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匯:近15年全球變暖減緩 自然因素是主因—新聞—科學網

2020-12-05 科學網

 

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在10月23日舉行的中英氣候變化科學交流會上表示,海洋表層溫度上升的減弱和太陽活動的顯著減弱等自然因素是近15年全球變暖出現減緩和停頓的主要原因。

 

丁一匯表示,根據觀測,全球地表溫度自1998年以來並沒有出現顯著上升,而是出現了全球變暖的減緩或停頓現象。這個時期全球溫室氣體的排放明顯增加,但自然因素的變化可能抵消了溫室氣體增加帶來的增溫效應。

 

根據最新發布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報告,1998年至2012年,全球地表溫度每十年上升0.05℃,遠遠低於1951年以來每十年上升0.12℃的增溫速率。

 

丁一匯總結了科學界的有關研究,認為導致近15年氣候變暖減緩的因素主要包括:中東太平洋地區拉尼娜事件增多,使海水錶層溫度降低,對大氣環流起到了冷卻作用;2000年以來,太陽活動處於寧靜期,來自太陽的輻射減弱;2000年以來,伴隨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顯著增加,氣溶膠也不斷增多,對大氣也起到了冷卻和降溫的作用;過去20年北極濤動和北大西洋濤動轉向負位相,使極地冷空氣極易擴散南下,北半球的寒冷天氣增多。北極海冰的減少也對亞歐天氣氣候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北極海冰減少使歐亞地區阻塞高壓發生的機會增多,寒潮變得更加頻繁;同時,海冰減少增加了海面蒸發,使北極大氣水汽含量增加,從而使大雪和暴雪更加常見。此外,太平洋十年濤動處於冷位相和火山的爆發也促使地球溫度降低。

 

氣候變暖的減緩對中國會產生怎樣的影響?丁一匯說,這種減緩的狀態使中國的氣候朝著更為極端的方向發展,在冬季,北方地區將更為寒冷;在夏季,東部地區將更加乾熱,氣候走向極端化。這種氣候模式是今年南方罕見高溫熱浪和四川、西北地區東部暴雨的「幕後推手」。

 

丁一匯強調,雖然近15年全球變暖出現停頓,但全球變暖的趨勢並未逆轉,氣候是在冷暖波動中不斷上升的。經過氣候模式的預測,丁一匯認為這種變暖減緩的趨勢可能持續到2017年。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發布的信息,2001年至2010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是1850年有觀測記錄以來最熱的十年。IPCC在報告中也對近15年的變暖停滯做出解釋說,由於自然波動,短時期的溫度變化對選取時期的起止時間很敏感,但不能反映氣候變化的長期趨勢。

 

據悉,10月23日,來自國家氣候中心等國內科研機構和英國氣象局哈德萊中心的專家在北京就全球變暖趨勢、氣候極端事件、氣候變化歸因等內容開展了學術交流。 (原標題《丁一匯:近15年全球變暖減緩 海洋等自然因素是主因》)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丁一匯:近15年全球變暖減緩 海洋等自然因素是主因
    中國氣象報記者張永報導 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在10月23日舉行的中英氣候變化科學交流會上表示,海洋表層溫度上升的減弱和太陽活動的顯著減弱等自然因素是近15年全球變暖出現減緩和停頓的主要原因。
  • 近15年全球變暖出現減緩 專家稱自然因素是主因
    近15年全球變暖出現減緩 專家稱自然因素是主因   中新網10月24日電 據中國氣象局網站消息,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在10月23日舉行的中英氣候變化科學交流會上表示,海洋表層溫度上升的減弱和太陽活動的顯著減弱等自然因素是近15年全球變暖出現減緩和停頓的主要原因。
  • 氣候變暖加速全球洋流—新聞—科學網
    同時,這些環流似乎開始加速:近25年來,洋流一直在快速加速,部分原因是全球變暖。   2月5日發表於《科學進展》的一篇論文報導了這一結論。根據結合模型的觀測結果,從1990年到2013年,海洋洋流能量每十年增加15%。
  • 專家:近50年全球變暖主要由人類活動造成
    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即將舉行前,組織者希望用這種活動喚起人們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關注。  記者:追溯近百年全球氣候變化的原因,您認為是以自然因素為主還是以人類活動為主?   丁一匯:近百年的現代氣候變化由自然的氣候波動與人類活動共同造成,而近50年的全球變暖主要是由人類活動造成——雖然對這個結論有不同的聲音和爭論,但總體上在科學界達到了共識。正是這種科學的共識導致了國際上政治層面的重大決策,即制定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與《京都議定書》。
  • 稻田土壤施肥可緩解全球變暖—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吳金水團隊利用13C自然豐度法追蹤了稻田中的碳穩定途徑,揭示了長期施肥水稻土團聚體和密度組分中的有機質穩定機制
  • 幾十年減排難改全球氣溫—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Nik Spencer/Nature 大規模減少人類排放可能要幾十年的時間才能讓全球地面溫度出現可檢測的變化7月7日刊登於《自然—通訊》的這些結果表明,減緩氣候變化需要付出長期努力,因為短期努力難以看到效果。 儘管減少人為排放是緩解全球變暖必需條件已成為了普遍共識,但大氣可能出現變化的時間尺度尚不明確。公開討論中有觀點認為減排可以立即影響全球變暖,但氣候系統慣性強、固有背景噪聲大,這些特點會掩蓋突然改變對氣候系統的短期作用。
  • 全球氣候變暖真假仍莫辨? 「挺暖派」信心漸足
    然而,主流的意見還是認為:全球氣候變暖是客觀事實,人類活動對此的影響是主要因素,我們必須採取行動。  「挺暖派」信心越來越足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全球已經經歷了歷史上少見的持續變暖的過程。過去100年全球平均氣溫上升了0.74℃,北半球比南半球升溫更明顯,冬半年比夏半年上升得更明顯。
  • ...臨界點,丁一匯,溫室效應,冰蓋,消融,升溫,上海,增暖,疊加,碳...
    「正正」疊加,升溫速度將進入「快車道」  自工業革命以來,全球變暖的腳步從未停歇。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特別顧問丁一匯研究員指出,這是由兩方面造成的,一是人為因素,二是自然因素。  「所謂人為因素,就是人類活動導致碳排放增加產生的溫室效應,這一直是一個增量,全球氣溫因此而呈現不斷增暖的趨勢。
  • 全球變暖 水資源會發生哪些變化
    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表示,氣候變化正改變著全球和中國的水資源。以全球為例,在氣候變化影響下,全球氣候帶正在發生著變化,主要特點是熱帶地區上升運動在加強,副熱帶地區下沉運動也在加強。簡單說,就是本來降水多的地方降水更多,而副熱帶乾旱少雨地區降水在減少。「這就叫做幹者越幹,溼者越溼,這是氣候變化造成全球水資源改變的主要特點。」丁一匯強調。
  • 氣候變暖 「看海」還是抗旱
    不過,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儘管氣候變化正在改變著全球和中國的水資源,但具體到某一區域的變化,還要結合自然因素的影響。 「對於區域的氣候,特別是對我國,不僅受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而且也有自然因素造成的明顯變化,比如南澇北旱,比如西北乾旱區局部呈現暖溼化趨勢,但它本身還是一個乾旱和半乾旱的氣候帶。」丁一匯說。
  • 科學家發現快速減緩全球變暖方法
    【美聯社華盛頓1月12日電】多國科學家組成的科研小組說,他們已經發現能在短期內減慢全球變暖且預防數百萬人死於不潔淨空氣的方法。所以不要再過多關注二氧化碳了。
  • 全球變暖引發海洋「災難」—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IMAGEBROKER/ALAMY STOCK PHOTO   自前工業化時代以來,全球氣候不斷變暖,世界各地的海洋平均溫度已上升1°C。近日,兩項研究分別探討了全球氣候變暖對大西洋洋流和海洋生物的影響。
  • 南極變暖速度達全球平均水平3倍多的主因是自然因素
    圖片來自原文2020年6月29日,《自然·氣候變化》(Nature Climate Change)發表題為《過去30年南極變暖記錄》(Record Warming at the South Pole During the Past Three Decades)的文章顯示,1989—2018年,南極變暖的速度達全球平均水平的3倍多,但該趨勢尚處於模擬的自然變率範圍之內。
  • 美科學家稱人類活動是全球變暖主要因素—新聞—科學網
    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在一份聲明中指出人類活動是過去50年來全球氣候變化的最主要影響因素。人類活動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是過去140年全球絕大多數地區地表溫度平均升高大約0.8攝氏度的最重要原因。地球物理聯合會在一份聲明中指出人類活動是過去50年來全球氣候變化的最主要影響因素。人類活動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是過去140年全球絕大多數地區地表溫度平均升高大約0.8攝氏度的最重要原因。 地球物理聯合會委員會主席、德克薩斯州農業機械大學的大氣學家傑拉爾德-諾斯在接受美國國家廣播公司採訪時表示:「有一件事一直呈上升趨勢,那就是溫室氣體排放量。
  • 文匯報:全球變暖,為何「冬天越來越冷」?-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遇有持續低溫冷凍天氣,對於全球變暖的質疑總是此起彼伏。全球變暖了,可是為何我們的冬天變得更冷了呢?難道是全球變暖停滯了?提及對未來的氣候變化走向,總會聽到地球「繼續變暖」和「進入小冰河期」等不同觀點的交鋒。  有研究認為,1999年以後,全球氣候變暖進入了一個停滯期。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認為,「現在得出這一結論為時尚早。
  • 氣候變化或讓颱風範圍越來越「北」—新聞—科學網
    近年來,全球的氣象專家通過計算機模型提高了預報水平,該模型包括各種物理過程和數據資料。此外,各種新型的、先進的數據收集方法也應用其中,包括數據收集浮標站、氣象衛星、追蹤器集中探測、沿海觀測點和氣象雷達等。 目前,預報中通常提示,颱風將在某地到某地之間的海岸登陸。
  • 全球變暖趨勢已停止 溫室效應或由自然原因導致
    溫度變化圖    科學網(kexue.com)訊 全球氣候變暖已經成為全球關注的熱點,在我們大多數人看來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然而最近英國科學家的研究數據表面,全球變暖的趨勢早已停止    根據《每日郵報》報導,英國權威機構數據稱,全球氣候變暖已從16年前開始出現中止現象。從1997年至2012年,全球總體氣溫再未升高。近日,世界氣候變化權威研究機構、英國氣象局哈德利中心與英國東英吉利大學瓊斯氣候研究中心聯合發布最新「Hadcrut」氣溫記錄表。
  • 丁一匯院士解析全球變暖與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之關係
    然而,前幾天,公眾感受的「極端」寒冷,正昭示著不斷上升的全球溫度曲線已「入侵」到每個人的生產生活中。「極端」寒冷和全球升溫曲線,為何兩個看似相悖的名詞會產生關聯?中國氣象報記者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
  • 減緩全球變暖 我們所能做的
    全球變暖迫在眉睫,個人的力量可以減緩全球變暖嗎?當然可以,減少碳排放,減緩全球變暖,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住小一點的房子,把衣服擰乾了再晾。很多小事都能為減緩全球變暖出力。如果你和科學家、工商企業界以及政府聯手,可以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做出很大貢獻。下面是為減緩全球變暖我們所能做的一些事情哦。
  • 丁一匯院士:氣溶膠汙染空氣又抵消溫室效應
    如果試圖把全球變暖維持在一規定的閾值中,就不僅要考慮CO2減排,而且也必須同時考慮改善空氣品質的措施及其氣候後果。採取和制定協同或耦合的研究和對策戰略是十分必須的,而且是迫切的。這是一種應對空氣汙染和氣候變化的集合對策戰略,在未來20~30年這將成為一個重要的科學和政策問題。一段時間以來,有關大氣氣溶膠粒子對氣候變化的影響,以及對全球變暖的減緩作用,成為專家學者和相關媒體熱議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