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新聞網9月18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國家公園研究院院長、建築學院景觀學系系主任楊銳教授團隊,聯合清華大學地學系宮鵬教授團隊、中科院植物所馬克平研究員團隊,開展跨學科合作研究。該研究基於空間薈萃分析,創新性地識別了全球尺度自然保護地優先擴展的區域,為195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國制定2020年後自然保護地目標規模與保護地空間規劃奠定了重要基礎。
生物多樣性下降導致嚴重的社會與生態危機。許多科學家和保護實踐者呼籲在全球範圍內擴展自然保護地,以應對這一危機。然而,目前尚不清楚應該在哪些地方設置新的自然保護地,才能以高效益、低成本的方式保護生物多樣性。為回答這一問題,該研究開展了空間薈萃分析,疊加了七個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方案,綜合識別出「保護優先區」(Conservation Priority Zones, CPZs),進而與低人類影響區(Low Human Impact Areas, LIAs)疊加,識別出自然保護地認定的「高效益低成本區域」(Cost-Effective Zones,CEZs)。高效益低成本區域即為具有重要生物多樣性保護價值,且同時適宜建立保護地的區域。研究發現,「高效益低成本區域」約佔全球陸地面積的38%,但是全球有大面積的「高效益低成本區域」未受到保護——儘管全球已經有14.1%的陸地被認定為保護地,但只有24%的「高效益低成本區域」受到了保護,剩餘的76%仍然位於保護地之外。為了填補這一空缺,我們不僅需要增加保護地的數量,更要在合適的地區提升保護的效益,從而整體提升保護地系統的質量。為了保護更多的 「高效益低成本區域」,研究提出三種保護情景——保守目標、中等目標和宏偉目標,分別需要保護全球陸地面積的19%,26%和43%。此外,研究為每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制定了國家尺度的三種保護目標,並識別了具有明確空間邊界的「高效益低成本區域」,為制定《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提供了決策支持。
2021年5月17日至30日將在中國昆明召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屆締約方大會(COP15),為國際社會提供了一個獨特且具有歷史意義的契機,讓各利益相關方共聚一堂,共同開闢一條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路。此次大會以「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為主題,並將制定《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本文的研究結果,在國際層面將為全球制定《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提供決策支持和科學依據;在國家層面將為195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國開展自然保護地空間規劃和更新「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提供技術支持。
圖1. 三個等級的保護優先區(A)和高效益低成本區域(B)在全球的分布情況 圖2. 全球高效益低成本區域和現有保護地疊加情況 圖3. 四種情境下,按照各國保護地覆蓋率所在區間繪製的地圖:(A)現有保護地;(B)保守目標;(C)中等目標;(D)宏偉目標 |
研究團隊於9月9日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發表題為 「基於高效益低成本的全球陸域自然保護地優先擴展區域:設定2020年後全球和國別目標」(Cost-effective priorities for the expansion of global terrestrial protected areas: Setting post-2020 global and national targets)的研究論文。該論文是清華大學建築學院作為第一單位首次在《科學·進展》上發表的論文。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楊銳教授和博士生曹越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楊銳教授,清華大學理學院院長、地學系主任、國家公園研究院副院長宮鵬教授,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生物多樣性委員會秘書長、IUCN亞洲區會員委員會主席馬克平研究員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論文其他作者包括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景觀學系侯姝彧、彭欽一、王小珊、王方邑、曾子軒、趙智聰;清華大學地學系俞樂、劉涵;英國利茲大學地理學院荒野研究中心Steve Carver;英國坎布裡亞大學國家公園和保護地研究中心Ian Convery;中科院植物所申小莉;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晟;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鄭姚閩。本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公園背景下中國荒野地空間格局與保護機制優化研究」等多個研究項目的共同支持。
楊銳教授團隊長期開展國家公園與自然保護地研究與實踐,近期拓展到國土空間生態保護與修復領域。在中國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地和風景園林學領域擁有關鍵學術地位,在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修復等領域開始進行突破性研究,有望取得更多具有重要國際影響的系列研究成果。
論文連結: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37/eabc3436
供稿:建築學院
編輯:李華山
審核:呂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