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果蝠,鬃毛利齒狐蝠,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真獸亞綱、大蝙蝠亞目的一種動物,命名者為Eschscholtz。
分布在菲律賓薩蘭加尼省的洞穴及雨林內,廣泛分布在非洲到東南亞和澳大利亞一帶。
其金髮碧眼,臉上間斷長有灰白色條紋,看起來更像是一隻狐狸,因此它也被稱為狐蝠或「民都洛島條紋臉果蝠」。狐蝠類最有名的是果狐,主要分布在馬達加斯加到澳大利亞和印度尼西亞的熱帶島嶼上,也是蝙蝠中最大的種類。雄性果蝙的總身長約為340-343mm, 雌性果蝙的總身長約為336-338mm。
菲律賓果蝠有些種類喜好獨居,有些則集群居住。大多數果蝠棲息在樹林裡的開闊地,但有些也棲息於山洞、巖石或者建築物中。
菲律賓果蝠 Acerodon jubatus為IUCN瀕危/EN物種。
愛吃果子的果蝠有利有弊。翼手目是真正能飛行的哺乳動物,其中大蝙蝠以水果和花蜜為食,故俗稱果蝠,狐蝠是果蝠的一個科。狐蝠科蝙蝠主要分布在舊大陸地區,僅有少數種類能發出超聲波,其他種類則依靠視覺和嗅覺尋找食物,包括果實、植物的花、花蜜或花粉。在熱帶或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中,果蝠在取食的同時,也擴散種子和傳播花粉。事實上,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原始森林裡,大多數熱帶植物的幼苗在親本樹冠下根本無法正常發育,一些母樹甚至產生毒素阻止其幼樹成熟。因此,植物種子必須傳播到遠離親本的地方才能保證種群的繁衍和擴散。
果蝠採食水果時往往將果實帶到遠離母樹的地方,果核或未經消化的種子隨之被擴散,許多種類的果蝠可以將種子擴散到至少十幾公裡的範圍內。因此,在森林系統更新、衰退、生境恢復,以及對穩定生態系統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但是,在有人類活動的地區,果蝠分不清哪些是野果,哪些是栽培果,也毫不客氣地攝食人類辛辛苦苦栽種的水果。目前,我國華南地區大面積栽植龍眼和荔枝。當地的一種果蝠——棕果蝠的適應能力很強,繁殖速度快,個頭比較大,給一些地區的龍眼和荔枝種植產業造成巨大的損失。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