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款!清華大學李駿院士團隊成功研製陸空兩棲自主駕駛飛車

2021-01-13 界面新聞

清華大學官網6月1日消息,近日,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李駿院士團隊成功研製第一代清華猛獅陸空兩棲自主駕駛飛車。該車輛全稱為旋翼式陸空兩棲智能飛行車輛,是全球首款集成智能駕駛功能的純電動旋翼式無人駕駛飛行車輛。

圖片來源:清華大學該車輛基於空間融合感知系統,通過空間感知場、空間複合規劃、陸空平滑切換等技術,實現了陸空結合、自主規劃、自由切換的新型駕駛模式。

據介紹,該車具有兩大特點,一是實現旋翼與車輪底盤結合,相比於地面無人車具備更高維度的運動能力和更好的靈活性;相比於傳統無人機實現了有效續航裡程的增加。二是具備無人駕駛自主決策能力,無人飛行汽車配備的環境感知系統與無人車相同,具有自主決策能力,無需人為控制;相比於點對點的路徑,這款旋翼式陸空兩棲無人駕駛飛行車輛可以進行立體路徑規劃,可實現垂直起降、空間規劃、空中懸停、飛行避障、地面巡航、跟車行駛等功能。車輛行駛過程中,車輛會實時構建空間駕駛感知模型,判斷障礙類型,針對無法繞行的障礙,就會啟動飛行模式,飛越障礙並尋找可行駛域,進而降落至路徑中的可行駛的平坦地面,實現空陸兩棲高效自由切換,提高運輸通行效率。

另據公開信息顯示,吉利、保時捷、現代汽車、豐田等眾多車企都已經入局飛行汽車領域。

相關焦點

  • 清華大學2020年十大新聞揭曉!
    10月14日,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張悠慧團隊、精儀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這一成果發表在《自然》雜誌上,完成了清華大學一年多以來在《自然》正刊的類腦計算領域「三連發」。
  • 國產全球首款兩棲智能無人艇"海蜥蜴"通過28項試驗 正式交付
    圖為在2018年第十二屆珠海航展上拍攝的國產全球首款兩棲智能無人艇"海蜥蜴"。(千龍網軍事頻道記者 馬群 攝)(保存本圖可查看大圖)(科技日報4月29日報導)日前,由民營企業青島無疆技術有限公司與國有大型現代化綜合性軍工企業中船重工武船集團模塊公司自主研發製造的全球首款水陸兩棲智能無人防務快艇「海蜥蜴」正式交付使用。
  • 下海、隱身 首款水陸兩棲無人艇「軍民融合造」
    本報記者 王建高 劉志偉日前,由民營企業青島無疆技術有限公司與國有大型現代化綜合性軍工企業中船重工武船集團模塊公司自主研發製造的全球首款水陸兩棲智能無人防務快艇從「黑魚」智能無人艇到「海蜥蜴」兩棲智能無人艇、再到正在設計研發中的「獵鯊」百噸級無人艇、「海獵犬」20米級無人艇、「獵空」反無人機系統……無不凝聚著「新十八羅漢」的軍民情懷。負責配套產品技術的無疆技術副總經理劉中凡說,公司科研團隊成員的職業背景構成多樣化,專業領域跨度較大,其中包括研究院所研究員、作戰部隊專業軍人、大學教授、網際網路企業的研發工程師、兵工廠技術員。
  • 清華大學尤政院士團隊:智能微系統技術的研究成果與應用前景
    2004年4月18日23時59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順利升空,在11分30秒之後成功地將「納星一號」(NS-1)納型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這是我國自主研製並成功運行的第一顆納型衛星。鮮為人知的是,時年41歲的尤政教授正是這顆當時世界上在軌飛行的最小輪控三軸穩定衛星的總設計師。
  • 王立鼎院士團隊自主研製出1級精度標準齒輪—新聞—科學網
    5月16日,大連理工大學王立鼎院士團隊成功研製1級精度基準齒輪,齒輪精度指標達到國際領先。
  •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長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駿:預期功能SOTIF在中國...
    原標題:i-VISTA|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駿:預期功能SOTIF在中國特殊性以及解決方案   2020年12月3日,由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主辦的第五屆
  • 陝鼓自主研製全球最大AV140軸流壓縮機組試車成功
    9月1日,記者從陝西鼓風機(集團)有限公司獲悉:由陝鼓自主研製、全球最大的AV140軸流壓縮機組在陝鼓臨潼工業園試車成功。該產品各項性能指標在當前全球工業壓縮機領域居先進水平。據悉,在陝鼓試車成功的AV140超大型軸流壓縮機組將應用於我國航空發動機高空試驗臺位的抽氣系統領域。陝鼓同類型大型軸流壓縮機機組已在我國航空航天連續式跨聲速風洞試驗、冶金特大型高爐、催化裂化、大型空分、製藥、硫黃制酸、遠程氣體輸送、壓縮儲能等多領域應用。
  • 盤點丨「奮鬥者」號在全球海洋最深處成功坐底,還有這些「大國重器...
    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核心器部件100%自主可控  2020年7月31日,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這是我國從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重要標誌,也是「十三五」期間我國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過程中航天領域完成收官的首個國家重大工程。
  • 能讓自行車「自動駕駛」!清華團隊的新型融合AI晶片「天機」登上...
    其實,這是清華大學施路平教授團隊為驗證全球首款異構融合AI晶片設計的系統。該研究登上了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8月刊的封面,封面標題為《雙重控制》(Dual control)。天機晶片是多學科融合的結晶,團隊成員來自清華大學、北京靈汐科技、北京師範大學、新加坡理工大學和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論文的第一作者有7位,清華大學的成員是核心。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教授、類腦計算中心主任施路平為論文通訊作者。
  • 大型水陸兩棲飛機AG600水上首飛成功(圖)
    《中國民航報》、中國民航網 記者朱思平 報導:2018年10月20日8時30分,湖北荊門漳河機場,國人的目光再一次聚焦到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航空工業)自主研製的我國首款大型水陸兩棲飛機——「鯤龍」AG600身上。龍騰漳河水,夢飛白雲間。AG600水上首飛正式開始。開車、滑行、入水……一氣呵成。
  • ——記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團隊
    對於年輕的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團隊來說,一連串的好消息讓他們在一番耕耘之後終於開始品嘗到成功的喜悅。  不久前,法國學者在《氣候動力學》雜誌上發文表示,諸多CMIP5(第五次階段耦合模式比較計劃試驗)模式中,清華大學參與研發的FGOALS-g2模式對厄爾尼諾特徵及其大氣反饋的模擬能力是最好的。
  • 大型水陸兩棲飛機AG600成功實現海上首飛
    2020年7月26日,山東青島團島附近海域,由我國自主研製的大型滅火/水上救援水陸兩棲飛機「鯤龍」AG600,在碧海藍天的見證下,馭風入海,踏浪騰空,成功實現海上首飛,為下一步飛機進行海上科研試飛及飛機相關性能驗證奠定了基礎。
  • 臨澤:自主研製動力傘首飛成功
    10月1日上午08時50分,在張掖丹霞通用航空機場,由位於臨澤縣的甘肅神龍通用航空有限公司自主研製的兩架神龍航空新型動力傘首飛取得圓滿成功試飛中,飛行員駕駛輪式動力傘輕鬆飛上天空據悉,輪式動力傘,作為一種新興航空體驗活動正悄然流行,由於它性能高,易於操作,被廣泛運用於飛行體驗,飛行培訓,大農場、大林場監護等多種低空作業,此次首飛圓滿成功將標誌著動力傘將正式投入低空遊覽項目,將進一步豐富張掖丹霞通航產業園區業態,成為通航產業發展新的增長點
  • 劈波斬浪 競飛蒼穹——大型水陸兩棲飛機AG600海上首飛成功紀實
    作為我國首款自主研製的大型水陸兩棲飛機,AG600飛機具有執行森林滅火、水上救援等多項特種任務的能力,是國家應急救援重大航空裝備,對於填補我國大型應急救援航空器空白、滿足國家應急救援和自然災害防治體系能力建設需要具有裡程碑意義,對於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製造品牌,推動中國製造邁向中高端意義非凡。
  • 水陸兩棲飛機AG600成功首飛,回顧AG600航展記憶
    2020年7月26日,山東青島團島附近海域,由我國自主研製的大型滅火/水上救援水陸兩棲飛機「鯤龍」AG600,在碧海藍天的見證下,馭風入海,踏浪騰空,成功實現海上首飛,為下一步飛機進行海上科研試飛及飛機相關性能驗證奠定了基礎。這是AG600飛機繼2017年陸上首飛、2018年水上首飛之後實現的第三次首飛。
  • ——記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的科研團隊
    攻克量子世界的制高點——記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的科研團隊來源:新華網 2013-04-12 李江濤 吳晶晶   初春時節,北京傳出喜訊: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所聯合組成的團隊在實驗中首次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被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稱之為
  • 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清華大學獲獎項目介紹
    項目歷經17年,自主突破核心技術,打破美國獨家壟斷,並攻克帕金森病步態障礙治療、充電安全、電極斷裂和遠程程控等世界難題,實現全球引領。獲6個三類註冊證,平均給每位患者節省10萬元,三年節支4億元,出口4個國家。2017年國內市場佔比60%,開創我國有源植入醫療器械超越進口的先河,是近20年該領域實現領跑的成功範例。
  • 福州大學磁晶科技團隊,致力於晶體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權
    福州大學磁晶科技團隊,經過兩代人12年的刻苦研發,研發出國際首創用導模提拉法生長CRIG磁光晶體材料,有望解決「卡脖子」難題。掌握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權,向「卡脖子」說不法拉第磁光材料,為具有磁光效應的材料,當前廣泛應用於光通信領域。作為光通信元器件的核心器件,法拉第磁光材料對5G光信號的傳輸起著保駕護航的重要作用。
  • 傳感器熱點:我國成功研製全球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
    傳感動態  【中國成功研製全球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  近日,浙江大學聯合之江實驗室共同研製成功了我國首臺基於自主智慧財產權類腦晶片的類腦計算機(Darwin Mouse  這臺類腦計算機包含792顆浙江大學研製的達爾文2代類腦晶片,支持1.2億脈衝神經元、近千億神經突觸,與小鼠大腦神經元數量規模相當,典型運行功耗只需要350-500瓦,同時它也是目前國際上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