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學院楊銳團隊聯合地學系宮鵬團隊合作發文識別全球自然保護地...

2020-12-02 清華大學新聞網

清華新聞網9月18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國家公園研究院院長、建築學院景觀學系系主任楊銳教授團隊,聯合清華大學地學系宮鵬教授團隊、中科院植物所馬克平研究員團隊,開展跨學科合作研究。該研究基於空間薈萃分析,創新性地識別了全球尺度自然保護地優先擴展的區域,為195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國制定2020年後自然保護地目標規模與保護地空間規劃奠定了重要基礎。

生物多樣性下降導致嚴重的社會與生態危機。許多科學家和保護實踐者呼籲在全球範圍內擴展自然保護地,以應對這一危機。然而,目前尚不清楚應該在哪些地方設置新的自然保護地,才能以高效益、低成本的方式保護生物多樣性。為回答這一問題,該研究開展了空間薈萃分析,疊加了七個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方案,綜合識別出「保護優先區」(Conservation Priority Zones, CPZs),進而與低人類影響區(Low Human Impact Areas, LIAs)疊加,識別出自然保護地認定的「高效益低成本區域」(Cost-Effective Zones,CEZs)。高效益低成本區域即為具有重要生物多樣性保護價值,且同時適宜建立保護地的區域。研究發現,「高效益低成本區域」約佔全球陸地面積的38%,但是全球有大面積的「高效益低成本區域」未受到保護——儘管全球已經有14.1%的陸地被認定為保護地,但只有24%的「高效益低成本區域」受到了保護,剩餘的76%仍然位於保護地之外。為了填補這一空缺,我們不僅需要增加保護地的數量,更要在合適的地區提升保護的效益,從而整體提升保護地系統的質量。為了保護更多的 「高效益低成本區域」,研究提出三種保護情景——保守目標、中等目標和宏偉目標,分別需要保護全球陸地面積的19%,26%和43%。此外,研究為每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制定了國家尺度的三種保護目標,並識別了具有明確空間邊界的「高效益低成本區域」,為制定《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提供了決策支持。

2021年5月17日至30日將在中國昆明召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屆締約方大會(COP15),為國際社會提供了一個獨特且具有歷史意義的契機,讓各利益相關方共聚一堂,共同開闢一條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路。此次大會以「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為主題,並將制定《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本文的研究結果,在國際層面將為全球制定《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提供決策支持和科學依據;在國家層面將為195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國開展自然保護地空間規劃和更新「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提供技術支持。

圖1. 三個等級的保護優先區(A)和高效益低成本區域(B)在全球的分布情況

圖2. 全球高效益低成本區域和現有保護地疊加情況

圖3. 四種情境下,按照各國保護地覆蓋率所在區間繪製的地圖:(A)現有保護地;(B)保守目標;(C)中等目標;(D)宏偉目標

研究團隊於9月9日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發表題為 「基於高效益低成本的全球陸域自然保護地優先擴展區域:設定2020年後全球和國別目標」(Cost-effective priorities for the expansion of global terrestrial protected areas: Setting post-2020 global and national targets)的研究論文。該論文是清華大學建築學院作為第一單位首次在《科學·進展》上發表的論文。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楊銳教授和博士生曹越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楊銳教授,清華大學理學院院長、地學系主任、國家公園研究院副院長宮鵬教授,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生物多樣性委員會秘書長、IUCN亞洲區會員委員會主席馬克平研究員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論文其他作者包括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景觀學系侯姝彧、彭欽一、王小珊、王方邑、曾子軒、趙智聰;清華大學地學系俞樂、劉涵;英國利茲大學地理學院荒野研究中心Steve Carver;英國坎布裡亞大學國家公園和保護地研究中心Ian Convery;中科院植物所申小莉;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晟;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鄭姚閩。本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公園背景下中國荒野地空間格局與保護機制優化研究」等多個研究項目的共同支持。

楊銳教授團隊長期開展國家公園與自然保護地研究與實踐,近期拓展到國土空間生態保護與修復領域。在中國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地和風景園林學領域擁有關鍵學術地位,在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修復等領域開始進行突破性研究,有望取得更多具有重要國際影響的系列研究成果。

 論文連結: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37/eabc3436

 供稿:建築學院

編輯:李華山

審核:呂婷

相關焦點

  • 清華大學楊銳團隊識別出全球陸域自然保護地優先擴展區域
    為識別自然保護地擴展的優先區,部分研究基於保護效益,識別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空缺,但是這些區域往往包含許多高人類影響地區(如城市和農田),導致這些區域難以真正建立自然保護地;部分研究通過識別人類影響較低的區域或荒野地區,進而識別建立自然保護地的可行區域,然而,並非所有荒野區域都具有重要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價值。
  • 地學系宮鵬教授研究組發布全球1982~2015年逐年長時序動態土地...
    清華新聞網6月10日電 6月3日,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宮鵬教授科研團隊在地學領域頂級期刊《地球系統科學數據》(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上發表題為「全球1982~2015年土地覆蓋逐年動態及長期變化」(Annual dynamics of global land cover and its long-term
  • 地學系宮鵬教授當選為世界地球委員會委員
    地學系宮鵬教授當選為世界地球委員會委員清華新聞網12月31日電 近日,世界地球委員會宣布新當選的聯合主席和委員名單。委員會由來自13個國家的19名科學家組成,清華大學理學院院長、地球系統科學系主任宮鵬教授當選委員。
  • 地學系舉辦《自然》子刊《自然綜述:地球與環境》宣講會
    地學系舉辦《自然》子刊《自然綜述:地球與環境》宣講會清華新聞網9月12日電 9月9日上午,清華大學地學系在主樓接待廳舉辦了國際知名科技期刊《自然》子刊《自然綜述:地球與環境》(Nature Reviews Earth&Environment)宣講會,近100名師生到場聆聽報告。
  • 地學系宮鵬研究組發布多時相高解析度全球城市邊界數據集
    清華新聞網6月17日電 6月11日,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宮鵬教授研究組聯合國內外多家研究機構在《環境研究快報》(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上發表題為「基於全球人造不透水面GAIA的全球城市邊界製圖」(Mapping global urban boundaries from the
  • 清華大學理學院院長、地學系主任宮鵬:做有普適性的遙感
    繼成功繪製世界首幅10米解析度全球地表覆蓋圖,牽頭完成世界首套30米全球地表覆蓋遙感製圖之後,清華大學理學院院長、地球系統科學系主任、清華大學中國城市研究院院長宮鵬及其團隊今年開始與商湯聯合做全球3米解析度的地表覆蓋圖。
  • 地學系張強教授研究組發文揭示中國汙染減排可抵消全球變暖對空氣...
    全球氣候變暖將導致未來極端高溫事件和靜穩事件日趨頻繁,從而加劇區域空氣汙染,威脅人類健康。已有研究表明氣候變暖可能對全球空氣品質產生不利影響。然而,以往的研究通常沒有單獨評估短壽命氣溶膠變化帶來的輻射效應及其影響。實際上,氣溶膠可通過改變大氣輻射收支影響氣候系統,進而影響空氣品質。
  • 幕後最強音:《跨界歌王》聯合總導演宮鵬
    原標題:幕後最強音:《跨界歌王》聯合總導演宮鵬   《跨界歌王》已經進行到了第三期,自從這檔大型明星跨界音樂節目被北京電視臺重磅推出後,給徜徉在近400檔電視綜藝節目中的觀眾帶來一種「不一樣」的感覺。顛覆以往的全新表現形式、更有情感深度的節目價值觀與完美的舞臺空間,是《跨界歌王》「不一樣」的所在。
  • 清華大學成立地球系統科學系 地學學科建設再上新臺階
    他說,地球科學是解決當今全球環境變化問題的重要手段,受到世界科學界的普遍重視。地球系統科學具有系統性、交叉性和定量化的特點,代表著地球科學的主流發展趨勢,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地球系統科學系是清華學科總體戰略布局的重要組成,希望地學系充分利用清華多學科優勢,集聚一流的師資,開展高水平的科學研究,培養一流的地學人才,努力建設世界一流的地學學科,為中國乃至世界地學做出更大的貢獻。
  • Nature在線發表北大地空學院江大勇國際合作團隊有關中生代魚龍...
    2014/11/03 信息來源: 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 2014年11月5日,Nature(《自然》)在線發表了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江大勇教授國際合作研究團隊以
  • 信息學院電子學系郭弘教授團隊在原子共磁力儀系統研製及自旋-引力...
    2020/10/18 信息來源: 信息科學技術學院 編輯:悠然 | 責編:白楊
  • ...復旦大學董愛武團隊與麻錦彪團隊合作揭示植物組蛋白分子伴侶...
    【前沿進展】復旦大學董愛武團隊與麻錦彪團隊合作揭示植物組蛋白分子伴侶識別組蛋白的結構基礎 2020-11-20 17: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向華中科技大學、華中農業大學開放6門線上課程
    為應對疫情,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景觀學系本周起向華中科技大學和華中農業大學開放6門本科生與研究生線上課程,馳援兩校教學工作。3月2日中午,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召開馳援武漢——線上共享課程動員會。院系領導、參與共享課程的教師、助教及學生共67人線上參會。
  • Science(IF=41.058) | 北醫三院付衛團隊、喬傑團隊和北大生命科學學院湯富酬團隊合作發表結直腸癌最新研究成果
    付衛教授團隊長期致力於胃腸道腫瘤的臨床治療和應用基礎研究。臨床治療方面,聚焦胃腸道腫瘤的微創治療;應用基礎研究方面,對胃腸道腫瘤發展和轉移過程中的分子生物學機制進行了探索,尤其對胃腸道腫瘤的內部異致性開展了深入研究。
  • 【聚焦2020計劃】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創新全球戰略,培養建築帥才
    尤其在小組合作時,曾經也會因為認知和思維模式差異而發生衝突,但這之後讓我們學會了更加包容對方的思想,也因此更能理解對方的設計思路。在我的感受中,清華大學能很好地利用資源,積極地和海外知名高校合作做項目,這也為我們提供了更多機會和平臺。」作為實現深度國際教學合作的重要途徑,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已與多所海外高校建立了聯合雙碩士學位項目。
  • 香港大學宣布任命兩名清華大學學者申作軍和宮鵬擔任副校長
    【文/觀察者網 熊超然】10月27日,香港大學當天召開會議進行表決,並於晚間宣布正式任命申作軍和宮鵬為副校長,傅華伶擔任法律學院院長,任期5年。 此前,港媒報導稱港大有意任命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系主任申作軍和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主任宮鵬擔任副校長,分別主管研究及學術發展。
  • | 專訪宮鵬
    見到《創造營2020》《我是唱作人2》(以下簡稱《唱作人2》)這兩檔熱播節目的視效總監宮鵬,是在北京的一家餐廳裡。剛結束《創造營2020》第三次公演和《唱作人2》的錄製回到北京,在這次採訪結束後,宮鵬就要馬不停蹄地開始項目討論會,跟團隊商討節目的視覺呈現。不可否認,無論是《創造營2020》還是《唱作人2》的視覺效果,的確為觀眾帶來了驚喜。
  • 信息學院電子學系葉安培教授課題組在新型單細胞無損識別與精確...
    2019/07/12 信息來源: 信息科學技術學院 編輯:白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