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氣候變化 - 專題 -中國天氣網

2020-12-03 中國天氣

    氣候變化(climatic change)通常指數十年平均氣候狀況的變化,多用於表述歷史時期數千年間的氣候變化,有時也泛指任何時期的氣候變化。武木亞冰期中的最後一次冰期大約在1萬年前結束,自此以後總的趨勢是氣候變暖,但其間至少發生過四次寒冷時期,即距今8000-9000年前,公元前5000-1500年,公元前1000一公元100年及公元1550-1850年,但每次寒冷時期降溫不過1-2℃,而寒冷時期之後又是暖期,不過最後兩次寒冷期較前強烈,氣候已明顯比4000年或7000年前的所謂最適宜期(或黃金時代)寒冷。最後一次寒冷期通常稱為小冰河期,一般認為小冰河期的溫度約比現代低1一1.5℃。研究歷史時期氣候變化與地質時期氣候變遷不同,除地質上的證據外,主要靠歷史記載、樹木年輪、冰芯及湖泊沉積物的分析。

    自然災害分為很多種,其中與氣候變化有關的氣象災害主要有:旱災、洪澇、高溫熱浪、沙塵暴、霜凍、冰雹、暴雨、雷雨、大風、雪災等。我們稱這種由於氣象條件對人類的生命財產和國民經濟建設及國防建設等造成直接或間接損害的天氣事件為氣象災害。同時,氣象災害還能誘發其他的災害,如暴雨除了引起洪澇災害之外,還能引發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旱災可進一步引起的土地荒漠化以及農作物的病蟲害等。

    當然,同一個天氣事件,在不同的方面各有利弊,例如,我國的地理環境使得我國是一個受颱風影響頻繁的國家,颱風的侵襲給人們的生命財產帶來嚴重的損失,但是另一方面,颱風帶來的降水又是我國東南各省夏季雨水的主要來源。尤其是在江南伏旱時期,一次颱風登陸,往往給農作物帶來及時、豐沛的雨水。所以,如果能夠加強應對措施,提高整個社會的承災能力,對於減少災害風險、趨利避害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生態系統、人類經濟社會等對氣候變化具有明顯的敏感性和脆弱性,農業、水資源對氣候變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問題也成為當今社會關注的焦點。這些系統通過對氣候平均狀態、變異和極端事件的變化做出不同的響應,給人類社會和經濟帶來影響。

    需要指出的是,任何事物的變化所帶來的影響都具有兩面性,有利有弊,重點是哪一方面佔主導地位。目前正經歷的以變暖為主的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是弊大於利,雖然能在某些方面帶來一些直接的正面影響,但由於其變化所導致的波動相對而言也更大,而人類和地球上的其他生物的應變能力不夠,所以,氣候變化將帶來更多的負面影響,其所帶來的自然災害及造成的後果已經日益嚴重,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最近幾年,沒有發生全球變暖!

    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我國氣候在變暖的同時,高溫、乾旱、洪澇、風雹等災害性天氣的時空格局、災害程度等都發生了一系列變化。這些變化已經或正在,並且還將繼續對我國的農業和生態安全產生重大影響。

    由於採取了適應措施,已經觀測到的氣候變化對我國農業所產生的影響利弊並存。氣候變暖以來,由於氣溫升高和熱量增加,我國冬小麥的種植邊界明顯北移西延,玉米晚熟品種種植面積擴大。反映了氣候變化對農業影響有利的一面。然而不利影響也是非常顯著的,主要表現在,因氣象災害而導致的農業損失加重,增加了農業生產的不穩定性,尤其是局部高溫、乾旱、春霜凍對農業的危害嚴重。

    在過去幾十年中,氣候變化已經引起了我國水資源的變化。氣候變化對水資源的影響,主要是由於氣溫升高或降水增減使徑流變化而引起的。
對我國6大江河(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海河、淮河)主要控制站的實測地表徑流量的變化趨勢研究表明,近40年來六大江河的實測徑流量都呈下降趨勢。降幅最大的是海河流域黃壁莊站,每10年遞減率達36.64%;其次為淮河的三河閘,每10年遞減率為26.95%。下降趨勢最小的是珠江,每10年遞減0.96%;長江的宜昌為1.01%、漢口為1.46%;松花江為1.65%。從地表和地下總徑流量來看,除珠江流域和松花江流域呈總體上升趨勢外,其他流域皆下降。其中海河流域下降幅度最大,每10年下降22.5%~23.4%;其次為淮河的三河閘,下降19.34%。
    特別是近20多年來,北方乾旱缺水與南方洪澇災害同時出現,北旱南澇的局面有所加劇。1980-1989年海灤河流域平均地表徑流量僅155×10.8 m3,比1956-1979年平均地表徑流量288×10.8 m3減少了46.2%。進入20世紀90年代,乾旱區向西南方向轉移,在黃河中上遊 (陝、甘、寧)、漢水流域、淮河上遊、四川盆地,1990-1998年9年的平均年降水量較多年平均偏少約5%~10%,氣溫偏高0.3~0.8 ℃;黃河利津以上平均來水量較多年同期平均偏少32%。

    氣候變化是影響人體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氣候變化不僅可影響人們的生理功能,而且還會影響人們的情緒,使精神狀態發生改變。另一方面,人們因氣候變化而產生不適應的感覺,這將助長某些疾病的蔓延,使病情加重,甚至導致死亡。研究發現,一些靠病菌、食物和水傳播的傳染性疾病對氣候變化十分敏感,多數模型的模擬與預測結果都表明,在氣候變化情景下,瘧疾和登革熱可能傳播的地理範圍會略有增加;儘管一些傳染病會出現區域性減少的現象,但在目前分布範圍內,這些傳染病和許多其他傳染病在地理分布和季節上的分布都有增加趨勢。

相關焦點

  • 氣候變化 - 專題 -中國天氣網
    氣候變化氣候變化是指氣候平均狀態隨時間的變化,即氣候平均狀態和離差(距平)兩者中的一個或兩個一起出現了統計意義上的顯著變化。離差值越大,表明氣候變化的幅度越大,氣候狀態越不穩定。定義氣候變化是指長時期內氣候狀態的變化。通常用不同時期的溫度和降水等氣候要素的統計量的差異來反映。變化的時間長度從最長的幾十億年至最短的年際變化。氣候變化(Climatechange)是指氣候平均狀態統計學意義上的巨大改變或者持續較長一段時間(典型的為30年或更長)的氣候變動。
  • 春季氣候特點 - 天氣專題 -中國天氣網
    王安石曾經用這樣一首詩描述對春天氣候的矛盾心情:表示春天天氣變化多端,春季的氣候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氣溫變化幅度大  春天是一年中天氣變化幅度最大的時期,是氣溫乍暖還寒和冷暖驟變的時期。春季一天中的氣溫差異最大,以北京為例,1966年5月3日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相差竟然達到26.8℃。
  • 中國天氣網2015年度業務評比
    2℃—地球安全臨界點(中國天氣網 主創:黃濤 劉珺 任成英 田曼)評語:該圖解抓住2℃這一氣候政策紅線,挖掘大量氣象數字背後的深層含義,全面揭示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及危害等,並用形象直觀的表現形式將這一概念普及推廣給公眾,加強公眾認識氣候變暖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和緊迫性,提高公眾對氣候知識的認知度。
  • 決賽試題-專題-中國天氣網
    決賽試題 2015-03-23 18:10:16 來源:中國天氣網
  • 科學認識極端天氣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美國攝影師吉姆·裡德(Jim Reed)拍攝的極端天氣「奇觀」。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近些年,極端天氣在全球範圍內的發生頻率呈現增多的態勢。29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組織的「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系列活動邀請了專家與媒體共同探討極端天氣應對問題。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楊貴名表示,要正確認識極端天氣,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楊貴名指出,極端天氣是指正常天氣(氣候)的狀態嚴重偏離其平均態,在統計意義上屬於不易發生的事件。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近幾年極端天氣的發生頻率確實有所增加,但仍然屬於小概率事件。
  • 2008年國內國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評選-中國天氣網
    主辦單位:中國氣象局    預測減災司 承辦單位:國家氣候中心     公共氣象服務中心 投票時間:2008年12月1日-12月27日>活動進程:12月1日,由評審專家組初選出的國內18個、國外16個天氣氣候事件12月1日-27日,公眾可通過網絡、簡訊等多種方式投票12月28日,根據公眾投票結果,公布十大國內國際天氣氣候事件網絡支持:中國氣象局網站:www.cma.gov.cn 中國天氣網:www.weather.com.cn
  • 太陽活動如何影響天氣氣候變化
    近20年的研究已清楚表明,天氣氣候的形成和變化,尤其是氣候變化並不僅僅是大氣運動所產生的,它們是氣候系統(包括大氣、海洋、地圈和生物圈等)共同作用的結果。作為大氣和海洋運動能量基本來源的太陽,無疑在大氣等系統的運動和變化中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李崇銀院士從氣象學角度概括歸納了太陽活動與天氣氣候變化的關係。
  • 氣候難民_氣候難民是什麼意思-天氣網氣候百科
    到2080年,滑雪這樣的活動會再一次成為富人們的專利,因為炎熱的天氣會使滑雪場的維持費用增加。盎格魯·薩克遜民族的性格也會在炎熱中融化——好天氣會使英國的年輕人更多地參與戶外活動,而不是在他們的被窩和車庫裡製作音樂。 同樣的預測也可以在中國作出,只是,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人口密度大,資源有限,將如何面對氣候變化所引起的生活變化呢?
  • 高考地理小專題——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
    典型例題一:(2019·全國高三專題練習)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根據目前的全球氣候變化趨勢,到2050年,全球夏季將更乾燥,冬季更潮溼多雨,極端天氣現象更多。隨著全球氣候繼續變暖,預計德國到2100年的氣溫將比目前升高2 ℃~4 ℃。
  • 什麼是氣候變化
    原標題:什麼是氣候變化  「氣候」不是颳風、下雨、天晴、起霾這樣的天氣變化。「氣候」指的是數年甚至數百年這種長時期內的天氣平均或統計狀況,通常由某一時段內的平均值以及距平均值的離差值來表徵,主要反映一個地區的冷、熱、幹、溼等基本特徵,即地球上某一時段各種天氣過程的綜合表現。
  • 應對氣候變化對中國發展的意義
    重要的是,節能減排並不是源自國際氣候談判的舶來品,而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必然要求,是中國自身健康、科學、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求,何況氣候變化本身是一個現實而嚴肅的科學問題。 應對氣候變化,為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帶來了機遇。同時,我們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第一方面是推動我國實施綠色低碳能源戰略。
  • 極端天氣半數受氣候變化影響
    事實上,這是到處充斥著極端天氣的一年:在美國遇到了乾旱和熱浪;在英國出現了破紀錄的降雨;而罕見的大雨襲擊了肯亞、索馬利亞、日本和澳大利亞;西班牙發生了乾旱;中國則遭遇了洪水;當然人們也忘不了超級颶風桑迪。 據《科學》雜誌報導,緊隨這些極端天氣事件,人們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這一切是因為氣候變化嗎?」
  • 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
    矯梅燕指出,《報告》的相關結論對中國政府與社會各界在氣候變化背景下更好地應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與災害、提高綜合風險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與指導作用,對其它國家也具有借鑑意義。  《報告》由中國氣象局會同民政部、水利部、農業部、海洋局、衛生部、環保部、中科院、社科院以及相關高校共12個政府部門、33家單位、125位作者,歷時近兩年共同編寫。
  • 氣候和天氣有什麼區別?為什麼有天氣預報而沒有氣候預報?
    我們人類所生活的自然地理環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是由許多要素來共同組成的,自然地理環境的基本要素包括地形(地貌)、氣候、水文、生物和土壤,這些要素之間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氣候」是自然地理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活躍和富有變化的要素,但是為什麼我們平時聽到的都是「天氣預報」而沒有「氣候預報」呢?
  • 2003氣候變化國際科學討論會在中國舉行
    中國國務院副總理 回良玉:在中國政府的支持下,中國國家氣候委員會在北京召開氣候變化國際科學討論會,並把《氣候變化:科學與可持續發展》作為主題,最有現實的科學意義和深遠的社會意義,這反映出中國政府和中國科學家對氣候變化及可持續發展問題的高度重視,也反映了國際科學界對氣候變化及其對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影響的高度關注。
  • 藝術生地理複習資料 微專題6氣候類型
    (2)降水特徵(3點)①年降水總量;②雨季、旱季的時間(長短) ;③降水的季節變化。(3)特殊狀況①氣溫與降水的季節分配 ②大陸性、海洋性2、描述某大區域氣候特徵(1)位於哪些熱量帶,氣候類型單一還是複雜多樣 ,以什麼氣候類型為主(氣溫、降水特徵)(2)氣候類型的分布(氣溫
  • 極端天氣事件與全球氣候變化
    極端天氣事件:就是超過正常狀態下的最高或最低極端天氣是一個小概率事件。一般情況下學者認為,這種極端事件出現的概率在5%以下。但隨著氣候變暖,極端天氣事件明顯增加,2013年9月5日,《美國氣象學會通報》發文稱,經研究發現,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已經提高了極端炎熱天氣發生的概率。雖然目前不能找出關聯,但不可否認,極端天氣事件的出現與氣候變化有緊密關係。
  • 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氣系統
    (2)T時刻該區域的鋒面數量發生了變化。推測T時刻前該區域鋒面的數量,並分別說明鋒面形成的原因。(3)預測P點將要發生的天氣變化。(4)說明該區域春季天氣系統活躍的原因。參考答案:(1)高壓;低壓;高壓位於低壓西北。(2)3個。
  • 專家指出科學認識極端天氣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近些年,極端天氣在全球範圍內的發生頻率呈現增多的態勢。8月29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組織的「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系列活動邀請了專家與媒體共同探討極端天氣應對問題。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楊貴名表示,要正確認識極端天氣,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 ——應對氣候變化中國行走近廣東紅樹林
    應對氣候變化中國行走進廣東活動正式啟動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竇莉新 記者謝忠軍報導 11月21日,由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華風氣象傳媒集團聯合主辦的大型科學考察與氣象科普活動——「應對氣候變化中國行——走進廣東」在廣州正式啟動