緣,下肩灰色,具黑色羽軸紋和斑點。三級飛羽灰褐色,具棕色羽緣。翅上覆羽灰褐色,具淡皮黃色羽緣。下體白色,胸綴淡皮黃橙色,並具窄的黑色縱紋。虹膜暗褐色,嘴黑色或黑褐色,較長,尖端較細,微向下彎曲。腳黑色,有時綴有綠色或褐色,前三趾基部具蹼。
西方濱鷸在繁殖期主要棲息於北極凍原草地、苔原和沼澤溼地。非繁殖期主要棲息於沿海海岸。此物種常成群活動在河口沙洲、海邊沙灘和泥地上,伴隨海水的進退來回奔跑覓食。也活動於沿海沼澤和湖邊淺水處。
此物種繁殖期為6-7月。營巢於北極凍原地帶草地和苔原地上,或蘆葦沼澤中的泥岸土堆和巖坡上。巢多置於草叢或灌木下的地面凹坑內。巢內墊有草莖和苔蘚。每窩產卵4枚,偶爾5枚。卵的顏色為乳黃色,被有紅褐色斑點和斑紋。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西方濱鷸在中國為偶見迷鳥,數量不普遍,應注意保護。
該物種目前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同時也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