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吻原海豚,拉丁學名為Stenella longirostris,英文名Spinner Dolphin,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獸亞綱、鯨目、齒鯨亞目、海豚科的一種動物。
本物種體細長,具上、中、下三色色斑。背鰭接近三角形。頭骨。成體體長1.29~2.35米,雄性比雌性略大。長吻原海豚體型細長,喙長而細,在額隆頂點處的頭部也很狹長。背鰭基本為三角形,但有各種變化,從略呈鐮刀形的直角三角形到直立的等腰三角形。在美洲的地方種群的成年雄性,背鰭可向前傾斜以至於看上去好像在倒退著遊泳。與此相關,這些個體的尾柄腹側具擴大的肛後脊。仔豚和幼體的背鰭更多地呈鐮刀形。多數地區的個體呈上、中、下三色的色斑,即暗灰色的披肩,淺灰色的體側和白色的腹部。披肩的下緣自眼的上方向後,在背鰭下方處最低,折向背方止於背鰭與尾葉間的中點處。有一條暗色條紋從鰭肢到眼,其上沿有1條細的淺色線。有1條暗灰色的眼紋到達或接近額隆頂點。喙的背面中央,從呼吸孔至喙端有1條暗色條紋,其前端擴大,使喙的前端呈黑色或暗灰色。此暗色與暗灰色的唇斑相連。鰭肢和尾葉的背面和腹面均中灰色至暗灰色。白色的腹面有時綴有中灰色斑點。在熱帶東太平洋的有些亞種,披肩與體側面的反差不明顯或消失,體色比較單一。頭骨的吻突出狹長且背腹扁,顎溝很淺,顳窩和腦盒小。上、下頜每側各有40~60枚非常尖細的牙齒。
該物種常200多頭組群出遊,1000頭的大群也有發現。社善與其它海洋動物或同類結伴而行,已知的交往對象包括:花斑原海豚、黃鰭金槍魚、鰹魚。長吻原海豚一般在靠近水灣的淺水休眠,醒後遊入深海區,捕食水層垂直遷徙的魚群,在幽深昏暗的水下,它們也易遭受天敵襲擊。此類海豚群中存在等級序列,該序列以威脅度高低降序排列,同時涉及關係的緊密親疏。所謂「威脅」一般是指簡單的輕撞或唐突的姿態。在遠離公海的封閉水域,海豚群體的等級秩序便能發揮作用。通過回聲定位、互相觸碰進行交流。醒後是它們最活躍的時間。長吻原海豚會表演各種水面跳躍,飛旋躍水是其中的標誌性動作,而俗稱「飛旋海豚」也源於其驚人的空中旋轉動作,在夜裡,這套動作被頻繁上演。肉食性,主要以大洋性中、上層群棲魚蝦和烏賊為食,其捕食的獵物大多數為垂直遷移物種。
南北半球的熱帶和亞熱帶海域皆有分布,範圍大致在北緯40度——南緯40度之間。
長吻原海豚當激素水平較高時開始交配,一年1~2次。雄性10~性5.5~10歲進入生育期。成年雌海豚每隔2~3年產仔1隻。妊娠期平均10.6個月,初生幼仔平均體長75~80cm。雌豚撫育幼獸至少7個月。
它無具體數量統計,只有零星誤捕或觀察記錄。臺灣花蓮海域多次被發現。2003年11月,山東省石島誤捕了1頭。2005年3月14日,海南省海域發現1頭長吻原海豚。2007年8月3日,福建東山縣發現1頭長吻原海豚。2008年4月4日,福建東山島2頭長吻原海豚。2008年8月24日,臺東外海有兩群長吻原海豚。2011年6月23日,廣西北海海灘發現1頭長吻原海豚。最大的種群生活在東太平洋的熱帶水域,2003年,這一海域有613,000頭長吻原海豚,高於2000年428,000頭的統計數據;而在1979~2000年,每年的種群調查數介於271,000~734,000頭之間。
長吻原海豚是太平洋中西部最豐富的物種,2002年,在航海中利用樣線法測算,整個夏威夷群島水域約有3,351頭。2006年夏,對馬努阿群島、羅斯環礁、斯溫斯島和薩摩亞群島的近岸海域進行的調查估算,約有34組46頭長吻原海豚,是這一區域最富集的鯨類種群。它們也是菲律賓海域種群豐度最高的物種,其中東蘇祿海有31,512頭,塔儂海峽有3,489頭。緬甸南部的丹老群島,長吻原海豚為第三高頻物種。環繞馬約特島的莫三比克海峽北部,約有118頭。墨西哥灣北部,其種群在2003~2004兩年的平均豐度為1,989頭。
該物種目前已列入《保護遷徙野生動物物種公約》附錄Ⅱ,同時也被列入《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Ⅱ,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數據缺乏,2008年評估。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