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學系張強教授研究組發文揭示中國汙染減排可抵消全球變暖對空氣...

2020-11-25 清華大學新聞網

清華新聞網8月6日電 8月3日,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張強教授研究組在《自然-氣候變化》(Nature Climate Change)在線發表題為「氣溶膠直接輻射效應減弱可減緩氣候變化對中國空氣品質的懲罰效應 」(Weakening aerosol direct radiative effects mitigate climate penalty on Chinese air quality)的研究長文,指出我國未來汙染減排將導致氣溶膠輻射效應減弱和大氣汙染擴散條件改善,進而抵消全球變暖對我國空氣品質與人群健康的負面影響。

全球氣候變暖將導致未來極端高溫事件和靜穩事件日趨頻繁,從而加劇區域空氣汙染,威脅人類健康。已有研究表明氣候變暖可能對全球空氣品質產生不利影響。然而,以往的研究通常沒有單獨評估短壽命氣溶膠變化帶來的輻射效應及其影響。實際上,氣溶膠可通過改變大氣輻射收支影響氣候系統,進而影響空氣品質。我國正在實施的一系列清潔空氣行動計劃將大幅削減未來大氣汙染物排放及氣溶膠濃度,從而減弱氣溶膠輻射效應並進一步影響空氣品質。

不同PM2.5汙染水平下氣溶膠輻射效應導致的PM2.5濃度變化情況(2010年數據)

針對上述問題,由清華大學地學系張強教授研究組領導的國際科研團隊通過耦合全球與區域氣候-化學模式以及健康效應模型,定量評估了未來減排導致的氣溶膠輻射效應變化對我國空氣品質與人群健康的影響。研究發現,未來我國汙染減排將導致氣溶膠輻射效應減弱,改變大氣動力學過程,改善汙染擴散條件,從而帶來額外的空氣品質改善和健康效益。在典型濃度路徑4.5(RCP4.5)情景下,到本世紀中葉,我國減排導致的氣溶膠輻射效應減弱預計可將PM2.5暴露減少約4%,並避免每年約1.4萬人因空氣汙染過早死亡。這一額外收益將在很大程度上抵消全球變暖加劇空氣汙染導致的健康損失。

研究表明短壽命汙染物和長壽命溫室氣體減排均可影響區域氣候條件,從而降低氣候變化對我國空氣品質帶來的潛在不利影響。然而,溫室氣體對空氣品質的潛在威脅可能已部分鎖定,其大力減排仍需全球通力合作。在國家層面上,減排大氣汙染物帶來的額外收益將更為直接、快速。當前我國正致力於改善區域空氣品質,削減大氣汙染物排放的努力在獲得空氣品質改善直接收益的基礎上,還可通過削減氣溶膠輻射效應獲得額外收益,從而減緩全球變暖對我國空氣品質的潛在威脅。

清華大學地學系張強教授和美國東北大學張陽教授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張強教授團隊博士畢業生洪朝鵬(現為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博士後)為論文第一作者。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史蒂文·戴維斯(Steven Davis)副教授,清華大學地學系關大博教授、劉竹副教授,環境學院賀克斌院士為論文合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支持,論文前期的模型開發工作得到了國家留學基金委的支持。

論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8-020-0840-y

供稿:地學系

編輯:李華山

審核:李晨暉

相關焦點

  • 丁一匯院士:氣溶膠汙染空氣又抵消溫室效應
    為了從經濟上得到最大的節約和獲得雙贏的效果應該採取協同應對空氣汙染和氣候變化的減排戰略,即應該採取統一的而不是分離的科學研究和應對戰略。如果試圖把全球變暖維持在一規定的閾值中,就不僅要考慮CO2減排,而且也必須同時考慮改善空氣品質的措施及其氣候後果。採取和制定協同或耦合的研究和對策戰略是十分必須的,而且是迫切的。
  • 清華大學地學系劉竹研究組揭示新冠疫情對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影響
    應對氣候變化和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以下簡稱新冠疫情)是當前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挑戰。人類燃燒化石能源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是氣候變化的最主要驅動因素,而隨著新冠疫情的全球爆發,人類活動呈現大規模縮減的趨勢,一些國家和地區的工業生產和能源消費下降了近30%,對全球能源使用和二氧化碳排放造成影響。
  • 哈佛教授:用減排遏制全球變暖太費勁,不如人造火山以毒攻毒
    哈佛教授:用減排遏制全球變暖太費勁,不如人造火山以毒攻毒 澎湃新聞記者 王燦 2015-12-05 09:17 來源:
  • 清華地球科學中心博士生同丹《自然-地球科學》在線發文
    清華地球科學中心博士生同丹《自然-地球科學》在線發文揭示經貿活動中氣溶膠汙染影響清華新聞網9月12日電 9月6日,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博士生同丹以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在線發表題為「國際貿易中隱含的全球氣溶膠氣候強迫」(Global climate forcing of aerosols
  • 全球變暖、空氣汙染……氣候變化,對癌症有哪些影響?
    2015年-2019年,是有記錄以來氣溫比較高的5年,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化前上升了約1℃。氣候變暖也造成了一系列相關的氣候變化,包括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空氣汙染、風暴和洪水強度增加、極端天氣事件發生頻率增加以及乾旱和野火的發生頻率和嚴重程度增加等。
  • 清華大學地學系彭怡然研究組揭示全球不同區域氣溶膠影響長波雲輻射強迫的具體機理
    氣溶膠的變化可以通過改變地氣系統的輻射通量、大氣的熱動力狀況以及雲的微物理性質等影響冰雲的雲高、雲量和雲的生命時間。由於氣溶膠對冰雲的影響機理相對複雜,在氣候模式中估算由氣溶膠引起的長波雲輻射強迫的變化仍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 全球要變暖,空氣更汙染
    (文/Hannah Hoag)根據近日發表在《自然-氣候變化》上的研究論文,氣候變化和全球變暖將導致世界多地空氣品質持續惡化。到本世紀末,全球超過一半人口將生活在日益滯緩、靜穩的大氣環境中。由於大氣靜穩現象,熱帶以及亞熱帶地區將承受更多空氣汙染的苦果。在史丹福大學,丹尼爾·霍頓(Daniel Horton)領導了一個氣候建模小組進行此項研究。
  • 中國空氣品質好轉,加重了全球變暖?| 一周科技
    ,加重了全球變暖?圖片來源:Pixabay中國近年來在整治空氣汙染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工業排放的最主要空氣汙染物包括二氧化硫和黑碳等物質。二氧化硫在空氣中形成的硫酸鹽氣溶膠可以散射和吸收太陽輻射以降低地面溫度。而黑碳會吸收熱量升高地面溫度。中國近年來的環境整治大幅降低了二氧化硫的排放。另一方面,雖然處理了工業廢氣中的碳類汙染物,但是最終產生的二氧化碳依然在加劇全球變暖。據估計,中國的空氣汙染整治使得北半球平均氣溫上升了0.12℃。
  • ...研究員林金泰在PNAS發表文章揭示國際貿易對全球大氣環境的影響
    近日,北京大學林金泰研究組和清華大學賀克斌、張強研究組聯合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發表研究論文,分析了中國國際貿易相關的經濟活動對區域大氣汙染和全球汙染傳輸的影響。
  • 安倍在《金融時報》發文呼籲採取行動推進全球變暖對策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歡】日本首相安倍晉三9月23日向英國《金融時報》發文投稿,列舉了在日本造成大量遇難者的創紀錄暴雨和酷暑,他警告稱「全球變暖可能威脅我們的生命,問題以超過預想的速度在不斷加劇」,並呼籲國際社會「必須採取更加強有力且迅速的行動」。
  • 清華大學地學系教授張強:加快散煤從我國能源結構中退出
    「中國未來要解決空氣汙染問題,一定是要走散煤從能源消費結構中退出的過程。」6月28日,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教授張強在國是論壇「能源中國—中國未來五年」上表示,我國煤炭利用一大突出特點就是散煤用量較大,每年散煤用量佔到煤炭消費總量近20%,而散煤燃燒後的汙染物排放在我國煤炭涉及汙染物排放中的佔比還要比這個數字大得多。
  • 中國對全球變暖影響到底有多大?
    原標題:中國對全球變暖影響到底有多大? ■最新發現與創新   近日,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李本綱教授及其研究團隊依據觀測數據和模型研究結果,估算出我國從前工業時代至今對全球變暖的貢獻大約佔到10%,遠低於中國排放的全球佔比。
  • 清華大學地學系關大博教授研究組發文評估全球疫情控制政策對經濟...
    清華新聞網6月11日電 6月3日,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關大博教授研究組聯合國內外多所研究機構在《自然·人類行為》(Nature Human Behaviour)合作發表題為「全球疫情控制政策對經濟影響的評估」(Global supply-chain effects of COVID-19 control measures)的研究論文
  • 清華王新泉、向燁研究組發文揭示冠狀病毒入侵宿主細胞關鍵步驟
    清華王新泉、向燁研究組發文揭示冠狀病毒入侵宿主細胞關鍵步驟清華新聞網12月26日電 12月23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王新泉教授與醫學院向燁研究員合作在《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期刊在線發表題為《SARS冠狀病毒刺突糖蛋白冷凍電鏡結構揭示其受體結合的必需構象狀態》(Cryo-electron microscopy
  • 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幅放緩但仍未下降,減排可與防治空氣汙染同行
    清華大學金融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馬駿在2019中國氣候投融資國際研討會上說。加強綠色投資,推廣新能源生態環境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比2005年累計下降45.8%,相當於減排52.6億噸;非化石能源佔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達到14.3%,基本扭轉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面。
  • 全球氣候變暖並不能顯著抑制新冠,但這些空氣汙染物與它正相關!
    大氣科學、公共衛生和流行病學等專家6日「跨界」科普:如何在全球氣候變暖影響和全球疫情防控雙重壓力下,科學應對今夏高溫熱浪衝擊?來自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流行病學教授王偉炳等研究證實,天氣轉暖並不能夠顯著抑制新冠病毒傳播,相反二氧化氮(NO2)等空氣汙染物濃度與之卻構成「正相關」關係。
  • 地學系宮鵬教授研究組發布全球1982~2015年逐年長時序動態土地...
    清華新聞網6月10日電 6月3日,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宮鵬教授科研團隊在地學領域頂級期刊《地球系統科學數據》(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上發表題為「全球1982~2015年土地覆蓋逐年動態及長期變化」(Annual dynamics of global land cover and its long-term
  • 清華向燁、王新泉研究組發文揭示SARS冠狀病毒刺突糖蛋白與其受體...
    清華向燁、王新泉研究組發文揭示SARS冠狀病毒刺突糖蛋白與其受體的冷凍電鏡結構清華新聞網8月21日電 8月13日,清華大學醫學院向燁副教授、生命科學學院王新泉教授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病原體》(Plos Pathogens)期刊在線發表題為《SARS冠狀病毒刺突糖蛋白與其受體ACE2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