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丨我國生態保護紅線面積約佔陸域國土25%

2021-01-08 央廣網

今天(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今年的宣傳主題為「以自然之道,養萬物之生」。生態環境部表示,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我們每一個人的生產、生活都有密切聯繫。

目前,全球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各種功能正在衰退。每14個陸地棲息地中就有10個植被生產力下降,所有陸地生態區域中將近一半被歸類為處於不利狀態。物種種群正在減少,物種滅絕速度也在上升。有42%的陸地無脊椎動物、34%的淡水無脊椎動物和25%的海洋無脊椎動物被認為瀕臨滅絕。我國脊椎動物的瀕危程度高於全球平均水平,瀕危比例最高的兩棲動物達到了百分之四十多。

當前我國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初步劃定的生態保護紅線面積約佔陸域國土面積的25%,覆蓋了所有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功能區,保護著近40%的水源涵養、洪水調蓄功能,約32%的防風固沙功能。(總臺央視記者 蔣曉平)

相關焦點

  • 2020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生態文明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人民網北京5月22日電(記者 餘璐)今年5月22日,是第20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生物多樣性日,是聯合國環境署提議的旨在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生物多樣性的國際性主題紀念日,定於每年的5月22日。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保護生物多樣性離不開公眾的參與
    央廣網北京5月20日消息(記者劉飛)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我們每一個人的生產、生活都有密切聯繫。再過兩天,5月22日,是2020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 生態環境部答澎湃: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五大經驗可與世界分享
    9月25日,外交部和生態環境部共同舉行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中方立場文件媒體吹風會。外交部條約法律司司長賈桂德和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司長崔書紅圍繞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中方立場文件——《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中國在行動》答記者問。
  • 生態環境部回應「白鱘滅絕」:長江流域生物多樣性保護形勢嚴峻
    新華社北京1月17日電(高敬、龐昕熠)近期,白鱘滅絕的新聞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對此,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17日在1月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指出,白鱘滅絕反映出長江流域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形勢依然十分嚴峻,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迫在眉睫。
  • 保護生物多樣性——生態文明背景下國土空間規劃的邏輯基礎
    同年11月7日,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8次會議審議批准了《公約》,之後,中國在履約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中國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十年回顧,《中國環境報》,2002年5月22日)。《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將於2020年在我國舉辦,表明了國際社會對我國野生動植物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肯定(圖1)。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我國各類保護地總數達1.18萬個
    視頻由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提供新華網北京5月22日電(郭香玉)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記者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獲悉,我國自然分布的野生動物中,有脊椎動物約7300餘種,已定名昆蟲約13萬種,其中大熊貓、朱䴉等400多種野生動物為中國特有。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為保護全球的生物多樣性,1992年在巴西裡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153個國家籤署了《生物多樣性公約》。中國是這個公約的最早締約國之一。從1995年起,聯合國將每年的12月29日確定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 守護基因寶庫 海南舉全省之力守護生物多樣性
    央廣網海口5月22日消息(記者朱永 通訊員周海燕)作為我國唯一的熱帶島嶼省份,海南省擁有3.54萬km2的陸域和200多萬km2的海域面積,氣候條件優越,生物物種種類及特有類群均居全國前列
  • 河北省劃定生態保護紅線4個重點區域
    承德市所在區域是京津和華北平原生態安全保障的支撐區,主要生態功能是水源涵養、防風固沙及生物多樣性維護。承德市生態保護紅線面積為1.66萬平方公裡,佔本市國土面積的42.08%,佔全省陸域生態保護紅線面積的43.02%。該市除雙灤區、雙橋區等個別區域外,其他縣(市、區)均位於全國生態功能區劃中的遼河源水源涵養重要生態功能區、京津冀北部水源涵養功能區、渾善達克沙地防風固沙重要區內。
  • 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國方案」 讓人與自然更和諧
    生物多樣性受到嚴峻挑戰和威脅我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高等植物種類約佔全球高等植物總數的10%,居世界第三位,但受到的挑戰和威脅也最為嚴峻。《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在我國34450種已知高等植物中,需要重點關注和保護的高等植物10102種,佔評估物種總數的29.3%,近危等級2723種。
  • 雲南:保護生物多樣性 守護生態安全屏障
    作為我國西南生態安全屏障和生物多樣性寶庫,雲南在中國乃至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下,我省在實踐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不斷探索保護環境與發展經濟共贏的路徑,為守護好生物多樣性寶庫做出了積極的努力。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丨全國首部!《雲南的生物多樣性》白皮書在昆發布
    5月22日,雲南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在海埂會堂召開2020年「5·22」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上,全國第一部生物多樣性方面的白皮書——《雲南的生物多樣性》正式在昆明發布。此次發布的《雲南的生物多樣性》白皮書分為前言、保護成效、保護舉措、未來行動方向和結束語五個部分,共約2萬多字。
  • 確保生態保護紅線劃實落地 留住海南青山綠水
    2016年9月,省級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成果獲省政府批覆。全省劃定陸域生態保護紅線面積11535平方公裡,佔陸域面積33.5%;劃定近岸海南省規劃委員會 海域生態保護紅線面積8316平方公裡,佔海南島近岸海域面積35.1%。《海南省總體規劃(空間類2015-2030)》將我省生態保護紅線成果納入生態保護紅線專篇並於2017年11月由國務院同意實施。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在那裡生活著一些可愛的精靈🧚‍♀️
    ,保護了人類文化多樣性基礎,就是保護人類自身。通過第55/201號決議,宣布每年5月22日為「生物多樣性國際日」,以增加對生物多樣性問題的理解和認識。並指定這一天為國際日是以此慶祝1992年5月22日奈洛比會議最後通過的決議《生物多樣性公約》協議文本。
  • 生物多樣性日:我國首個生態系統名錄《雲南省生態系統名錄(2018版...
    生物多樣性日:我國首個生態系統名錄《雲南省生態系統名錄(2018版)》新鮮出爐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8年05月22日 13:45 A-A+ 《生物多樣性公約》生效25年,也是我國加入該公約25周年。
  • 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新聞發布會在南昌舉行
    五、劃定的主要成果  我省生態保護紅線面積為46876平方公裡,佔全省國土面積比例的28.06%。其中林地面積為4.05萬平方千米,佔紅線面積的86.33%;水域面積為4327.84平方千米,佔紅線面積的9.23%;耕地面積為1024.02平方千米,佔紅線面積的2.18%;草地面積為429.99平方千米,佔紅線面積的0.92%;園地面積為421.01平方千米,佔紅線面積的0.90%;城鎮村及工礦用地面積為148.42平方千米,佔紅線面積的0.32%;交通運輸等其他土地面積為55.051平方千米,
  • 今天丨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又稱:生物多樣性國際日),是鑑於公共教育和增強民眾生態意識對在各層面執行《生物多樣性公約》的重要性,聯合國大會於2000年12月20日通過了第55/201號決議,宣布每年
  • 國家環境保護標準:生態保護紅線監管技術規範 生態狀況監測(試行...
    本標準適用於綜合運用衛星遙感、航空遙感和地面監測方式,對我國陸域生態保護紅線的面積、性質和功能以及人類幹擾活動進行動態監測工作,海域生態保護紅線監測另列。   本標準適用於縣級及以上行政區陸域生態保護紅線範圍內生態狀況動態變化監測。
  • 國家環境保護標準:生態保護紅線監管技術規範 生態狀況監測(試行)
    本標準適用於綜合運用衛星遙感、航空遙感和地面監測方式,對我國陸域生態保護紅線的面積、性質和功能以及人類幹擾活動進行動態監測工作,海域生態保護紅線監測另列。   本標準適用於縣級及以上行政區陸域生態保護紅線範圍內生態狀況動態變化監測。
  • 《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發布 人類活動成物種滅絕首因
    由於自然資源過度利用、嚴重環境汙染、外來物種入侵和氣候變化等原因,生物多樣性正面臨著多方面的威脅。5月22日,是第25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生態環境部在京舉辦「紀念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25周年」專題宣傳活動。活動現場,環境部和中科院共同發布了《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真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