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海、隱身 首款水陸兩棲無人艇「軍民融合造」

2020-11-27 環球網

本報記者 王建高 劉志偉

日前,由民營企業青島無疆技術有限公司與國有大型現代化綜合性軍工企業中船重工武船集團模塊公司自主研發製造的全球首款水陸兩棲智能無人防務快艇「海蜥蜴」正式交付使用。

「海蜥蜴」順利通過了密性試驗、路基試驗、系泊試驗、傾斜試驗和航行試驗等5大類28個子項技戰術試驗項目。「海蜥蜴」是我國面向未來戰場和國際客戶需求研發的高端智能海洋防務裝備,標誌著我國智能海洋防務裝備科研水平邁入了世界先進水平。

「新十八羅漢」的軍民情懷

「以軍民兩用為研發立足點、突破點,未來戰場上人工智慧裝備唱主角,減少人的傷亡是發展方向。成立之初,我們就把這個作為企業的定位。」青島無疆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無疆技術)總經理劉飛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創者無疆,技術報國,創新發展;合作共贏,臻於至善」是無疆技術秉承的創新創業理念。

畢業於哈爾濱工程大學的劉飛,從小就受父輩與船打交道的影響,在讀研究生期間又受導師的影響,與「船」結下了不解情結,在心裡埋下了「船」的種子,萌生了一直想為軍民服務的想法。

基於此,劉飛在無疆技術創業初期,就集聚了以載荷系統專家、火控專家、人工智慧領域資深工程師、圖像識別算法工程師等為核心人員的18人技術隊伍,戲稱「新十八羅漢」。從「黑魚」智能無人艇到「海蜥蜴」兩棲智能無人艇、再到正在設計研發中的「獵鯊」百噸級無人艇、「海獵犬」20米級無人艇、「獵空」反無人機系統……無不凝聚著「新十八羅漢」的軍民情懷。

負責配套產品技術的無疆技術副總經理劉中凡說,公司科研團隊成員的職業背景構成多樣化,專業領域跨度較大,其中包括研究院所研究員、作戰部隊專業軍人、大學教授、網際網路企業的研發工程師、兵工廠技術員。成員年齡跨度從「60後」到「90後」,但這「新十八羅漢」有著共同的追求:「熱愛祖國、擁有情懷、追逐理想」。

有22年從軍經歷的無疆技術副總經理秦軍介紹說,無疆有一位技術專家從事了30年的軍事裝備研製工作。在加入無疆技術時這位專家說:「幹了快一輩子的裝備,雖然從部隊離開了,但是加入這個新環境後,有這麼多年輕的夥伴陪伴,仍然可以為我國裝備事業進步做奉獻,這是我的追求。」

無疆技術瞄準傳統的船舶行業,主攻無人艇方向。劉飛說,人類未來的發展和生存都將寄希望於海洋,而海上惡劣的氣候環境,使人們在海上持續作業非常困難。由此一來,包括海上的無人貨運、安防巡邏、地形勘測,甚至軍事對抗,在全球範圍來看是逾千億元的市場需求。

劉飛表示,如今,無疆技術已經成功掌握了人工智慧深度學習算法、無人裝備智能感知系統和控制策略、無人裝備通用控制平臺、晶片應用技術等核心技術,擁有國家發明專利、軟體著作權、智慧財產權示範基地等榮譽、資質、證書等近200項。

軍地「精兵強將」盡其所長

「海蜥蜴」的成功,凝聚著「無疆」人、「武船」人的智慧與心血,也離不開地方政府、相關高校、科研院所的支持。劉飛說,「海蜥蜴」的成功,是一個由民營創業型企業憑藉其掌握的核心技術,在武船等各方共同參與的大協作下,充分調動軍工單位、政府、高校資源參與,盡其所長,進行軍民融合探索而取得的成功。

無疆技術團隊人數不多,但精練強幹,負責核心技術研發,是典型的軟體型輕資產企業,沒有生產能力。武船是我國軍用船舶領域的建造廠商,擁有完備的工藝體系、強大的生產製造能力,對「海蜥蜴」兩棲高速無人艇及無人船艇方向極其看好,正是看到了這個項目的良好發展前景,武船為該項目調動了精兵強將,動用了近百人的力量,攻克數十個工藝難題,確保了項目研製的高質量和快速推進。青島古鎮口軍民融合創新示範區進行制度創新,積極幫助無疆技術解決資金、測試場地等棘手難題,確保了項目的順利開展,並充分發揮了政府平臺的作用,幫助企業進行產品宣傳、推廣。

無疆技術還與大連海事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燕山大學等高校開展產學研合作,調動高校的資源,幫助項目進行充分的理論分析和計算,並與各軍工研究院所進行緊密溝通,確保各個載荷設備的順利搭載。

秦軍說,無疆技術還得到青島西海岸新區的大力支持,青島西海岸新區給該公司免費提供辦公場所,在公司研發經費緊張的情況下,給予500多萬元無息支持,先期作為債務,成功後「債轉股」,此舉解決了無疆技術的燃眉之急。

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品

總長12米,型寬4.14米,型深1.65米,設計吃水0.55米的「海蜥蜴」,全身由鋁合金材料製成,能下海、搶灘,還能隱身。高度智能、豐富載荷、超高航速,賦予「海蜥蜴」出色攻擊能力。

作為一款兩棲智能無人艇,「海蜥蜴」可以潛伏在無人島嶼上靜默6至8個月,等待指揮中心的控制指令;功能上,不僅具備了基本的遠程控制,同時具備自主巡航、避障、規劃和自主學習能力;可攜帶多種任務載荷,包括短程多任務飛彈、自動武器系統、光電系統和雷達系統等;還裝備了兩挺機槍,船體中部布置了垂直發射系統,除了消滅有生力量,也能攻擊裝甲目標和空中目標,甚至是海上目標的能力。

「海蜥蜴」配備了北鬥導航系統、多種類型雷達設備和計算機信息處理終端組成的先進導航、目標定位和火控系統,可由大型艦艇等作戰平臺上的遠程操控系統控制,實現智能體系作戰。「海蜥蜴」高速航行和隱身性能優異,能在海面上以最高50節速度航行,按照作戰要求進行隱蔽休眠、智能巡航、快速突擊和搶灘登陸,實現特戰隊員水上投送、邊防巡邏、近岸警戒、島礁機場防護等任務,堪稱海防領域利器。

此外,「海蜥蜴」高度智能、攻擊力強,具備自主隱蔽休眠、規劃巡航、快速突擊和搶灘登陸能力,並能與多種作戰系統平臺深度融合,實現體系作戰。此前全球範圍內水陸兩棲無人快艇還是空白領域,「海蜥蜴」成功填補了該領域的空白。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武船集團模塊公司與無疆技術攜手強化高端技術成果轉化合作,打造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智能無人防務快艇,為建世界一流軍隊提供一流裝備保障的同時,推動更多高端智能海洋防務裝備邁出國門、走向世界。

相關焦點

  • 中國造出全球首款水陸兩棲無人艇,取名「海蜥蜴」
    據國際船舶網12日消息,4月8日,武船造全球首款水陸兩棲智能無人防務快艇「海蜥蜴」在武船雙柳基地順利通過出廠驗收,正式交付青島無疆技術有限公司。 本文圖片均來自國際船舶網 「海蜥蜴」是軍民融合典範 「海蜥蜴」由武船集團模塊公司與青島無疆技術有限公司共同打造
  • 我國首款水陸兩棲無人快艇「海蜥蜴」交付
    日前,我國首款水陸兩棲無人快艇——「海蜥蜴」在中船重工武船集團雙柳基地通過驗收。水陸兩棲無人快艇能在水面高速航行,同時躲避雷達探測,具備隱蔽休眠、智能巡航、快速突擊和搶灘登陸等功能,是現代戰爭中執行特戰隊員水上投送、邊防巡邏、近岸警戒、島礁機場防護等任務的利器。該艇長12米,型寬4.14米,艇身由鋁合金材料製成,採用三船體流線結構和泵噴推進技術,底部裝有可收縮式履帶行進機構,艙內可安裝多種任務載荷。
  • 我國首款水陸兩棲無人快艇——武船造「海蜥蜴」交付使用
    「武船造」再出精品裝備。日前,我國首款水陸兩棲無人快艇——「海蜥蜴」在中船重工武船集團雙柳基地通過驗收,正式交付客戶。此前,我國水陸兩棲無人快艇尚屬空白領域。「海蜥蜴」的成功交付,標誌著我國智能海洋防務裝備研發製造水平邁上新臺階。
  • 國產全球首款兩棲智能無人艇"海蜥蜴"通過28項試驗 正式交付
    圖為在2018年第十二屆珠海航展上拍攝的國產全球首款兩棲智能無人艇"海蜥蜴"。(千龍網軍事頻道記者 馬群 攝)(保存本圖可查看大圖)(科技日報4月29日報導)日前,由民營企業青島無疆技術有限公司與國有大型現代化綜合性軍工企業中船重工武船集團模塊公司自主研發製造的全球首款水陸兩棲智能無人防務快艇「海蜥蜴」正式交付使用。
  • 世界首創水冰兩棲飛輪艇轟動軍民兩用展
    2018年10月22日-24日,上海第五屆軍民兩用技術成果展在上海跨國採購中心舉行。上海析易船舶技術有限公司在世界首創的超高速飛輪艇技術基礎上,最新推出科幻而炫酷的超高速水冰兩棲飛輪艇,在展會上引起強烈震撼。
  • 艦船技術|國產大型水陸兩棲飛機AG600,機身斷階為何可以減阻?
    水陸兩棲飛機最大的特點是,即可在陸地起降,又可在水面停泊、起降,因此可以看作是船與飛機的結合體。在水面狀態時,水陸兩棲飛機遵循阿基米德定律,由船型機身排開水,獲得浮力,使其漂浮在水面上。而在飛行狀態時,則是機翼在流體(空氣)中獲得升力,使其能在空中飛行。想要從水面狀態到飛行狀態,水陸兩棲飛機必須要達到一定的速度。從央視披露的視頻看,AG600離水時的速度應該在120公裡/每小時左右。
  • 中國造!世界最快無人艇問世 最高航速超50節
    據科技日報12月14日報導,中國造出了世界上最快的無人艇,這是記者14日在廣東湛江開幕的第五屆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上獲悉的。 無人快艇「天行一號」2017年9月問世,最高航速超過50節(每小時92.6公裡),由哈爾濱工程大學和深圳海斯比船艇公司聯合研製。它全長12.2米,滿載排水量7.5噸,是油電混合動力。海斯比是中國最大的公務快艇廠商。
  • 無人深空強化艇什麼時候可以造
    無人深空強化艇什麼時候可以造?還有不少玩家不知道遊戲中強化艇什麼時候才可以建造,這裡小編給大家帶來一篇關於無人深空強化艇建造方法,還不清楚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 大型水陸兩棲飛機AG600水上首飛成功(圖)
    《中國民航報》、中國民航網 記者朱思平 報導:2018年10月20日8時30分,湖北荊門漳河機場,國人的目光再一次聚焦到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航空工業)自主研製的我國首款大型水陸兩棲飛機——「鯤龍」AG600身上。龍騰漳河水,夢飛白雲間。AG600水上首飛正式開始。開車、滑行、入水……一氣呵成。
  • 圖集:水陸兩棲飛機的前世今生和關鍵技術
    一、水陸兩棲飛機百年發展史水陸兩棲飛機是指既能在水面起降,又能在陸上起降的固定翼飛機,是在水上飛機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最早的水陸兩棲飛機出現在20世紀20年代初期,英國的維京公司(Viking)研製了大量的水陸兩棲飛機,主要用於非洲探險和軍事用途,如搜救、反潛、巡邏、轟炸等。
  • 超材料為裝備穿上「隱身衣」 軍民融合帶來廣闊前景
    在國防軍工領域率先應用與軍民融合的大背景下,超材料將迎來產業發展新契機。  「按需定製」新材料  根據不同應用需求,製造具備特定性能的材料  超材料又名超穎材料,是指通過人工結構實現的、具有天然材料所不具備的超常性質材料系統,是新材料領域重要的發展方向之一。通過對材料結構的創新設計,可廣泛應用於無線通信、航天航空、新能源利用、生物醫療等眾多領域。
  • 走進校園之微景觀--水陸兩棲缸
    水陸兩棲缸是在微景觀的基礎上,加上了水生植物和水生生物,擁有了一個小生態系統。無論是在種植還是觀賞方面已然超過了純陸缸。作為植物的愛好者,沒有幾個人會願意錯過微景觀,同樣也不會錯過水陸兩棲缸。 所以作為植物的教育與分享者,我們也不會錯過。繼上次微景觀--水陸兩棲缸課程之後,我們再次被「北京外國語大學附屬中學」邀請給同學們講課,並帶領同學們親手做出自己的微景觀--水陸兩棲缸。
  • 中國造"超級漁場"你知道阿門?軍民融合創世界之最
    中國造「超級漁場」,6月3日由我國承建的世界首座、規模最大深海半潛式智能養殖場正式交付挪威用戶,這是我國海洋裝備製造領域軍民融合的重要嘗試,也體現了我國科技力量,下面讓我們一起去看看詳情吧。中國造「超級漁場」:6月3日,由我國承建的世界首座、規模最大深海半潛式智能養殖場正式交付挪威用戶,這型深海裝備安裝各類傳感器2萬餘個,融入生物學、工學、電學、計算機等多學科技術,這座「超級漁場」也是我國海洋裝備製造領域軍民融合的重要嘗試。
  • 兇殘的「食人魚」戰術:56艘中國無人艇組成一艘「航空母艦」
    近日,網路上風靡一段視頻,視頻的拍攝者應該為雲洲智能無人艇企業。在視頻中,我們可以看到,該企業組織了56艘無人小艇在南海萬山群島海域展開了名為「多艇協同」的戰術演練。視頻的效果非常震撼,這56艘小艇或整齊劃一的前行,忽而左右穿插,又或呈不規則區位部署,最為震撼的是,56艘無人艇竟然編組成為一艘「航空母艦」模樣,其中還令一艘小艇模擬殲15划過模擬的「飛行甲板」,進而「升空」的精彩動作。整段視頻中,無人艇在提前編程的操控下,一切動作可以用行雲流水來形容,有懂無人控制技術的軍迷推斷,此次無人艇的控制採用了「蜂群算法」。
  • 076兩棲艦或將問世,裝備電磁彈射和隱身無人機,戰力超遼寧艦
    075型兩棲攻擊艦是中國海軍目前噸位最大的兩棲戰艦,可搭載30架左右的艦載直升機,依靠著平直甲板,可同時起降多架艦載直升機,承擔起中國海軍兩棲作戰任務。076型兩棲攻擊艦在噸位超過法國戴高樂號航空母艦,在艦長和體積也將有所增加。因此,076型艦載機將部署性能更強的艦載機,而且搭載戰鬥機和艦載固定翼無人攻擊機也將綽綽有餘。
  • 軍民融合的「開福樣本」
    盾甲新材料是長沙市開福區軍民融合產業示範園眾多新秀中的一員,這家由國防科大、中南大學的專家教授組建的公司,其結構增強塗層材料專利有12項,不少產品的性能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在軍用、民用領域潛力巨大。  開福區擁有臨港、臨鐵、臨空區位優勢以及國防科大資源優勢,近年來全面推進軍民融合,促進產業發展,致力打造長沙軍民融合產業的發展集聚區和創新示範區。
  • 科學直播課堂第六彈—水陸兩棲船
    這次呀我們就要做一個利用反作用力奔跑的水陸兩棲船!         實驗目的:通過對水陸兩棲船的拼裝,讓學生認識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及螺旋槳的相關知識。(2)螺旋槳通過轉動對空氣施加一個向後(前)的作用力,空氣就會對螺旋槳產生一個向前(後)的反作用力,推動水陸兩棲船行駛。材料準備:船體泡棉、電池盒、馬達、輪子套裝、扇葉
  • 國產大型水陸兩棲飛機「鯤龍」AG600海上首飛
    2020年7月26日,我國自主研製的大型滅火/水上救援水陸兩棲飛機「鯤龍」AG600在山東青島附近海域,成功實現海上首飛,為下一步飛機進行海上試飛科目訓練及驗證飛機相關性能奠定了基礎。作為我國「大飛機家族」之一的大型水陸兩棲飛機AG600,是為滿足森林滅火和水上救援的迫切需要,首次研製的大型特種用途民用飛機,是國家應急救援體系建設急需的重大航空裝備。
  • 全球首款!清華大學李駿院士團隊成功研製陸空兩棲自主駕駛飛車
    清華大學官網6月1日消息,近日,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李駿院士團隊成功研製第一代清華猛獅陸空兩棲自主駕駛飛車。該車輛全稱為旋翼式陸空兩棲智能飛行車輛,是全球首款集成智能駕駛功能的純電動旋翼式無人駕駛飛行車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