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或讓颱風範圍越來越「北」—新聞—科學網

2021-01-15 科學網

 

8月10日,第9號颱風「利奇馬」登陸浙江溫嶺,這是今年登陸我國的最強颱風。颱風「踏足」之處不僅意味著大風天氣,更帶來多種災害,浙江臨海全市被淹,永嘉發生山體滑坡......

與以往颱風不同,此次颱風生成的緯度較高,登陸地點不再「偏愛」華南地區,而是選擇華東地區,而後一路向北,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現象呢?這是否會成為日後的常態?為此《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了業內專家,一探究竟。

八月海水不「太平」

颱風是熱帶氣旋的一種。因發生地理位置不同,熱帶氣旋的名稱不同,西北太平洋地區的熱帶氣旋為「颱風」,而大西洋和東北太平洋地區的熱帶氣旋則依強度稱為熱帶低氣壓、熱帶風暴或颶風。

與颶風類似,颱風也在赤道附近的溫暖海域上空產生,把大量的熱帶溫熱空氣吹向兩級。颱風的強盛期一般出現在夏至或夏季開始後的兩個月。在我國,8月通常是生成颱風最多的月份。僅8月上旬,第7號颱風「韋帕」、第9號颱風「利奇馬」就相繼登陸。

強熱帶氣旋引人矚目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風力強勁,破壞力驚人。以颶風為例,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局(NOAA)下屬的大西洋海洋氣象實驗室(AOML)的統計顯示,一次普通的颶風所產生的能量相當於一天世界總發電量的200倍。這樣的能量足以給一座城市帶來災難。

及早預測颱風成為人類減小災害影響的重要方式。近年來,全球的氣象專家通過計算機模型提高了預報水平,該模型包括各種物理過程和數據資料。此外,各種新型的、先進的數據收集方法也應用其中,包括數據收集浮標站、氣象衛星、追蹤器集中探測、沿海觀測點和氣象雷達等。

目前,預報中通常提示,颱風將在某地到某地之間的海岸登陸。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丁一匯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新技術多手段的融入大大提升了颱風預測的準確率,但誤差仍然存在。目前,中國預測預報颱風的水平與國際大致相同,24小時內颱風路徑的平均誤差為70公裡左右。「颱風路徑預測已經達到了一個比較精準的水平,進一步提高路徑預報精度可能比較困難。」

強度預測是難題

此次「利奇馬」的登陸過程也受到外界關注,浙江省氣象臺早在8月5日就發布了「利奇馬」的登陸信息,日本、菲律賓等周邊國家也預測到「利奇馬」的形成,但均未能預測到其強度如此之大。

丁一匯介紹,預測颱風「來不來」,在哪登陸,移動路徑如何已經不是重要的難題,預測颱風的登陸強度日益成為世界難題。

颱風是如何變強和減弱的呢?通常,作為熱帶氣旋,颱風移動到較冷水域或陸地上空後會減弱,遭遇熱帶氣流會加強。但是,如果颱風持續在暖水區移動,由於遇熱增溫與水汽輸入增加,對流系統強烈發展,颱風強度會快速變強。這是颱風預報的難點,也是未來颱風預報的重大挑戰之一。

丁一匯解釋,颱風強度首先受大氣影響,大氣中的溫度、溼度、氣壓、風以及凝結過程中潛熱的釋放都與颱風強度有重要關聯。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大氣諸要素的變化,均與海洋和陸地的變化密切相關。「颱風強度並不是『大氣單方面說了算』,影響颱風強度的因素很多,並且量化難度大,目前國際上還沒有成熟的颱風強度預測模型。」

颱風「北上」或成常態

儘管人類還未能做好預測強颱風的準備,但未來一段時期內,或將有更多強颱風出現。

「可以把颱風想像成一臺發動機,當全球變暖後,這臺發動機的燃料增多效率增加,自然輸出『功率』就更大了。」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武亮說。

此外,他介紹,2018年為厄爾尼諾年。一般來說,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西北太平洋颱風生成位置偏東,颱風發展為強颱風的可能性也會增大。

除了強度,「利奇馬」另一備受關注的原因是登陸地點。肆虐江浙地區後,8月11日傍晚「利奇馬」在山東省沿海地區再次登陸。這種「北上」的颱風,與在廣東、海南、臺灣等地登陸的「南方颱風」並不完全一樣,發生概率較低。

丁一匯表示,整體來看,氣候變化會對颱風登陸地點北移造成一定影響,但就一次颱風過程,比如「利奇馬」就得出這樣的結論為時尚早。他強調,要判斷颱風強度的變化與氣候變化是否有關,需要看數據質量、數據密度、數據來源和研究方法,並且需要長期觀測。從氣候變化對未來颱風發生位置的趨勢講,「北上」颱風的發生數量將會增加。

從全球來看,也呈現出颱風、颶風等熱帶氣旋向極地推進的趨勢。武亮介紹,具體表現為南半球的颱風向南極推進,北半球的颱風向北極推進。接下來,我國的北方沿海地區或將成為颱風的「首選」登陸地。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權事宜,請聯繫: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中亞地區晚全新世水文氣候變化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長期以來,中緯西風環流被認為是影響該地區水文氣候變化的最主要因素。但是由於器測記錄時間較短且空間分布不均,對該地區氣候變化細節的認識不足,尤其是中緯西風環流南-北擺動對該地區氣候的影響尚不明確。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湖沼實驗室、「一帶一路」氣候環境變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藍江湖聯合天津大學教授徐海和泰國朱拉隆功大學博士Sakonvan Chawchai等研究人員,近日在《第四紀科學評論》上發表了題為《中亞地區晚全新世水文氣候變化及其對中緯西風環流和太陽活動響應》的文章。
  • 2100年氣候變化能殺死大量北極熊—新聞—科學網
    氣候變化可能意味著許多北極熊的滅絕圖片來源:All Canada Photos / Alamy 隨著海冰的消失,不受控制的氣候變化將在本世紀末之前「毀滅」世界上所有的北極熊。 北極熊依靠海冰捕獵海豹,這意味著隨著北極變暖,最後的26000頭北極熊正被推向禁食的生理極限。然而,由於缺乏種群統計數據,科學家很難給出每個北極熊種群在未來還能維持多久的準確時間線。
  • 研究揭示厄爾尼諾多樣性對北赤道流分叉點的影響—新聞—科學網
    據悉,該研究成果被《地球與空間科學新聞》Editors』Highlights編輯精選欄目報導。 北赤道流分叉點(North Equatorial Current Bifurcation)影響著西太平洋大尺度海洋環流,如黑潮(Kuroshio Current)、棉蘭老流(Mindanao Current),以及印度洋與太平洋間的印尼貫穿流(Indonesian Throughflow),進而影響著全球海洋以及氣候系統。
  • 研究揭示氣候變化條件下藻類演變趨勢—新聞—科學網
    6月1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葉乃好團隊在氣候變化領域的國際頂級期刊Nature Climate Change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
  • 美洲乳齒象曾向北遷徙躲避熱浪—新聞—科學網
    白令極光下的三頭美洲乳齒象  圖片來源:Julius Csotonyi 更新世(250萬至1.17萬年前)的間冰期,氣候不斷變暖
  • 今年颱風反常,是因為氣候越來越極端了嗎?
    9月21日,記者從中國氣象局媒體通氣會上獲悉,今年以來颱風呈現生成源地明顯偏西等特點,其中,7月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無颱風生成,是自1949年有氣象記錄以來首次出現7月「空臺」現象,創造新歷史。
  • 颱風「玉兔」被除名,新颱風由你來取名—新聞—科學網
    為做好颱風命名工作,積極推廣普及防災減災知識,提升公眾對颱風的認知和預防能力,9月21日,中央氣象臺開展「我給颱風起名字」活動,邀請公眾來給颱風取名字。最終選定的颱風名將於2021年2月颱風委員會第53次屆會上公布。中央氣象臺將給最終選定名字的公眾頒發颱風命名專屬證書。 颱風為何被除名?
  • 中科院無人艇成功穿越颱風眼—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氣所供圖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8月4日發布消息稱,由中科院研發的半潛式太陽能氣象探測無人艇於8月1日上午成功穿過2020年三號颱風「森拉克」中心,成為颱風監測的「哨兵」。 這艘名為「海洋氣象觀測者-3(MWO-3)」的無人艇,獲取了颱風發展過程中高時間解析度洋面氣象及海洋要素的詳細數據,為颱風預報、預警和研究提供了傳統觀測手段無法提供的數據支撐,是國際上首次利用太陽能無人艇主動接近探測到颱風中心。
  • 什麼是氣候變化 - 專題 -中國天氣網
    氣候變化(climatic change)通常指數十年平均氣候狀況的變化,多用於表述歷史時期數千年間的氣候變化,有時也泛指任何時期的氣候變化。    當然,同一個天氣事件,在不同的方面各有利弊,例如,我國的地理環境使得我國是一個受颱風影響頻繁的國家,颱風的侵襲給人們的生命財產帶來嚴重的損失,但是另一方面,颱風帶來的降水又是我國東南各省夏季雨水的主要來源。尤其是在江南伏旱時期,一次颱風登陸,往往給農作物帶來及時、豐沛的雨水。
  • 關於氣候變化對我國的影響與防災對策建議
    引起我國近50年氣候變化的原因與全球一致,但我國的氣候變化也有自身的區域特徵:(1)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的增溫比全球和北半球明顯;(2)70年代以來,青藏高原冬春積雪有增加趨勢,與歐亞其他地區情況不同;(3)80年代以來我國東部降水呈現「南澇北旱」,這可能與自然因素引起的年代際變化有關;(4)80年代以來我國西北西部降水有明顯增加趨勢,這可能與全球氣候變暖有關。
  • 新聞1+1丨以後夏天會不會越來越熱?為什麼中國易受極端天氣影響...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今年汛期,我國南方多地遭遇因強降雨引發的內澇、山洪等災害,多地群眾和財產受災。24、25日兩天高溫範圍擴展,江南、華南及新疆等地炎熱持續。一邊是汛情,一邊則是高溫。往年頻頻光顧的颱風,今年七月為何罕見缺席?白巖松連線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賈小龍,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氣象服務首席朱定真,為您解答。
  • 七月快結束了,未見颱風 咋回事?夏天會不會越來越熱?
    截至24日,中央氣象臺已經連發9天高溫預警,預計到7月底,我國高溫的範圍將進一步擴大。一邊是汛情,一邊是高溫,而今年的天氣還有一個「異常」的地方,就是往年頻頻光顧的颱風,今年七月至今還沒出現。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賈小龍表示,今年6月以來,江南南部和華南地區平均氣溫創歷史同期最高,部分地區高溫日數比常年同期多了5到20天。根據目前預測,8月份,隨著副高的北抬,我國的雨帶會向北抬,南方大部地區可能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將出現持續晴熱高溫少雨氣候。全球變暖對我國影響明顯。過去60年,全國平均高溫日數每10年增加0.5天。如果不加控制,高溫發生的頻率和持續時間將明顯增長。
  • 科學認知氣候變化 高度重視氣候安全
    氣候變化改變了部分生物物種的數量、活動範圍、習性及遷徙模式等,部分陸地區域的物種平均每10年向極地和高海拔地分別推移17公裡和11米。氣候變化引起海洋酸化,影響海洋生態,還惡化了已經存在的人類健康問題,導致一些地區與炎熱有關的人類死亡率的增加。  人類活動導致溫室氣體排放量不斷增加,是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
  • 厄爾尼諾成因及氣候變化規律
    現在已發現的許多天氣現象均可以用Ei.La循環的周期變化來解釋、說明、預報、防範或利用。歷史氣候變化、當代氣候變化及未來的氣候變化都將遵循氣候年際變化的Ei.La循環規律。這是氣候系統行為分析中持續和十分緊迫的需求。氣候變化及其影響不僅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政府和科學家們關注的重大問題,而且也越來越為普通民眾所關心。筆者作為一個非專業的普通民眾,因為一次偶然機會涉及對氣候變化規律的研究。
  • 氣候異常!東北半個月遭颱風三連擊,分析:短期長期都不是好事
    一、8月27日起三大颱風連續襲擊東北2020年的氣候的確是有些不同尋常,在經歷了史無前例的「7月空臺」後,從8月開始,西太平洋進入到颱風活躍季,大量颱風在西太平洋上湧現,並且還有不少颱風先後影響我國,而8月下旬,颱風活動開始扭轉攻勢,龐大的颱風巴威一扭之前小環流颱風的趨勢,發展成為一個龐大而強大的颱風並北上,在登陸朝鮮後進入我國東北,給東北多地帶來了風雨天氣。
  • 颱風與空氣密度的變化
    902hPa;1998年颱風Zeb,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風速155kts,中心氣壓900hPa;1999 熱帶氣旋05B 北印度洋,風速 140kts,中心氣壓912hPa;2000年颱風達維,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風速155kts,中心氣壓930hPa;2001年颱風法茜,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風速155kts
  • 全球氣候變化,未來會有哪些影響?
    而這幾天的低溫情況也說明今年的氣候變化,和往常不一樣。放眼全球,美國的火山爆發,澳大利亞的山火爆發,加劇了全球氣候變暖,在大氣環流和海洋暖流的互相影響下,目前這個冬天寒潮頻發,異常大雪,以及颱風的出現,都告訴人類氣候變化越來越不正常了。太平洋的海水溫度升高,使得拉尼娜現象更為突出,對於亞洲等區域的影響,可能持續到2021年的3到5月份。
  • 人類將如何應對未來溫室效應—新聞—科學網
    研究揭示末次冰盛期大洋環流新模式
  • 71年來7月首次無颱風或成為現實
    一邊是汛情,一邊是高溫,往年頻頻光顧的颱風,今年七月為何罕見缺席?昨晚《新聞1+1》評論員白巖松連線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賈小龍、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氣象服務首席專家朱定真,解答讓人牽腸掛肚的天氣狀況。今年異常的天氣狀況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賈小龍表示,今年入汛以來我國氣候形勢非常複雜。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梅雨開始早,持續時間長。
  • ...海洋氣象預報 高溫日數 氣候變暖 高溫少雨 8月 副熱帶高壓...
    原標題:國家氣候中心:今年中國高溫發生區域出現明顯變化  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首席許映龍2日表示,8月下旬高溫可能還會階段性的出現,但範圍可能不會像7月下旬這麼大。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室首席葉殿秀表示,今年中國高溫發生的區域出現明顯變化。  中國氣象局今天召開8月例行新聞發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