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溶膠危害很大
丁一匯認為,由於空氣汙染和氣候變化在很大程度上有共同的原因,即主要都是由礦物燃料燃燒的排放造成,因而減輕和控制空氣汙染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保護氣候在行動上應是一致的。為了從經濟上得到最大的節約和獲得雙贏的效果應該採取協同應對空氣汙染和氣候變化的減排戰略,即應該採取統一的而不是分離的科學研究和應對戰略。如果試圖把全球變暖維持在一規定的閾值中,就不僅要考慮CO2減排,而且也必須同時考慮改善空氣品質的措施及其氣候後果。採取和制定協同或耦合的研究和對策戰略是十分必須的,而且是迫切的。這是一種應對空氣汙染和氣候變化的集合對策戰略,在未來20~30年這將成為一個重要的科學和政策問題。
一段時間以來,有關大氣氣溶膠粒子對氣候變化的影響,以及對全球變暖的減緩作用,成為專家學者和相關媒體熱議的話題。本報記者日前就氣溶膠的有關問題獨家採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環境諮詢委委員、國家氣象局氣候變化特別顧問丁一匯先生。
氣溶膠的危害不容忽視,但也有可利用的一面
丁一匯告訴記者,大氣氣溶膠是造成空氣汙染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人類活動排放源很強的工業區,大城市以及頻繁生物質燃燒地區及其周邊。大氣氣溶膠對於經濟社會的許多方面,如農業、水資源、人體健康、城市化等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
他說,大氣氣溶膠對城市的影響包括許多方面,首先是汙染空氣,危害人群的健康;其次是降低城市的能見度,並使霾日的頻率明顯增加。他告訴記者,我國許多城市近二三十年霾日數不斷增加,能見度則明顯降低,目前中國東部大部分地區霾日都超過100天,其中大城市區域超過150天,有些地區如遼寧中部,霾日長期超過300天。根據深圳氣象局統計,深圳市霾日每年平均達160天左右,平均能見度由80年代初的20公裡下降到現在的10公裡左右。
丁一匯說,大氣氣溶膠對農業和生態系統的影響也很大,主要是通過由它們造成的到達地面的直接太陽輻射的減少引起的。在中國稻米和冬小麥生長的主要農業區之一的長江中下遊地區,由於大氣氣溶膠的散射和吸收作用,可使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量減少5~30%,近70%的作物受此影響至少減產5~30%。硫酸鹽氣溶膠還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丁一匯告訴記者,氣溶膠對人體健康可以產生嚴重危害,對人體健康影響最大的是長時間飄浮在大氣中的直徑為0.1~10μm的氣溶膠粒子,它能直接被人體吸入呼吸道內,進入肺部或進入肺泡,並能進入血液通往全身,由於其本身的毒性或攜帶有毒物質,因而對人體健康會造成極大危害;大氣氣溶膠中的重金屬成分可以危害人體的多種部位,包括神經、腸胃、心臟、肺、肝、腎、皮膚等;大氣氣溶膠中的多環芳烴和亞硝胺等化學物對人體有致癌作用。
丁一匯認為,在我們強調氣溶膠的危害,並加強大氣汙染治理的同時,還應該看到氣溶膠的另一面——
氣溶膠可抵消部分溫室氣體造成的變暖作用
丁一匯說,全球氣候變化主要由溫室氣體濃度的日益增加引起,而空氣汙染主要由懸浮於空氣中的氣溶膠粒子造成,它們都主要由礦物燃料的燃燒排放形成。空氣汙染和氣候變化是相互發生作用的,一方面,氣溶膠造成空氣汙染,而且還具有明顯的氣候效應和改變水圈循環的作用;另一方面,氣候變化也可加重和放大空氣汙染對人體健康、農業生產和生態系統的影響。兩者在科學問題上是密切相關的,因而應該採取統一的而不是分離的科學研究戰略。
他告訴記者,大氣系統的能量平衡是決定地球氣候狀態(如地面溫度)的驅動力。地氣系統收到的太陽短波輻射必須等於地氣系統自身射出的長波或紅外輻射,如果使這種平衡發生擾動或破壞,則會引起地球氣候發生變化。度量地氣系統的能量收支是否偏離其平衡態的物理量被稱為輻射強迫(RF)。如果RF是正,說明地氣系統收到的能量大於損失的能量,地氣系統將增溫或變暖,反之將冷卻。溫室氣體產生的溫室效應使地氣系統向外射出或損失的長波輻射減少,由於入射的太陽輻射不變,則RF為正,地氣系統將增溫,從而導致全球變暖。
他說,大氣氣溶膠粒子通過散射和吸收太陽光,減少了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具有降冷作用,可以抵消一部分由溫室氣體造成的變暖作用,這是大氣氣溶膠對地球氣候影響最重要的一種作用。平均而言,不論各種氣溶膠的作用有何不同,所有大氣氣溶膠的總氣候效應都是造成地面負的輻射強迫,使地球溫度降低。這種作用與溫室氣體的增暖作用正好相反,它具有抵消溫室效應增暖的作用。國際上一些大型的大氣氣溶膠試驗也都證明了這一點。能否合理利用氣溶膠的這種作用,實現控制空氣汙染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雙贏,就應該——
對空氣汙染和氣候變化需採取統一而不是分離的應對戰略
丁一匯說,由於空氣汙染和氣候變化在很大程度上有共同的原因,即主要都是由礦物燃料燃燒的排放造成,因而減輕和控制空氣汙染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保護氣候在行動上應是一致的。
有研究指出,大氣氣溶膠的增加減少了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量,與溫室氣體增暖作用是相反的,互相抵消的。由溫室氣體造成的地表增暖的50%可能被氣溶膠的冷卻作用所抵消,一旦除去氣溶膠將會使溫室氣體產生的增溫表現得更顯著,這將進一步增加CO2減排的壓力。因而空氣品質和氣候變化這兩個問題不能孤立地解決,它們是密切耦合在一起的。
丁一匯認為,必須發展更複雜的地球系統模式和氣候與生物地球化學變量的長期監測系統。利用這種複雜的地球系統模式可以更準確地模擬和預報上述兩方面的重要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以及反饋機制,這是一個重大的挑戰性任務。如果試圖把全球變暖維持在一規定的閾值的環境戰略中,就不僅要考慮CO2減排,而且也必須同時考慮改善空氣品質的措施及其氣候後果。
他告訴記者,目前國際上已在計算,如不考慮氣溶膠冷卻的抵消作用,全球將會再增加多大的溫度上升?同時也在研究,在這種情況下,全球的減排責任將會有多大增加?在IPCC(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四次評估報告中,對於大氣氣溶膠的氣候效應做了更完整和深入的總結,並明確指出氣候變化與空氣品質問題是通過大氣氣溶膠緊密耦合在一起。同時專門研究了未來百年溫度變化的趨勢。如果新的氣候模式中去掉大氣中所有人為排放的硫化物氣溶膠的冷卻作用,結果表明,全球平均溫度將上升0.8℃左右。
丁一匯強調說,為了從經濟上得到最大的節約和獲得雙贏的效果,應該採取協同應對空氣汙染和氣候變化的減排戰略,即應該採取統一的而不是分離的科學研究和應對戰略。尤其將來隨著空氣汙染的不斷治理和改善,可大大降低氣溶膠的冷卻作用,這將進一步加大未來溫室氣體的減排量,否則全球氣溫將會以更快的速度和量值上升。因而採取和制定協同或耦合的研究和對策戰略是十分必須的,而且是迫切的。這是一種應對空氣汙染和氣候變化的集合對策戰略。在未來20~30年這將成為一個重要的科學和政策問題。
他說,對於像中國這樣經濟快速發展的發展中國家,這種戰略尤其重要,因為這兩個問題不但同時存在,而且同是因經濟增長和能源消耗同時迅猛增長,益使空氣汙染嚴重和溫室氣體排放快速增加。從同一源頭上解決這兩個問題不但經濟上更為有效,而且可同時解決大氣環境和氣候變化問題。
他建議,在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中應同時考慮溫室氣體和氣溶膠排放的綜合或集成技術,使兩者排放量都能得到減少和控制;組織各方力量編寫第一個比較完整的中國氣溶膠排放清單;進一步改善溫室氣體和氣溶膠的觀測網,尤其是氣溶膠觀測網更需擴大和加密;進行空氣汙染和氣候變化的氣溶膠——雲——氣候變化相互作用的研究,並發展氣候模式(全球和區域模式)與空氣汙染模式相互耦合與嵌套的集合模式系統,為建立中國中長期空氣汙染及其環境和氣候影響的業務預報提供科學基礎和支持;建立耦合的空氣汙染和氣候變化風險評估系統,根據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關係以及未來情景預測,提供對社會和經濟部門影響的後果和嚴重性評估。
相關連結
大氣氣溶膠是懸浮於空氣中固態和液態質點組成的一種複雜的化學混合物,它們的大小從只有幾納米的超細顆粒到幾個微米直徑以上的粗顆粒。在兩者之間是被稱為細顆粒的氣溶膠,其直徑在0.1μm到幾個μm,所以大氣氣溶膠的典型尺度是0.001~10μm,其在大氣中的居留期至少為幾小時,平均可達幾天、一周到數周,甚至到數年(如平流層氣溶膠)。
大氣氣溶膠可以作為顆粒物(初生源)直接被排放出來,也可以由氣態前體物通過化學反應(如光化反應)間接形成於大氣中(次生源)。從排放源分類大氣氣溶膠可分為自然源和人為源兩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